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育寶典,有了它你會少犯很多錯誤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1-8-8 08:46:57   CHN強國論壇


教育寶典,有了它你會少犯很多錯誤


冷嘲熱諷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從事幼兒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經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讀不好一首兒歌、算不好一道算術題、做不成一件事時,家長動不動就會破口大罵:「你怎麼這麼笨!這都不會!你真是個傻瓜!」語言傷害有時甚至比一頓毒打還要讓人難受。然而,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說一聲:警惕語言暴力!現在家長的意識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行不通了,可卻逐漸演變成了冷嘲熱諷!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兒園觀看孩子們的活動,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配合老師朗讀兒歌時,這位家長氣不打一處來,當著全班孩子、老師和那麼多家長的面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羞辱:「你這個傢伙,真是氣死我了。我怎麼生了你這個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師一起做,以後別回來了。」在父親的羞辱、威脅下,孩子膽怯地跟著老師讀著,孩子的眼裡滿含著淚水,讀兒歌的聲音也是那樣的顫抖,一首優美的兒歌此時在孩子眼裡似乎是猛虎野獸。看得出,孩子並沒有真心朗讀,在孩子眼裡,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對詩歌的厭惡。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這位父親輕輕拉出去,著實「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這樣做是否還來得及,也不知道這次事件會不會讓這個孩子在心裡留下永久的傷害!真希望,我的補救還為時不晚!

  也很理解這位家長當時的心情,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我也不是聖人,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後於別人時,誰的心裡都有打番五味瓶的滋味!可是,身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補救,而不是圖自己一時心裡痛快——先罵了再說!父母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但要注意表達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詞是否恰當!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詞,就能讓孩子易於接受,使孩子不會感到被傷害,從而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接著看)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47 | 只看該作者
懲罰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裡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麼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後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後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繼續看)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48 | 只看該作者
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從女兒貝貝生下來的時候,我們就刻意把她往神童的教育路上領,買了很多關於早期教育的書籍,聽了無數這方面的專家講座,然後「按圖索驥」進行培養,一心指望著她成為一個小小神童。幾年過去,耗費了無數的心血,可在這方面卻沒有看到一點苗頭,直到小學畢業,貝貝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有一回,有人問一些孩子長大后做什麼?不少孩子都有著遠大的理想:做科學家,成為音樂家,或是成為電影明星,唯獨我們家貝貝她擺弄著手中的玩具說,我才不要做什麼明星、科學家、音樂家,我要做媽媽,生一群孩子,天天帶著他們唱歌、跳舞,做遊戲。大家頓時呆住了,我這個做老爸的恨不得挖個地縫鑽下去。

  自從上小學開始,貝貝的成績就一直落後,一個班50個孩子,總是排在30名以後,也許這孩子將來沒啥出息了,我們整天里唉聲嘆氣,但是貝貝很快樂,整天和院子中的孩子們遊戲,看動畫片,儼然成為了孩子王。直到有一回,我們和朋友一起聚餐,一位奧數拔尖和語文拔尖的孩子為了一盤土豆絲放在誰面前爭執不休,大人們都束手無策,倒是貝貝急中生智,想出了做「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來決定,輕輕鬆鬆地化解了這場「糾紛」,大人們都誇獎貝貝懂事、聰明,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優點和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特質。

  這以後,我們開始換個角度觀察女兒,原來,在女兒身上,也閃爍著許多優良的品質,比如說,活潑開朗、樂於助人、聰明伶俐。這一切,只是因為我們以前總被「學習成績」蒙蔽了,沒能看到。我們想明白了,神童不重要,成績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在愛中成長的童年。(繼續看)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4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55 | 只看該作者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何不同


    父母對孩子影響不盡相同,這是我們容易覺察的,可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最近聽林文采老師的課受到很多的觸動,零散的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母親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多一些,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模式,影響孩子如何與人互動,比如孩子是否有分離焦慮,影響孩子是否老粘住一個人不放,或者根本上就沒信心、不敢與人親密連接,孤獨而苦悶的一個人生活。

