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守望教會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dao 發表於 2011-4-29 1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守望教會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2011. 04. 27

不要把專註於信仰的教會政治化
——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4 月26日《環球時報》(以下簡稱《時報》)出了一社評「個別教會要避免讓自己政治化」 (以下簡稱「文」),文中所評論的就是近期在北京發生的守望教會有關戶外敬拜的事情,而且就像題目所說的那樣,是給守望教會的一個善意的提醒。這是我們所看到國內媒體有關守望教會戶外敬拜的唯一正式中文報道,因此作為當事者的我們,有必要對文中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做出澄清和解釋,好讓讀者對此事件有更全面和細緻的了解。

文中多次提到的「家庭教會」之所以被稱為家庭教會,並不是因為只有家庭成員(加上少數親朋)聚集參加,也不是因教會僅限在信徒的家裡 聚會。家庭教會是上世紀50年代,一大批不願意在信仰立場上做出妥協而拒絕參加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以下簡稱「三自」)的廣大信眾,為了堅持信仰和敬拜上帝,不得不退回到家中敬拜起始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參不參加「三自」不是一個信仰問題,而是一個嚴重 的政治問題,不參加「三自」就是反革命,為此很多人被關進了監獄;那些在信仰上不肯作出妥協的,只能在家裡秘密敬拜了。過去極「左」的宗教政策,隨著70 年代末改革開放有所改變,這樣原先在家裡秘密敬拜的所謂「家庭」教會逐漸公開聚會,並且隨著人數的增長和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教會的聚會逐漸從個人的「家 (房子)」移到寫字樓等公共的開闊空間里。儘管家庭教會經過了漫長的50多年時間,加上各地區間的差異,「『家庭教 會』的情況」確實「千差萬別」,而且就像文中所指出的,「基督教近幾年在中國發展很快,各地出現大量『家庭教會』」,但是家庭教會的本質卻一直沒有改變 ——不願意在信仰立場上作出妥協,拒絕參加「三自」——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會」。因此文中所說,「它與能在一個房子里容下的真正『家庭教會』已經有了某 種不同」,是對家庭教會的誤解;教會最看重的不是聚會場所本身,而且也從來不以它來界定和限制自己,因聖經上說:「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指基 督)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本次守望教會戶外敬拜,雖然是一個「個別教會」事件,但它所反映出來的是50多年歷史遺留下來的「中國宗 教事務的老問題」在現時期的突顯。我們承認現在的宗教環境比起過去寬鬆了許多,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相比於家庭教會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正是由於「原有的宗教管理系統」的嚴重滯后,造成了現在政教關係的張力。守望教會在過去的2005至2007年的兩年多時間裡,根據當時新出台的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積極 主動向政府部門提出登記申請,並向國家宗教局遞交了《北京守望教會 關於教會登記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法律的途徑解決家庭教會問題的意見。相反,相關部門對守望教會的回應是什麼呢?相關部門不僅持守上世紀 五六十年代的宗教政策,即不加入「三自」就不可能有合法的敬拜聚會,給予明確拒絕,而且只要信徒在家裡聚會,片警不時地以「擾民」的名義干預,使教會被迫 搬幾十次地方;後來教會為了不擾民而租用寫字樓聚會,相關部門又以得到舉報「舉行非法聚會的」名義沖入教會崇拜現場,要求停止正在進行的敬拜活動;而後在 09年幾個部門(宗教、國保、工商、稅務、刑警等部門)聯合給房東施加巨大壓力,使其強行解除租賃合同(那次也被迫到戶外敬拜);為了擁有不被干擾的穩定 聚會場所,教會信眾合力奉獻大量金錢購得一處能夠容納全會眾的適合且穩定聚會的場所,然而,儘管教會早已支付全額現款,但因有關部門的介入,開發商遲遲不 敢把鑰匙交給我們(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教會不得不再支付高額的資金租用地方,因有關部門介入,租賃合同多次被迫解除。因此,不是守望教會要 「用『宗教自由』打擦邊球」,更不是守望教會要借戶外敬拜有意「與社會管理系統發生對抗」,而是北京市(或是海淀區)的相關部門一直以來的作為(或者不作 為),使戶外敬拜成了守望教會「別無選擇」的選擇。

