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戰略對話 北京對「禁飛區」立場更強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5-10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多 維     2011-5-9

  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5月9日至10日在華盛頓舉行。此次是北非、中東地區爆發一連串民主革命后,美中首度進行高層對話,加之,本次美中軍方均有高級官員參與,雙方將如何在利比亞「禁飛區」問題上過招,遠遠超出了對人民幣匯率、朝核、氣候等常規話題的關注。

  在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的「掩護」下,以法、英、美為首的多國聯軍開始針對利比亞的「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中國早已三番五次的指責西方國家行為。北京方面有聲音建議,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此次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會面時,應正式闡述中方立場,明示多國部隊當下的軍事打擊行為已超出第1973號決議,應立刻停止干預他國內政、漠視平民生命安全的行為。若美方再對中國人權狀況說三道四,中方應直接質問美方在人權上的雙重標準,教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值得玩味的是,日前美國國務院舉行的吹風會上,S&ED的執行秘書長洛文傑(David Loevinger)指出,「美方在中國關切問題上的讓步程度取決於中方在美方關切問題上的讓步程度」。美方關切的問題是什麼?需要中國作何讓步?

  「人權高於主權」的國際干預

  就在S&ED召開前4天,北約28個成員國已表示將繼續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直到卡扎菲滿足北約開出的條件。同一天,「利比亞聯絡小組」第二次會議發表主席聲明稱,有關各方應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第1970號和第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施加更大壓力」,並且,與會各方同意建立援助基金,向利比亞反對派的全國過渡委員會實施經濟援助。希拉里更在會上稱,華盛頓將設法「解凍」部分利比亞政府在美國的資產,給予利比亞反對派資金支持。

  有輿論指出,1998年的南聯盟、2003年的伊拉克和2011年的利比亞,每一次的(北約、美國)出兵,都是國際人道干預向被干預國家的主權進行挑戰的一次「跳躍」。1998年,北約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對南聯盟進行了空襲,這是第一次以「人權高於主權」的旗幟所進行的國際武力干預。由於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對科索沃地區已經進行了多次的侵襲,所以這次國際干預被視為「合理但不合法」;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廣為詬病的一次「單邊主義」行動。不過,是否出兵伊拉克也經過了聯合國安理會的辯論,焦點是伊拉克政府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否可能引發對庫爾德人的種族屠殺。聯合國最終拒絕授權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伊拉克主權不可侵犯,而在於美國所提供的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種族屠殺的證據不充分。而後,美國政府聯合了包括英國在內的多國部隊,執意對伊拉克採取行動。

  2011年的利比亞危機,多國部隊的行為雖然與聯合國第1973號決議授權的範圍有一定的分歧,但在決議的《保護平民》一節中有著明確而無可爭辯的「授權」字樣,讓這些行為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掩護」(第1973號決議,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印度、德國和巴西投棄權票)。但是這次的背景,比前兩次的所謂「人道危機」證據更不充分。

  卡扎菲並不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經過多年的武器禁運,卡扎菲早就失去了製造或購買新武器的通道,所擁有的多數是老舊的蘇式常規武器。而早在多國部隊干預之前,利比亞已發動了內政。卡扎菲出動部隊,針對的打擊對象主要是反對派隊伍,儘管平民在過程中也有重大犧牲,但並不是有意針對某個族群。多國部隊儘管也聲稱卡扎菲的雇傭兵有意識地針對平民進行襲擊,但是事實上也並沒有堅實的證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國際問題專家張國慶指出,聯合國本不是為了打仗而設的,不管聯合國當時是在什麼背景或什麼驅動下推進了第1973號決議,但正是這個決議導致了利比亞戰爭,這是對聯合國非常大的挑戰。科索沃戰爭後設立臨時戰犯法庭的法理依據,2005年鑒於現實中主權國家對內部人權侵犯的實然狀況,安理會增設了對於界定侵略和制止侵略之外的職權,即對大規模侵犯人權和人道主義災難的制止。而今天,居然可以依附第1973號決議,對主權國家的內政進行干涉?那麼,是否非洲一些國家有些反對派對政府不滿,他就可以援引「1973」要求外國軍隊介入,幫助他推翻政權了?如果這樣,聯合國就不是聯合國了,就成為了比「北約」還「北約」的地方,這是非常可悲的地方。