  母親影響孩子的自我接納度,影響孩子是寬鬆還是嚴苛的對待自己。

  女孩子的母性主要靠和母親的互動中建立,如果和母親關係不好,那麼寬大、溫和、接納方面的母性品質,就很難獲得,她可以依舊善良,卻很難溫和與包容。

  總體上來講,母親的影響主要是和人、家庭相關的。和母親關係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可以預測一個孩子未來的幸福指數。

  父親影響到的自我價值感、性別認同和人生基本價值觀。很明顯,父親的影響的社會性特徵很強。

  和父親連接好的孩子,自信心相對是比較好的,膽子偏大,易於在工作或者事業上取得成就,他們若是在事業或者生活上受挫,他們自然會低落自感不好,但是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一個限度就會反彈,幫助他們東山再起或者另選出路;性別認同方面,父親的影響明顯大於母親,如何女兒和父親連接好,比如親密、溫暖,那麼女兒往往就頗具女性的嫵媚,即便女兒不是那麼漂亮,也會有一種覺得自己漂亮,並真的散發出女性的美;如果兒子和父親連接好,兒子就更容易有男子氣概。相反,在所有的同性戀群體中,無論男同還是女同,都是和父親關係不好的。臨床還沒有發現一名同性戀和父親關係是好的。

  父親也非常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父親是一個具備什麼特製的人,父親喜好、追求、信奉什麼,對孩子影響深遠。父親和母親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父親的愛更偏重於有條件,而母親則不然,母親和孩子是血肉相連的,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孕育、吃母親的奶水長大,以及母親對孩子幼年的大量的呵護、照顧,使得母親和孩子的連接更加的天然,血緣性更強於父親,以至於即便孩子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母親內心深處還是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來看來愛,而父親則不然。父親對孩子也有寬容度,也有血緣聯繫,但是和母親相比,兩者都明顯偏弱。父親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心意,如果孩子非常的不符合父親的期望,甚至違背父親的期望,父親是可以寧願沒有這個孩子、不怎麼愛這個孩子的。印度國父甘地就曾因兒子信仰某個宗教而拒絕和那個兒子接觸。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父親的愛更需要爭取,作為孩子,更需要貼近父親的標準、期望才能獲得父親的愛。我們知道人在年幼的時候最重要的心理食糧就是父母的愛,那麼,無形當中,孩子就去注意、靠近父親的價值觀,父親的喜好、追求、人格特質,孩子都會不自然的去靠近。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5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56 | 只看該作者
家長五行為最令孩子反感


    一直以來,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可謂「鞠躬盡瘁」,可偏偏孩子們不買賬,近來有調查發現,家長的五種行為令孩子十分反感。家長不妨比對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孩子眼中的「討厭之人」。

  嘮 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嘮叨。父母嘮叨總是批評抱怨的多,孩子當然不愛聽。作為家長,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脾氣暴躁

  孩子不喜歡脾氣暴躁、方法簡單的家長。家長不要為一丁點小事大動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為發火的對象。當孩子需要提醒、教育時,家長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

  愛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這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他們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這樣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聽慣了負面的評價,他哪裡還有成功的慾望?

  過分限制自由

  我們吃什麼,都是爸媽定,說是有營養;我們玩什麼,爸媽要監視,說是怕玩出格;我們搞聚會,爸媽要參與,說是恐出事。總之,我們的一切都要在父母的控制之下。這是學生們的控訴。

  對待孩子要充分尊重,少採取命令式,多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除了學習別的都不關心

  有學生說:父母似乎眼裡只有學習成績,什麼都可以跟學習掛上鉤。哪怕是在路上看到有錢人開高檔車,父母也會不失時機地教育我們:你看,不好好學習,哪賺得到錢買這麼好的車!

