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利比亞;又一次動機複雜手段模糊的國際干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1-4-15 06: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4-14 00:55:23  石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萬維博客

    英國學者克萊夫·貝爾在《文明》一書中提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了師出有名,政治家們費盡心機想出了「為文明而戰」這個幾乎「人人都喜歡」的口號,不過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句口號究竟是什麼意思。當然,事實上,人們也並不關心和在乎這句口號的意思。對於大眾而言,口號關鍵是響亮,響亮就是口號全部的意義。所以說,儘管人們知道戰爭是壞的,但只要有一個可以被接納的理由,戰爭就可以被接受。

    2011年多國軍事干預利比亞就是如此。只不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這一次的口號無需費盡心機,卡扎菲選擇了屠殺反抗軍和平民,可以說,你用或者不用,口號它就在那裡——「保護平民不受轟炸」,或者「結束卡扎菲統治」。這些口號不僅響亮,並且有現實依據,足以讓人們支持軍事干預。

    然而,在擁有了足夠多的戰爭歷史后,對口號及其背後的動機進行質疑,也成為了人們的選擇。「保護平民」——轟炸和地面進入不會傷及平民?戰爭發起,軍民瞬間轉變,誰是平民?「結束卡扎菲統治」——反對軍成分複雜魚龍混雜,怎麼就知道下一個上台的是什麼人物?於是,人們紛紛開始詢問——多國為什麼干預利比亞?為什麼這次是法國主刀而非美國?美國為什麼四處出動,挑起國際戰火?為了石油?還是國際秩序以及所謂的道義?

    動機爭論,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到2011年的利比亞軍事干預,始終未能結束。估計,永遠都不會結束。因為動機是無法探明的。

    雖然人們喜歡探究動機,並喜歡將動機分門別類,而後闡述A行為是基於什麼動機,B行為又是基於什麼動機。但從來沒有證據、理論和事實顯示過,「動機」它是簡單的、單一的。相反,現實和理論都表明——動機是複雜的、複合的。微觀到每一個單獨的個體,幾乎沒有人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某一次的行為選擇究竟是糾合了多少約束和原因在其中,宏觀到一個群體和國家的選擇,則更是如此。一場戰事,其中往往混雜著道義、主義、理想、思想、利益等各種各樣的動機,就如同一個人酒醉后嘔出的東西,亂糟糟的一團。你搞不清楚究竟什麼是戰爭的真實動機,正如你不能從醉漢的嘔吐物里看出他吃了些什麼味道的食物。

    1995年,李普塞特在《一致與衝突》中曾這樣解釋美國為什麼特別喜歡暴力行為:「道德主義也是暴力的來源之一。美國人一直是一些烏托邦式的道德主義者,他們竭盡全力揚善懲惡,他們傾向於把社會和政治戲劇看作是道德遊戲」。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旅途》中則闡述道:「你可以認為入侵伊拉克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你不可以說我是通過捏造事實來製造借口入侵伊拉克,而且請仔細聽我為什麼做出入侵伊拉克決定的理由,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那時覺得,現在仍然覺得,這是最有利於我們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決定。」

    因而,如果堅持要解讀美英等國多次對外作戰的動機,從宏觀層面而言,它必然是混雜了利益和道德雙重因素在其中。事實上,在現代社會,道德和利益已然處於緊密相關的狀態。基於國家、種族、民族的劃分,道德價值早就和各類文化認同、共同體認同、國家和社會認同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道德價值與利益並非涇渭分明,相反,各種與道德相關聯的情感和精神動因,均與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利益聯繫在一起。最為常見的就是, 「愛國」這個辭彙的後面時常跟隨著「唇亡齒寒」。如果說,「愛國」是一種道德價值,那麼,「唇亡齒寒」就是與這種道德價值緊密相連的切實利益。

