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葉千榮談從災難看日本國民性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4-4 23: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4 00:14:12   


葉千榮像 李媛 繪

  中評社香港4月4日電/東方早報報道,近期的日本連發災難中,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先生的微博成為眾多網友最為信任的即時消息來源。他幾乎每天早晨一起床就不斷報告最新情況,直到深夜。趁他回滬赴約的短暫間歇,《上海書評》請他詳談日本人面對災難的表現及其所反映出的國民性。

  您從最開始就在微博上直播地震新聞及觀感,當時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葉千榮:是震後日本國民的自律意識。三次激烈的晃動結束後,我從酒店地下車庫將車開到了大街上,看到一幢幢大樓都在「吐出」滾滾的人流,每條大街的每條車道上都排滿了車,兩旁的人行道上全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但是,他們都在一種異樣的沉默中緩緩移動腳步。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像遺體告別儀式時的那種靜默和步履。雖然沒有哀樂,但是所有人腳步挪動的節奏都是一致、有序的。大部分的人戴著口罩,背著包,穿著大衣,互相沒有交流,也沒有人搶先或插隊,上百萬人在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走,這一刻他們肯定都明白至少要步行三四個小時才能回到在郊外的家。但他們依舊平靜地走著,車道上雖然塞車,但沒有一個人試圖走到車道上,儘管這樣可以走得更快。當時感覺彷彿這個民族在一個巨大悲劇到來的時刻,開始了一場全民族的出征。於是,我在車裡發出了地震後第一條微博,說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無聲電影的場面,彷彿是《出埃及記》裡的一幕。

  在地震之前,不可能進行過幾千萬人同時參加的地震演習,也未告訴大家在震後將用這種節奏步履回家。我想,那一刻,他們之所以統一在一個節奏、一種秩序裡,是因為他們潛意識中有著深深的自律意識。那麼,什麼是日本人的自律意識呢?很多學者經常指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共性,還有學者會經常告訴大家,日本的文化都是從中國過去的。但是在日本,通過那樣的場面,你可以感到這個源自中國的儒家文化,在日本有了不同的發揮。我覺得,中國的儒家文化就像李澤厚先生說的那樣,是一種「實踐理性」。這個詞聽上去很瀟灑,因為是「理性」,但也有善於計算的成分,向你點明尊儒後面的「功利」,讓你懂得「損」與「得」。

  而日本雖有外化了的儒家道德禮儀存在,但道德的目的性和中國不太一樣。日本人把它的目的上升到美學意義上了,於是他不多談這樣做如何對你有用,而總是提示你怎樣做才美。日本列島位於四大板塊衝撞之地,是個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和地震、台風、海嘯、火山這四種自然災害為伍的民族。這種宿命形成了生命觀中的「無常」意識,人們普遍接受「人生、自然都是無常」的觀念判斷。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此前提下追求即便短暫也美的人生,讓生命好似櫻花一樣在瞬間綻放。這種對瞬間美、短暫美的追求,以及把「有終之美」作為目標,是日本人潛意識中的一個關鍵,依然在影響著思維和行動範式。
  
