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談中美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實差距

[複製鏈接]

454

主題

1947

帖子

4649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前言:
  2010年8月,本人在美國洛杉磯寫了《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一文。在網路上發表后,看到很多回復,肯定和批評的都有,有網友建議我十年後再寫一篇。十年太久了,現在是第二年,決定提前實現網友的願望。謝謝網友們的支持和關心。
  本人在原文的基礎上做了較大增改:增加了物價部分;對住房部分修改較多;對大家關心的房價、車價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與時俱進地更新了文中引用的數據;將原文更名為《談談中美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實差距》,以示區別。
   希望網友繼續批評指正!

談談中美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實差距
(2011年7月15日於加拿大卡爾加里)
作者:一九十一者
  去年看到一篇文章(京港台時間:2010/8/18消息來源:環球網)。標題是:《美國專家直言: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過100年也超不過美國》。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國的確很難在短期內超過美國,至於100年以後,本人不願妄加預測。即使是現在,也不是所有美國人的生活都比中國人的生活強,也有不少美國人的生活不怎麼好。同樣,現在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人生活得不比美國人差,甚至過得更好。
  美國真正的富翁是少數,大多數美國人多多少少都欠銀行貸款,是「負翁」,但過著有欠債的富裕生活。  
  近幾年,本人年年到美國或加拿大,了解了一些美國和加國人的生活情況。
  總體上講,美國的確比中國富有很多。美國人一般都有較大的房子,但相當比例的人是租房子住;美國人人有車,工作和生活比較悠閑,沒有中國人那麼緊張、幸苦。
  其實美國不是什麼都好,中國也不是什麼都不好。相反,美國也有不如中國的地方,中國也有比美國好的地方。
  下面就事論事,從「衣、食、住、行、樂和物價」六個方面說說:
  一、從穿的方面看,中國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已經很小了,中國東部和中部農村在穿著方面與城市基本沒有兩樣,已很難從穿戴看出誰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有的地方,農村人的穿戴比城裡人還時髦。
  本人觀察,至少在中、東部地區的城鎮里,中國人的穿戴與美國人的穿戴已不相上下。現在的美國人大都不很講究穿戴,衣著很隨便,衣料也不一定高級,穿西服的美國人很少。相反,一些中國人到是很講究,常常西裝革履,衣料也較高級,款式時髦,可能是窮講究吧。正因如此,一些名牌服裝和鞋帽在中國賣得很火,價格比美國還貴。
   二、在食的方面,從中國人的角度看,肯定在中國吃得好。中國有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食品的花樣品種太豐富了。中國的農貿市場和超級市場到處都有,即使沒有冰箱也能過日子,因為買菜十分方便,可以天買天做天吃。其實中國冰箱已經普及了,沒有的人家極少。當然中國西部農村還有相當的人家沒有冰箱。美國人大都吃西餐,與中國沒有辦法直接對比。很多美國人愛吃高脂、高糖、高能的肉類、乳酪、黃油、漢堡、薯條、奶稀等食品。所以美國人胖子多,肥胖率很高。美國人一般每周採購一次食品放到大冰箱中,吃一個禮拜,肯定沒有中國人吃得新鮮。總體上講,中國城裡人吃的不比美國人差,甚至還吃得更好一些,吃得更舒服一些。當然從美國人的角度看,也許是另一種感覺。
  三、在住的方面,美國人住的寬敞。除市中心有高樓大廈之外,住宅區大都是一層或兩層的房子,面積在150到250 平米上下,有前後院,有車庫。順便說一下,美國人的住房大都是木質的,優點是抗震、保暖性能好,缺點是使用壽命較短,怕螞蟻、怕水、怕風。美國居住環境比中國好,綠地面積多,空氣污染少,在這方面,中國的城市沒法與美國比。
  中國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積普遍比較小,面積大都在70到150平米上下,主要是樓房,綠地面積少,空氣質量和居住環境遠不如美國。中國普通居民住房大都是磚混結構(高層建築除外),使用壽命長,不怕水、不怕風、不怕螞蟻,缺點是,抗震和保暖性能不如木質房子。
  美國人住房大約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房主,二類是房奴,三類是房客。房主就是自有住房,只須交房產稅(房價的0.8-3%之間)。房奴是貸款買了房子,必須按時交納住房貸款本金和利息,一旦交不起,房子就會被銀行拍賣抵帳。房客是租房子住,只須按時交房租。在美國真正的房主不到人數的一半,房奴和房客是多數,而中國正好相反。
  有人說中國房價高於美國,其實是假像,是泡沫現象,早晚要破的。那些寫文章的人對中國房地產實情並不了解,是人云亦云。不信可實地了解一下,除了以賺錢為目的炒房子的人,有多少中國普通老百姓買高價房子自己住?只有極少數先富起來的人、大款和暴發戶、還有就是那些貪污腐敗分子,只有這些人才有能力買高價房自己住。普通居民買高價房自己住的少之又少。
  其實中國老百姓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住房。情況大體是:普通居民有經濟實用房、政府保障房和廉租房;公務員和文教衛等事業單位人員有公房、有中央產權房和地方政府產權房,房改后大都作價賣給了單位內的員工;軍隊軍官有軍隊建的經濟實用房。還有一些單位集資建的集資房;有群眾集體集資購買或建設的經濟實用房;有拆遷補償的置換房或商品房;還有自掏一部分、集體或單位補一部分、國家再補一部分買的商品房;中國農民絕大多數都在宅基地上自建房子等等。上述這些類型住房的土地大都是國家低價提供的,跟商品房、高價房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不少人說,中國現在房價這麼貴,年輕人和低收入階層都買不起,怎麼能說中國就已經崛起了呢?
  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說:「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坦率地說,世界上大概只有在中國,大學剛畢業就可以考慮買房子,女孩子可以坦然地把擁有產權房作為結婚的條件。就我了解的情況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達到這個水平。
  我看過電視連續劇《蝸居》,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倆加在一起都快70歲了,還沒有自己的房子。」這種話在瑞士沒人敢說,因為做不到。其實又有哪個發達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一般西方國家典型的中產階級,一輩子最大的財產就是一套產權房。瑞士的住房自有率為36%,是北京和上海的一半。
  實事求是地說,國人在住房上的要求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某種意義上也展現了中國的迅速崛起和大多數百姓生活的改善。我們應該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就,然後以創新的精神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據2010年11月4日國際金融報報道,美國人口普查局11月2日公布的報告稱,美國2010年第三季度住房自有率為66.9%,創下1999年以來最低水平。另據10月4日在上海發布的《中國城市狀況報告2010/2011》指出,中國城鎮居民的自有住房擁有率至2008年已達到87.8%, 遠遠高於美國。當然,中國人均住房面積遠遠低於美國。這就是實情。
  
