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誰是新中國寫「檢查」最多的大將?

[複製鏈接]

3079

主題

3102

帖子

4485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4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gmhou 發表於 2011-5-6 1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揭秘:誰是新中國寫「檢查」最多的大將?

  


  

  


  


  
大將王樹聲之女王宇紅女士在人民網進行視頻訪談(圖片來源:人民網)


  


  [主持人]:各位早上好,歡迎收看人民網視頻訪談。為迎接建黨90周年,回顧黨的光輝歷史,謳歌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特別推出大型對話欄目「緬懷革命先輩」人物系列訪談。今天,我們在演播室非常榮幸地請到了開國元勛、大將王樹聲之女王宇紅女士做客本網,與我們共同追憶王樹聲大將一生的光輝歲月。首先我們歡迎王老師,王老師您好。

  [王宇紅]:各位網友早上好。

  [主持人]:王老師,我們都知道王樹聲大將一生當中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而且很多人知道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說「職務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沒有爭名譽地位的權利。」,您覺得父親是不是一生都在用行動詮釋這種精神?您怎樣理解他的這種言行?

  [王宇紅]:我父親那一輩的共產黨人,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為人民服務。我父親去世以後,讀他的一生,你能看到有很多戰爭殘酷的考驗,還有政治磨難的考驗,所以在那個年代,我覺得有的只是流血犧牲,沒有什麼名利。我的父親曾有很多次跟我講過一句話,就是中國革命死了多少人埃我那個時候還小,只有十二三歲,但是我能感覺到他那種感嘆。最近幾年我走過很多地方,也讀了很多歷史,能更加理解父親當年講的這句話,因為我走過很多,像湖北、四川、甘肅這些地方,你到那看烈士碑、烈士墓,你可以加深理解父親當年說的那句話。對於我父親來說,有太多的親人、百姓、戰友死在他的前面,對於他來講,他是屬於那種有崇高理想的,被賦於偉大的歷史使命那一輩人,對他來講不會為自己爭取什麼東西,他們屬於無私奉獻的一代人。

  王樹聲對黨忠誠:穿越沙漠 一路乞討回延安

  [主持人]:其實就是在他們那個年代,在他們的生活或者在他們的生命里就沒有「名利」這樣的詞,這也是您對於他的這句話的解釋和理解。其實我們一起來回憶將軍的革命經歷,他的革命經歷非常具有傳奇的色彩,比如1937年3月份西路軍失敗之後,王樹聲大將也是身遇危難,但是他之後矢志不渝,一心向黨,最後一路乞討,歷盡艱辛,輾轉才回到延安。您可否給我們講講父親這段經歷,或者其他發生在他身上的傳奇故事。

  [王宇紅]:父親的革命經歷隨意的抽一段,對於現在來講都能編出很好的影視題材。但是我感覺說到歷史,真正的歷史是血腥的,是殘酷的。在1937年3月14日,就是紅西路軍的軍政委員會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在甘肅肅南縣的石窩山上面,對於西路軍來講,這段歷史對於我們來講是挺沉重的。1936年10月份,西路軍的21800將士西渡黃河,到了 1937年3月份已經有5個月的時間了,這個時候已經折兵大半了,也就是說仗打不下去了,所以最後一次的會議也叫石窩山的分兵會,最後的決議是我的父親率領一個支隊,大概也就六七百人,分兵了,這幾支隊伍出去了,最後我的父親在祁連山打了三個多月的戰,我後來去過祁連山,也是3月份,那個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冷得不得了。

  [王宇紅]:後來我的父親一心要回延安,要找到黨。最後打到剩他一個人的時候,最後的兵、將全都沒有了,他越過騰格里沙漠,我最後看地圖找這段,在過民勤縣的時候,因為也沒有吃的,什麼都沒有,他就昏死在沙漠里了。後來好像有個電影也在寫這段歷史,但是我沒有看過。這時候就有一個老鄉,有人說是一個小商販把他給救了。這段歷史我父親沒有給我們過,但是後來我知道,到解放以後我父親一直在找這個人,有名有姓的,當時托蘭州軍區,托部隊找這個人,一直沒有找到。到我父親1974年去世以後,我母親還在找這個人,也找不到,找不到這個人,也找不到他的家人。有的人就說,當時可能是神仙救的。