再者,文中也特別提到說,「搞政治是教會的大忌」,對此我們完全贊同。家庭教會不願意參加「三 自」,另一重要原因恰恰就是因為「三自」是政治運動的產物,是教會政治化的結果。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家庭教會都一直持守政教分離原則,堅決反對把教會政 治化。為此,在這次關於戶外敬拜的「告會眾書」中,以及後來的「就戶外敬拜的再次說明」中,我們都清楚地表明了戶外敬拜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單純的信仰行 為,而不是假借宗教名義的政治化行動。無論是09年11月的戶外敬拜還是這次的戶外敬拜,那些所謂敏感時期都不是教會所選擇的,兩次都是在有關部門使教會 失去室內聚會場所之情況下,教會不得已做出的決定。08年5月奧運前對守望教會的直接衝擊、09年六十年大慶前強行讓房東解除與教會的租賃合同使教會失去 聚會場所,以及在文中所說「當前政治上比較敏感的這一時刻」,守望教會所簽室內場所的租賃合同又被解除……每當敏感時期發生的這些事件,到底是偶然、還是 巧合,或是一種定然?

我們再次表明,守望教會的戶外敬拜,它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純宗教性的問題,是家庭教會的快速成長和滯后的「原有宗教管理系 統」的張力導致的宗教問題。因此,我們也希望相關部門不要把守望的戶外敬拜活動政治化。把它政治化也許可以減輕有些部門的相關責任,但這不是解決宗教問題 的合宜方式。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把其確實當作一個宗教問題來解決,並且也只有當作是一個宗教性質的問題,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合宜的解決。其實守望教會 所希望的,無非就是可以在室內穩定聚會的保證,這要求一點都不高,作為教會再平常不過了。守望教會在「就戶外敬拜的再次說明」中也曾明確表示,「政府部門 也會因此看到,只要教會有一個有保證的聚會場所,特別是自己所購置的場所,教會就會像09年11月一樣馬上回到室內進行主日的敬拜;由此關於教會有任何政 治動機的所有猜測都會不攻自破。」我們理解當前有關部門「徹底解決它並不容易,很難『一刀切』」的處境,因此,如果無法出具守望教會可以回到室內的書面憑 證,那麼讓守望教會進入自己已購買的場所敬拜,是最自然、最合理,也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了。當然,此後可以建立彼此溝通的平台,一同尋求長遠的解決之道, 也為解決家庭教會問題積累經驗,為社會的穩定及和諧共同做出貢獻。

最後,我們再次請求,不要把專註於信仰的教會政治化。

北京守望教會
2011-4-27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沙發
 樓主| jiandao 發表於 2011-4-29 16: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4-29 03:22 編輯

《環球時報》系中國官方重要喉舌《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國際新聞報紙,創刊於1993年1月3日。

2011-04-26 《環球時報》發表下列社評:

個別教會要避免讓自己政治化

「守望教會」地處北京中關村,據稱很多成員是知識分子,逐漸發展到1000多人。他們應當理解,這麼大的宗教組織在中國現行體制下構成了某種敏感,它與能在一個房子里容下的真正「家庭教會」已經有了某種不同,拒絕承認這一點,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4月24日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北京海淀區「守望教會」的一些成員不顧當局勸阻,試圖強行上街搞宗教活動,后被制止。這已是「守望教會」近來第三次強行在戶外公共場所非法舉行活動,該組織負責人曾在網上向成員們寫信呼籲,要求他們不要害怕被拘留,繼續堅持戶外聚會。西方輿論普遍支持該組織,並指責中國政府 「壓制宗教自由」。

  這種個別宗教組織與社會管理系統發生對抗的局面,大概是當局很不願意看到的。基督教近年在中國發展很快,各地出現大量「家庭教會」,他們普遍遊離於社會原有的宗教管理系統之外。由於宗教自由受到中國憲法保護,「家庭教會」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對於該怎麼對待這一現象,政府一直很謹慎。

