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15 08:07:51
顏昌海 鳳凰播報
今天,3‧15國際消費日又來臨。
早在7年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傑透露,從2001年4月到2004年10月底,保守估計,市場上假冒產品總量超過1千3百70億元。馮傑指出,之所以假冒偽劣屢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地方保護主義。這些保護主義表現為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增加稅收、創造寬鬆發展環境為由,阻礙了跨省區的打假行動,不允許執法部門進行檢查。
中國質檢總局表示,中國的集貿市場是假冒產品主要銷售渠道,而食品飲料、農資、建材、化妝和洗滌用品所佔假冒偽劣產品比重較大。按照假冒偽劣產品生產、批發的集中度衡量,東部地區相對突出,目前一些產品制假出現西移的發展趨勢。同時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變得更為隱蔽、更具有組織性,假冒產品市場出現新趨勢。
7年過去了,又臨3.15國際消費者維權日,而在中國大陸,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仍然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化妝品,假藥品到處泛濫。雖然,多個省市還公布了2010年10大維權典型案例,但反而更讓民眾感到中國黑心產品的觸目心驚 。
被大陸媒體稱為「打黑英雄」的王立軍日前告訴媒體,消防用的防毒面具報廢后被一搶而空,被那些養殖菌類的人買去。因為養殖蘑菇時的噴霧藥水太嗆。一些工廠得戴著防毒面具才能進。在一些農村,蒼蠅都不往肉上落,在油菜花地里,發現有農藥的地方,蜜蜂都不去采蜜。現在的食物,要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保鮮多少時間,要什麼造型都能做到。到一些幼兒園、福利院考察,見到很多殘障兒童,非常震撼。至少80%以上與有毒食品有關。
廣東省消委會日前公布的「消費維權10大案例」中,也可以看到中國黑心產品的泛濫嚴重程度。除有湛江蕉農誤購劣質肥料,導致70畝蕉田減產,還有肇慶市民花20萬元買回的「海南黃花梨八仙枱」,原來只是越南的黃花梨冒充,實際只值1萬元。此外,中山有美容院為強迫女顧客買療程,強脫顧客內衣;雲浮市有石材公司於銷售時拒絕消費者驗貨,至顧客發現貨不對辦,卻又拒絕退貨;順德有快遞公司運送時打破價格逾兩萬元的液晶顯示屏,但結果只肯賠償540元,遭消費者告上法庭等。
重慶市工商部門公布10宗典型案例,情節更為嚇人,包括2010年查獲商販銷售過期大白兔奶糖,當局繳獲多達11噸;南岸區兩間幼稚園買入2百多張未經消毒的黑心棉被;有鋼廠出售不合格鋼筋,當局至少繳獲75噸問題鋼筋等。
3月13日,山東青島市一場免費鑒定珠寶活動,3百多名民眾帶同上千件首飾參加,赫然發現30%是假貨。當地一場針對地板、瓷磚等建材的展覽,也踢爆奸商以花生殼、麥穗冒充「實木」。湖南長沙則有民間打假人士到超市調查,一小時內發現超過10種問題食品,主要為偽造質量安全的QS認證。廣西南寧前日一場教授如何辨別偽劣產品講座,更有來自雲南的民工當場投訴,經常在路邊攤檔買到假貨,促當局加強監管。長春市一女子使用質護皮膚品,貪靚變毀容,出現臉部紅腫刺痛、嘔吐等癥狀,求醫后證實重金屬汞「水銀」中毒,涉事產品水銀超標3千倍。青島市民吃魚乾腹瀉不止。生產魚乾的現場瀰漫腥臭味,部分已發臭腐爛。工人用水靴直接踩掉魚頭,經污水洗刷后,放入烏黑的劣質油內烹煮。有業者甚至用雙氧水洗魚。……
還有,中國盜版問題嚴重已經讓西方社會也心驚。中國工商總局副局長傅雙建承認,大陸去年共查處各類商標違法案件5萬6千多宗,比2009年增長近一成。美國早前把多家多家中國企業列為侵權「惡名企業」,而大陸愈來愈多商家藉維權日名義搞促銷,引起輿論關注,質疑個別商家魚目混珠,藉機炒作。
多年以來,假冒偽劣產品,在中國國內的流行。仿冒名牌產品,盜版文化產品,以及質量低劣、以次充好的產品,比比皆是。更發展到有毒的飲食商品,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消費者接二連三地、成批成批地成為受害者,輕則中毒,上吐下泄;重則昏迷,致殘致癱,以至於喪失性命。一時間,假煙假酒假藥假油假醋,毒米毒肉毒菜毒茶毒鹽,等等,等等,應有盡有,紛紛出籠。以湖南省為例。在該省婁底市的一家藥店,發現假藥40多種;在邵東縣廉橋鎮的一家倉庫,發現假藥101種;在這些假藥中,所售靜脈注射液竟是從廁所自來水加色素製成,其他藥品大都是由未經消毒的澱粉製成,服用后不是「藥到病除」,而是「藥到命除」;在該省工商局二季度的一項醬油質量監督抽檢中,發現九成以上的醬油不合格,五成存在嚴重問題;在該省岳陽市,發生毒蘑菇導致全家中毒事件…….種種奇聞,不一而舉。