  [主持人]:就有點傳奇了。

  [王宇紅]:對,找不到了。還有一個故事,1944年11月的時候,我父親當時受毛主席囑託,組建河南人民抗日軍和河南軍區,1944年的時候任司令員。1944年底他離開延安南下,這段回憶是當時給我父親做警衛工作的叔叔,他現在在天津,我也聽他講過,但是他在這本書的回憶錄里也寫了這一段。到了1945年2月8號,他們就走到山西南邊的中條山,剛剛翻過中條山,要渡過黃河,當時很冷,黃河裡都是大塊大塊的冰,回憶錄上寫的是,波濤滾滾黃河水,掀起很多巨浪,無數漂浮的大冰塊從上游撞擊過來,互相撞擊擠壓,發出的聲音讓人毛骨悚然。

  [王宇紅]:當時他們到那個地方,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上沒有村莊,下沒有店鋪,後頭還有日本鬼子在追,當時的情況特別緊張。正在這個時候,看見黃河對岸過來一個人,一個挑著擔子的老鄉。他們說「快看,有一個老鄉挑擔子過來,趕快問老鄉」。老鄉說冰橋很快就會衝散了,你們要過的話要趕快。當時就給他講一些革命道理,當然也給他錢,老鄉才說出來。當時就命令部隊趕快過黃河,幾千人就這麼過去了,剛剛過去就聽見一聲巨響,冰橋一下就沒了。這時候日本鬼子就追過來了,只能看著黃河打幾槍。這個故事在當地變成了一個傳說,就叫龍王架冰橋。

  王樹聲28歲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從農民成長為大將

  [主持人]:這也說明王樹聲大將當時的帶兵能力,包括他的精神感染著一些人,慢慢傳誦下來就變成傳奇的故事。我們說王樹聲大將帶出的部隊也有很多故事可講,因為他的「能攻善守、智勇兼備」的美譽,一直在老百姓的心中傳誦著,王老師您有沒有在王將軍的文集裡面,聽說過他的經典戰例,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

  [王宇紅]:紅四方面軍是一支特別能打仗的部隊。紅四方面軍的軍訓詞是「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那時候我到四川的通鄉縣,有一個紅四方面軍的舊址上面有軍訓詞。我父親的革命歷程可以反映出四方面軍歷程的一部分。紅四方面軍是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到今年是成立的80周年,這支部隊誕生於鄂豫皖根據地,發展壯大在川陝根據地,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黃麻起義和1929年的「商南起義」和「六霍起義」,所以我們叫鄂豫皖,等於是湖北、河南、安徽,在三省交界的地方,大別山區的地方。

  [王宇紅]:這個歷史再追溯就到我的家鄉,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原來叫鄉,現在叫鎮。那個地方1926年誕生了農民協會,1927年有了縣,農民自衛軍,後來又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從農民起義,當時就是紅英紅纓槍、梭鏢,最後離開川陝根據地的時候已經發展到數十萬人的部隊。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的父親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創建了鄂豫皖蘇區和川陝蘇區,創立紅四方面軍,從鄂東軍開始,是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第二路的副司長,從團長、師長、軍長,後來到了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在當副總指揮1933年的時候他只有28歲。在父親百年誕辰的時候,中國科學院編了一本《王樹聲文集》,這裡面有很多故事。

  [主持人]:都是他打仗的故事。

  [王宇紅]:也有他解放后的。我看了看,他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吧,等於這支部隊,當時他們那些人的講話,就是從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最後發展成為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主力紅軍,所以這個過程要現在說是挺偉大的一個過程。

  [主持人]:挺了不起的。

  [王宇紅]:挺了不起的過程。有一篇文章,王宏坤上將,我稱呼他是四叔,等於他和我們家是親戚,是我們王家的親戚。他在裡面有一篇文章寫的,那就是很真實的了。我父親剛剛去打仗的時候,也不會,有很多東西也不懂,只有在戰爭中慢慢學習、慢慢摸索,很艱苦的過程。他舉了一個例子,1932年的時候,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到四川去,那時候我爸爸率領73師,當時張國燾跟著這個師行動,我四叔王宏坤率領十師,他也是十師的師長,陳昌浩是跟著他活動的。下了秦嶺就看見西安壩子,他說這時候楊虎城知道了,以後就急了,趕快派他的部隊去堵截紅軍。楊虎城派的是陝軍精銳部隊,我爸爸當時率領的一個團,打到這個地方,把前面部隊打回來了,這時候張國燾就急了,因為前麵糰打到這個地方,再過不去的話,整個大部隊都過不去,緊張得不得了。