  這類家長只要求孩子成績好,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可以忽略。畢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把孩子局限在只有學習成績的範圍內,學生會感到枯燥而乏味。(未完)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6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6:57 | 只看該作者
幫孩子制定「玩」的計劃


    案例:嘉嘉在和平區某小學上三年級。最近放學回家后,她總是喜歡躲在屋裡跟同學打電話,不但說學習的事,聊起玩來更是興奮。嘉嘉媽媽卻很是苦惱,因為女兒不像以前那樣跟她那麼親近了,甚至嘉嘉媽媽試圖邀請女兒一起出去玩,嘉嘉也不感興趣了,還說:「跟你有什麼好玩的?動不動就指點我。」嘉嘉媽媽無奈地說:「我特別重視親子關係的培養,也明白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就要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讀書。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還纏著我一起玩,現在我是越來越失落,因為孩子總覺得我不會玩。」

  近日,常有家長諮詢如何帶孩子「玩」的問題。有的家長認為「玩」是孩子自己的事兒,家長不必過多干預;而有的家長想和孩子一起「玩」,但不知怎樣「玩」。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玩」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玩」是教師、家長教育、培養孩子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因此,「玩」的學問可大了。孩子在玩中學習科學知識、開闊視野、積累生活經驗、鍛煉身體,進而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能力。可見,「玩」對於孩子是多麼的重要。聰明的家長一定要把和孩子一起玩重視起來,學習科學的「玩」的方法, 明確「玩」的目的,學會制訂每一次和孩子「玩」的計劃,讓孩子玩得有意義,玩得快樂,在玩中健康成長。那麼,家長該如何和孩子一起「玩」呢?

  要清楚可以和孩子「玩」什麼

  從動靜角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靜」的。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益智遊戲,如走迷宮、找不同、拼插玩具等;可以和孩子一起畫畫、彈琴、下棋……如果家長把帶著孩子學繪畫和學樂器當成玩,而不是很功利的去做,孩子該是多麼的快樂。另一類是「動」的,可以和孩子進行體育活動,如游泳、踢足球、打羽毛球、跳繩、踢毽、盪鞦韆等;還可以帶孩子到遊樂園、公園、動物園,帶孩子參觀名勝古迹、遊覽名山大川。

  「玩」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

  否則,玩的意義將大打折扣。一類「玩」有一類「玩」的目標,例如:我們和孩子一起看書,一方面是為了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一次「玩」要有一次「玩」的目的。例如: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一次去可以重點引導孩子認識偶蹄類動物的種類、生活習性,每種動物的家在哪裡?下一次去再認識鳥類,再下一次去帶著孩子重點認識兩棲類動物,這樣,孩子既玩了,又在愉快的心境下,學習了很多課外知識。

  「玩」要有計劃

  每一次「玩」,玩什麼?玩多長時間,在玩的過程中,家長承擔什麼任務,孩子承擔什麼任務?因此,在帶孩子玩之前,家長也要先備備課。還是以去動物園為例,要帶孩子認識偶蹄類,您作為家長又了解多少?所以,建議您要先查查資料,儲備一些知識;如果您的孩子已經上小學,您不妨啟發孩子共同查閱資料,然後到動物園再實地考察。活動結束后,再讓孩子想一想、畫一畫、寫一寫,都是非常有必要,都有利於提高「玩」的意義和價值。(未完)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7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7:00 | 只看該作者
嚇唬孩子是最笨的辦法


       每個育兒者都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許多人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打罵孩子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保准孩子能聽話。真的是出發點好,就不會傷害孩子嗎?

  孩子與生俱來有平等意識,打罵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傷害。對於七歲以下的、個性形成期的孩子,一旦受到心靈傷害將是永久性的。

  下面,姥姥以自己教育外孫女小荷重新喜歡去花園為例,看看姥姥是如何說服小荷的。

  在所有的育兒方法中,打罵嚇唬拉扯是最奏效的辦法,但也是最有害的辦法

  「咱們去花園吧」,我對兩歲的小荷說。

  「我不去花園,我要在屋裡玩兒。」小荷說。

  我又重複了幾遍咱們去花園吧,並且告訴小荷去花園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在花園干點活兒能讓人身體健康,精神舒暢。兩歲的小荷正處於口語發展期,所以姥姥在不斷跟小荷說話,以便讓小荷的聽力、理解力和發音器官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