  四、在行的方面,美國成年人基本上人人有車。美國人有車不一定是有錢的標誌,很可能是貸款買的車子。車子是美國人的生活必須品。在美國如果沒有車,等於沒有長腿。沒有車子沒法出門。因為上班、辦事、購物、就醫、就餐、理髮等等都必須駕車,沒有車子寸步難行,什麼也幹不成。在美國如果你的手錶要換電池,對不起,可能要開車跑上半個小時,說不定還找不到換電池的地方。
  中國汽車產業近些年發展很快,已經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國,但人均擁有量和普及率遠遠不如美國。以北京為例,眼下有人口1972萬(包括流動人口),擁有各種車子約500萬輛,平均每四到五個人擁有一輛車,其它地方就更低了。
  網上有人說,在美國2.1萬美可以買一輛寶馬,純粹是瞎扯,除非是二手或三手舊貨。寶馬於日前公布了其全新的2011款寶馬535i與550i轎車的美國售價:新款寶馬535i轎車將售5047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4.46萬元)起,搭載V8發動機的550i將售60575美元(約41.36萬元)起,其中包含了875美元的運費。請注意:這裡說的是起價。我所知道的兩個住處在加拿大的中國人買了寶馬車,分別是五萬加元和七萬加元。
  再就是美國的公路寬闊,即使在生活區內的道路也有四個車道的寬度。美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一般為六到十二個車道的寬度,中國很難做到, 除非中國人不種地,不吃飯。這是因為美國的國土面積雖然與中國差無幾,但可利用的土面積遠遠大於中國,有人說是中國的三、四倍,這是上帝賜予美國的先天條件。中國高山多,荒山多,包括青藏高原。西部戈壁和沙漠面積也很大。中國有十三億四千萬人口,美國只有三億多人口,是美國的四倍還多。
   美國的航空交通發達,但城市公共交通不怎麼樣,車次很少,沒有多少人坐。中國城市的公共交通很方便。如北京市公交大巴約有一萬輛左右,公交車線路有好幾百條,可以隨時隨地乘到公共汽車。由於道路擁擠,人多車多,經常發生堵車,車速慢。好在這些年又建設了好幾條地鐵,現在已增加到十四條,對地面交通有所緩解。其它地方的城市公共交通也要比美國方便,很多大城市也在修建地鐵或輕軌鐵路。
  再就是在美國計程車很少。只在市中心地區、機場和少數旅遊城市,如拉斯維加斯等地計程車多一些。現在中國的計程車業發展非常快,如北京市就有計程車七萬多輛,24小時服務,隨時隨地可以叫到計程車。中國的縣城及縣級市大都有了計程車,而且價格相對低廉,招手即可上車。
  中國的鐵路交通四通八達,加上近幾年大力建設時速250公里和時速300--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鐵路交通日益快捷方便。美國的鐵路交通幾乎停滯不前,主要是用於貨運。
   五、在文化娛樂方面,美國除城市中心地區外,在一般的居民區內,生活服務及娛樂設施相對較少。不像中國城市,包括縣級市,到處都有賓館、飯店,到處有餐館、餐廳、食堂,到處有小吃店、便當,到處有煎餅果子、烤紅薯,到處有禮堂、劇院、電影院,到處有娛樂城,到處有超市、百貨店、到處有理髮鋪、修理店等等。這裡說的「到處」是形容詞,形容指相隔不遠就能找到的意思。總而言之,可以走到哪,住到哪,吃到哪;走到哪,玩到哪。在一些城市,訂餐、叫餐很方便, 一個電話,馬上就有人送飯菜上門,不收小費,路近的不收交通費。在這方面,美國是不能與中國相比的。還有,中國城市居民的業餘生活相當豐富,早晨和傍晚,很多社區的居民自動組織起來進行健身和自娛自樂活動:打太極拳、舞太極劍、跳迪斯科、扭秧歌舞、跳交誼舞、練歌唱戲、做健身操;白天可以在棋牌室、麻將室、健身房等地方消閑、娛樂、健身,參加人數很廣泛。
  美國人下班之後娛樂活動較少,大都呆在家裡,條件好的家庭每周外出下一次館子。節假日常開車出去旅遊、或參加親戚朋友舉行的派對(party)、或吃自助燒烤。還有相當多的美國人乘飛機在美國國內或到國外度假。這方面中國比不上美國。