  [王宇紅]:這時候王宏坤就說,他當時負傷了,傷還沒有完全恢復,等於還沒有在前線領著部隊,這時候陳昌浩說你趕快指揮一個團去救,然後讓我爸爸的團撤回來。當時書里描寫的比較有意思,來敵是陝軍的精銳部隊,地形對他很有利,一開始我父親大意了,他們沒有讓自己的主力團做前衛,相反讓最弱的一個團走在最前面。敵人是有備而來,結果前面被打回來了,敵人就趁機堵住了我軍前進的道路。這時候頓時我軍的狀況很危急,張國燾急得不行,王樹聲緊張了,感覺壓力很大,陳昌浩命令把部隊撤下來,這時候我爸爸倒很鎮定,他回答說,這個團不行,我還有主力團,說著,帶著主力團衝上去了,結果打開了通道,打個大勝仗。因為當時他還有病、有傷,還沒有恢復,正好讓他去,他領著團就去了,到那兒以後戰鬥結束了,結果還打了一個勝仗

  王樹聲對自己要求嚴格 戰友說「做他的部下挺倒霉」

  [主持人]:所以說王樹聲大將我們從這個戰役中看出驍勇善戰,因為心理有底,所以不怕戰爭贏不了。

  [王宇紅]:有些時候是沒有經驗的,你不能預估,因為當時的部隊還沒有說經歷過很多戰爭。

  [主持人]:剛才您說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我們也知道在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中也湧現了很多軍事人才,在我黨我軍的現代史上能稱得上是軍事家的,資料說是36位,您父親王樹聲大將就是其中一位,您覺得大將除了在戰爭中學習打仗這樣一個客觀的實踐經驗以外,還有一些什麼樣主觀的因素或者性格上的特點會讓他成為一名軍事家?

  [王宇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時候只有20多歲。

  [主持人]:很年輕。

  [王宇紅]:對,很年輕。我看書里寫的,當時領導農民去打土豪、鬥地主,那時候的人,一組織農民就是成千上萬的。我聽我父親親哥哥的女兒說,她說我的父親年輕的時候脾氣是很剛烈的,而且做什麼事情是敢作敢為的,就是這麼一個性格。當然你要說最後戰爭年代一些主觀因素,但是我覺得有幾點,一是對黨非常的忠誠,那是絕對的,沒有第二個字的。對黨事業忠誠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還有就是勇敢、堅定,不怕吃苦、不怕犧牲。還有就是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能努力學習,剛開始說白了就是土農民,不會打仗,慢慢那麼學習,要勇於去學習,不能怕失敗,有很艱苦的過程。

  [王宇紅]:還有一點就是很有擔當,一個戰打下來,寫總結的時候,從來都是說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夠,哪個地方有錯誤,我在這個職位,這個東西由我來擔當。而且在戰爭中,戰友怎麼就跟著你打仗?現在講是個人魅力了,以前就是身先士卒。我從文章中看到很多細節的東西,並不是說你在紅軍時期就當了師長了,但是你永遠都是在戰士中間,在你最苦、最難,打衝鋒的時候,最高指揮員一定在前面,這是一個表率。而且有的書寫的文章說,當時在過大巴山的時候,12月份很冷的天氣,他就能囑咐到每一個人需要帶兩三雙草鞋,帶幾天乾糧,每個人要帶一捆稻草,冰雪的時候你可以鋪在路上,晚上你可以稍微暖和一點,實在太冷的時候可以燒火用。過大巴山的時候,形容上七十里,中間再有七十里,下再有七十里,而且山上要過夜。

  [主持人]:能不能這樣說,您父親的這種身先士卒,他的這種性格特點,在戰爭當中表現出來的表率作用也是他帶兵打仗的特點?

  [王宇紅]:是。

  [主持人]:您能跟我們說一說,他帶兵打仗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特點嗎?

