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經》簡介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3-23 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太平經》簡介
--------------------------------------------------------------------------------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傳說東漢于吉所傳。早期太平道奉為主要經典。從道教的出現來看,《太平經》是道教第一部經。

1、《太平經》的來歷
據范曄 《後漢書·襄楷傳》說,順帝(126-144)時琅琊天花亂墜宮崇獻上《太平青領書》170卷,為期師于吉在典陽泉水上所得神書,其書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巫覡雜語,當時有司奏告此書妖妄不經,於是收藏起來,後來張角得有此書。又說,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書提到此書,認為該書奉天地,順五行,其中有興國廣嗣之術,漢順帝沒有實行,所以國家不得興量。唐章懷太子李賢注說:「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2、于吉的傳說
傳說于吉為北海人,患有癩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葯無效。於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間虔誠焚香,禱告上天,請求神靈救護。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誠所感動,命令仙人帛和化作賣凍結翁出現在市場上。于吉見到帛和便求他為自己治病,帛和約他第二天雞鳴時相會。于吉按約定地點到大橋北邊木蘭樹下相見,沒想到帛和已經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來。于吉接受了教訓,不敢怠慢,太陽落山便到木蘭樹下去等。過了不久帛和也來了,見到他非常高興。授給他一部經書,並且對他說道:「你得到這部書,不單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長生,變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為之。」于吉叩拜接受經書之後,疾病頓然消除。接著太上老君又親自降臨,傳授給他讀經書的旨要。于吉就將經書擴充為170卷,即《太平經》。由於他領悟了書中要旨,內以治身,外以消災治病,從此無不應驗。在民間三百年後,道成仙去。還有一種傳說,三國之時,于吉往來江東吳地之間,立精舍,燒香讀道書,用符水為人治病,當地人很多都崇信他。孫策嫉妒他的威望,命令手下人將下於吉綁在烈日之下,並要他求雨,馬上大雨如澆。孫策更為氣憤,就把他殺了。殺了之後,于吉屍體忽然不見。孫策殺了于吉之後,心中總覺有些后怕。每當獨坐之時,就感到于吉在他身邊,從此精神有些失常。後來自己照鏡子 ,看到于吉在鏡子時而再仔細看又沒有了,這樣反覆出現多次,孫策嚇得扔掉了鏡子,大叫起來,導致舊瘡迸裂,不一會就斷了氣。

3、作者考證
關於《太平青領書》的作者,根據陳攖寧考證 ,認為此書脫胎於西書《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天官曆包元太平經》為漢成帝時甘忠可造作,是根據秦漢之際燕齊一帶海上為秘密相傳,日久年深,傳經者各自運用手筆,逐漸使其內容增加,篇幅擴大,遂成為後來170卷的巨著。此書為張角利用,成為太平道的主要經典。又據陳攖寧考證,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平洞極經》與《太平經》有遞承關係,現存《太平經》中曾有20餘處引用《太平洞極經》裡面的話。

北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將宮崇所上神書徑直稱為《太平經》,並引宮崇所上表文,指明于吉親受於太上。《太平經復文序》列《太平經》傳授淵源說:皇天金闕后聖太平帝君作《太平復文》,先傳上相青童君,又傳上宰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帛和傳弟子于吉,領其擴為170卷宗,編成360章。《混元聖紀》卷一引《後漢書》佚文,也說老君授于吉《太平經》。這些記載均認為于吉為《太平經》或《太平青領書》的作者,後人們從《太平經》卷帙浩繁、內容豐實推斷,此書定非一人一時所作,而是經過眾手長期編製、增擴而成。各種記載表明,于吉可能是《太平經》170卷的最後定型者。

4、《太平經》卷數

《太平經》的卷數,傳說不一。此書最早見於著錄,是東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所載道教書目,其中有《太平經》50卷,又有《甲乙經》170卷。《太平經》是其本名,《甲乙經》則因此書分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至於50卷和170卷的卷數所以不同,料想當時就有兩種傳本。現在《道藏》中的殘本《太平經》共為67卷宗,其中還包括《太平經鈔》10卷。《太平經》的實際卷數,較多的說法為170卷。近人王明先生根據《太平經鈔》及其他27種引書加以校補,編為《太平經合校》,基本上恢復了170卷的輪廓。此書於1960年2月中華書局出版,成為通行本。