  中國人多在國內旅遊。出國游雖是熱門,由於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加上申請出國旅遊簽證時,有的目的國或地區附加很多條件,出境旅遊只有少數人能享受。說來也巧,2010年八月,本人在拉斯維加斯觀看《海盜》表演時,偶遇了一群中國安徽人。他們是組團到美國旅遊的遊客,據他們說每個人的團費是人民幣 20,000元(相當於3,000美元),在早些年這是不敢想象的。
  就旅遊景點來說,自然景點方面中美各有千秋,各有所長。
  看古代的文物古迹和歷史文化,中國有絕對優勢,上下五千年,價值連城的文物景點太多太多,看不完看不盡。美國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古迹幾乎沒有,古物也很少,有那麼一些,大多是買來的或個人捐贈的,要麼就是掠奪來的,美國自己值得一看的東西極少,與中國比絕對是小兒科。
  看現代景點,也就就人造景點,美國有絕對優勢,比如迪斯尼樂園、環球影城、拉斯維加斯賭城、水上航母展等等。中國人造景點數量不比美國少,大多數水平較低。
  再就是在中國城市中購物非常方便。一般步行五到十分鐘,至多乘幾站公交車,就可以買到90%左右的日用品和蔬菜、水果、肉、蛋、魚及各種副食品等。這一方面,美國很難做到。
  現在的中國已不是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那時中國是一個商品短缺的社會,人們從國外回國時大包小包地往中國帶東西。現在正好相反,中國人出國時大包小包地往外帶。從美國回國時最讓人犯愁的是買不到合適的紀念品,因為稍不留神就鬧笑話,帶回去東西竟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
  六、在物價方面,有人說:「中國人掙得比美國少,物價比美國高」,網上炒得沸沸揚揚。說中國人掙的比美國人少確實如此,不但少,而且少很多。但說物價比美國高就不客觀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美國是發達國家,美國人均生活水平遠高於中國。但是,中國總體物價水平低於美國,也是事實。
  物價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既是一個生活中非常實際的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理論問題,要說清楚很不容易。本人在此是就事論事,全憑個人感受說話,難免不周全。
  簡單說一件事你就會明白,一般而言,在中國每月收入5000千元人民幣,可以過上像樣的生活。在美國如果每月只有相當5000元人民幣(大約770美元)的收入,連交起碼的房租都不夠,至於生活,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本人這幾年常出國,從2004年起基本上每年都出國,總共在美國和加拿大生活了三年多時間。也許有資格說說自己的看法。
  總體上講,中國的物價比美國加拿大便宜很多,我有很深的體會。
  就說理髮吧,在中國理髮,一次5到20元人民幣。在我所在的社區,由於我是老年人,只需5元人民幣,非老年人一般為10元。這些年我在美國洛杉磯,即使在華人區對老年人的優惠價,也要7美元,費用是我在國內的9倍,如果加上汽油費,遠遠高於10倍。在國內有幾個人開車出去理髮?通常步行五到十分鐘就能走到理髮店。如果在洛杉磯的非華人區,非老年人理髮還要貴很多,至少要15到25美元(註:去年一美元約為6.8元人民幣,眼下一美元約為6.5元人民幣)。以上所說的是男士普通的理髮費用。
  說說吃的方面。