  [王宇紅]:勇於擔當,後來到鄂西北的時候非常非常艱苦,開闢根據地,領著那些人在大山裡打游擊。我爸爸最後離開這個地方以後,他的總結,想了很多,我們當時有什麼地方不夠,我們部隊有什麼問題,寫了很多。以至於後來跟他一塊兒工作的一些同志說,王樹聲說的過錯太多了,以至於好像我們真的很不夠,實際上是做了很多工作,堅持了當地的武裝,堅持當地的鬥爭。

  [主持人]:就是要求太嚴格了是嗎?

  [王宇紅]:別人就說,用現在的話就說,我做他的部下挺倒霉的。

  [主持人]:其實這也說明為什麼八大軍區司令員當中有六位司令員是王樹聲大將紅軍時期的部下,這是不是可以解釋他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將領的原因之一呢?

  [王宇紅]:要我講的話,革命戰爭的考驗、歷練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像《亮劍》電視劇大家都很熟悉了,它反映的這些將領的原形就是來自四方面軍的。因為我們家鄉是一個老蘇區,所以很多高級將領當時參加革命的時候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到了革命部隊,他們是上下級的關係,但是也是出生入死的戰友,所以他們的那種感情,後來我也是看我父親跟他們之間的來往,我覺得他們那種感情對於我們現在這些後來人很難有。

  [主持人]:那是生死與共的。

  [王宇紅]:對,生死與共的。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我的父親去世以後,1974年1月7號,去世后的第二天還是第三天,田普阿姨,許世友叔叔的妻子,他當時聽說我父親去世以後很悲痛,因為當時中央軍委專門有一個文件,說各大軍區司令不能來參加王樹聲的追悼會,所以他不能來,他就讓田普阿姨連夜趕到我們家,天已經很晚了,田普阿姨就來了,她說許世友叔叔當時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在家裡嚎啕大哭,可是他不能來,他就讓田普阿姨來。

  王樹聲全家為革命付出巨大代價 共犧牲13位親人

  [主持人]:我們再來回憶,王樹聲大將一生經歷了很多傳奇和坎坷,我知道您父親全家一共有13位兄弟姐妹,等於家人都參加革命了,但是最終就剩下您父親,其實對於這樣的犧牲,父親有沒有跟你們講過,或者說他曾經後悔過所有人去參加革命,或者他對於這樣的事情他自己是怎麼看待的?

  [王宇紅]:講家裡的事情,我父親給我們講的還是挺多的。他是1926年2月份加入的中國共產黨,是在家鄉比較早期革命者之一。我父親的個人經歷是挺坎坷的,他童年的時候,9歲以前就沒有父母了,但是他的奶奶給他帶大的,那個時候我們家被叫做破落地主,那時候我們家還是有地可以出租,有那種作坊,那時候我那四叔還在我們家打工,家庭條件還可以,所以他可以去讀書,他的奶奶把他送去讀書,他不讀書也不能接受革命思想。後來在他的叔伯大哥王幼安,我們家裡面最大的一個大哥,在他的影響之下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革命。王幼安是1922年、1923年的黨員,在我們家鄉傳播革命思想的第一人,他1928年就被殺害了。

  [王宇紅]:剛開始在接受革命思想以後是革自家的命,當時組織王氏家族起來造反。後來到了紅四方面軍1932年離開鄂豫皖蘇區的時候,我們這個家因為戰鬥犧牲的,還有當時張國燾搞肅反擴大化被殺的,被國民黨抓走後來失蹤的孩子一共有十多個人,等1932年撤離的時候只剩下我父親一個人,後來都沒有了。講一個小故事,他的奶奶是姓丁,和當時的一個很大的惡霸地主,她是惡霸地主的姐姐,是很近的關係,後來和他們打土豪分天地,打過來、打過去,最後那個大惡霸被我爸爸抓起來了,這樣的話人家才服你,要不然的話,你又是地主,跟惡霸又是親戚,怎麼可能跟你去鬧革命,所以把這些都抓起來殺了,這個大惡霸是他的親舅公,後來到我們家,我爸爸說我們那個房子被燒過七次,最後一次把他的奶奶從屋子裡抓出來,擱到旁邊,拿椅子,你坐著你看著,你是我們丁家的姑娘,我不殺你,但是我燒你的房子,但是你的孫子把我們家打成這樣,就讓她看著把房子燒掉,是很殘酷的。最後這個奶奶把我爸爸帶大,最後流落、逃荒也死了。

