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海明威到川端康成――破解人類自殺之謎

[複製鏈接]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9-10 2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悉,美國每年有3萬人自行結束生命,這個數字幾乎是2002年愛滋病死亡人數的一半。名人自殺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海明威、張國榮、梵高、川端康成等。海明威曾在生前暢談過自殺,但並沒有引起注意。他在盛名之下的突然自殺,至今令人不解。

  日本的川端康成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在他唯美主義的作品中,瀰漫著一種淡淡的憂鬱。但人們沒有想到,這種憂鬱最終會成為他自殺的前兆。張國榮是最受歡迎的偶像派兼實力派演員、歌手,星途燦爛。在自殺前一小時還約見自己的經紀人。當經紀人赴約時卻看到他飛身跳樓,他的身後留下了無數謎團。

  自殺是困惑人類的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讓人一直困惑的是:「到底自殺的傾向是天生的,還是由於不愉快的經歷累積而成?」科學家們正著手探索這些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附屬精神醫學研究所的艾蘭哥教授解釋道:「自殺的人必須有好幾件事情同時出了差錯。我不認為自殺純粹是由於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生活經驗,突發壓力以及心理因素也會起作用。艾蘭哥和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曼恩,正試著解開這個謎團,理清自殺的神經病理。他們實驗室里25台超低溫冷凍櫃里,總共保存了200個自殺者的大腦供研究人員就其神經解剖、化學及基因等方面的變化進行研究,以找出有衝動結束自己生命的人腦中是否有特別之處。曼恩說:「我們試著取得事情的全貌,對自殺者提出整體的解釋。」每個自殺身亡者的大腦都有另一個大腦做為對照,對照的個體與自殺者性別相同、年齡相近,但沒有精神異常,也非因自殺而死。曼恩與艾蘭哥的研究,專註於位在前額頭骨內部的「前額葉皮質」這塊腦區,那是腦中所謂「行政主管」的位置,包含了內在的監視器,讓人們在尷尬的社交場合不至於吐露真言,或是不會盲從危險的衝動而行事。曼恩與艾蘭哥最感興趣的,就是大腦前額葉皮質具有「降低衝動」的這項功能。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衝動」是自殺的指針;雖然有些人會仔細安排他們的死亡,比如留下遺言、遺囑,甚至把葬禮也安排好,但自殺看起來仍是突發的事件,是在某個很差勁的日子裡所做的差勁決定。因此,艾蘭哥與曼恩在這些自殺身亡者的腦子裡。尋找與該衝動有關的生物線索。其中一個重點是腦中化學物質「血清張力素」的可用量;因為先前有關衝動的研究,顯示這種化學物質有缺少的跡象。血清張力素屬於神經傳遞物的一種,這種分子會在神經元之間稱為「突觸」的狹小間隙中跳躍。位於訊息發送端的突觸前神經元末梢,帶有微小的膜狀囊泡包裹著血清張力素,可將其釋放到突觸中。血清張力素對於我們的心靈有一定的安定作用,這是一種類似抗抑鬱葯的作用。就是與血清張力素轉運子相接,防止突觸前神經元太快將釋出的血清張力素重新吸收回去,使得血清張力素在突觸間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持續傳遞其安定人心的效用。自殺身亡的人身上,有兩個腦區出現解剖及化學上的變異:位於眼睛上方的眼眶前額葉皮質,以及腦幹的背側縫合核。其中的變化,可由血清張力素的製造及利用能力的下降看出。位於背側縫合核的神經元製造出血清張力素,再經由長距離的神經投射,將這種神經傳遞物傳至眼眶前額葉皮質。在自殺受害者腦中,從背側縫合核傳送給眼眶前額葉皮質的血清張力素,比正常量低。與死於其它原因者的對應腦區相比,位於自殺身亡者腦幹的背側縫合核神經元含有試圖製造更多血清張力素的酵素。但自殺者的血清張力素為何低,這是一個謎。

  神奇的鋰鹽似乎能防止自殺。但為什麼自殺者沒幾個人服用呢?鋰通常以碳酸鹽或草酸鹽的形式製成膠囊。對許多人來說,服用鋰並不好受,它會造成手發抖、不斷口渴、尿頻、體重增加、行動遲緩、肌肉協調性降低、思路不清,以及短期記憶缺失等毛病。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鋰可以讓具有自殺風險的人保住性命。1998年,推廣鋰鹽的先驅者,丹麥里斯柯夫精神醫院的摩根蕭,把使用鋰鹽作為防止自殺措施的各個研究結果集合起來,發現沒有服用鋰的抑鬱症患者,自殺率要比服用者高出3-17倍。同樣地,摩根蕭算出,鋰鹽使得嘗試自殺的人少了6-15倍。鋰的副作用也令人不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躁鬱症及自殺的精神病學專家傑米森,本身也是躁鬱症患者,她發現病人停止服藥最常見的理由是認知上出現副作用、體重增加,以及協調功能受損。在她的自傳《躁鬱之心》中,傑米森重述了她自身的掙扎,即必須面對一輩子都可能要與鋰的副作用共存的事實。美國約60-90%自殺的人患有精神疾病。這個毛病的患者除非服用適當的藥物,而且對藥物有反應,否則他們會在絕望的谷底及得意或激動的顛峰之間擺盪。多數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都有抑鬱症或躁鬱症的病史,但患有重度抑鬱症的人,他們的自殺傾向則有所不同。科學家最近發現,名人自殺多數因抑鬱症所致,比如海明威、張國榮。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躁鬱症患者,如川端康成。兩者的共同點是無法排解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科學家已經發現一些自殺行為傾向的線索,並開始探究自殺身亡與死於其它原因的人腦部解剖構造及化學組成有何差異。有朝一日,醫生或許能找出具有自殺傾向的高危人群,而試著防止悲劇的發生。可惜這個目標到現在還未能實現:就算一旁有人大力干預,許多有自殺傾向的人終究還是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1

主題

167

帖子

3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5
沙發
tonisia 發表於 2005-4-25 23:32 | 只看該作者
The environment stress is also a factor of suicide.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suicide in the period of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e Revolution obviously increased than ever.  For a part of people, they seem to have related suicidal genes, so they are prone to sucessfully exterminate their precious lives.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Jack London finished his life in his mid-age, because he was world-weary.  The great Russian writer Liev Tolstoy onc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because he saw through the vanity of life and the world.  Mr. Jiang, Jieshi's aide, Mr. Chen, Bulei suicided just before 1949, because he was completely disappointed with the chaotic collapsing situation then.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Japan kept the record of the number of suicide per yea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