  梁文道最近在「開卷八分鐘」中問:「日本是一個凡事都歸納到美的民族。這樣子,道德的位置該放在什麼地方呢?」

  葉千榮:追求美,保持美,最終以美的方式結束,是日本道德意識的重要依據。道德和美互為一體。我想有讀者會說,可是他們當年侵華時做了很多極其不美、極其卑劣的事情。是的,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在那個軍國主義跋扈的時代,日本國民「富國強兵」的民族意識和政府的對外擴張野心上下呼應,使這個民族在它自身歷史上留下了極其恥辱的一頁。但是,我並不認為那個年代的日本是它傳統的必然延伸,相反,我認為那在日本自身的歷史上也是一種異常,一種出軌,一種瘋狂。由那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一個有著悠久儒家文化傳統的民族,一旦吸食了國家主義的鴉片之後也會由日漸亢奮的張狂,走向政治上軍事上從自大到自滅的「暴走」程序。戰後六十多年過去了,我並不是說日本所有的個人和團體都已否定了當年,但畢竟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那是極其醜惡的。用日語說那是日本的一個「恥部」。然而,正因為是「恥部」,所以你不揭他,他也清楚那是惡,但你揭他一下,他往往就會因為「恥部」被觸而反彈,乃至強詞奪理。這就是「恥的意識」的另一特點。但是今天,在這個有各種聲音存在的社會裡,儘管還有肯定當年軍國主義的聲音,但絕大部分人是清醒的,於是基本的局面很難撼動。這就像那天震後人們都一律有序地移動腳步一樣,其實可以斷言,他們中一定也有人想搶前想走到車道上來,但是如果有七成人保持自律的話,其他人便會在這個整體中隨大流也自律起來。這也是日本人行為範式的一個特點,日文叫「橫並び」(Yokonarabi)。這其中「美」與「不美」和「恥辱」的意識相互制約著——不美則恥,知「恥」近乎美。所以,追求美、避免被認為不美,是對自律的一個誘導。大部分的人並非不知道自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損失,或者說並非不知道擺脫自律的話會得什麼便宜,但還是超越了合理和功利的計算去自律。這是很多日本人的行為準則。日語裡有個詞叫「けじめ」(kejime),說的是武士或者領袖用一種美的方式來做一個不追求苟活的自我了結,這在過去是自殺,在今天則往往是辭職或引退。對這種「美意識」,他人有時會覺得很不合理,很不合算。可是在日本人的思維中,這些東西不可輕易放棄,你無法用利益計算來說服他,因為他們會告訴你「那不美」。當然,現實中並非如此的日本人也很多,苟活的、渾渾噩噩的到處都有。目前東京電力在核洩漏上所暴露出的一連串的過失正是一例,這家養尊處優的大公司在危機面前的醜態如同當年號稱精銳的關東軍的潰敗。這些也是一個側面。

  很多日本人到中國來之後,換了環境,行為也會自然而然放鬆起來。您認為他們的自律到底是血液裡的,還是會根據環境進行調適的?

  葉千榮:是啊,很多派駐中國的日本人,住著比日本的家要寬敞很多的高級公寓,雖然回到東京後是只能擠地鐵的級別,卻在中國坐著由公司司機開的轎車,享受著在本土無法享受的優越感。這些人雖然也會不斷詬病「中國人欠缺公共道德」,但並不希望回日本,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回到那個大部分人都自律夾起尾巴做人的地方,他也要隨大流,否則就很不美。這一點,他們比誰都清楚,他們會調節,會給自己找借口說「為了入鄉隨俗」或「首先要融入中國社會」。這也因為,剛才我說的日本人的「美的意識」、「恥的意識」以及自律心等等,都不是宗教水準的堅固信仰。那麼,日本人的宗教意識何在?其實這恰恰是個有意思的切入口,就此,日本人多半會和我們談日本的佛教或神道,但我卻關心在那之外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准宗教意識。

  什麼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意識?

  葉千榮:中國有「書法」、「武術」,都從「法」和「術」的角度構建了一套有目的有技法的系統,但到了日本,則一一變成了「書道」、「武道」,乃至「花道」、「茶道」。為什麼非要上升為「道」?為什麼非要再神聖化?實際上,「道」,是一種准宗教的境界,它的特點是將一個日常行為——比如插花或喝茶——加以反覆的排練,即所謂「お稽古」(Okeiko)。相信這個追求「道」的過程會潛移默化從而淨化內心。這一無止境地追求「道」的排練過程中,既沒有對彼岸的描述,也沒有偶像崇拜,更沒有聖經般的史詩故事,只是把一個個動作像京劇一樣程式化後反覆排練,反覆鑒賞。但他們相信這個去除雜念的動作過程一再反覆後會對內心起作用。這就是類似性宗教體驗。這一切僅僅是追求美,衡量的標準也只是美。排練本身超越了該行為原本的目的,寫字本來是為了達意,武術是為了防身搏鬥,上升為「道」之後,就不再追求這些實用層面的功能,於是武道不再是防身技法,不再是對抗輸贏,而是尊敬。西方人看日本人的茶道,起初很難理解它的目的是什麼,當最後總算喝上那口茶時,有人問,既然最終目的也是喝,為什麼不直接喝?的確,日本發明了最便捷的解決口渴的方式——「自動販賣機」,一投幣就可買飲料,但恰恰又保留了世界上最繁瑣的飲茶方式——茶道。茶道要求從跪著打開和室拉門的動作、眼神開始,到最後端上茶杯時的頭部姿態和視線,都一點一滴地練,很多人都練了一輩子。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就是相信將一個日常行為美化、程式化後反覆排練的過程可以淨化內心,可以脫俗,從而變得更美。