  [主持人]:為了革命事業,經歷了家破人亡。

  [王宇紅]:像張國燾肅反擴大化的時候,我爸爸講過,我是10幾歲很小,他可能也知道我聽不大懂,但是他也跟我講。他說我的親妹妹當時被張國燾殺的時候,當時她死的時候只有23歲。

  [主持人]:就是您的親姑姑。

  [王宇紅]:對。在蘇區這種事不只我們一家,我看過一個記錄,我爸爸在1951年由中央組織了一個老區慰問團在家鄉做調查,詳細記錄了整個乘馬崗區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犧牲死亡的人數,被毀的房屋、村莊有多少多少個、多少多少間,我爸爸有一個表,他自己做的,那個本子我還留著。我們家鄉乘馬崗是全國的將軍第一鄉,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就有26位將軍,是很厲害的。父親對家鄉的感情是非常影響我的,他對家鄉的那種感情是深深的一種眷戀。後來我的母親把他的骨灰從八寶山安放在家鄉了。

  王樹聲大將吃食堂排隊打飯 被人稱為「王大爺」

  [主持人]: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王樹聲將軍為了革命的事業,家裡的一些人都為革命事業犧牲了。這也體現了王樹聲將軍在革命中英勇善戰的一面。我們也想知道,王樹聲將軍在生活上、家庭上對你們是怎樣的?但是我們了解到1974年1月7號您父親去世的時候,王老師您還不到20歲?

  [王宇紅]:不到19歲。

  [主持人]:在這樣成長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關於父親的一些記憶,一些畫面,或者他對您的言傳身教是怎麼樣的?

  [王宇紅]:我只能講一點小事情,我們是從小就上寄宿的學校,從幼兒園開始上,挺小就去當兵了,在父母身邊的機會挺少的。

  [主持人]:小時候基本上就是跟老師在一起是嗎?

  [王宇紅]:對。你說他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樣,你不應該怎麼樣,我的記憶中是沒有的。但是從一些很小的事情,從他的言傳身教,你能感覺到他做人的精神和風格。一些小事情,在家的時候跟父親去散步,我們家住在解放軍報社的大院里,我們是從1957年就住在那,當時我父親組建總軍械部的時候,當時是一塊平地,什麼也沒有,到現在是全軍的綠化優秀單位。那時候跟著父親,晚飯以後跟他散步,他在院里散步,走到哪都跟人說話,像門衛、戰士,到花房跟種花的師傅,走到哪兒說到哪兒,那時候我小,也跟著他後面,走到那兒就問,你從哪兒來當兵的,你家鄉怎麼樣,現在夠不夠吃啊,糧食多不多。1959年到軍事科學院當副院長以後,書里也提到他到大食堂排隊買飯,都是我跟著他去的。還有特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下班很早,就到大食堂,到廚房後面去了,我記得那時候有個老師傅姓郭,人家都叫他郭大爺,他問郭大爺今天有什麼好吃的,他說醬肉,就切一塊,郭大爺叫他「王大爺」,現在講叫平易近人。

  [主持人]:其實他就是跟群眾、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戰爭時候結下這種情義。

  [王宇紅]:對,特別關心戰士,愛兵如子。

  [主持人]:除了戰功之外,王樹聲大將的逸聞趣事大家也很感興趣,聽說將軍很善射,有「神射手」之稱,即使年逾花甲仍然能百發百中,是這樣嗎,能否給我們講講這方面的故事?

  [王宇紅]:有一個警衛員回憶文章中寫的,我們家院子里有梨樹,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們家有很多槍,長槍短槍,文化大革命都收走了。後來我們家留了一個氣槍,後來人家就說,你能打中那個嗎?結果我爸爸拿著氣槍對著梨,一槍把梨把打下來了。

  王樹聲大將向警衛員道歉 有自責精神敢擔當

  [主持人]:這全是他在戰爭時期積累的經驗。我們還知道王樹聲大將還是一個寫「檢查」最多的將軍,說寫檢查好像是犯錯誤,但是我們從這個背後可以看出將軍是一位非常自省,有責任心的將軍,在《王樹聲軍事文選》中,建國前的文章有46篇,文章標題中帶有「經驗教訓」和「檢討與反省」的,就有6篇之多,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檢討。您覺得為什麼這種自責精神伴隨了父親的一生?

