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David Gosset : 中國未來將再次啟發西方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1-5-13 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5-13 08:36環球時報

作者:高大偉 David Gosset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中心主任

翻譯:魏輝

  大部分有關中國的論述,往往至少有以下四個缺陷中的其中一個,甚至四大缺點俱全:第一是未能將中國之大與其全球重要性完整聯繫起來;第二是誤解中國變革的深度和性質,這種不可逆轉的進程正是世界變革的重要因素;第三是未能考慮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互相依賴將日益加深,起伏跌宕將影響全球化,但「去全球化」已變得幾無可能;第四,只認識到中西關係將從互相敵對向互惠互利轉變,但中西關係也能互相改變,這可以成為我們行動的動力和指南。為認清新的現實,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探索。


  中國復興不僅是全球化的催化劑,而且可以擴大地球村———開闢新的經濟、政治、外交、知識和藝術天地。中國復興不僅可以擴大中國人在世界的存在,而且可以擴大世界體系。儘管中國與地球村新領域的互動正處於嬰幼兒時期,但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當代史上,毛澤東時期是推動中國邁向穩定與和平的艱難跋涉,鄧小平和江澤民時期致力於發展經濟,融入世界體系。對於現任以及之後的中國領導人而言,則是中國在地球村的角色和責任問題。西方對此將持何種態度呢?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顧問、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第一任行長阿塔利在其剛剛發表的著作《明天誰將統治世界》中,將多名中國知識分子辯論的術語納入最新思考。儘管民眾的狹隘、媒體的過分簡化和政客不可避免的姿態,中西之間偉大的對話正在展開。這一對話意義巨大,需要悉心培育。


  西方必須理解,中國的復興不僅關乎自身未來,而且將塑造21世紀地球村的面貌。在未來幾十年,如果西方明智對待中國崛起,中西合作可以完美地將全球體系提升到新的水平,但如果西方精英未能擁抱中國變革,西方將失去動力,一個合作的世界將變得更加不可能。


  從根本上,西方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維護現狀的徒勞之舉,二是在深刻變化的環境中再造自己。換句話說,它要麼變成這場權力再分配中悲觀的看客,要麼隨著中國的復甦而改變,要麼耗盡其資源、防禦性地維護現狀,要麼參與到激烈的變革進程當中。


  「以中國為中心」或「以西方為中心」的政治將導致無窮無盡的緊張甚至衝突,世界性的思考與行動將使我們走近和平與發展。與那些片面判斷相反,中國不是全球文明時期的障礙。中國傳統的世俗主義和人本主義過去曾經啟發了西方外交官和文學。曾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的張彭春在起草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在埃莉諾•羅斯福主持的辯論中說:「在進步人權思想在歐洲發軔的18世紀,中國哲學翻譯曾經激勵著伏爾泰、魁奈、狄德羅等思想家反抗封建思想。」


  六個世紀以前,義大利復興重新確認了人的中心地位,開啟了歐洲大陸進步、創造和革新時代,中國復興則發出21世紀世界人本主義運動的信號。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復興決不能視為威脅。


  雅克布•布克哈特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世界和人的發現」一章中指出,義大利文藝復興不僅發現了整個世界,同時也發現了人類「自己」。在今天,他的話也可以用來展現中國當代變革的輪廓:經濟發展、個人解放,以及對傳統的重新解讀,已經創造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條件。


  中國的開放令地球村更豐富多彩,如果西方接受中國復興帶來的機會,中西結合不僅可以互惠互利,而且可以互相改變,產生無窮無盡的利益和價值。通訊和科技拉短了距離,地球在全球化過程中變小,永久、不可避免的文明對話擴大了我們的視野,也擴大了我們的世界。正是從這些新的無形邊疆、從這些未知領域,我們可以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David Gosset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中心主任、中歐論壇創辦人。本文由魏輝翻譯。)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