  應當指出的是,不願意進入合法的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這些「家庭教會」,雖是中國宗教事務的老問題,但近年來有變突出的趨勢。徹底解決它並不容易,很難「一刀切」,這當中「家庭教會」自己的行為方式很重要,如果它專註於宗教信仰,高度重視不與社會發生衝突,行為低調,就容易得到理解。相反,它就有可能給宗教管理製造麻煩,而這種麻煩也會絆住自身。

  「守望教會」地處北京中關村,據稱很多成員是知識分子,逐漸發展到1000多人。他們應當理解,這麼大的宗教組織在中國現行體制下構成了某種敏感,它與能在一個房子里容下的真正「家庭教會」已經有了某種不同,拒絕承認這一點,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成立任何大型組織,在中國一直是受到認真對待的事情。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形成了這方面的審慎習慣,政府的相應管理一直比較嚴格。這方面是否需要有所鬆動,是全社會的政治大事。教會不應當在這個敏感問題上,充當推動變化的激進力量。否則教會就不是在搞宗教,而成為搞政治,這是教會的大忌。

  「守望教會」的成員們無論最初走到一起是怎麼想的,他們應當有事情正在逐漸政治化的判斷力。當前是政治上比較敏感的時刻,「守望教會」不對國家的管理做配合,而是用「宗教自由」打擦邊球,試圖通過對抗實現自己的要求,並且在事實上呼應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這一切遠遠超出了一個教會所應當做的。

  中國不是個完美的國家,對「家庭教會」的管理中國顯然缺少經驗,但中國奉行宗教自由,同時致力於避免宗教對社會其他生活產生衝擊,這種大的政策不僅是對的,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這麼多年沒發生過教派衝突,各種宗教和睦相處,這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堪稱難得。所有人都應珍惜中國社會穩定的局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
 樓主| jiandao 發表於 2011-5-1 07: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4-30 23:32 編輯

zt: 莫非「被政治」的年代又要回來了?

作者:卓爾哥

  北京的春天風沙總是很大,沙塵暴來的時候昏天暗地的。不過托奧運的福,風沙這兩年好像治理得好多了。不管花了多少銀子,看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喊一喊還是管點用的。在春暖花開、沒有沙塵暴的日子,有幸看見了著名的《環球時報》題為「個別教會要避免讓自己政治化」的社評。

  看了這個題目,我就覺得環球時報高,實在是高。是啊,在這個「悶聲發大財」的時代,這個「守望教會」居然好像要「讓自己政治化」,這還得了。政治這東東,早已被弄得像被老大包養的一樣,是碰不得的。所以這個提醒很好。

  往下接著看,不禁有些納悶:既然連社評的作者都知道「宗教自由」而且還「受到中國憲法保護」,那這些信徒不在自己的教堂呆著,跑到街上幹什麼去了?莫非與某種白色小花有關?可社評偏不說。只是含含糊糊地說「與社會管理系統發生對抗」。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多少年來人家在自己租的地方呆的好好的、與社群大眾也滿和諧。但有些很有權威的人士喜歡施壓,於是,租來的地方沒法續租了。那好,湊錢買吧,但聽說人家花錢自己買的地方,愣是不讓人用。難怪,人家還能去哪兒呢?

  於是,社評搬出了「合法」這件寶器。好像在暗示不加入「合法」的,就是「非法的」。這就更高了,看來環球不愧是環球,還是知道要「依法辦事」的。但這又讓人納悶了,連憲法這個根本大法都規定「宗教自由」 了,為什麼還是一家官辦獨攬天下呢?如果國家根本大法規定的公民自由,到頭來都要被某些部門搞個條例、弄個「審批制」,那不是只剩下審批者的自由,而不是公民自由了嗎?那這個根本大法不就成了一紙空文了嗎?當然,環球應該是很有修養的,起碼比外交部的女士要有涵養的多,不會說出「別拿法律當擋箭牌」的之類的話,更不會說出「別拿根本大法當擋箭牌」的話。如果那樣的話,豈不又「事實上呼應」了那些愛說三道四的西媒嗎?

