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健脾祛濕對抗春夏皮膚病

[複製鏈接]

3236

主題

3249

帖子

466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eng0919 發表於 2011-5-18 1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健脾祛濕對抗春夏皮膚病

  ●皮膚病並不僅僅是皮膚表面的問題,它往往能反映人體的五臟六腑,尤其是脾的健康狀況

  ●治療皮膚病不僅是止癢,應有針對性地"治本",調節人體陰陽平衡

  濕熱的春夏之交,前往醫院就診的皮膚病患者日益增多。皮炎、濕疹、皰疹、蕁麻疹,這些長在手上、腳上、背上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疾患,在讓皮膚瘙癢、乾燥、脫皮、皸裂的同時,也常常使人的情緒和睡眠受到很大影響。

  皮膚科中醫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皮膚病並不僅僅是皮膚表面的問題,它往往能反映人體的五臟六腑,尤其是脾的健康狀況。因此,在治療皮膚病時,也並不僅僅是止癢這麼簡單,而應有針對性地"治本",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醫學指導/廣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中醫師馬萬里

  現狀:季節交替濕毒瘡患者增多

  "春夏季節交替之際,南方地區的氣候既濕又熱,皮膚病患者的人數也出現了大幅的增長。"廣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中醫師馬萬里告訴記者,最近前往該院就診的皮炎、濕疹、蕁麻疹患者特別多,"有時一個上午,就能接診幾十個病人。"

  "從中醫的角度看,無論是濕疹、皮炎、蕁麻疹,還是手足癬,統一可稱為濕毒瘡。"馬萬里指出,濕毒瘡幾乎可以長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其中,長在手上、腳上的濕毒瘡,即手足癬,中醫稱為"鵝掌風"、"腳濕氣";長在腿窩、肘窩的濕毒瘡,中醫稱為"四彎風";如果濕毒瘡長在女性乳房部位,可被稱為"乳頭風";如果長在男性陰囊上,則叫"繡球風"。

  馬萬里介紹,每年春夏之交,尤其是四五月份,在濕和熱的共同作用下,不少人手上或腳上會長出許多細小的小水皰,這種汗皰疹也是濕毒瘡的一種。

  分析:溫暖潮濕易致皮膚病

  "從中醫的角度看,濕毒瘡的產生實際上都與濕熱有關。"馬萬里分析說,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氣又重,在這種環境下,真菌自然很容易滋生,人們俗稱的"香港腳"這一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這種病在中國南方比北方發病率要高得多。

  他指出,儘管濕毒瘡患者的表現基本上都是丘疹、水皰、瘙癢等,但不同體質的人,癥狀也會有所差別,"如果患者體內熱重,通常丘疹較多、較紅;如果患者體內濕重,則往往水皰會多一些。"

  危害:纏綿難愈 可侵入經絡

  在皮膚病患者中,病史長達十幾二十年,輾轉多家醫院求醫的人並不罕見。對此,馬萬里解釋說,"纏綿難愈"是濕氣致病的一個重要特點,中醫就常用"如油入面"來形容濕邪對人體的侵襲不易斷根。

  "有些患者抵抗力較強,雖然一時患了皮膚病,但吃些葯,濕氣排出體外,病就好了;而抵抗力較差的患者,往往患病時間很長,濕氣已經從皮膚進入了經絡。"馬萬里分析說,當風濕表現在人的皮膚上時,就是濕疹。一旦風濕侵入體內,則可表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疾病。

  提醒:脾與皮膚病關係密切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皮膚病並不僅僅是皮膚的問題,它往往能反映人體的其他健康狀況。"馬萬里指出,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中,與皮膚病關係最密切的器官是脾,脾的兩大功能——"運化"和"統血"功能是否失調,都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皮膚上。

  他分析說,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它不僅運化水谷精微,把食物的精華送到全身,同時也運化水濕濁氣,將其排泄於體外。"從臨床上來看,不少濕毒瘡患者中都屬於脾虛有濕型,需要健脾祛濕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此外,中醫還認為,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如果脾氣功能下降,血液的運行便會受到阻礙,"有些患者的皮膚上能看到嚴重的紫癜,就是因為脾氣不能攝血於經絡之中,使血液跑到經絡外面而造成的。"

  治療:止癢之外還要治本

  "由於人體的五臟是相連的,因此皮膚病同樣可能與人的心、肝、肺、腎等有關。"馬萬里指出,皮膚病往往是外邪和內邪共同致病的結果,情志致病的病例在皮膚病患者中同樣常見,"我們發現,有些情緒急躁、睡眠不好、心肝火旺的患者,在用了平肝、養心的藥物后,皮膚病癥狀往往能得到很大改善。"

  "儘管濕毒瘡與南方的氣候環境有很大關係,但從根本上說,還是外邪和內邪共同致病的結果。"馬萬里表示,中醫講究治病求本,因此,治療皮膚病並不僅僅是止癢這麼簡單,而應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體質,有針對性地進行祛濕、清熱或祛風等治療,才能最終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真正去除每個人的"病根"。

  對抗濕氣,試試食療

  健脾祛濕:馬萬里表示,脾虛有濕的皮膚病患者,往往看起來體型比較豐滿,經常覺得身體疲倦、想睡覺,舌體很胖,苔薄白。這類患者平時可多吃點雜糧,如雲苓、淮山、土豆、蓮子、芡實、小米、玉米、番薯、扁豆、紅豆等,可健脾祛濕。

  清熱利濕:濕熱型患者通常火大又有濕氣,表現為口乾、口苦、大便干,濕疹往往很紅、很癢,舌苔厚、膩。平時可多吃絲瓜、苦瓜、西洋菜、通菜、莧菜等,有清熱利濕的功效。

  祛風除濕:有些患者不小心受了寒濕,比如空調吹多了,或冷飲吃多了,或下雨淋濕了,這時可在家喝些薑湯或用艾葉洗澡,都可以祛寒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4: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