  軍事打擊超出「禁飛區」規定

  這場持續升級的武裝衝突已經近50天,利比亞境內多個昔日喧鬧的城鎮已經人去樓空。當地居民面臨嚴重的物質短缺,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資都因為缺貨而價格飆升。聯合國世界糧食署4月就曾警告,持續升級的戰事可能會造成270萬難民流離失所,而相對於家園破碎,背井離鄉的利比亞民眾,全球環境保護組織和軍事專家們更擔心的是戰爭中所使用的炸彈和導彈可能帶來的威脅。

  當初,聯合國通過第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禁止除了屬於人道主義目的之外的在利比亞領空的一切飛行,目的是為了保護平民和保障人道主義運送安全,平衡利比亞敵對雙方的軍事力量,避免出現大規模的衝突和屠殺。然而,既然設立了禁飛區,為何在禁飛區內多國聯軍卻能夠順利起飛,實施轟炸?這也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禁飛區」到底是什麼?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某個或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在衝突地域劃定的特殊限制空域,限制衝突相關方的飛行器在管制空域內的飛行活動,只有在國際組織授權前提下,建立此種「禁飛區」才具有合法性。也可以理解為,為了阻止內戰或者出於人道主義精神,一股第三方的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在指定的國家上空限制飛行。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聯合國民主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多伊爾(MichaelDoyle)在《外交事務》發表題為《保護的愚昧》的文章中寫道:「第1973號協議是安理會第一次以「給與保護的責任」的名義授權使用武力」。但根據多伊爾的解釋,「給與保護的責任」指的是「國際社會擁有責任幫助人口免予種族滅絕、戰爭罪、族群清洗和人道主義罪行」,是嚴格限定在這四種行為之中的。然而,即便卡扎菲是公認的獨裁者,或者曾經犯下屠殺平民的罪行,也未必可以輕易被歸入這四種罪行之中。況且,安理會儘管同意在此理論支持下出兵,但是對這四種罪行如何認定,由誰認定和如何認定方面,都沒有具體的措施出來。

  另外,《聯合國憲章》是整個聯合國得以運行的基本大法,其中,第七章為《對於和平之威脅、和平之破壞及侵略行為之應付辦法》,其中,第39條規定,「當國際和平遭到威脅、破壞或發生侵略行為時,依第41條及第42條規定之辦法,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

  整個憲章中關於使用武力的限定基本上都基於這個基礎。而迄今為止,無論西方國家怎樣張揚卡扎菲所犯的人道主義罪行或戰爭罪行,那也是一場發生在利比亞境內的「內戰」。西方國家難以自圓其說的是,如何繞過「威脅國際和平及安全」,而去介入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

  猶如建立在沙子上的建築

  利比亞是史上第三次設立禁飛區,前兩次分別是美英聯軍在伊拉克一南一北設立的兩個禁飛區,和波黑戰爭中的禁飛區。然而,伊拉克的兩個禁飛區曾經維持了12年之久,而科索沃的禁飛區也有兩年多的時間,這次利比亞的禁飛區到底會維持多久?北京觀察人士指出,從眼下的局勢看,「禁飛區」的授權已經演變為聯軍對卡扎菲政府的全面軍事打擊,然而卡扎菲的軍事力量還是很頑強,禁飛區很難阻止其地面的軍事行動,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反政府武裝,令雙方軍事力量要比設立禁飛區前更為平衡,長期對峙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西方政府實際上並沒有支持利比亞的反對派上台,只是「保護「,反對派到底是哪些人組成,上台之後會不會比卡扎菲政府更好,這點誰也沒有底。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平民和以人道主義為目的的禁飛區恐將長期存在,而東西利比亞很可能形成實際上的對峙和分裂。

  早在3月時,中國政府便大舉將3萬多名中國工人撤離利比亞,眾多中國公司丟下數百億美元的工程項目撤退,儘管中國政府組織的大撤退迅速而有序,但有報道稱,中國政府也為此付出了約10億美元的成本,而且如果再加上工程項目所受到的影響,經濟損失一時難以估量。西方給中國忠告,「沒有安全保障的經濟利益,就猶如建立在沙子上的建築,海水一來就會轟然倒塌。」中東問題專家馬曉霖也指出,現在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盤子」已經很大了,不僅有數十萬人在那裡謀生計,還有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投資。一旦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數十萬中國人還能輕鬆撤離嗎?