如今,中國假藥厲害,遠銷海外。保羅・奧希是奈及利亞打擊假藥機構的負責人,他一直密切關注這一問題。經過調查,這些造假網路由中國人經管,僱用奈及利亞人和其他國家的人。它們在幾個大洲成功地滲入從廠家到患者的整個供銷鏈。奧希說,這些犯罪團伙要麼向海關人員行賄,要麼在奈及利亞和中國的海關以及負責向海外運送藥品的航空公司中安插自己人。每位涉案官員都負責配送系統的關鍵部分,從在深圳自由貿易區生產到假藥最終運抵奈及利亞港口拉各斯。……
早些年,中國假冒偽劣產品在俄羅斯泛濫成災,引起俄羅斯媒體驚呼:「新一輪可怕的『黃禍』正滾滾而來!」,後來,又正在日本和新加坡等國闖下大禍:在新加坡,因服用「御芝堂」的減肥產品,導致肝功能衰竭,或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171人患病,其中4人已經死亡,受害人分佈於日本30多個都、府、縣。事件發生后,兩國民間群情激憤。
2010年,由於網路發達,大陸市場商品誠信問題,在網路泛濫成為新的景觀。日前,網上曝光「網路傳銷行騙達4,000萬人」拔得欺詐行騙的頭籌,此外,阿里巴巴陷「欺詐」困境,CEO衛哲、COO李旭暉引咎辭職;淘寶網被起訴,4,000家網店售假,網銀資金被盜、信用卡霸王條款、銀行存款變保險……,而廣大消費者,大多投訴無門,遭遇精神和金錢的雙重打擊。據悉,2010年內地網路傳銷行騙達4千萬人。
浙江在線3月13日報道,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聯合中國反傳銷協會等機構3月9日發布的《2010中國網路傳銷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傳統傳銷的涉案人數達到700萬,而網路傳銷的涉案人數遠遠超過傳統的異地傳銷,達到了4,000萬,網路傳銷的涉案金額約為80億。 浙江、北京、上海、廣東等較發達省市為重災區。《報告》顯示, 2002年傳錈??組織開始「觸網」,通過出售網路虛擬物品發展下線;到2009年,傳銷組織逐漸成熟,開始建立網上平台等一些大型實體、招聘傳銷隊伍,從事網路傳銷。所謂傳銷就是在騙人,層層加價,據悉,都是為了騙下家。
《時代周報》最新一期報道,「上海HUANGFENG貿易有限公司騙了我3,000美元,阿里巴巴說與他們無關,並關閉了這家網商,但我發現這家公司隨後又註冊了名為上海 DENGHUA的公司。阿里巴巴並沒有賠錢給我。」投訴阿里巴巴B2B公司的網站、論壇、QQ群,從兩年前就開始激增,2010年10月14日,一場名為「千名誠信通詐騙受害者聯名起訴阿里巴巴」的行動在天涯論壇上發起。
2月21日,阿里巴巴清理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一事讓公司CEO衛哲、COO李旭暉引咎辭職,馬雲在這場公關秀中試圖傳遞「誠信和價值觀」,業界反響不一。
對阿里巴巴的投訴已經涉及幾乎所有阿里巴巴的賣家,從誠信通、中國供應商到金牌代理商。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被騙的消費者去找阿里巴巴要說法時,都沒有達到目的。這些消費者不由得發出感慨,阿里巴巴「完全是和賣家一起在欺騙消費者」。
阿里巴巴數量高達63萬之多的誠信通賣家無法讓人有誠信之感,有了誠信通的徐先生在阿里巴巴的商家中批發襪子,被騙后他表示,「隨隨便便一個騙子也能註冊一個公司,而且在上面賣東西,欺騙中國人的錢,現在阿里巴巴上面很多這樣的騙子公司橫行,都說不支持支付寶,款到發貨,無任何保障的,所以我覺得阿里巴巴應該負主要的責任。應該賠償我的損失、向我道歉,並改正這個錯誤。」
2月25日,廣州市芳奈服飾有限公司起訴淘寶網4,000家網店一案在武漢開庭。芳奈公司聲稱,從2009年起,公司不斷收到一些消費者從淘寶網上買到「假芳奈兒」的投訴。芳奈公司其後調查發現,價值數百元一件的「芳奈兒」,在淘寶網上僅賣數十元,淘寶網和淘寶商城網站內至少有4,178家淘寶網店大肆銷售假冒「芳奈兒」品牌的偽劣產品,儼然成為銷售假冒「芳奈兒」品牌偽劣產品的最大網路聚集地。在銷售假冒芳奈兒品牌的淘寶網店名單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檸檬綠茶」:日均網頁瀏覽率超過50萬,年銷售額過億元。
芳奈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自2009年以來,芳奈公司以多種方式反覆通知,要求淘寶刪除相關侵權產品頁面,但淘寶百般推脫。芳奈服飾表示,已經將淘寶網及3家商家分別告上了北京、廣州、武漢3地法庭。
很多人的網銀資金被盜、信用卡霸王條款、銀行存款變保險、保險理賠申請無理被拒、基金投資虧損嚴重、銀行理財被誤導……;凡此種種的侵權事件屢屢上演。面對強勢的金融機構,處於弱勢的廣大消費者,大多投訴無門,遭遇精神和金錢的雙重打擊。
2011年伊始,中行網銀就被捲入了網銀引發的風暴眼,對於曾經榮獲「最佳網上銀行」的中行來說,格外刺目。短短一個月內,眾多中行網銀客戶先後經歷可怕驚魂300秒,賬戶內資金瞬間被釣魚網站洗劫一空。據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1月10日至今,僅浙江一省就發生100多起同類詐騙,用戶損失少則數萬,多達數百萬。在中行網銀頻頻集中被盜事件中,用戶人人自危,很多人都表示將不敢再使用中行網銀,甚至有人為保障安全已將中行賬戶中資金悉數取出。由於在木馬釣魚的作用下,犯罪份子能和用戶的電腦實現同步,號稱動態安保的「中行E令」此時已形同虛設。