  這些年我們常在洛杉磯中餐館吃飯,家常菜一般為10到20美元一份,另加還要上10-15%的小費。而國內的家常菜一般在12到24元人民幣一份,沒有小費一說。一次我們在加拿大一家華人餐館吃飯。一碗普通榨菜肉絲麵、兩份普通蓋飯,加上小費,一共花了36加元,約合人民幣240元(一加元約為6.7元人民幣)。這是石打石的價。也就是說,平均一份麵條或一份蓋飯要花80元人民幣。
  一天我們在加拿大一家叫CO OP的超市,以2.49加元一磅買了四個味道很一般的桃子,花了4.09加元,平均1.02加元一個;超市內陳年土豆0.99加元一磅;白蘿蔔0.79加元一磅;還有生玉米棒子0.69加元一個;華人超市裡與國內一般大小的油條1.10加元一根等等,價格是國內多少倍可以自己算。
  順便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我們在加拿大一家叫SAFEWAY的連鎖超市購物,看到黃瓜標價0.99加元一個(約一磅重),感覺還算便宜,於是買了三個黃瓜。結帳時發現不對頭,明明是0.99加元一個,三個黃瓜怎麼收4.37加元呢?找服務人員查詢,結果是我們「太粗心大意」了。原來價箋旁邊還有一行很小的字:每人限購一個,買第二個以上,每個價1.69加元。這個故事說明加拿大的黃瓜在最便宜的季節、最便宜價錢也要0.99加元一個,正常價是1.69加元一個,到了冬季就更貴了。即使是最便宜的價錢,也比國內貴很多。
  還有一件事,一天我們逛一家較大的商場,美國、加拿大叫MALL。我們看到有斷號降價促銷的夾克衫,原價99.99加元,降為20加元,決定揀便宜買一件。拿到收銀台,收銀員磕吧不打一下就說:「29.9」加元。我們提出異議,收銀員說:「是嗎?」並剎有其事地問旁邊的服務員:「是20加元嗎?」對方回答說:「是。」這位收銀員於是說了聲:「抱歉,收款台這兒的價碼還未改過來,21加元。OK?」因為加了5%的消費稅,所以是21加元。這件夾克衫原價99.99加元,肯定比國內貴很多,即使是21元,也不比國內便宜。
  這兩個故事還說明,無商不奸,天下的商家都一樣。
  再說用的方面。
  實事求是地說,美國確有比中國便宜的東西,比如名牌車、名牌包、名牌服裝鞋帽、名牌化妝品等等。但這些名牌產品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奢侈品,不是日常所必需的消費品。中國普通老百姓消費的大都是中低檔商品,這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別之一。一些到國外搶購名牌商品的中國人,肯定不是工薪階層和工農兵大眾,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是先富起來的一群。他們不僅錢多,錢來的也容易。要麼就是郭美美式的虛榮心很強的好炫富之人。
  通常情況下,普通中國人可以花較少的錢在市場上買到相對價廉物美的服裝和各種日用品,有時花100元人民幣可以在市場上買到3到4件質量不錯的襯衫。而在美國加拿大買一件普通的襯衫也要二、三十美(加)元。這些普通的日用商品中國比美國和加拿大便宜很多,是中國普通百姓消費的主要商品。這就是很多中國人出國時大包小包往國外帶東西之原因所在。
  本人看到一篇《國內香港美國就業生活對比》的文章,對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三地的物價做了一番對比。內容摘錄如下:
  「美國的肉類食品很便宜,蔬菜卻很貴,一斤(美國論磅,方便起見,換算為斤。1磅大概0.9斤)西紅柿可以買到兩三美元。」
  「三地的服裝、電器等等價格類似,名牌產品國內通常更貴些。但是在國內和香港可以買到的「地攤貨」在美國基本買不到。」
  「美國的服務業成本很高,計程車、理髮等等的價格通常是國內的近10倍,餐館的價格也通常是國內的四五倍。香港的服務業成本基本在美國的一半左右。綜合來看,不考慮房價因素,三地的物價水平可以近似為美國:香港:國內 = 3:2:1。」
  本人認為,這篇文章說的比較靠譜,大體如此。
 
