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打擊利比亞決策內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3-29 1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2011年3月28日    



人體盾牌VS精確打擊

在利比亞親歷空襲

    利比亞局勢並未像當初所設想的那樣:西方發動攻擊后,政府軍節節敗退,反對派武裝乘勝追擊,很快就一統利比亞

     政府軍與反政府軍、西方軍隊與利比亞政府軍,不對稱戰爭在多條戰線上展開著。

  利比亞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膠著的東部前線,尤如一場皮卡車之間的戰爭。不論是政府軍,還是反對派武裝,除了少量的裝甲車輛外,士兵和平民都是開著背後架著機槍的皮卡車或者家庭小轎車前進。

    在艾季達比亞前線,有中國記者看到,反對派武裝多以家庭或親戚朋友為單位,開著私家車,拉著毛毯和彈藥,興奮地往前線跑,一旦遇到政府軍的狙擊,就盲目放槍,然後一窩蜂撒腿往回撤。這位中國記者形容反對派的打法很「浪漫主義」。

    西方針對利比亞政府軍的空襲,則是一出「老鷹抓小雞的遊戲」。

    在法英美等國戰機的轟炸下,利比亞政府軍丟盔棄甲。3月23日,在艾季達比亞前線,一個利比亞裝甲團遭到法國戰機的空襲。趕往現場的中國記者描述:全團70餘輛坦克、步兵戰車、指揮車和雷達車,在20分鐘內被法軍全殲,其中有先進的俄制T-90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無一能逃脫。

    戰爭目前仍然在持續。利比亞政府軍依然頑強,反對派始終一盤散沙。據報道,在東部艾季達比亞和班加西,政府軍化整為零,潛入城內與反政府武裝,展開了街巷戰。一些坦克更是開入居民密集區,以躲避西方戰機的打擊。西方的打擊目標,更是擴大到了首都的黎波里。

兵營前的數千人體盾牌

  「勝利之林」是的黎波里市內為數不多的涉外飯店,也是利比亞對外新聞總局新聞中心所在地,世界各國的記者大多雲集於此。飯店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與阿齊齊亞兵營相鄰,這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官邸,曾經在1986年遭到美國戰機的轟炸。

    19日下午2點,利比亞政府發言人穆薩·易卜拉欣突然出現在身後,神秘地靠近本報記者耳朵說,「今天給你們一次特別的採訪,請即刻出發。」這是難得的採訪機會,因為至進入利比亞並下榻這家飯店以來,利比亞官方嚴禁外國記者私自外出採訪,甚至外國記者都不允許出飯店的大門,哪怕到對面的小賣部買瓶礦泉水,都會被飯店保安制止。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安全考慮。

    等待將近2個小時后,利比亞新聞官才通知上車,三輛中巴載著70餘名外國記者以及當地記者出發,在車上才打聽到目的地是阿齊齊亞兵營。

    記得5年前,本報記者曾進入兵營,並在帳篷里採訪過卡扎菲,兵營的圍牆有4米高、半米厚,全部由鋼筋混泥土建成,佔地達4公頃。兵營里如同迷宮,道路彎彎曲曲,還有不少路障,進入兵營核心至少要經過3道門,每道門前都有警衛和便衣把守。

    但是,今天的阿齊齊亞兵營與昔日不同。儘管這裡依然戒備森嚴,每隔一兩米就有一名站崗士兵,路邊還停放著諸多搭載有重型機槍的武裝車輛。但是安檢相對比較簡單,並且兵營里早已擠滿了民眾,支持卡扎菲的民眾高呼口號,爭先恐後地往裡擠。

    顯然,利比亞政府意圖是,讓外國記者感受民眾支持卡扎菲的熱情,以及對西方的憤怒。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的數千民眾,聚集在兵營的廣場上,發誓要抵抗西方的侵略。他們告訴記者,他們要整晚呆著兵營,做人體盾牌,保衛他們的國家,保衛卡扎菲。

    卡扎菲的女兒阿伊莎,戴著頭巾,更像是位年輕的大學教授,她站在敞篷車上來到廣場中央,鼓舞民眾的士氣,頓時蜂擁的民眾情緒高漲到了頂點。廣播不時播放著卡扎菲呼喊口號的聲音,狂熱的民眾則跟著一起呼喊。

近萬米廠房被徹底摧毀

  就在當地時間3月19日晚,法國戰機飛臨利比亞東北部領空,率先發起攻擊;兩個多小時后,美英軍隊跟進,它們在地中海上的軍艦和潛艇,發射了112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打擊了利比亞西部沿海的20處防空目標。

    這一天,正好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8周年。19日開啟的「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由法國、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義大利聯合參與,卡達、比利時、荷蘭、挪威和丹麥證實有意加入。

