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怪不得道士也出家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8 2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4-18 20:18 編輯

怪不得道士也出家?原來《道德經》第七章有言:「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不正是道士們想效法天地,來個天長地久,長生不死的依據嗎?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那麼道士只要出家,不娶妻,不生,也應能長久了?

當然,道士自己不去生是可以的。可是他是被生出來的。不是由天地之道來的。故此,想長生除了自己不生還是不夠的。所以,還要去悟道才能長生。如果悟不到道,自然也就無法長生了。道士們悟道是很主動的,他們煉丹,不單是外丹(葯),還煉內丹(精氣神),練功等。這比起其它被動的教來說,無疑是可取的。

其實《道德經》不但充滿著哲理,還很科學。如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你把「法」看成「來自」的意思,那麼不正是:人來自地,地(球)來自宇宙(天),宇宙(天)來自道,道來自自然(自然運行規律)。這人來自地,地上充滿著泥土,久而久之,生出萬物。故有女媧用泥土造人之說。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沙發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8 20:11 | 只看該作者

老子《道德經》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累累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4-18 20:54 | 只看該作者
道家講天長地久,文學的味道重了一些;佛家說國土危脆、世界會經歷成、住、壞、空,這比較符合事實。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9

主題

9078

帖子

501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017
4
hellman 發表於 2011-4-19 00:17 | 只看該作者
古人比今人傻,學他作什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5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9 04: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hellman 4樓 的帖子

精神可嘉,理論聯繫實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6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9 05: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3樓 的帖子

也不竟然,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把人,天,地,道,看成一體。才有天地道能長久,人也應當能長久。顯然,道家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修道)來改變自己。並不是真的無為,是積極的。


而佛家說國土危脆、世界會經歷成、住、壞、空。顯然是比較悲觀的,被動的,消極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7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4-19 10:37 | 只看該作者
天長地久?看看這次日本的大地震吧。我覺得,佛家並不悲觀,而是實觀。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8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9 18: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4-19 18:36 編輯

回復 xygame 8樓 的帖子

誰都知道有道士不出家的。還用的著你來說?我好幾篇文都說明了只有全真教道士才出家的。還用的著你來多此一舉?我的標題只是「也」出家,不是「也要」出家,看清了再來回答。不行嗎?


遠的不說,最近的《終於悟明了佛教生死輪迴不增加人口的秘訣》2樓的最後一句,便說了道士不出家,全真教除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9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19 1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7樓 的帖子

其實各人的觀點有所不同。看看下面轉貼的第三條也是如此說的 - 悲觀。

---------------------摘自『宗教比較講義』--陳老師、文 牧 --------------------
基督徒對佛教的回應:

在某方面來說,佛教可以說是一個「好宗教」,因為第一,佛教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佛教是勸人為善的宗教。第二,佛教指出人生在世,必須修心修行,因為人死了不是一了百了,還要投胎,按人的善業、惡業,投入六道輪迴。所以為了在來世能享福,在世時就要修心修行,做好人。第三,因佛教教義說有三世因果,人今世受苦,是因為前世作的孽,故今生只得忍受苦果,不致怨天尤人。然而,佛教仍有許多缺點或限制,值得我們深思。

1.        佛教無法解答第一因的來源。佛教最基本的教理之一是「緣起論」,主張每一物的起因都是由因緣而生。例如蜜瓜的種子種入泥土後,經過雨水、陽光及人工等栽培後,至終便生出蜜瓜來。蜜瓜的種子是「因」,外來的雨水、陽光及人力等是「緣」。「因」藉「緣」生出的蜜瓜叫做「果」。然而佛教卻不能解釋最初的蜜瓜種子,即第一因從哪裡來。

2.        佛教無法解答罪惡的來源。佛教主張人的苦難是從「三毒」(貪、瞋、痴)而來。而每一個現象的發生,均由「因緣」而生。而人的一生,都由「十二緣」所轄制。十二緣之第一因緣是「無明」,意即人的一切惡行的根源。然而佛教卻不能解釋「無明」之產生原因,即生出「無明」的第一因從何而來。在《大乘起信論》中以「忽然生起」來解釋罪惡最初的來源,未能令人滿意。

3.        佛教的世界觀是消極悲觀的。佛教主張這個世界「由於眾生業感」而來。意思是「由於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累世作惡業,果報所感召,是因緣所生。若無眾生惡業,也就無娑婆痛苦的世界。」因而佛教認為,這世界不是由造物主所創造,而是眾生業力所感。這世界的成就及存在是沒有目標和意義的,是痛苦、無常的。所以這世界是不好的。這是佛教消極悲觀的世界觀。

4.        佛教的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佛教的世界觀自然影響其人生觀。佛教的人生觀是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此外,佛教看人生是四大皆空,在「諸法無我」的教理中,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一切的事物皆出於人心。而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是「涅盤」,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將來、沒有永恆,什麼都沒有。所以佛教的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

