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化簡介:蘇園六記(1)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3-21 2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kylelong 於 2011-3-21 21:22 編輯

蘇園六記,全片3個多小時,共分六集,依次為《吳門煙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聽雨》、《歲月章回》和《風扣門環》。


第一集 《吳門煙水》

是蘇州園林和蘇州大文化的序曲,採用大寫意的手法,對蘇州園林產生的文化背景進行了創作性的表述,園林的背後是涵納繁多品種,呈現錦麗色彩,具有及其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的吳文化。

??

第二集 《分水裁山》

講園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園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黃石兩類,靠採集與堆疊而來。園林里的水,往往以靜態為主,但理水的手法卻有豐富的變化,它模擬自然界的江河湖海,並與周圍的風物呼應得當。園林里的山水,以縮龍成寸的形式,縮寫了大自然的精華。



第三集 《深院幽庭》

主要講園林里的建築。它的平面布局一般分為住宅和庭院兩部分。住宅比較封閉,大致按軸線來排列。庭院則比較開放,避免重複,力求變化。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曲徑通幽。曲徑通幽既增加了園林的景深,又豐富了景物層次,更讓人在多變的景色中增加新奇的趣味。



第四集 《蕉窗聽雨》

講園林中的花木經營和園林意境。花木是最能體現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是融合園林建築與大自然空間的重要因素。園林中的栽花植樹,自有章法,它們往往具有人賦品格的特點。而園林意境,就是在具體的,有限的園林景象中,融入對古代風雅的體味,融入與自然交流的體驗,融入對人生哲理的體察。



第五集 《歲月章回》

講園林的興衰,園林與人的關係。園林的枯榮,連結著吳中的興衰,更連結著國家的興衰。解放后,蘇州園林得以大規模修復,被洗去歷史劫塵。而蘇州人也把園林融進了自己的生活、融進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集 《風扣門環》

   表現園林的養護。大自然的剝蝕力,對世間的萬物都是公平的,而蘇州園林之所以保存下來,是因為蘇州人對之傾注了太多的心力,就像一座座老宅門戶上的門環,經無數人的手澤磨出的亮點一樣。蘇州人不僅沒有失去造園的真傳,而且還使蘇州園林走向了世界。

  《蘇園六紀》結構精心,它不是單一地以時間或空間為序,縱向鋪展蘇州園林的興衰隆替或橫向羅列蘇州各園的全部家當,而是把「蘇園」視為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按照評述的思維邏輯,布排全片各集的內容。首集《吳門煙水》屬概論,簡述了蘇州園林的歷史演變和文化背景,揭示其綜合藝術的屬性和隱逸情趣的人文象徵,二至四集分述造園理論和技術,從不同側面介紹蘇州園林的審美特徵。二集《分水裁山》,四集《蕉窗聽雨》圍繞疊山、理水、栽花、植木這園林四大技術,全面而精深地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種種幽微巧妙之處。《深院幽庭》著重說明曲折深藏的結構布局特點,安排為第三集,正好串連了山水與花木,使這三集形成了一個由大處漸入細部的自然合理的觀賞思路。如果說以上三集重在展示園林的物質屬性,那麼以下兩集則重在闡述其社會意義。五集《歲月章回》以訴說人事為主,回顧了近現代以來特別是抗戰、建國、文革中園林的曲折際遇。末集《風叩門環》立足今天展望未來,從蘇園實物走向世界的事例論述了蘇州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貢獻。也探討了未來發展中保護與改造的關係等學術課題。



解說詞:

                 《蘇園六記》之一 吳門煙水

   

    1997年12月4日,蘇州的四座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對於一個世界性組織向蘇州投來的矚目,蘇州的平民百姓象迎接每一場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樣,似乎並沒有表現出不平常。因為最了解那些古典園林價值的,畢竟是他們。可以說,他們就住在園林里。蘇州,本就是一座園林城市。假如園林都不是遺產,還有什麼能是遺產呢。

  蘇州城是不是園林城市,只看一眼這些立在街頭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所列入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就散落在蘇州城的不同角落。蘇州人的園林情結暫且按下不表,園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鄉情,三兩句說不清。外地人到蘇州,更是必須到園林里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象一些介紹所說的,拙政園真是那般闊大,留園真是那般精緻,網師園真是那般小巧,還有環秀山莊的疊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門票雖然漲了點價錢,但園林還是一定要看的,不然這趟蘇州就算白來了。在許多人的眼裡,沒有園林,蘇州便不是蘇州。