  當地時間3月20日凌晨2點半,天空中聽到導彈劃過的聲響,然後是高射炮爆炸的聲音,本報記者看到一串串橘紅色的防空炮彈,從海岸線方向射向天空。很快傳來消息,利比亞國家電視台報道,法美英聯軍炸毀醫院等多處民用設施,導致48人死亡,150人受傷。

    在記者的再三要求下,22日下午,在西方聯軍發動打擊的第三天,利比亞官方首次組織外國記者參觀一處轟炸現場。被炸地點位於的黎波里北部艾卜·希塔區內,一處軍港維修和培訓廠房,與居民密集區僅一街之隔。駐守士兵告訴《國際先驅導報》,21日晚9時30分,地中海上的美國軍艦發射了7枚導彈,整個廠房已經被徹底摧毀。

    面積近萬平方米的廠房,只殘留一些鋼筋支柱,鐵制頂棚完全洞開,裡面的4輛俄制反艦導彈車載系統、一套雷達控制台,以及幾輛軍用車輛,均被完全摧毀。廠房外,一輛載有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的軍車,及3輛軍用卡車也被炸成了冒著白煙的空架子。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西方聯軍的打擊十分精準,被炸目標3米開外的民居,甚至連玻璃都未被震碎。當記者採訪一名士兵,試圖了解更多的傷亡情況時,陪同的新聞官立馬打斷,對著記者說:「首先,請你告訴我,這些設施是用來保護平民的,美國人為什麼要轟炸?請你告訴我!」

    對於是否有平民傷亡,利比亞政府與西方各執一詞。利比亞政府指責西方轟炸目標針對平民,但法美英軍方給予了否認。記者提出要前往醫院採訪平民傷員,但並未得到利比亞官方的答覆。

  據記者觀察,首都的黎波里每晚八九點鐘,或者午夜時分,都會聽到高射炮清脆的聲音,因為目前的黎波里的氣象條件良好,防空炮彈交織形成的火力網相當耀眼。

卡扎菲的兒子已喪生?

     3月21晚約9點30分,美軍參與轟炸行動的一架F-15墜毀,兩名飛行員跳傘逃生,一名被反對派救起,一名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直升機接回。美國軍方宣布,飛機因為機械故障墜毀。但利比亞官方則舉行了慶祝,聲稱利比亞防空炮彈擊落一架美軍戰機。

    互相矛盾的消息不只這一條。幾天前,在班加西墜落一架戰機,反對派宣稱擊落了政府軍的戰機;而政府軍則宣布擊落戰機是反對派一方的,並鼓舞士氣說,48小時之內拿下班加西。消息傳至的黎波里,民眾歡欣鼓舞。

    對於美軍戰機墜落的原因,外界觀察家傾向於被擊落,原因有兩點:一是F-15E擁有兩台性能良好的發動機,兩台發動機同時故障的可能性很低;另外,利比亞政府軍的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對低空戰機擁有巨大威脅力;1986年美軍戰機轟炸利比亞時,曾有一架戰機被這種單兵武器擊落。

    更具吸引力的消息是,卡扎菲的兒子哈米斯已經在空襲中喪生。反對派的這一消息,立馬遭到了利比亞政府的否認。據傳,當前卡扎菲有3個兒子正在前線帶領精銳部隊作戰。

    從東線傳來的消息,那裡的政府軍部隊損失慘重。據目擊者稱,從艾季達比亞到班加西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都是被轟炸得面目前非的政府軍坦克和裝甲車殘骸,當中也有一些沒有軍方標誌貌似平民私家車的車輛。觀察人士認為,如果卡扎菲的兒子指揮了這些裝甲部隊,那他當時逃生的可能性為零。

卡扎菲還在強撐

     3月20日夜間,卡扎菲位於的黎波里的官邸被西方聯軍的導彈完全摧毀。但沒有消息證實,空襲時卡扎菲處於官邸內。當天,卡扎菲以給打電話的方式,通過利比亞國家電視台發表講話,宣稱要打開武器庫,武裝人民,跟西方打持久戰。此時,卡扎菲開始隱匿自己的行蹤,以躲避西方聯軍的「斬首行動」。當地分析人士認為,卡扎菲應該藏身於密集的居民區不起眼的建築物里。

    聯軍發動空襲已經數天,法英美稱軍事行動取得了滿意效果,利比亞半數以上防空力量被摧毀,已經具備建立禁飛區的初步條件。但是,利比亞局勢並未像當初所設想的那樣:西方發動攻擊后,政府軍節節敗退,反對派武裝乘勝追擊,很快就一統利比亞。
    卡扎菲依舊強硬,政府軍作戰意志堅決,西部多數地區仍然牢固地控制在卡扎菲手中。一定程度上,西方發動的空襲激怒了利比亞民眾,提升了卡扎菲的支持率。