5.        佛祖不是拯救世人的神。正統佛教(小乘佛教)視佛祖為教師,是「覺者」,是追求真理的覺悟者,指示人達到「涅盤」的方法,就是對付內心的慾望,到毫無執著的境界。然而只有少數幸運者才能到達涅盤的境界。佛祖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神,而他本人根本是一個無神論者,不相信有神,故佛祖不是神,也不能拯救世人。

6.        受造之人及哲理不能拯救人。如上所言,佛祖只是覺者,不是神,故他亦如所有的人一樣,只是受造之物,不是賜生命的神。一個受造之物並不能賜人生命,更不能賜人永生。可惜世人因罪的蒙蔽,弄瞎了心眼,把受造之物視為創造的神。不但佛祖不能救人,佛學也不能救人。在佛教中講的「真如」就是「真相如此」的意思,又稱為「法界」、「佛性」。「真如」只是一套佛學哲理,代表了一部份的佛性,並不是一個有位格的神,哲理只能指出怎樣作一個向善的人,並不能拯救人的靈魂。

7.        相信輪回的宿命論。佛教相信輪回說、業力說,人有三世因果,今生的福禍,決定於前生的善惡。如果前世做惡事,今世會變為牲畜如豬、狗。我們看見,現今世界的罪惡愈來愈多,人心愈來愈壞,若這理論屬實,則這世界的人口理應愈來愈少,牲畜愈來愈多。然而事實並不如此,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的報告,世界人口在一八00年是十億,一九三0年是二十億,一九六0年三十億,一九九九年是六十億。現在的世界人口已達到飽和,並出現糧食短缺的危機,為什麼呢?可見此主張不合常理。此外,如果人的苦難是因為三世因果,哪些被強姦的婦女或被賊人某財害命的人是否在前世種了孽,今世受報?而哪些作惡多端的人反而成為替天行道的好人?這也不合邏輯。

8.        靠行為得救。佛教主張人可靠「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話、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行而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回之苦。我們相信世上多數的人都會希望自己在來世得好報,而在今生努力做一個好人。然而,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立志為事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常常受罪惡綑綁,常有貪念、自私、自利、怨恨等,不能控制自己,如果靠行為得救,就要達到完全,試問世上哪個人可以達到完全的要求,以致可以靠行為得救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4-19 22:05 | 只看該作者
基督徒說佛教悲觀,那實在是一件十分滑稽的事。基督教根本就不相信人能向善,還說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道書7:1)。佛教可沒這麼悲觀。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1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20 16: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4-21 16:22 編輯

回復 xygame 13樓 的帖子

什麼亂七八糟的。貼都看不明白,還要教訓別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2
Djogchen 發表於 2011-4-20 20: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4-21 03:21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10樓 的帖子

佛教「緣起法」是佛陀的最基本大綱,與之一神教之一神主宰以及創造是存在的教義的不
同,如果這個牧師把它列為缺點的話那就太荒謬了!

把「大乘起信論」完全歪曲,而且更加是斷章取義,「大乘起信論」基本是講修行,
並非講宇宙的來源,真是笑大人個口,要想知道佛經如何說宇宙,叫他去讀「法華
經」
 
「大乘起信論」是這樣說的:---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
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
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凈,種種
穢污,無一可樂。



我以為這個牧師被「十一奉獻」埋沒了良知了!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13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11-4-21 02:31 | 只看該作者
討論的好深刻呀!!旁聽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6-26 12: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隔岸觀火 於 2011-6-25 23:34 編輯

道家就是出家人呀。就得潛心修行。這個修行不單單的是指打坐讀經,主要還是搞實驗搞實業,比如鑄鐵啦,煉丹啦,嘗百草啦,等等。。
當然還有那專門研究細菌戰的「瘟神」,叫什麼名字我忘了。他們修鍊的半神半人的仙體,一般不容易與人論婚嫁。但如果真有緣分,道教那月老還是會牽線的。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5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6-26 13: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6-26 13:37 編輯

回復 隔岸觀火 14樓 的帖子

你老弟怎麼突然對道教有興趣了?不過道家不是出家人。道士才有人出家的。道家是指道學高深的人。道學是老子創立的。不是宗教。道家是古代的哲學家。道教是宗教繼承了道學加上了神仙信仰。從教的為道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6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6-26 20:54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6-26 00:32
回復 隔岸觀火 14樓 的帖子

你老弟怎麼突然對道教有興趣了?不過道家不是出家人。道士才有人出家的。道家 ...

古代的醫學家、冶金家、細菌家等等,都被歸在道家門下,哲學家當然也不列外。世人覺得他們有常人沒有的「術」,所以,把他們都稱為「道士」或「術士」,他們都會在各自的洞府裡帶徒弟。洞府設在深山裡,象什麼武夷山呀,峨眉山呀,泰山呀,昆崙山呀等等,也有設在東海的一些島嶼的,那都是古代的各類大學。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