  這種對美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好像有些格格不入了。

  葉千榮:凡事都有利弊兩面。我常會感到這個民族頭腦僵化,拘泥形式,尤其是事無巨細一律遵從習慣的思維定式。這種乏味感無處不在,小到婚禮前的一次枯燥致辭,大到一次會議的繁文縟節,乃至許許多多應該改革、應推陳出新的,都僅僅因為兩個原則而不作任何改動:一個是「此地獨有」,一個是「古已有之」,即具有本地性與歷史性的東西是不可改動只可恪守的。雖然傳統中很多來自中國,但文化守成主義的空氣比「本家」要濃厚許多。通過在日本的生活,我能感到「文明」和「文化」這兩個範疇的不同。文明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技術,人類出於渴望更舒適、更便捷和更合理的本能,會不斷發明出新的技術手段。因此,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無法抗拒這股潮流,只要它的確比原先的更合理便捷舒適,所以文明的潮流是超地域的,評價文明的尺度則是合理主義。但文化則相反,它常常是以不合理而具存在意義的。日本到處都有「祭」的活動,類似於中國的廟會。每年很多小鎮、鄉村都會舉辦「祭」。有時在這個日子裡,男人們會半赤裸著在厚厚的雪地裡去抬一根形似男人陽具的木雕。這些活動完全不會給GDP帶來任何增長,也並不會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但他們一定年年花大力氣去認真做,他們做這件事只是因為一點——心裡快樂。正如和服是那麼不合理、不方便甚至不舒服,卻無法廢止一樣,因為它是本地獨有的,而且是古已有之的,所以它是美的,美的就是能滿足內心的。因此,日本在「文明」和「文化」上分得很清楚。在追求或評價文明的時候,他們用「更舒適,更便捷,更合理」的尺子,不怕引進,不拒模仿。在西方文明強勢到來的時候,是「尊皇攘夷」還是學習引進曾是關係存亡的大問題,結果所謂「洋不分東西,是好的就拿來」的思維勝了,用這種態度解決了維新與否的論爭。魯迅的「拿來主義」就是受了這個影響。但另一方面,在文化範疇裡,依然並不一切都是拿來主義,並不使用合理主義的、唯物的尺子,而是用關注內心的唯心的尺子,認定只要是古已有之並是日本獨有,就是美,就能充實內心。所以,他們是一個既追求科技文明又堅持文化守成的民族。

  我記得司馬遼太郎演說裡引用過這麼一個例子,日本作家代表團一行從尼泊爾回日本時,飛機正好在正午時分飛過喜馬拉雅山上空。當時他們發現正副駕駛員都離開了駕駛艙,在駕駛艙與客艙的那塊小小的空間裡跪下祈禱,這令日本作家們都大驚失色,於是立即讓翻譯去提醒他們,但駕駛員答覆說沒有關係,說飛機正是在自動駕駛模式上。作家們就很不理解地說:你們至少得留一個人守在那裡吧,都離開崗位不妥吧?但對方不予理睬。司馬遼太郎說:現在才知道,對尼泊爾人來說,在正午時分跨越那個山峰,是一種神聖,是一定要祈禱的。然後他說:「其實我們是根據文明的準則在判斷他們的行為客觀上是否合理,而他們是根據文化的準則在主觀的世界裡作祈禱。」司馬遼太郎覺得對此應該理解,因為日本人自己也是這樣的。總之,日本很追求這種文明和文化的兩全其美。當代很多新技術誕生在日本,他們會把錄音帶做成盒式帶,又會發明投幣飲料機,不遺餘力地追求更為便捷。但同時他們又極其重視傳統和內心。日本的文化守成主義在整個東亞地區是很明顯的,不論是精華還是糟粕,他們都守護著。中國人常說」揚棄「的概念,要去其糟粕,而對日本人來說,文化沒有合理不合理,只須守住。

  日本的媒體在地震中如何反應?