    3月22日晚11點半,利比亞電視台直播了卡扎菲在阿齊齊亞兵營接見示威群眾的畫面,當卡扎菲乘車離開時,示威群眾群情激昂,圍住車輛,高呼擁護卡扎菲口號。

    這讓記者想起3天前,在阿齊齊亞兵營,一位名叫艾什拉夫的大學生攔住本報記者,高喊:「我們愛卡扎菲,他是我們的父親。是他,帶領我們擺脫了義大利的殖民統治。法國人、美國人,你們來吧,我在這裡,要炸就炸我吧!」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幾乎每個接受採訪者都眾口一詞,認為西方人發動的是新的「十字軍入侵」,目的是為了奪取利比亞的石油資源。

    而西方聯盟內部對於下一步行動目標分歧未解,美國稱軍事行動很快就會緩和下來,而法國卻不斷升級打擊範圍和目標,英國甚至宣稱要炸死卡扎菲。想必藉助人體盾牌四處躲藏的卡扎菲也在緊張觀望權衡,不知道他是否能躲過被「精確制導」的劫數。

西方打擊利比亞決策內幕

    薩科齊和卡梅倫最終還是把美國拉入了戰爭,而兩個女人、三重壓力則是改變奧巴馬決策的關鍵

     法英搭台唱戲、美國追隨其後——在19日開始的西方空襲利比亞的戰爭中,出現了近年來國際舞台上較為罕見的一幕

    隨著法國戰機在利比亞對一部車輛開火,西方國家針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正式拉開。從之前與英國一起呼籲建立禁飛區,到在巴黎有關國際會議的召開,直至軍事行動展開,法國在整個過程中都顯得十分主動。

  「這是薩科齊自當選總統以來首次披上戰爭統帥的外衣。」法國《巴黎人報》如此評述。那麼,這位一向惹眼的法國總統這次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前台的?薩科齊、卡梅倫和奧巴馬這三巨頭又是如何「互動」的呢?

「戰爭統帥」背後還有「推手」

     法國媒體對事件的回溯定格在了3月10日,薩科齊接見利比亞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派出的特使。那是一次關鍵的會晤。當時,在座陪同的人里沒有外交部長朱佩,他已於頭天晚間到達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就利比亞問題召開的峰會。陪同薩科齊的是貝爾納·亨利-萊維。正是在這次會見后,法國承認該委員會為利比亞人民的合法代表,使法國成為了第一個作出這一表態的國家。同時也正是在這次會見后,法國開始提出對卡扎菲實施「重點打擊」這一說法。

    亨利-萊維何許人也?他是法國著名哲學家、記者。《費加羅報》評述說他是「剛剛出現的對利比亞的國際外交轉向的重要推手」。他此前一直在為利比亞相關問題鼓與呼。《巴黎人報》3月13日刊登了對他的專訪,針對「你在薩科齊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中扮演的角色」這一問題時,他回答說,「所有我能說的就是,我從班加西向他(薩科齊)打了電話。我到了那裡,去看,然後回來,對他說這是些好人」……「他們值得支持」。

    16日,薩科齊在向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首腦發出的信中已經在說,「一起拯救受苦的利比亞人民!時間在以天甚至是小時計算。」而17日,聯合國安理會即通過了有關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1973號決議。

    法國國際關係與對外交流基金會北非中東地區問題研究員巴拉·米卡認為,在突尼西亞革命中法國犯下「錯誤」之後,「法國尋求表現出自己具有領導的能力,如果薩科齊賭贏了,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上他就擁有了一張很好的牌。」
    薩科齊想通過一場戰爭,扮演世界領袖的野心也被法國人看得很清楚。

    有法國網民說:「謝謝你,薩科齊,你讓曾經黯淡的法蘭西再次閃亮光芒。」也有的人認為,「法國沖在第一線,以民主為借口,並讓轟炸平民變得合理。我們的一些同胞還相信這是一次人道主義行動而為此鼓掌。」

    儘管如此,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9日登出的「您贊成或者不贊成打擊利比亞」的網友投票顯示,至19日深夜已投票的近5萬多名網民中,同意打擊利比亞的佔多數,為68%。

卡梅倫藉助輿論大搞外交

  相比法國民意三分之二的開戰支持率,英國國內支持對利動武的呼聲可謂異常高漲,而一心想與「唯美國馬首是瞻」形象拉開距離的首相卡梅倫,正好藉由這股輿論風潮,大力推動建立禁飛區並主動扛起了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大旗。