  不管我怎麼說,小荷還是堅持說她不去花園。通常如果姥姥要小荷做什麼事,只要重複三到五遍,小荷就會照做。但這次我溫和地對小荷連說了五遍,小荷還是不想去花園。

  去花園是好習慣,我為了讓小荷建立這一良好習慣是不能妥協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能強迫小荷去花園,我開始動腦筋。

  首先,我很清楚跟孩子說事要態度堅定,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實現既定育兒目標的必走之路,也是避免溺愛的最佳良方。可是,我已經態度堅定地說了好幾遍,小荷還是不聽,怎麼辦呢?應當說,任何成人都是有辦法讓小孩聽話的,最簡單奏效的法子莫過於連打帶嚇,目的一定能達到。可是不行啊,在所有的育兒方法中,打罵嚇唬拉扯是最奏效的辦法,但也是最有害的辦法。孩子受屈辱後會在心田留下烙印並存在於潛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變大變硬,直到人成熟才盡顯無疑,成為性格缺陷,變為失敗根由。

  我的育兒智能在接受挑戰,既不能遷就小荷,也不能強權征服,只能深深思索……

  哦!終於明白了,她不願意去花園,來自一次不愉快的體驗,那是我的失誤。

  小荷剛會走路就喜歡拉著我的手,歪歪倒倒去花園,追蝴蝶,采野花送給媽媽,挖土刨坑,種花種菜……從花園回來,小荷總是小臉紅撲撲的,吃飯特別香。花園是個健康的好去處。

  但是,上次和我一起種向日葵種子后,小荷就再也不願去花園了。開始小荷在我的鼓勵下幹得很起勁,可是那地有些干硬,挖到後來,小荷發出了吃力的嘆息,可惜我當時沒在意。沒錯,小荷挖坑累壞了,這,給她留下了不良印記,她小小的大腦還不會區別和分析事物的緣由,只會一股腦兒接受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於是她全盤否定花園,以為花園是讓她受疼的根源。這就是她這次拒絕去花園的根由。如果姥姥妥協,也許她從此再也不喜歡在花園幹活,那她就失去了建立一個好習慣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極大程度靠的是模仿大人,每個孩子都是模仿的天才

  我抬頭眼盯藍天,不說不動足有十秒鐘,終於引來了小荷的好奇心。趁她在注意我的時候,我誇張地驚呼一聲:我看到仙女了,在雲彩上跳舞哪!小荷急忙仰頭望天。

  我張開雙臂,激情滿懷,好似跟天上的仙人對歌共舞,下了台階,越過草地,在樹下旋轉,舞蹈著前行……小荷不由自主受了感染,咯咯咯笑起來,亦步亦趨地跟隨我,祖孫二人就這麼一起到了菜地。

  我知道小孩的注意力不會持久,必須趁熱打鐵,一到花園就拿起鏟子挖土。這次土是松的,我事先翻過,鏟子一碰即刻土花四濺,小荷很好奇,便也拿了她的小鏟子見樣學樣。從她的神情上我看到了驚喜:咦?地變了,變鬆軟了,好挖了,是仙女變的吧?

  我挖了帶根的薄荷,帶根並有花骨朵的勿忘我,緩緩地、慢鏡頭一樣種下去。不說你也能猜到,小荷自然在好奇地觀看並躍躍欲試。

  薄荷和勿忘我都是潑辣的半野生植物,很容易成活,過了些日子,小荷再次來姥姥家,一起去看新種的薄荷和勿忘我,薄荷已發出新綠,勿忘我已開出藍色的小花,小荷又驚又喜,說,我還要種花!