5、《太平經》的流傳
《太平經》的流傳,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在張角領導黃巾起義的太平道興起之前,這部書一向秘密流傳。在歷史上可考的傳經人有甘忠可、夏賀良、帛和、于吉、宮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于吉,前面已談到他是受經和演經的重要人物。自從黃巾起義失敗之後,此書應當在民間還有流傳,因為《抱朴子·覽篇》中曾有著錄,后一階段,即《太平經》的再度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道學傳達室》鄭十五說:梁初,昆崙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內有黃素寫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經》三部。……(桓) 因就村人求分一部,還都供養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於君古本。」又《太平經復文序》中也說:「南朝喪亂,《太平》不復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 ……於溪谷間得《太平》本文。」從此《太平經》再傳於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來。

此後道士還在講習此書,比如南北朝陳宣帝時的名道周智響。《太平經復文序中說:「周智響善於《太平經》義,常自講習,時號太平法師。」

這部書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還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藝文志>和元馬端臨《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錄,而且還都是完整的170卷。《太平經》開始殘缺,大概是在「至元毀藏之後,明代已然不全,雖然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著錄仍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經》原文,而為《太平經鈔》。清代賀龍驤刊印《欽定道藏全書總目》時,《太平經》仍存119卷宗,他在《國朝坊道書目錄》之中還著錄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經》百餘卷宗,可異今已不見。

6、《太平經》內容大要
《太平經》誣衊要採用的是問答體,即真人(弟子)問,神人(天師)答。《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後漢書·襄楷傳》中說是:「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不、有興國文嗣災害術。「范曄說是:「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雜語。」《神仙傳》說是:「專論陰陽、否泰、災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雲治國者用之,可以長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確。

《太平經》的經義,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構築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及體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長生等觀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闕帝晨后聖帝君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聖九玄帝君,亦稱大太平君(實即老子),又有一師四輔,即太師彭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其餘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361人;從屬3萬6千人,部領36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等等。二是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統治術,佔全書的主要部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以「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學說為治國方針。認為天人一體,人的一切能夠影響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災禍,小則損傷疾病,大則滅國亡家,均與治道有關。並且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表示對明君清官的擁護和嚮往。還以神的權威,勸誡和警告昏君和貪官污吏,譴責他們的貪婪,不勞而獲和殘暴。要求平等,反對過度剝削,提出一種以建立人人勞動、周濟貧窮的平等社會為目標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還提出保護山林和土地等利於農業生產的主張。三是關於教徒的修養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認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為神。並提出了辟穀、食氣、服藥、養性、返神、房中、針灸、占卜、堪輿、禁忌等諸般方術。書中還有豐富的中醫中藥知識,可補《黃帝內經》之不足。同時,還重視符咒,宣說服符誦咒能夠驅邪求福、治病長生,要求信徒進行齋戒、首過、祈禳、叩拜及育經等活動。四是書中包括有濃重的勸善思想,提出了「承負」的善惡觀,認為先人犯有過失,積累日多,由後輩子孫負其過,前人為「承」,後人為「負」。如果為善,則前人積福,後人受蔭。這是對「一家三代」的禍福根源而言,與佛教的「三世因果」並不相同。而且推而廣之,認為天地人三統共生,如果人類作惡太多,則天地必降災異,殃及後人。正是因為有這種天道所決定的承負,因此勸人為後巨子孫著想而行善積德,並方信修正道,可以斷除承負而度成仙。總的來說,《太平經》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黃老道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

7、《太平經》與老子思想
《太平經》既託名為老君所傳授,實際該書的思想受老子影響很深。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說:「道無所不化。」《太平經鈔·乙部》又有幾處說:「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裡」、「夫君貴道德,下刑罰。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長生自養。」這些都是道家的傳統觀念,為《太平經》直接繼承下來。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該書上承老子遺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經》更著重於老子說的「自然」,並且提出「元氣」的概念。如《太平經鈔·乙部》中說:「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又說:「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它認為「元氣」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此處所謂「元氣」、「自然」實際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種表述。