  園林,又稱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詞,頗有意味。城市是繁華的縮影,但好像又總和嘈雜分不開,而山林二字,卻勾勒出了一種自然環境,一種宇宙間本真的幽靜與深邃。蘇州園林恰好是鬧中取靜的典型。牆外長街,雖然是車水馬龍,但在粉牆之中、黛瓦之下,卻是魚戲蓮葉的悠閑、滿地蕉蔭的恬靜。

  其實蘇州園林對現代人來說,不僅可以在喧鬧中獲取幽雅,而且可以從今日尋找到昨天。倘使沿著一泓碧水而徜徉,你會不知不覺地融入宋代;如果邁過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庫門的門坎,你就會一步跨進明朝。

  蘇州的園林大致分為皇家園林、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三種。現存的園林,多是私家園林。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建造的姑蘇台,夫差建造的館娃宮,當是蘇州最早的皇家園林。晉唐之間,佛教大興,寺院叢林的一時之盛,帶出了寺廟園林的湧現。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便是一種形象的寫照。可惜,由於歷史的久遠,那些園林的飛檐翹角,早已隱入迷濛的吳門煙水,淡淡地變成了一片遙遠的夢。

  歷史的織錦織到了宋代,特別是織到了蘇州這一段,便特別地精細起來。因為它不僅織進了宋詞的花草,織進了宋詞的田園,而且還織進了蘇州的私家園林。到了明代,蘇州園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極盛時期。據《蘇州府志》記載,明代蘇州府有大小園林271處,著名的拙政園、留園、藝圃、天平山莊等園林都建於這一時期。此時,蘇州文化藝術的天空,出現了一株絢麗的霞光。這就是與興盛的崑曲、繁榮的話本,所同時發展的吳門畫派。著名的畫壇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的獨特畫風,也被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到造園藝術之中。據記載說,文徵明就參與了拙政園的設計,至今在拙政園的入口之處,還有一株文徵明手植的紫藤。歷百餘載,這株紫藤老乾盤根,閱歷深厚,已亭亭如蓋矣。進入清代,蘇州的園林建造達到了新的水平與規模。怡園、耦園、環秀山莊、曲園、聽楓園、鶴園、暢園等等,都是那時的作品。人們常說,蘇州的私家園林興於宋元、盛於明清,經明清兩代的發展與完善,蘇州的園林藝術更臻成熟。進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園體系,豐富的園林內容,深湛的園林藝術,並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

    楓橋,一個天下聞名的去處,不過是蘇州一座普通的橋樑。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偶爾在此停舟夜泊的張繼,僅一首二十八個字的詩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蘇詠唱,跨越了無盡的時空。

  橫塘,一個普通的蘇州小鎮,卻成了許多讀者為之神往的地方。八百多年以前,宋代詞人賀鑄的一首《青玉案》,使橫塘驛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富有宋詞色彩的景點。賀鑄是這樣將離愁別緒融入到水鄉風景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古韻悠悠的蘇州城,是唐詩的故土,也是宋詞的家鄉。更有眾多的吳文化的中堅人物,生於斯,長於斯,終老於這一派軟水溫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了豐厚的著述與作品,還和蘇州的園林結下過不解之緣。

  蘇州的石湖曾經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久居之處。范成大歸隱之後,曾在這裡建造園林,遍造花木,稱石湖別墅。由於年久日深,別墅早已無存,但後人為了紀念范成大,在別墅的原址修築了一座祠堂,並將范成大手書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刻成石碑,立於兩壁,成為石湖一勝。如果說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麼,這些拓片則是含意悠長的。它恰象詩人出於對家鄉無限眷戀,才在那烏黑的青絲之中漸漸生出的根根白髮。正因為置身於吳門煙水,詩人的靈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國詩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詩人蘇舜欽留給我們的則不是拓片,而是一組立體的詩畫,這便是蘇州現存的年代最早的園林-滄浪亭。現在地滄浪亭雖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樣是依舊的。滄浪亭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象別的園林那樣在有限的範圍內又挖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來的地貌,因景寫意,以水環園。「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是《楚辭·漁夫》中的漁翁吟唱過的著名句子。它的本意是憤世嫉俗的抒懷詠志,但到後來那獨釣寒江的漁夫,那孤舟閑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國官場文人們歸隱山林之後的一種代稱。網師,也就是撒網的漁翁啊。