    英國國家雖然不大,但媒體業卻異常發達,而且影響巨大。效忠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軍隊大舉攻擊反政府武裝以及由此釀成「人道主義危機」的消息經各知名媒體和街頭小報連篇累牘報道,使得英國政客、學者和普通百姓皆義憤填膺。

    卡梅倫還獲得了議員的廣泛支持,議會下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甚至稱讚他顯示了「驚人的勇氣和領導能力」。而當年布萊爾準備向伊拉克派兵時,他自己所在的工黨卻有多達139名議員投了反對票。

    卡梅倫因此乘勢而動,不僅早就命令國防參謀長戴維·理查茲將軍研究具體軍事方案,而且展開十分活躍的外交活動。鑒於安理會通過在利建立禁飛區的決議,阿拉伯國家的支持至關重要,卡梅倫頻頻與沙特、卡達等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進行電話外交,并力爭南非、奈及利亞等安理會成員國的支持。

    一位英國內閣成員透露,當時,英國在沒有得到美國支持,也不知道它會否支持的情況下推動安理會通過決議是一個「重要時刻」。事實上,這應該是英國和法國攜手合作的結果。卡梅倫上台以來,英法成立「聯合遠征軍」、同意互用航母,軍事合作勢頭一直很猛。

兩個女人三重壓力

     薩科齊和卡梅倫精誠合作,那麼,奧巴馬呢?

    奧巴馬曾公開表示,在目前美軍正在阿富汗作戰,同時逐漸撤出伊拉克之際,美國再次對別國發動軍事打擊將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然而,美國最終站到了積極推動軍事打擊的法英一邊。

    究其原因,首先是利比亞的客觀局勢使然。隨著利比亞政府軍站穩腳跟,卡扎菲的部隊已經逼近反對派的重要堡壘班加西,如果沒有外界干預,利比亞的反對派將很可能無法抵禦政府軍的進攻而被消滅。美國擔心如果卡扎菲擊敗反對派,美國的信譽和利益將面臨嚴重後果。

    而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聯盟開始表示支持設立禁飛區,這對於奧巴馬政府來說至關重要,《紐約時報》明確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強調這次軍事行動不光有西方國家參加,還包括了阿拉伯國家,究其原因是為了避免對利比亞動武被描繪成西方為了追尋石油而進行的又一次殖民干預。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防務和外交政策研究副主席泰德·卡朋特則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指出,促使奧巴馬最終做出決定的因素除了他受到國外盟友的壓力,也有來自國內的雙重壓力:美國新保守主義激進人士主張進行「軍事十字軍東征」,及美國「自由派」——人道主義干預分子的壓力,這些人是奧巴馬國內政治基本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個因素的結合讓他無法繼續抵擋。」

    15日,奧巴馬召集他的國家安全團隊開會。美國《大西洋月刊》披露說,儘管身為國防部長的蓋茨一再表示要謹慎,但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的話還是讓奧巴馬聽著更順耳。她說,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對利比亞坐視不管,會向伊朗發出這樣的信號:美國不敢出動軍事力量保護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美國會讓任何事情發生。

    總統一旦下了決心,手下便開始密集的軍事和外交準備:奧巴馬在15日當天即指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推動達成禁飛區決議。接下來的24小時中,希拉里和賴斯對阿拉伯國家和安理會成員展開了車輪戰;按照五角大樓提交的作戰計劃,美國空軍特種作戰部隊第一時間空降到了克里特基地,從地面指揮空襲。

    甚至還有媒體猜測,華盛頓有意讓法英兩國站在前台發揮「領導作用」,但總指揮棒還是控制在奧巴馬之手。

斬首,不斬首,還是個問題

    三輪空襲結束之後,西方普遍都認為,軍事打擊已經實現了安理會決議規定的兩大目標,即基本上摧毀了利比亞的防空系統,也阻止了政府軍對利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進攻。

    但是,下一步呢?法英美的分歧再次呈現出來。

    目前最為關鍵的是,西方究竟是否要對卡扎菲實施「斬首行動」?在此問題上,三國之間甚至各國高層內部都釋放出了含混不清或自相矛盾的表態。

    23日,法國外長一改之前的閃爍其詞,表示若卡扎菲真正停火,聯軍可以隨時停止行動——從表面上看,似乎法英美統一了立場。

    泰德·卡朋特分析說,「美國真實的目標現在看來似乎是確保卡扎菲被趕下台。如果這個目標不能達到,那麼華盛頓可能會接受利比亞實際上的分裂——一個願意和西方合作的政權控制國家的東部,以班加西為權力中心,同時力量受到嚴重削弱的卡扎菲僅控制以的黎波里為權力中心的利比亞西部。」 

    卡扎菲的生死且不論,利比亞一國之命運,尚懸系在西方這三巨頭的股掌之中。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3: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