  葉千榮:這次不但是大地震,還是大海嘯。在這種將一個民族逼到困境的時刻,你可以獲得平時不易發現的觀照。但你會發現,這場大悲劇並未被引向高喊加油和捐款的運動,並未推演成一場多難興邦的精神高潮,媒體也似乎不考慮如何引導人們激昂。但是,到3月24日,已有了三百五十億日元捐款。有一個著名節目主持人叫久米宏,捐了兩億日元,這件事還是別人發現的。有記者問他是怎麼想的,他說:無可奉告,沒有什麼要說的。他為什麼不說?因為知道說了就不美。

  再有,電視台鏡頭始終對准災區和災民。菅直人在震後的早上6點,乘直升機去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高輻射的廠區。這是一個有風險的行為,他穿著一身工作服,具備一切「秀」的要素,但是沒有一個電視台去追蹤拍攝,這並未給他帶來一部電視專題。這是因為,這不構成新聞要素,因為誰讓你是首相呢?可就在那天下午,富士電視台實況轉播災區的節目在航拍中發現了一列失蹤三天的火車。主持人驚呼:找到火車了!不知道旅客們是否還活著?看了報道後救援隊立即趕赴現場,結果全部旅客都生還了。如果那天他們去追蹤菅直人的話,火車就不會被發現了。媒體和政府的關係基本是對峙的,但這種對峙迫使政府要不斷公開信息,即便公開得比阪神大地震時進步了很多,也還是要敲打,在這種敲打和對峙中政府不得不發布負面信息,反而帶來了平靜。所以,雖然這個國家的核電站發生了這麼大的危機,而且所有的國民都從電視上看到了爆炸的畫面和滾滾的濃煙,但並未引發一場大逃難。試想一下,如果這發生在別的國家大城市,人們看到距自己兩百公里的地方發生了這樣連番的核電站爆炸的話,會不會有幾百萬人大逃難?雖然現在日本超市裡很多東西斷貨了,有些人坐飛機去國外或到大阪等相對安全的地方了,但平心而論,總體上大部分民眾依然是平靜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媒體的作用。在震後信譽掃地的東京電力一度曾希望將一天四次發布會改為兩次,但記者們當場譴責拒絕,結果只好繼續一天四次發布。就這樣,一個是平時被市民和媒體批得幾乎體無完膚的政府,一個是因為核洩漏而信譽掃地的大企業,兩者天天被媒體抨擊,但抨擊並未帶來混亂,曝光並未導致失控,不斷發布的信息穩定了局面遏制了謠言。這種大災大難時的穩定,不是用強力維持出來的結果,在「穩定」這個形容狀態的賓語前不需加一個動詞。

  在未來的重建中,日本的這種國民性將會如何發揮?

  葉千榮:以前日本在災後也產生過很多混亂,1928年關東大地震時就發生過相當悲慘的混亂,那是日本政治史上非常恥辱的一頁。當時很多在日朝鮮人被殺,因為謠言說朝鮮人要搶東西。這次地震,很多中國人說日本民族是冷靜的。其實我始終感到日本人是極其情緒化的,他們很感性,只是那種對美的追求和對不美的迴避所帶來的自律、控制產生了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冷靜、節制的狀態。我平時很不欣賞日本人的情緒化思維,不欣賞他們動輒整體行動的範式,每每看到這種集體性的情緒化反應,我就要在自己的節目上抨擊。我會提起當年「慶祝南京陷落」時日本全國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舉著燈籠遊行的醜陋場面,這就是我常常在節目裡談到的「歷史的延續和非延續」,要觸及這個「恥部」,並提醒一種曾帶來悲劇和恥辱的習慣不可延續,這是負的一面。但是也應看到,大災大難之後,日本的這種集團心理會給這個國家提供新的動力。

  近代史上,日本兩度遭遇國家存亡的危機,一次是明治維新,一次是二戰戰敗。但兩度危機居然帶來了兩次大發展,這也是少見的。今天它所遭遇的這種打擊,在日本國內被認為是第三度危機,日本民主黨前黨首小澤一郎說現在可以和戰後荒廢期匹敵。那麼,直面這第三度的大危機時,那種曾經將大危機化為大發展的集體性會不會再度釋放?這是關注的焦點。歷史上,一到逆境乃至絕境,他們便會在一種巨大的悲愴感襲上心頭後形成彷彿要走向最終詩篇的凝聚力,然後散發出一種他們認為美的光輝。這時哪怕是赴死,他們也會覺得能顯出「有終之美」便在所不惜。那些進入福島核電高輻射區作業的人,是知道那裡面的輻射量的,但是他們不具國家、人民之類的意義認識,而是在一種由悲情帶來的力量下去做這件事。這既是他們的感性思維使然,也會使他們和電視機前的國民都有內心情感的升華。