《太平經》中有許多言論,直接從老子《道德經》中推演而來。如《道得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經鈔·戊部》則說:「元氣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又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太平經》第五十八篇則說:「以其華就實,反其偽就真,末窮者宣反本,行極者當還歸,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太平經》第一百零三篇則說:「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肯周窮救急,使萬家乏絕。」由於《太平經》是對東漢時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經》中那些高深的哲理,專門揭露當時社會的病態,而變得通俗化,容易為大眾接受。

同時,《太平經》又將「道」與「神」兩者聯繫起來,如在「《太平經鈔·乙部》中說:「與道合同,錄身正神。」又說:「陽者為道,陰者為刑。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之。」這種聯繫也是道家哲學思想轉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趨勢。

8、《太平經》保留在《道藏》中的殘卷
前面說過,《道藏》中的《太平經》共為67卷,但其中還包括了《太平經鈔》10卷所以實在的《太平經》殘本只有57卷。《太平經鈔》為晚唐時期的道士閭丘方遠節錄《太平經》而成。據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說:「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於真人傳授,卷帙浩繁,復文隱秘,先生(指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但宋賈善翔《猶龍傳達室》卷四則方《太平經鈔》為10卷,《道藏收入本亦為10卷,疑後來卷數有缺。全書仍分為以天干編次的十部,只是把原來每部17卷壓縮為1卷。因《太平經》甲部已佚,便以《靈素紫文》來補,與原書的體例和內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還有《太平經聖君秘旨》,它和《太平經鈔》一樣,也是《太平經》的節本,內容著重於《太平經》中修養法資料的搜集。據王明《太平經合校,前言》中說,疑還是閭丘方遠所選輯。其書主要是有關守一之法,精、氣、神之間的關係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為九類,也是講存思、內視、祭祀之類。前三類為上,易得度世;中三類「可使真神吏」;后三類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內,如《去笈七簽》、《要修科儀戒律鈔》、《道典論》,並且其他有關道書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經》的佚文。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沙發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3-23 09: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3-23 09:57 編輯

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發源最早,始於軒轅黃帝,為中國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稱道教。尊奉《老子》一書為《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認為:在萬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為三種氣,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還有許許多多,擁有龐大的神團系統。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驪山老母、關聖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相信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認為道具有永恆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道教重生,追求長生,相信人通過求神或修鍊可以得道,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肉體永生,白日飛天,長存仙界。



道教宇宙演化論與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大異其趣:天地是不是從來就是如此,這是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也是一個困擾著人們的難題。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苦思冥想,提出過多少自以為最佳的構思,有的甚至形成極其精彩的理論模型。然而迄今為止還是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總的來說,現代人傾向於宇宙是有開端的,這一開端,是宇宙本身演化的一個階段,從整個世界來說,它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道教的宇宙論,早在將近兩千年前,就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一結論或者說對於宇宙演化的構想,與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大異其趣。因為,道教認為宇宙演化有自身的規律,宇宙並非神創,而是在大道支配下自然演化的結果,最高的尊神元始天尊在演化的過程中,所起的,只是應其時,因其變,加以推動促進罷了。而基督教則認為,上帝在絕對的虛無之中創造了世界。


  對宇宙起源探索的開始:老子對於宇宙的來歷已經作過思考。他早就認為,天地不是從來就有的。天地沒有形成之前,先有道。道派生天地的過程,被概括成這樣一個公式:道形成原始的統一體,統一體分化成兩個對立的力量,這二者相互滲透,它們的相互滲透生成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的兩者,即「二」,常被理解成天與地。稍後,道家的理論傢具體地思考了天地來源,形成了系統的學說。《道原》一書中,已經討論了這一過程。它指出,在天地沒有形成以前,只有無限的空間,其中一片黑暗,什麽也沒有生成。只有精氣充滿,神氣一往一復。這精、神之氣,也就是道,是道的不同功能,不同名稱。以後,由它形成了天地和萬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3-23 14:29 | 只看該作者
道養生

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愛精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庶幾長生矣。夫氣者,道者,虛無也;虛無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為也;無為者,心不動也;心不動者,謂內心不起,內心不起即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即神研,神妍即氣和,氣和即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即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即百脈流通,百脈流通即津液上應,津液上應即不須五味。五味止絕,饑渴不生,三田成體,堅骨實肉,返老還年,漸從此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