  總結一下:
  在衣的方面,中國城市和中東部地區大體上與美國差不多,至少從外表上很難區分。
  在食的方面,中國城市比美國方便,花樣多,吃得稍好;中國農村吃的相對要差些。
  在住的方面,中美差距大。由於中國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不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
  在行的方面,各有千秋。美國航空交通發達,中國鐵路交通先進。美國公路寬闊,交通順暢。中國公共交通方便,市內公交車很多、國內短途、中長途公共交通也很方便,基本能隨到隨走。中國城市的計程車很多,招手即停,比美國方便很多。在民用通信方面,中國已經很先代化,與美國沒有差距。中國現在擁有手機用戶7.8億左右,通話質量很好。手機款式新穎,更新換代非常快,年輕人一年半載換一次手機很常見。
  在娛樂方面,中低檔的娛樂是中國好,很普及,不花錢,或者花很少的錢,就能玩得很開心。在高檔娛樂消費方面,如出國旅遊等,大多數中國人消費不起,美國遠比中國強。
  在物價方面,總體上講,日用品、普通食品和人工服務費的價格中國比美國低很多。名牌商品、大龍蝦等奢侈品,美國比中國便宜。最近中國物價上漲過快,特別是豬肉的價格已趕上美國加拿大,很不正常。美國物價相對穩定一些。本人這裡所說的都是絕對價格,由於美國人收入比中國人高很多,相對而言,美國的物價是低的。
  總之,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是富國;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窮國,不在一個層次上。本人沒有進行全面調查,上面所說的只是個人所了解的和知道的,不一定全對。一些西方人貶低中國,本人不覺得奇怪。但網上有一些中國人喜歡貶低自己的國家,吹棒美國等西方國家,似乎月亮都是美國的圓,感覺不是滋味。其實,美國不是天堂,也有落後的地方;同樣,中國也有比美國好的東西。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以後,提出了一系列學習中國做法的建議:如建設高速鐵路、促進外貿、增加出口、發展製造業、重視基礎教育等,就是例證。
  在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擔任教授的張維為在一次訪談中指出:「西方機構在中國做的民意調查,比如美國皮尤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台灣大學的民調,基本上結論是一致的,就是70%--80%的中國老百姓,對自己國家的前途是世界上最樂觀的。」那些自己貶低自己國家的人,有誰能瞧得起你們呢!
  實事求是才是最重要的。
  就本人而言,近幾年每年都在美國生活半年,儘管在美國吃的住的都很好,還是不習慣美國的生活,覺得在中國生活更方便、更自在,吃的、住的也更舒服。