  (園林學者 曹林娣)

  「我們很多學者都提出,蘇州有一個隱逸文化市場,就是說蘇州人狀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別大貢獻的人倒不是太多。蘇州文人不想做官。隱居,不是隱居在深山裡,而是隱居在藝術里,追慕的是陶淵明的、嵇康的、阮籍的這一類人的魏晉風度,把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個精神綠洲,通過物質建構,把他自己的內心的審美理想、人格價值、宇宙觀等等包容在裡面。中國古典園林有主題,是從晚唐開始的,有主題跟沒主題是不一樣的。主題園的園名,就代表了中心思想。象滄浪亭,用的就是《楚辭·漁夫》里的滄浪之歌。蘇舜欽因為是被貶了,而且是無罪被貶。屈原在流放的時候碰到過一個漁夫,唱了這首滄浪歌,勸他隨世沉浮。滄浪、漁夫作為符號意義,是沒有別的概念可以替代的,這文化符號就是代表隱逸的。」

  晉代的陶淵明作為中國文人的隱逸之宗,他所居住的環境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而蘇州園林主人的住所,牆外雖沒有今天這般嘈雜,但畢竟還是市井街衢。因此,除了滄浪亭那樣的園林,對外部是含露相宜之外,多數的園林主人,還是用高牆把自己封閉起來。大隱隱於市,中隱隱於野,小隱隱於朝。蘇州園林的主人選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貴權要和發達了的文人名士,將先秦時代哲人們對生命本義的發現,轉化為享受生命的實踐,並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質而言,園林是下野的、有錢的、有文化的人物,與下層的、沒錢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結晶。綿綿吳中大地,恰恰以物阜豐富、以草木華滋、以文風頂盛、以藝匠技巧,為培植蘇州園林這株華夏文明裡的富貴風雅之花提供了溫溫潤潤的良田沃土。

  蘇州博物館舉辦過許多次展覽,但有一次,因為那些館藏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都特別具有蘇州的特點,所以,也就給人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這便是清代狀元書扇展。狀元,是封建科舉制度進士科的第一名,其身份可想而知。而蘇州博物館所藏的狀元書扇,其作者竟佔了清代狀元的三分之二。江蘇文化發達,文人薈萃,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狀元當中,江蘇就佔了四十九位,而蘇州的狀元又佔了江蘇的一半,共二十四名。難怪有人說,蘇州是一座狀元城。

  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裡翁同和的故居。翁同和考區狀元之後,曾做過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有過相國式的地位。戊戌變法時,曾舉薦過康有為等人,在維新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不僅蘇州城保留著一些直接與狀元有關的遺址,而且還流傳著四對祖孫或是叔侄先後都曾考取狀元的佳話。翁同和和他的侄子翁增源,以及以書法著稱的陸潤庠和其曾祖陸肯堂,就是其中的兩對。蘇州的狀元如此之眾,而獲取進士級功名的蘇州讀書人那就更多了。

  在封建社會當中,考中狀元,又稱蟾宮折桂。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也就獲取了一定的官職與權力,同時也就有了獲取錢財的機會,或可稱為仕途經濟。廉潔的,俸祿不薄;貪婪地,斂財有方。對前者,人們常常以兩袖清風來讚美;對後者,又往往形容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歷經了仕途風雨,經過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憊的狀元們、進士們,這才想到了要順著回家的道路,去做澤畔漁翁,去領受清風明月了。人生道長,路途漫漫,卻往往走不出簡單的輪迴,不過這種輪迴卻往往不是一般的重複。去時,是滿船詩書;歸來,是一車銀兩。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那只是飲饌精良的園林主人在雅集酬唱之時所發的詩興而已,只是左右不說一個「錢」字。對於這些,歷史老人似乎對其並不苛刻,因為這些人物,畢竟給後代留下了眾多的蘇州古典園林這一批精美絕倫的財富。

  近年來才譽聲鵲起的蘇州水鎮周庄,在明朝初年出過一位江南富商沈萬山。說沈萬山富可敵國也不為過。因為朱洪武修整金陵城的城牆時,其中三分之二的資財是由沈萬山捐助的。也許是被人理解為要與皇家鬥富,沈萬山最後只落得個流放邊陲的下場。沈萬山曾經富甲一方,但遺憾的是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到底沒有給歷史留下過那怕是一畝園林。在中國的歷史上,儒商或許是有的,但他們畢竟與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劃歸一類。從根本上看來,二者向來具有顯而易見的楚漢鴻溝。