  我的教育目的達到了:小荷扭轉了花園讓她受苦的印象,終於重新愛上了花園。(未完)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8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7:01 | 只看該作者
美國家庭讓孩子從小愛勞動


       時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對孩子從兒童時代就開始 「愛勞動」教育了。學齡前的孩子大多在家長的督促和指導下學會賣報紙,或幫助修剪園子里的花木,大些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點短工。即便是富翁的孩子,大多在家也是幹家務的能手,在外打工掙錢也並不鮮見。

  這是因為美國人深信:勤勞的童年是幫助將來事業成功的一塊「跳板」,換句話說,即兒童時代培養的勤勞習慣將是富裕未來的保證。

  在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時,不少美國家長大都遵循如下「原則」:

  目的明確。讓孩子干點家務,其實主要並不是為減輕大人的家務負擔,甚至也不是為讓孩子學會一些實用本領或增強動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做家務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自尊和獨立自主能力——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早早開始 剛剛學步的孩子都有幫助媽媽的願望。兩歲的幼兒會幫助媽媽取一些小東西,能幹的還能為媽媽在洗衣時將臟衣服分門別類。

  要求不宜太高 一般來說大人幹活要比孩子省事省力。但千萬不要一看到孩子幹活有點笨拙,就不耐煩地取而代之。因為這隻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不談金錢 美國家長大多認為:對孩子完成任務的最好報酬是微笑、擁抱和說聲「謝謝」,或是當面表揚。相反用金錢作獎勵多少會引導孩子「一切向錢看」,從而降低了孩子參加勞動本來的價值。

  走出家庭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分配的家務活也應「與時俱進」。走出小小家庭上大街當報童,或在為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義務掃雪,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社會,並從中品嘗到為別人服務的快樂,同時對進一步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獨立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未完)
--------------------------------------------------------------------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9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8-16 17:02 | 只看該作者
不要毀掉孩子的寶貴東西


       周周和苗苗、樂樂、思思一起爬小區里的那座小山,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午飯的時間到了,我們該回家了,周周捨不得和小朋友分開,熱情地邀請小朋友們到我們家吃飯。周周挨個去邀請,「思思到我們家去玩嗎?樂樂,到我們家去玩嗎?苗苗,到我們家去玩嗎?」三個小朋友都欣然接受了周周的邀請,孩子們都不想和小夥伴分開。

  三位家長反應不一,思思媽媽非常痛快地答應了思思的要求;樂樂奶奶猶猶豫豫,勸說樂樂回家吃飯,不過在樂樂的堅持下還是妥協了;苗苗媽媽堅決不同意。苗苗媽媽起初是笑著勸說苗苗先回家吃飯後再和周周玩,苗苗不幹,她就「威脅」苗苗說:「那你一個人去周周家。」苗苗說「好」,頭也不回地跟著我們走了。苗苗媽媽發下狠話說:「要是你不講理,那媽媽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把你關在家裡。」苗苗毫不畏懼。見這些招數都無效,苗苗媽媽又想出一招——「利誘」,指著路邊的小超市說:「媽媽到超市給你買糖吃。」苗苗眼皮都沒抬,說了句「那你去買」之後繼續跟著我們走。苗苗媽媽沒轍了,讓了一小步說:「那我們到周周家玩5分鐘就回家好不好?」苗苗說:「好。」

  苗苗一直比較膽小,不願意和不熟的小朋友玩,這幾個小朋友裡面,她只跟周周玩,不跟思思和樂樂玩。苗苗害怕未知事物,比如月亮、小鴨子、小烏龜等,不敢參加遊戲,尤其是有「壞蛋」角色的遊戲,比如大灰狼抓小白兔之類的遊戲。她也不敢玩遊樂場的大型玩具。苗苗媽媽和我溝通過多次,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膽小。我給她分析是給孩子的自由不夠,限制和保護過多所致。我曾經親眼看見苗苗的外婆和媽媽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她,並且用「不要摘花,要不保安叔叔會來抓你」之類的話嚇唬過她。我對苗苗媽媽說:「只要你們解除過度的保護,不過分限制,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苗苗一定會逐漸變得膽大的。」

