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複製鏈接]

3326

主題

3337

帖子

4782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xgpzj 發表於 2011-5-13 1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為何蜀漢後主劉禪要不戰而降獻出成都城?

  

  本文摘自:《文史雜誌》 2007年第06期,作者:張少良(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原題:《昭烈廟中無阿斗》

  外地的朋友來成都武侯祠,瞻仰漢昭烈帝劉備和武鄉侯諸葛亮后,總愛問「怎麼廟裡沒有阿斗呢?」

  昭烈廟中缺了嗣皇帝劉禪(音shn,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國演義》稱之為「後主」),是有講究的。

  20 世紀40年代,我讀小學時,曾跟表叔去逛過蓉光電影院(今西南影都)北側小巷裡的安樂寺。聽他說過:「劉玄德的兒子阿斗,不成器,把他老子打下來的江山賣了,亡國投降,雖說被司馬炎封了個『安樂公』,不過保不住祖宗的基業,當然要遭趕出祖廟,昭烈廟裡沒得他的座位,不肖子孫落得在此棲身的可憐下常你娃娃要是不昌盛,死了也進不到祠堂!」

  那時,安樂寺壩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生意紅火,熱鬧非凡。塑的神像也不少,分不清誰是阿斗。我也忘了向表叔請教,只是傻傻地看著高高在上的倉頡老夫子,他老人家居然長了四隻眼睛!可能只有這樣的神,才能造出那麼多個字來啊!

  進初中,讀了《三國演義》下冊,覺得阿斗甘當亡國奴,「偷生失自裁」,連自殺都不敢,真正十分無用!之後又讀到劉禹錫的《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那註釋據《蜀后帝記》說:「魏鍾會、鄧艾率十萬兵入蜀,譙周勸帝,遂出降。魏封禪為安樂公。一日與宴,作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演義》還說: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更覺得前人說他 「人之無情乃至於此」,真有道理;這種子孫遭趕出祖廟,活該!

  《對聯話》載有昭烈廟北地王劉諶龕聯云:「河山大好,經先帝留茲安樂窩,斷送頓成空,縣公實辱三分鼎;家事飄搖,仗何人保我子孫福,自裁惟有死,丞相徒勞六齣師。」這副楹聯純從阿斗投降被封「安樂縣公」生髮,義正詞嚴,痛斥阿斗不肖,把那不願投降而手刃妻兒、「殺家告廟」的劉諶反襯得十分高大。於是乎阿斗好像真是豬狗不如,宋朝人毀掉後主祠,把他趕出昭烈廟似乎還真有道理。

  後來翻閱一本歷史手冊,無意中算算阿斗在位的時間,居然有四十年,四十年哪!「業紹高光」(建業繼承漢高祖、漢光武帝)的劉備才多少年?他一意孤行強行出征孫吳,吃了大敗仗,過早地「託孤白帝城」「龍馭賓天」了。阿斗能以偏安西蜀四十年,總與他並不剛愎自用,而用人任賢有關嘛!劉禪未必「不象賢」!當然後來他聽任宦官黃皓專政,以致蜀國逐漸衰敗,恰如史學家陳壽所評論:「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劉諶當年主張「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畢竟只想到先帝留給的「安樂窩」和劉氏一家的「子孫福」。再看《演義》寫的劉禪的話:「今大臣皆議當降,汝獨仗血氣之勇,欲令滿城流血耶!汝小兒豈識天時!」這些話也不無道理,接著再看《演義》寫的「於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魏軍)」,可見時人的真實思想。如果阿斗真的「背城一戰」,成都又將如何,人民又將如何呢?

  再讀《演義》所寫阿斗答司馬昭問話一段,發現書上還有這麼兩句:「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不疑慮。」原來阿斗真有見識,如果不讓司馬昭「深喜誠實」,豈不早作了刀下冤鬼,早死8年,活不到65歲?後來的孟昶、李煜一干亡國降君的結局豈不是反面例證嗎?同是割據一方的錢鏐遺囑子孫:「度德量力而識事務,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聖人云順天者存。」「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其孫子弘俶舉家入朝,和平統一。江浙避免了兵火,此後一直是富甲中國之區。錢氏的貢獻,朝野欽敬。

  前人譴責阿斗「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要是阿斗真的帶著成都的黎民百姓去「背城一戰,同死社稷」,「血流滿城」后,他倒是進了昭烈廟,在劉備左手邊有一個座位,那麼成都後人又將如何評論他呢?於是我想起了一首打油詩:

  西蜀偏安四十年,平庸阿斗任人專。

  孔明禕琬皆良相,怎說生兒不象賢?

19

主題

593

帖子

730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309
沙發
笑臉書生 發表於 2011-5-13 16:52 | 只看該作者
胡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3
txcowboy 發表於 2011-5-14 12:01 | 只看該作者
不少人對後主劉禪有正面的評價,但是這篇帖子裡面的論據和論證都有問題。

首先,《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不應該作為引用文獻。

「(《演義》還說:司馬昭問「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句不是演義中說的,《裴注三國志 後主傳》引《漢晉春秋》: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原來阿斗真有見識,如果不讓司馬昭「深喜誠實」,豈不早作了刀下冤鬼,早死8年,活不到65歲?」
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可以比較一下漢末魏晉時各個亡國(包括禪讓)之君的下場。

漢獻帝劉協,220年退位,234年死。
魏元帝曹奐,265年退位,302年死。
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皓,280年投降西晉,284年死。

而且孫皓投降后,表現相當強硬,也沒有被殺。可見當時對待亡國之君相當寬容。中國歷史從南北朝開始,對前朝亡國之君的屠殺明顯增多。

《資治通鑒 卷八十一》
「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賈充謂皓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麵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顏色無怍。」


「後來的孟昶、李煜一干亡國降君的結局豈不是反面例證嗎?」
這句中的「孟昶、李煜」跟當時的劉禪,孫皓沒有可比性。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