  結束語:
  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權威公布,美國人均GDP為47132美元。但有很多美國家庭欠銀行的錢,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富裕而悠閑的生活。
  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權威公布,中國人均GDP為4283美元。但大多數中國家庭在銀行多多少少有存款,過著年年有餘的小康日子。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是天字第一號富國,但寅吃卯糧。2011年5月16日,美國聯邦政府的舉債額已達到法定的14.29萬億美元上限,這一數字相當於美國全年的GDP總值。也就是說,美國人民一年不吃不喝,全年的GDP才剛好還清債務。這一債務數額目前位居全球第一,並且還在上升。美國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負翁」。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人口最多的窮國,但人民勤勞節儉。中國人民銀行7月12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達到3.1975萬億美元,是一個的的道道的「余(愚)翁」。
  順便說一下,人均壽命是一個國家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最重要的標誌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據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摘自世界衛生組織2009年各國人均壽命-節選),美國人平均壽命是79歲,中國是74歲,差距已經不大了。現在北京人均壽命為80.81歲、上海人均壽命為82.13歲,已超過人均壽命79.4歲的紐約。說不定若干年後,中國人均壽命會趕上或超過美國,信不信由你。
  再拿上海跟紐約比,不僅人均壽命超過了紐約,在硬體上也全面超過紐約,機場、港口、地鐵、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都比紐約好。在「軟體」方面進步也很大,嬰兒死亡率、社會治安等指標也比紐約好,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進步。
  網上有一種說法「美國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中國是真擠真忙真熱鬧。」本人有同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00年以後如何,只有天知道。
  在本文結束時鄙人要說一句美國最不愛聽的話:美國現在奉行的「借錢(寅吃卯糧)、印錢(量化寬鬆)、燒錢(窮兵黷武)」的「三錢」政策是不可能長久的,堅持下去的結果必然是美國的衰落(事實上美國正在衰落之中)和美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與此同時,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美國的差距會較快縮小,部分地區會趕上美國。
  
  
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10年GDP列表,現給了出四個數據:* T! y/ K( v. P# |( U
1.以國際匯率計算的GDP總量。(中國5.75萬億美元)
2.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量。(中國10.08萬億美元)
3.以國際匯率計算的人均GDP。(中國4283美元)
4.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中國7518美元)
201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69.0%。
1 United States 14.62萬億美元
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0.08萬億美元$ i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