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軍作戰史上幾次直接影響進程的「偶然」事件

[複製鏈接]

3237

主題

3256

帖子

465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jymvq 發表於 2011-6-25 1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軍作戰史上幾次直接影響進程的「偶然」事件

  在當代戰爭史上,有不少的「偶然」因素。表面看,是偶然,但卻是必然使然。

  下面就列舉幾個有影響力的「偶然事件」,從偶然中尋找必然。

  第一、獨立師的重炮

  錦州解放后的10月20日,南滿獨立2師進抵營口以北,堵住了廖耀湘海上逃跑的退路。走出瀋陽的廖耀湘企圖支援,於是猛攻大虎山,而我軍從阜新等南下切斷了敵人回瀋陽的後路,並從左右兩路逼近敵兩翼。廖耀湘鑒於此,準備向營口逃跑。但遭遇我進攻營口的南滿獨立師。獨立師面對強大的敵人,就用剛剛繳獲不長時間的重炮向敵人發起射擊,一時敵人陣地上以及附近騰起重重的煙霧。擔任前鋒的49軍因此大驚,而廖耀湘也由此斷定我軍主力部隊正在營口方向,於是放棄了向營口的逃跑,又想跑回瀋陽。

  最終,重炮威懾下猶豫不決的廖耀湘集團,在黑山、大虎山地區被我軍衝散。到28日拂曉,廖耀湘集團10萬餘人全部就殲。

  第二、胡家窩棚之戰

  廖耀湘集團被圍后,東野確定了對聚殲廖耀湘兵團的作戰計劃,那就是全殲於野外。而林總明確指示:哪裡有敵人就往哪裡打,哪裡有槍聲就往哪裡追。因此,整個戰場上沒有了前、後方,四處是我軍大膽穿插、滲透、分割的部隊,包括了兩個王牌軍的廖兵團,被打得鬥志全無。

  10月26日凌晨,3縱7師21團3營主力攻擊胡家窩棚西邊山坡時,看到下面有7間大瓦房,上面天線林立,由此斷定此處必有「大魚」,於是居高臨下猛投擲手榴彈。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攻擊的是廖兵團指揮部,手榴彈炸毀的,就是兵團指揮部的通訊器材。

  大驚失色的廖耀湘僥倖逃出指揮所,在來到新6軍22師指揮部后,用明語呼叫部屬向新立屯集中。而我軍也藉此掌握了廖兵團的行動計劃和路線,敵人很快潰不成軍。廖耀湘後來回憶說:「解放軍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進兵團』的腦袋,使我感到兵團的命運已處於萬分危急之中!」戰至28日凌晨,有著新1軍、新6軍國民黨兩大主力的廖兵團徹底土崩瓦解了,廖耀湘也成了我軍俘虜。

  一個營級規模的戰鬥,卻使戰爭時間大大縮短,強大的廖兵團得以迅速覆滅。事實證明,正是林總的迅速決策,才使我軍攻進其司令部成為事實,戰場指揮員的臨場決斷與傑出的軍事素質,是偶然得以在必然下實踐的基礎。

  3、何傳修夜進徐州

  淮海戰役時,我軍指揮部對尚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團如何逃跑,以及逃跑后的動向猜測不已。但是,一個偶然事件,卻讓杜聿明集團迅速陷入了絕境。

  1929 年3月參加紅軍的12縱105團團長何傳修,在我軍圍徐州時,帶領105團冒險摸進了徐州機場,卻發現機場沒有一個人。於是他們找到了一座軍需倉庫,除了參與人員全部換上新鞋外,還率領把裡面的軍鞋全搬了回來,全團每人兩雙。此事報告縱隊司令謝振華后,除了批評何傳修冒險進城外,迅速得知了雖然敵人幾個兵團在徐州,但對敵人至關重要的徐州機場卻沒有敵人把守的事實,由此判斷敵人已經逃跑,於是講此情況報告給了粟裕與前委。隨後,華野各縱迅速展開追趕,與敵人展開了賽跑。而杜聿明集團的覆滅,也就成為了必然。

