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海歸」潮起 棄6位數的高薪去換機遇

[複製鏈接]

228

主題

245

帖子

37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x6031 發表於 2004-9-17 0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猜幾年前你得呆在美國,因為那是技術創新之地。但現在印度成了技術創新之地,所以我來到這裡,」印度技術工程師拉吉.英伽(Raghi Iyengar)宣稱。他的經歷是在美國的數千印度人發展歷程的寫照。

  早先10年,英伽先生先在微處理器主導製造商英特爾(Intel)工作,隨後進了一家由印度「天使投資人」投資的科技初創公司,但該公司以失敗告終。後來,英伽先生有了新的美國僱主,並為他在印度班加羅爾建立了一家後台支持公司。他每月都在波士頓的家與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之間往返,以監督大樓建設管理軟體的開發情況。他也許即將成為「已完成轉型的一大群同道」中新的一員。

  有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正拿自己在美國6位數的高薪來交換在印度的機遇。如果現年39歲的英伽先生敢於冒險一搏,那他也將加入這個回歸大軍之列。

  「每個月,我都要收到多達7份商業計劃書,其中多數來自在美國的印度人,他們表示想回國創業,」經營私募股本基金IndiaCo的拉胡爾?帕特瓦爾丹(Rahul Patwardhan)說。IndiaCo基金位於孟買附近,而孟買正處於印度人才迴流道路的交匯點。

  「他們帶著商業計劃而來,準備開發軟體、生物科技,以及納米科技領域的產品,而且他們想離自己的大家庭近些。這是個不錯的平衡方式,」帕特瓦爾丹先生說。他的基金獲得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印度科學技術部的支持。

  現在海歸的人數可能不是很多,但趨勢正在呈現。不過,輕易把該趨勢與美國對抗離岸外包的情緒聯繫起來,也許過早。相反,又一批身在美國的印度人終於在印度部分地區發現了耀眼的機會。在國大黨主導的新一屆政府統治下,這種狀況不大可能改變,因為新政府仍期望把印度IT業的成功作為一個標誌,表明該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重要。

  那麼誰在回來?為什麼要來呢?

  首先,這一趨勢的歷史遠早於目前的這段上升時期。十多年來,身在美國的印度工程師兼高科技企業家就一直在返回印度。這些白手起家的IT大亨通常在印度涉足基於產品的初創企業,還有少許慈善事業。2000年後,由於美國高科技支出緊縮,歸國印度人的類型和數量都發生了變化。現年二十五六歲的程序員,曾在2000年前的IT服務業興盛期立足美國,但2000年後失了業,因而返回印度蕭條的科技就業市場。

  在高科技大亨和科技新手之間還有一類人。得益於印度蓬勃發展的IT服務業所提供的機會,有經驗的中層高科技專業人士成為了市場的新焦點。

  其中一個例子是納雷什?古普塔(Naresh Gupta)。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為美國軟體支持公司Adobe在印度創立了一家研發中心。

  「即使在那個時候,離岸業務模式似乎也總能實現。機會一出現,我在三天內就搞定了,」38歲的古普塔先生說。他是一位人工智慧專家。

    Adobe、英特爾和其它已在印度開展業務的高科技跨國公司,已成為印度專業人士歸國的重要渠道。這些人渴望調到印度去工作,但又不想變換公司。

  這些公司旗下有所謂的「印度研發中心」,那裡全是印度海歸人士,他們不願犧牲美國公司的工作環境,但又渴望獲得置身印度帶來的好處,比如能靠近他們的大家庭。

  「這有點像步入一個未知領域,但如果這步跨越是在你目前工作的美國公司中做出的,確實能使它變得可以控制,」39歲的蘇蒂爾?塞蒂(Sudhir Sethi)說。他從事行業系統軟體的開發,並曾幫助英特爾在班加羅爾設立公司。

  42歲的阿肖克?賽古(Ashok Segu)是一位初創公司的創業者,代表外國公司領域的一個小群類。他先前在科技集團Amdha從事企業內聯網項目,為畢馬威(KPMG)提供電子商務諮詢,接著就果斷地投身於上世紀90年代末主宰矽谷的創業文化。

  「那真令人陶醉,我希望自己已把同樣的精神帶進印度,」賽古先生說。因2001年股市崩盤,他第一家初創公司在美國的首次公開上市告吹。

  在歸國印度人為家鄉風險產業帶去的方案中,包括美國激進的風險資本市場中訓練出來的風險意識,及一套管理手段。「這讓一代印度人體驗到一種新的做生意之道,」帕特瓦爾丹先生表示。

  例如在矽谷,失敗可能是榮譽的象徵,但在印度,情況還是恰恰相反。幾乎每個從美國歸來的印度人名下都有一家倒閉的初創企業。即使有些人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為大型技術公司工作,而且已隨僱主同赴印度,他們也都帶著有益的失敗教訓而來。

  例如塞蒂先生,他在為英特爾工作時,抽時間推出一個「企業對消費者(B2C)」網站,並得到一家公司內部風險資本基金的資助。「當然,企業對消費者模式失敗了,但我卻在失敗中成長起來,」他說。

  益處其實還不止這些。Adobe的古普塔先生說,他來自一個傳統的印度家族企業,這種企業缺乏透明度和道德規範。作為一家美國公司的印度分公司老闆,「我決定從一開始就發出正確的信號,而奇妙的是,我得到熱烈響應。夷昵岬墓こ淌ν旅竅M滴袂邐該鰲⒐橢鞽鮮嫡薄N乙訝盟翹寤岬劍ㄕ庵稚夥絞劍椅胰沸牛飩雜《炔て謨跋臁!?/P>

  第二個益處是,新生企業將培養出一種「協作而非競爭」的文化。這在美國科技公司很常見,但在印度則難得一見。印度等級森嚴,壓制了觀點的自由表達。「我不得不創建一種健康對抗的文化,」賽古先生表示。他承認自己「感到茫然」,因為印度缺乏「矽谷那樣的生態環境,在那裡人們暢所欲言」。

  然而,已出現一些有益的滴漏效應,因為美國的風險資本基金已開始關注。「我們過去或許忽視了投資於純粹的印度公司。現在我們不僅讓我們在美國所投資的公司將後台業務外包至印度(因為成本較低),而且我們還有一長串在美國受過培訓的潛在招募對象,可以用來管理印度那頭的業務,」舊金山NeoCarta Ventures的合伙人兼首席信息技術官邵卡特?沙明(Shaukat Shamim)表示。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新的商業手段。目前,歸國的印度技術專業人士正在微觀經濟層面播下這種商業手段的種子。蘇布拉塔?米特拉(Subrata Mitra)曾在矽谷為IBM工作了近4年,他表示:「在這裡創業只需矽谷創業資金的一小部分,這真有趣。我就想讓同事們有這種感覺,」米特拉先生說。目前他正在印度興辦第三家初創公司。

  許多印度人的歸國行為被認為是為國家「作出一些回報」,他們對此感到臉上有光。這似乎不是一個有意識的目標。當然,那些在美國的IT大亨們除外,他們在印度著名的科技學院建立了研究中心,還在自己的家鄉修了公路。

  「實際上,每個歸國的人似乎都在為國家做貢獻,」帕特瓦爾丹先生說。
Le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