  [王宇紅]:從他的個人經歷來講,從那麼艱苦的年代走過來,在他的前面死了太多太多的親人、百姓、戰友,那麼多年輕生命在他前面倒下去了,他看過這種戰爭的殘酷,所以我覺得對於他來講,他的生命早就不是他自己的了。

  [主持人]:您能理解他的生命全部獻給黨了。

  [王宇紅]:對,你說他叫自責也好,他是一個很有擔當的人,很多小事情你能體會到他這一點。

  [主持人]:是不是當遇到事情的時候,他總是會從自己的角度找原因,他不會去責怪別人。

  [王宇紅]:有一個小事情,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周總理讓他負責一些軍事外交方面的事情,那時候經常來一些外賓,他就跟總理一塊兒去陪同接見,有一次下午的時候要跟總理一塊兒去機場還是去大會堂,他就午休,他跟家裡的警衛的同志講到時候叫我,結果叫了晚了點,我父親起來的時候大發脾氣,我跟總理一塊兒去,怎麼能晚呢。結果趕快去了。生氣過以後,還跟警衛道歉,說我態度不好。其實他挺有人格魅力的,所以很多跟他一塊兒工作過的同志,有的是戰士挺懷念他的。

  王宇紅:過春節無法回家 父親跑到傳達室與我聊了10分鐘

  [主持人]:我相信這種人格魅力,或者剛剛提到他的自責、反省的精神可能也在影響著王老師,是不是對你們的教育,對子女的教育也會非常嚴格,不會讓你們在生活當中有優越感。

  [王宇紅]:從小我們家住的院應該有很高的圍牆圍起來,我爸爸不讓,就種樹。我大概9歲的時候,從寄宿的學校回來到附近上學,在父母身邊多一點。我大哥只比我大9歲,那時候我們家就規定,自己的衣服必須自己洗,不能讓阿姨代替。我小一些,就自己洗一些內衣、襪子這些東西,而且他們囑咐阿姨,你們不許去幫忙。這還是很小的事情。

  [王宇紅]:我當兵以後有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在我的記憶中永遠記得這件事情,1971年的時候我只有16歲,第二年春節的時候,那段時間我媽媽不在北京,我爸爸給我打電話,說你能不能請個假回家,我就去請假,連長指導員沒有批我的假,其實那天我不值班。大年初二我就趕快打電話,我跟他說,連里不准我假,我不能回家。其實從公主墳到我們家坐公共汽車也就半個小時,但是我不能回家。過了有一個小時左右,從大院的傳達室打電話打到我們連里,說有人探視我,在傳達室。我從我們連隊走到傳達室,看見我父親來了。

  [主持人]:他過來看你了。

  [王宇紅]: 對,是春節,很冷,他穿著軍棉大衣,車跟警衛員在輔路上呆著,傳達室有硬的板凳,我爸爸就在傳達室跟我聊了10分鐘。那時候我是連隊一個很普通的戰士,他是國防部的副部長。這個故事講出來的話,現在的人恐怕會覺得不是真的,但是它確實是真的。其實那時候我爸爸一個電話,給連里,讓我回個家,家也不遠,沒有千山萬水,就公共汽車半個小時的路,我請幾個小時的假完全是可以的,我爸爸也可以到連里看我,起碼屋子裡暖和一點。

  [主持人]:我們回憶一下從王樹聲將軍離開我們到今天已經是37年了,今天5月4號,正好也是「五四」青年節,在我們節目的最後,我們也特別想請王老師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王樹聲將軍留給我們青年人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在什麼地方?

  [王宇紅]:他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忠實那是絕對的,沒有半點含糊。對人特別真誠,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我要幫你就是幫你。他的一生是豐富的,是坎坷的;是艱苦的,也是輝煌的,因為他經歷了祖國輝煌的大變革,用我們后一代的話來講,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一生在追求一個偉大的理想,不是那麼迷失,不是像現在很多人真的很迷失。

  [主持人]:能夠感受到。非常感謝今天王老師能夠做客我們演播室和大家一起來追憶王樹聲大將精彩、光輝的一生,我們也謹記您剛剛跟我們說的,王樹聲將軍留給我們的對黨忠誠、對人真誠,能夠指引著我們的青年人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非常感謝你。

  [王宇紅]:謝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大家收看我們本期的節目。再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7: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