  此事,也被華野代理司令員粟裕載入下來,成為了歷史的一幕。

  4、遲浩田巧「渡」蘇州河

  在上海戰役中,陳毅司令員要求:瓷器店裡捉老鼠,既要捉住耗子,還要不損壞瓷器。我濟南第一團三個營奉命參與了包抄上海的戰鬥,其中三營七連連長肖錫謙和指導員遲浩田也在其中。

  面對佔據四行倉庫和中國銀行倉庫兩個陣地的敵青年軍204師的部隊,我軍傷亡嚴重,雙方對峙10餘小時,仍難以取得進展。當天夜裡,七連指導員帶著排長王其鵬與通訊員張瑞林沿西藏路橋向西偵察,在前面的牆邊上發現一條臭水溝,有通往蘇州河的可能。於是他們帶著手電筒穿越臭水溝,隨後來到了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以僅僅三個人的力量,一槍未放,活捉了37204師上校副師長與師部,及下屬三個營的一千多人,再次在蘇州河上打開了一個口子。

  其實,這隻不過是27軍以偵察獲勝的又一個精彩戰例而已。

  1947年,在孟良崮戰役發起之前,九縱偵察員齊進虎帶領偵查員潛入國民黨軍第74師防區,活捉旅部通信參謀一名,繳獲74師力部署、行動計劃和作戰地圖等重要文件,為殲滅74師立下了第一功。

  5、聶佩璋的偶然發明

  我軍與敵人作戰,重武器的缺少是一個重大問題。而太岳縱隊工兵連連長聶佩璋的「炸藥拋射器」的發明,卻使我軍在近戰中發揮了巨大的效果。最初,由拋石機拋射炸藥,然後根據煙花彈(二起腳)的原理,他們將汽油桶進行改造,就是將長一米、直徑半米的汽油桶作為「拋射器身」,裡面填充大量的火藥作為推射葯,點燃之後將炸藥包拋出去,同時點燃了炸藥包上的導火索,在距離敵人100米左右的距離發射,可以達到空前規模的殺傷效果。而拋射的炸藥達到20公斤以上后,落點方圓50米內的人、畜,無論是在坦克內,還是在堅固工事中,都將難以生存。

  1948年12月6日下午四點半,中野組織了一百八十餘門炸藥拋射器對敵人進行攻擊,連續發射三波,按照每門炮每次拋射20公斤炸藥計算,中野在二十分鐘內向方圓一萬平方米的黃維兵團主陣地拋射了一萬公斤炸藥,平均每平方米攤上一公斤炸藥,效果如何,當時的倖存者這樣描述:

  「楊圍子村被炸平了。寨牆完全坍塌,碉堡支離破碎,各種建築蕩然無存,陣地上的鹿呰被衝擊波掀到了遠遠的角落裡。軍醫院不見了,那些充當救治所的壕溝被泥土掩埋著,只在個別地方露出了傷員的腳,幾個醫官木然地守在「病床」的旁邊,他們的任何舉動都已經無濟於事。戰壕內滿是屍體,一摞一摞地疊成一堆,有的蜷卧在土中,有的從廢墟里探出了半截身子,這些人的外表都沒有血跡,顯然全是被衝擊波震死的。地面上一片狼籍,積雪被融化了,凍土被炸得蓬鬆,一條冬眠中的蛇居然也被震出了地面,十分怪異地躺在殘磚碎石之間。原先的彈坑被填平了,新的爆炸痕迹又重新布滿了周圍,有的黝黑、有的焦黃,那些被犁翻的泥土之中混雜著斷裂的木片和殘破的軍服,甚至還夾帶著沒有爆炸的炸藥包。」

  表面看,上述事件都是「偶然」,但是細細琢磨,卻都是偶然中蘊藏著必然性,是我軍優良傳統使然。

  在淮海戰役中,缺少重武器的中原野戰軍大量裝備此類武器,戰場結果是造成了空前規模的戰場威懾力,大大縮短了戰役進程。後來,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后,還不服氣的要求看一下我軍這種「從蘇聯進口」的「大規模殺傷武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