  3月21日,在東京消防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三位在現場滅火的消防隊長也出席了,他們都不善言辭。記者問其中一位:「你覺得最危險的是什麼?」他像高倉健一樣沉默後說道:「是隊員們。」然後是一個十秒鐘的大停頓,如話劇關鍵台詞中的大靜場,接著就看到眼淚從他眼眶湧出,隨後咬著下嘴唇輕輕說道:「我覺得對不起隊員們……的家屬。」以往我們看到三船敏郎、高倉健的表情,會覺得他們在演戲,但這時你會發現,那,有時是他們民族的集體表情。
清靜無為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4-5 00:12 | 只看該作者
日本人能這麼乖,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家法很嚴,平時又無依無靠慣了,所以養成了「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民族個性。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3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4-5 00:28 | 只看該作者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4-5 00:12
日本人能這麼乖,首先是因為他們的家法很嚴,平時又無依無靠慣了,所以養成了「命苦不能怨政府」的民族個性 ...

葉千榮,1957年生於上海,198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專攻政治學。現為日本東海大學教授,並擔任電視時政節目主持人。目前每週在朝日衛星電視台《新聞的深層》節目中,就日本政壇的最新動向,與政府閣僚和各政黨領袖進行專訪對談,並常在日本各主要媒體上就日本的內外政策發表時事評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5%8D%83%E6%A6%AE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4-5 0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cenote 3樓 的帖子

我覺得日本這次恐怕過不去這道坎兒了,因為核輻射的災難是持久的永恆的,日本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個麻煩。現在很多我周圍的人已經在相約兒子將來不娶日本媳婦,女兒將來不嫁日本人。最搞笑的是一個土耳其女同事,還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經其她白人同事一點撥,才知道問題嚴重,趕緊聲明說,她侄女最近要不知天高地厚去日本(主要是去體驗災難),她得趕緊攔著。
日本沒有未來,除非他們自己內部誰也不嫌誰,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否則,怕要絕種了。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5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4-5 07:31 | 只看該作者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4-5 06:19
回復 cenote 3樓 的帖子

我覺得日本這次恐怕過不去這道坎兒了,因為核輻射的災難是持久的永恆的,日本能不 ...

為了下一代不要畸形兒,絕對不能讓兒子找日本女人,女兒不能嫁日本男人!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6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4-5 07:32 | 只看該作者
葉千榮相當詳細的觀察了日本人,但是似乎不了解日本人的「美」卻普遍性的表裡不一,參雜相當多的虛偽成分,人前人後兩回事!並非每個日本人都這樣,但是比例太高了!令人生畏!日本人雖然打招呼熱誠,一旦遇事突然表現出來的冷漠卻與普遍的表裡不一有關,是保護自己的方式,當日本人需要隱藏自己的情緒,否則容易受傷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7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4-5 07:48 | 只看該作者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4-5 07:32
葉千榮相當詳細的觀察了日本人,但是似乎不了解日本人的「美」卻普遍性的表裡不一,參雜相當多的虛偽成分, ...

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島國心態」...

台灣雖然也是島國,但整體似乎沒有這種心態,可能過去教育灌輸地大物博,有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思想影響下吧...

但是異常親日的民進黨具島國心態,所以想獨立~~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8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4-5 07:55 | 只看該作者
cenote 發表於 2011-4-4 18:48
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島國心態」...

台灣雖然也是島國,但整體似乎沒有這種心態,可能過去教育灌輸地大物 ...

台灣人(含各族群)比日本人的狀況好多了,雖然同樣是島,台灣畢竟是大陸的延伸,眼界比較寬廣,日本則完全是一個困局,非常影響心理健康,一生中就近觀察日本人(日裔)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個相當痛苦的經驗。

民進黨一小撮人畫地自限,都成了井蛙,只會在狹小範圍內惡鬥,毫無格局,比日本人還糟糕太多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9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4-6 06:36 | 只看該作者

Hanxin  幼稚可笑!日本是國民選出來的政府,幹得好繼續干,幹得不好就滾蛋! 「命苦不能怨政府」是中國統治者,幾十年來的愚民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發表於 半小時前
選出來的也未必「幹得好繼續干,干不好就滾蛋」。柯林頓當年幹得就不錯,但不能繼續干,得讓幹得不好的小布希上。至於日本,好象從來沒選出過一個幹得好的,不都還賴在台上不下來嗎?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6: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