  (學者,書畫家謝孝思)

  「欣賞園林的好處,看它布置的這些大自然的風景,它都要把大自然當中最美的那一環吸收進來,所以這個是學問。當然包括中國的文學,特別是中國的詩shitoy歌,中國的繪畫,還有中國的哲學。所以真正要欣賞蘇州園林,我認為那是不簡單的。所以它是一個很綜合的,最高層次的藝術。蘇州園林的特點,它儘管是一個小小的天地,但中國的內涵變化很豐富。這是中國的園林,特別是在蘇州。我們貴陽有一個大戶人家,以前滿清時做大官的,也在貴陽搞了一個園林。當然也不錯,但是一點,不能解決水的問題。我們貴陽那個地方,一打下去就是石頭,它這個地方一打下去兩尺就是水,蘇州園林妙啊。而不是我們在蘇州就標榜蘇州,這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構造蘇州園林的不僅僅是勞動人民,包括許多詩人,畫家,還有高層次的匠人,勞動人民,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園林的許多主人,既不是富可敵國的富商,又不是窮困潦倒的文人,而主要是擁有資財的雅士。至於那些已經隱居到了園林之中的官場文人,寫了一輩子的宏文策論,表章奏摺,人生的文章最終寫到了抒發靈性與真情實感的當口,這才發現原來還有一顆屬於自己的心。無怪乎象阮大鋮這樣的權要文人,也寫起了《燕子箋》、《春燈謎》之類的傳奇劇本。這些人物的社會位置使他們的生活與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優裕、文學藝術和恬淡情調渾然一體的明清風雅。可以說這一種至明清才臻於高度成熟的,中國歷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態與類型,便是詩書仕宦之族。並以詩禮傳家,強調傳統教養的書香門第。在明清之後,這種封建社會中別緻的存在形態,一直延續了許多年。正是擔綱這種生活形態的主角,為了把生活的質量推向極致,才在歷史上寫下了文人造園的點睛之筆。園林,正是他們在蘇州這座歷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雖有高牆阻隔,雖是園門緊閉,而園林里的生活,卻與吳中風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有蘇州這根耦,才有園林這朵花。這耦這花,都生長於滋潤溫和的吳門煙水之中。

  蘇州的古典園林中,設計了那一些富貴的亭台樓榭,蘇州的名居里,也曾有這一角簡淡的閑情雅緻,說不上誰受了誰的啟發。蘇州的明四家,筆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蘇州的桃花塢,紙上有吳中風俗的艷麗,說不上誰取了誰的營養。

  石頭崑曲風行過勾欄,評彈悠揚於里巷,說不上那一種形式更能夠代表著蘇州。那時候文玩器物並不僅僅屬於那些園林主人,姑蘇古城到處可見充滿文化情趣的店鋪。明代有一首姑蘇竹枝詞,是這樣寫的:「外邊開店內書房,茶具花盆小塌床。香盒爐瓶堆竹几,單條半假董其昌」。一條董其昌的書法,即使是贗品也似乎毫不妨事。蘇州的馮夢龍採集過眾多的話本,這些話本好是好,可那是聽過就算了的,裝點家中的風雅,還得要名家的筆墨來補壁。字可以是假的,但蘇州的風雅卻是真的。蘇州本也是一座風雅之城,風雅向來是蘇州的氣脈。這煙水迷濛的城市,不只是靠鮮蟹活蝦,嫩耦鮮菱來餵養。若僅僅是物產豐美,馬可波羅絕不會說蘇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蘇州園林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結晶,有著不可替代的個性。有的發達國家的人士說,你們的園林我們可以複製,而且可以複製的一摸一樣。但有一樣是不能複製的,就是那些古樹。其實任何東西,離開了產生它的具體環境,都只能是一隻斷藤之瓜。環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過來說有時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兒是環境的力量。環境,特別是文化的環境,從本意上講是無法複製的。蘇州園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於它和吳文化的土壤,蘇州人的生活長相廝守。

  歷史的頹垣早就埋沒了吳宮花草,吳門煙水裡,也已不見了唐朝的漁火江楓。但范成大筆下的菜花卻依然是金燦燦地開著。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飛舞,飛舞在每一個蘇州的春天。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