  事實上,在中東地區,相比美國、歐洲和俄羅斯,中國更有優勢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在阿拉伯國家看來,西方和俄羅斯的立場都有偏頗之處,中國則相對超脫得多,中國提出的建議阿以雙方都更容易接受。但是現在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稱,阿拉伯以及一些非洲國家的不少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開始意識到中國政策「自私」的一面。他們似乎更懷念上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當年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6·5戰爭」時,中國政府不僅立即發布了譴責聲明,還在北京組織了3天的百萬人大遊行,聲援阿拉伯國家。中國還曾為支持阿拉伯人們反對美英軍事干涉,不惜在台灣海峽炮擊金門、馬祖,牽制中東地區的美軍調動。而今天的中國,「眼睛里只有石油,只有經貿數字」,但是「中國不是一家公司,經貿數字增加也並不代表雙方的關係有多好」。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實,中國都只是中東這盤棋局的一個新玩家。何況,依靠駐軍掌握地區主導權的美國,對中國介入中東事務心懷戒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選擇低調務實的中東政策,似乎是情理之中。而且,即使中國意識到需要調整,但如何調整也是個棘手的問題,畢竟中國手上的「牌」不多。

  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新定位

  中國政府似乎意識到了上述危險性,已經向靠近中東的亞丁灣派遣了軍艦,常年護航,以確保中東石油運輸航線的暢通。

  此次利比亞大撤僑中,中國的「徐州」號驅逐艦駛入了地中海,中國空軍運輸機飛越中東上空,都具有象徵性。但在馬曉霖看來,這些還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在中東地區需要戰略預警機制,以及著眼長遠的戰略眼光。

  其實,在對待利比亞危機的問題上,中國政府的反應已經與以往有所不同。2月26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很快就為聯合國對卡扎菲政府實施制裁的提案投了贊成票,儘管中國就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這一提案,在聯合國投了棄權票,不過,中國對制裁給予支持,表明了(中方)也反對利比亞政府針對人民而動用嚴厲的軍事手段。並且,中國政府派遣軍事力量趕赴利比亞撤離人員,與有很大突破,中國政府似乎認識到,國際責任要以對國際危機的政治反應來界定,尤其是在安全問題方面,而不僅僅是為窮國提供經濟援助。

  有觀察人士指出,雖然中國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韜光養晦」的戰略思想,但結合近年來,中國堅持友好睦鄰,同歐盟國家大搞「金元外交」,就在不久前,金磚5國領導人齊聚三亞,似乎都傳達出一則信息:中國正根據國內發展需要和國際關係新現實,逐步調整國際戰略謀求構建國際新秩序,並重新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新定位。

  美國《外交政策》以《一個無須得到美國點頭應允的世界》為題的文章說,當金磚國家領導人齊聚三亞時,北約正在為利比亞戰略爭執不下。雖然把世界上最強大軍事同盟與一個分歧或許多於共識的鬆散新興國家組織相提並論,就像拿不相干的蘋果和荔枝比來比去,但當這兩個事件擺在一起,確實能讓人感到20世紀的制度和理念正讓位於21世紀新的制度和理念。在《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甚至將金磚國家發表《三亞宣言》形容為,一群「被遺忘的大國」在中國領導下,對國際格局中「傳統權力委員會」的一次顛覆。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指出,中國古代哲學將實際能力和道德都看作是構築強勁持久的全球領導力所需具備的必要條件。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逐漸崛起的大國,並且還能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歡迎,中國應該充當一個仁慈的「權威」,肩負起更多的國際責任,以提升它的戰略信譽度。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5-10 23:41 | 只看該作者
禁飛區現在變斬首區了,而且專斬手無寸鐵的兒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6

帖子

4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1
3
sonichen 發表於 2011-5-12 16:37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人已經把中國家門口的鄰居都給拿下了,再不作出點反映就給包圍了,中國不侵犯別國,但是不能讓別人給欺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