  原來,那些個信徒實在是沒地兒去了,只好到戶外去聚會了。看來,與那個什麼敏感的花沒什麼關係,與重慶紅浪滔滔也沒關係,而是「中國宗教事務的老問題」 了。這個所謂的「政治化」,看來是有點「被政治」的味道。這年頭「被」字很流行,但「被政治」好像還是新鮮事。不過,記憶力稍好的化,就該知道「被政治」 其實並不新鮮。在「一抓就靈」的那個時代,充斥著「被政治」:一會兒冒出一個「反黨集團」、一會兒又冒出個「叛徒、工賊」等等,折騰到最後,不但老百姓歷經磨難,那些整人的人又如何呢?最後好像一茬一茬兒的韭菜。看來,這種「被政治」的經還是不要再念才好,那個「被政治」的年代還是不要再回來為好。

  至於「事實上呼應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這個說法與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大師的「含淚勸告」如出一轍。秋雨大師「含淚勸告」地震中失去兒女的家長,不要到法院去追究「豆腐渣」校舍的責任人,以免「被反華勢力利用」。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我們反腐揪出的百萬級、千萬級、乃至億元級貪官,豈不是給「反華勢力」提供原子彈了?那反貪部門豈不是也「事實上呼應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

  什麼是「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又讓人納悶。難道是聯合國也要在中國設立「禁飛區」?如果是那樣,筆者準備報名參軍保衛祖國。如果說是人家出了個什麼 「人權報告」,那咱們不是也出了一個「人權報告」嘛。這種互相說說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個老人家不早就說了嗎?如果「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是要侵害中國人民的利益,不用你說,大家會群起捍衛自己的。但請把「西方對中國的政治施壓」的內容告訴大家,好讓大家判斷是不是在侵害中國人民的利益。

  社評用「比較敏感」的說法來傳遞某些信息,而不是繼續扣大帽子,看來時代的確在進步。敏感這個詞太玄妙,直觀一點說,是不是就像感冒了就要發燒、流鼻涕一樣?如果是這樣,但願這個感冒能趕快好起來。以前感冒嚴重的時候,連老太太把自家雞下的蛋拿去賣,都成了「資本主義尾巴」。後來分田單幹了,也能開公司了,股票也都上市了,國家不也好好的嘛?看來,給人民自由,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會使中華民族強盛繁榮。宗教自由也一樣,只有在自由中尋求真理,才能使人民心靈向善,才能找到天理人倫的終極歸宿,國家也才會安康祥和。相反,借著真理壟斷而割裂人的精神探索、把民眾導向物慾和暴力的老一套,是民族磨難的總根源。如果繼續堅持這蠻橫的老一套,國家、民族只會再入誤區、再遭磨難。

  最後,社評坦言中國對「家庭教會」的管理「顯然缺少經驗」,這是個討論、協商的良好開端,是值得稱道的。至於經驗么,中外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正像社評所言「避免政治化」。當然,不光是要別人「避免政治化」,而是權威部門自己首先別把這個老問題「政治化」,彼此在各自的適當範圍內不越界,就是最寶貴的經驗。憲法規定的公民自由,就是政府權力的邊界,與憲法一致的良法,就是公民自由的邊界。彼此尊重,就相互增益。建設法治國家,政府首先要守法,不能老是扛著「社會管理」的大旗、借著隨時發作的感冒就動輒抓人。

  對不起,扯遠了,問題其實很簡單,讓人家到他們買的屋子去,不就相安無事了嗎?折騰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6876

帖子

5796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796
4
ruthrose 發表於 2011-5-1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3樓 的帖子
這種「被政治」的經還是不要再念才好,那個「被政治」的年代還是不要再回來為好。

Read more: 北京守望教會回應《環球時報》社評 - 基督家園 - 貝殼村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