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來一看, 議論紛紛. 我當初不是要把人家個人生活給掛起來示眾的. 我是覺得她寫了一點點值得我們這裡的人回去(幹事業)時可以注意的方面. 海龜的文章現在比海龜的數量還要多. 可是, 在這篇文章里, 她有幾點值得一提:
首先, 海龜的背景. 那真是五湖四海, 包羅萬象. 從太上老君到赤腳大仙, 不一而足. 她的背景是科班出身, 而且出自名門. 可能和這裡的茶客們很相似. 科班出身的人往往可以夜讀三國春秋, 但是對光天化日之下的東西卻又視而不見.
其次, 同樣為外企工作, 環境和成就感卻完全不同. 為什麼呢? 我也很感興趣. 我甚至覺得她呆的時間太短, 如果她跳漕去了一家中國民企又會如何呢?
第三, 人情. 學以致用的東西不太多,不自量活學活用的東西卻不少. MBA的人不懂人情世故, 算不算高分低能呢? 當然, 也有可能是桔過淮而為枳. 那又如何去實現全球化呢?
第四, 捨得. 捨得捨得, 不捨不得. 去中國了, 卻捨不得美國; 來美國了又捨不得中國. 難道我們真的如祥林嫂一般要鋸成兩半嗎? 捨得還是捨不得其實也困擾著很多在美國紮根的外來人群. 我當初在紐約很多年, 因為它的國際性, 給了我很多緩衝. 現在的地方, 確實很純粹的而且是傳統的西式文化, 我就靜下心來慢慢學著, 感受著, 也享受著. 甚至於和女兒一起來學. 既然要紮根, 就要捨得. 我和朋友開玩笑覺得自己就象哪個穿了綠軍裝, 挎包里裝了面五星紅旗在中國內地支教的老外.
第五, 歸與不歸, 這是個問題(?). 來來往往之間, 我的感受是四個字: 同床異夢 (嘿嘿, 無關一夜情哦). 關鍵是要什麼. 這是個永遠大於答案的問題. 所以, 我的認知是, 首先無論在哪裡都要成功, 然後呢, 不要停在歸不歸的小圈子裡, 要懂得我們偉大祖先說的, 來而不往非禮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