  現在看了苗苗媽媽對待苗苗的這些招數,我起初猜測她可能是怕麻煩我們而客套一番。我跟她說:「不要講客套,一點也不麻煩,孩子們在一起,隨便吃一點便是。現在只有一個孩子,太孤單了,需要同伴。苗苗就是不想和小朋友分開,到小夥伴家串門、吃飯是孩子之間正當的社會交往,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支持。」我的一番解釋暫時說服了苗苗媽媽,她沒有繼續阻止苗苗。

  上得樓來,幾個小朋友先去洗手。手還沒洗完,苗苗媽媽就催促苗苗說:「5分鐘到了,我們該回家了。」苗苗屁股還沒落座,哪裡肯回家呢?苗苗媽媽威脅恐嚇一番沒用,火噌噌噌就上來了,使出殺手鐧,扔下苗苗摔門而出。苗苗委屈地哭了兩聲,但並不恐懼,媽媽剛出門,她便停止了哭泣。

  過了一會兒,苗苗媽媽敲門進來,眼睛瞪著苗苗說:「苗苗,跟媽媽回家,你要講理。如果你不講道理,下次媽媽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苗苗不肯妥協。我把苗苗媽媽拉到一邊說:「孩子怎麼不講理了?她只是想和小朋友玩,僅此而已。」苗苗媽媽說:「我不想讓她養成不好的習慣,一玩就玩瘋了,不著家了。這個習慣可不好。」我說:「現在又沒有到晚上睡覺的時間,怎麼是不著家呢?如果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還賴在別人家,那就真應該帶走,可現在孩子只是和小朋友正常交往呀,為什麼要阻止呢?」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並未能說服苗苗媽媽,她堅持要把苗苗帶走。她把苗苗斜抱在身上,強行把苗苗帶出門。苗苗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一邊用力掙扎,一邊大喊「我不回家,我要在周周家玩」。不知怎麼回事,她那滿臉痛苦的表情和掙扎著的小小身軀讓我一陣揪心。下樓的時候,苗苗媽媽沒忘笑著對我說:「不好意思,麻煩你了。」我無言以對。

  苗苗媽媽是大學老師,非常不錯的一個人,儘管她知道孩子膽小,也想去改變孩子,但最終卻沒能扭轉自己落後的觀念。她利用身高體重的優勢強行帶走了孩子,哪怕心愛的孩子拼盡了全身的力氣,反覆地哀求,她也未能心軟。苗苗只不過是要和同伴多待一會兒,不願意和同伴分開,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被媽媽以「建立良好習慣」的名義給掐掉了。

  苗苗掙扎著被媽媽扛下樓,這個孩子的內心被壓制著。父母這樣的行為值得我們思考:這到底是誰不講理?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個弱者,成人仗著自己身高體力的優勢,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達成自己的意願。這樣做的惡果是:你與孩子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孩子要麼抵觸你,和你對立;要麼屈從了你,而變得卑躬屈膝。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城市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他們守著一堆玩具孤單地長大,他們需要同伴,他們需要友誼,他們需要一個社交圈,他們需要到朋友家你來我往地串門、玩耍。我們成人不也會三五好友、親戚之間串串門嗎?很多人都感嘆當今的城市家庭鄰里之間太冷漠,樓上樓下、隔壁鄰居都可能不認識。而孩子天生是最熱情的,最沒有隔膜的,他們很快就能跟陌生人熟絡起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壓根兒不認識的倆孩子,在外面碰到了,很快就可以玩到一塊。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任何戒心,沒有顧慮,彼此真誠。成人則顧慮太多、對人設防,表面客氣、內心疏離,所以,成人世界遠不如孩子的世界純凈而溫暖。

  重點提示: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個弱者,成人仗著自己身高體力的優勢,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達成自己的意願。

  在孩子的事情上,到底是誰不講理? 很多時候是父母。父母不要利用身高、體重的優勢強行帶走孩子,不要利用孩子依賴自己的心理來脅迫孩子。強迫、威脅孩子,孩子要麼抵觸父母,和父母對立;要麼屈從了父母,而變得卑躬屈膝。(完)
-------------------------------------------------------------------


轉自:智慧空間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9: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