    單純以美國來論,海灣、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這些戰爭實現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同時也包含著推廣美國民主價值的道德主義夢想,而在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矛盾。一則,許多國際關係的研究表明,成熟的民主國家之間沒有戰爭,推廣民主秩序,有利於確保國際安全;二則,民主秩序的推廣,通常意味著自由市場經濟的建立,其會極大地降低跨國公司間商貿往來的交易成本。美國,與世界各國都有著貿易往來,擁有Exxon、Shell等大型石油公司,無論是國際安全、石油安全,還是降低交易成本,對美國都是有利的。只是,我們並不能斷言在「推廣民主秩序」和「維護本國利益」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唯一可以說的,只能是,政府層面更關心的是現實利益,民眾層面則更關心「民主秩序」、「保護平民」等道德理由。而在選擇戰爭的過程中,成本-利益核算則是更強的約束。

    這種成本—利益核算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干預他國方式的選擇。如果說,純粹是為了推廣民主秩序,最符合道德的做法是准許自由移民,並幫助專制國家的人民移民。當人們可以用腳投票的方式進行國度選擇時,意味著政治制度間競爭秩序的形成,非民主的制度勢必因此而被迫改變。然而,沒有一個民主成熟的國家會選擇這種方式。原因非常簡單——本國資源有限,成本過高;二是,選擇干預的國家。如果以利比亞所發生的事件為干預標準,事實上,需要干預的國家很多——巴林、葉門、敘利亞,都發生了血腥鎮壓。然而,國家社會基本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裡涉及到了國家干預程序——敘利亞政局基本穩定,和干預成本——海灣國家政局動蕩會導致沙特的反擊。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美英等國偏愛軍事干預的原因,那就是——美英等國有推廣民主秩序的道德夢想和利益需要,這一夢想和需要支持其採取軍事干預,這種干預的成本,在短期內是比較低的。

    需要提及的是,道德主義夢想並不意味著是一件好事,它僅僅意味著,軍事干預中含有道德因素。雖然,美國自認民主秩序是最好的,並且確實民主制度是最不壞的制度。然而,好的東西並不見得是適用的。當一個國家不具備民主制度所必須的社會共識時,民主制度通常會導致更多的問題,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所發生的種族衝突是最好的證明。

    現在,這些動機1、2、3、4、5……赤裸裸的放在這裡,它們是混雜的,關聯的,而不是彼此獨立,互不關聯的。而與此同時,即使是清楚了這些動機,又如何呢?

    英美各國的軍事干預,有成本/利益核算在其中,難道要反對國際社會採取軍事干預,坐等下一個盧安達事件的發生?就如同,你家樓前的麵包師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賣麵包給你,你就不準許他(她)賣麵包嗎?我想,我們反對的是戰爭這個手段本身而不是動機,就像我們反對的從來都是麵包師傅賣給我們有毒的麵包。換而言之,儘管動機混雜,但並沒有必要弄清楚它,因為動機不那麼重要,手段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動機保證不了良好的手段,但良好的手段也許有望帶來良好的目的。

    然而,遺憾的是,在國際干預問題上,手段同樣是模糊的。美英,或者其他國家,究竟有沒有權力干預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如果有權干預,原則是什麼?界限在哪裡?這個界限由誰來定?誰來監督? 這一切似乎完全可以由聯合國來決議。但現實的狀況是,聯合國的決議通常模糊,存在無窮多的解讀。比如,「用一切必要的方式」阻止卡扎菲「屠殺平民」。什麼是必要的方式?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刻之後,軍民身份瞬間可換,何為平民?當然,聯合國的決議註定是模糊的,因為讓諸多目標不同的國家在一件事上達成一致是異常困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模糊。越模糊,才越可能被通過,因為每一個國家都可以自由解讀。這一點說明,迄今為止,如何應對一個國家內部所發生的問題,仍舊沒能得到解答。

    動機混雜,手段模糊,可以說是當前國際社會幹預他國內政時的基本狀態。這種狀態所造成的結果,通常是問題重重。這一點是無論你站在那一方,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在這樣的狀況下,是否重回「不得干涉他國內政」比較好呢?曾經的盧安達慘案擺在我們的面前。當年,安南正是基於此而做了兩類主權的講話。是否堅持軍事干預呢?中東國家在干預之後的內亂顯然無法肯定這一方式。也許,只能說,這是一個兩難的政治困境,它在人類社會以地緣、膚色、語言劃分人群時,就被決定了。

24

主題

100

帖子

10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9
沙發
暈月 發表於 2011-4-15 14:20 | 只看該作者
利比亞只是西方國家利益爭奪下的犧牲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