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800萬輛以上,是歷史上銷量最多的一年。同時由於市場過熱,「蘿蔔快了不洗泥」現象頻頻發生,新車質量下降引發的投訴也有增多趨勢。在口碑理財網、3‧15熱線網、維權萬里行等相關網站上,這類車險的投訴比比皆是。以平安、人保、陽光保險的車險投訴居多。「服務存在嚴重問題,不是因為手續沒有辦好,而是有意拖延,與當初推銷保險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甚至在論壇上有消費者對陽光保險的理賠憤怒稱,「一次次去退,一次次以人不在為理由拖延時間,變臉比翻書都快,根本不陽光 。」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運行了近30年了,但仍存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欺詐,如擅自更改規劃;一些開發商生產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垃圾等等。可恥的是,開發商不正視問題,卻大言不慚地稱,現在的樓盤,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2011年2月22日,來自星河時代、和諧家園等幾個樓盤的上百名年前申請購房貸款的「准業主」守候在深圳市銀監局所在的安聯大廈前維權,聲討深圳一些銀行貸款利率的「反價」行為。
此外,還有松下冰箱召回、京東商城質保貓膩、大金東芝三洋混淆「保修」、「包修」等事件等等。中介機構、廣告行業、房地產、食品行業、餐飲服務、藥品、旅遊、商業零售和物業管理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市場部門,社會誠信度最差。這些連接消費者與市場的代理機構和中間組織,本應以誠信作為生存和發展的準則,卻成為民眾最不能信任的部門。再次引起對中國社會誠信和社會責任的拷問。
但社會現實卻是,社會誠信被人們棄如弊履。官方曾對上海社會誠信問題的調查顯示:誠信作為社會行為中最重要的準則,在具體的經濟和社會交往中並未得到肯定,反而成為「吃虧」的代名詞。誠實守信在相當一部份人的心目中可能是「無用的別名」,甚至有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在不同程度上會吃虧。據報道,市民普遍認為:「說謊話反倒有好處、不講誠信反倒佔便宜,這樣的惡性循環助長了社會的不誠信氛圍。」
為什麼市民感覺誠信的人容易吃虧?官方統計結果表明,唯利是圖、道德水平下降和對不誠信行為懲處不力是導致社會誠信水平降低的原因。上海市政協委員游閩鍵也認為,社會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現象,是因為守信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益和鼓勵,而失信者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得到了不應得的收益。由於缺少權威的、對社會誠信有效的培植與監督機制,導致失去「誠信」的風險成本很低。
不過,民間卻將矛頭對準官方。一位市民說,相關部門服務於民、清正廉潔、管理有效和信息公開,是目前社會誠信建設的決定性內容。管理部門首先必須取信於民,是社會誠信建設的頭等大事。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管理部門要起到主導作用,機關工作人員首先要自律、講誠信,並且加大監管力度。
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院長鮑宗豪表示,要建立規範的社會誠信體系和失信約束懲罰機制,從制度和法規上約束失信行為,保證誠信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失信者必須承擔其行為造成的成本,不僅要對其予以輿論譴責,更要其付出經濟上的代價,真正實現有信者昌,無信者痛。
為什麼在中國造假可以肆無忌憚?中國不斷發生的造假事件,涉及各個領域,包括食品、用品、學歷、論文等等,為什麼在中國有些人和企業敢於這樣公然撒謊?
《東北新聞網》一篇評論認為,原因在於在中國撒謊的代價太低。學歷造假的唐駿,撒謊了並沒有身敗名裂,反而因此足足的撈了幾個億。文章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潛規則,大家都在吹牛,無數不明真相的群眾被無情的玩弄,整個社會陷入一種怪圈當中。《天涯雜談》上的文章認為,官員問責制經過官場智慧的閃轉騰挪,已形成「系統性問責造假」。內地每次重大民生事件發生后,總會迅速啟動問責制、免去相關官員職務,這是緩解官民對立的招牌動作。但縱觀近年來遭免官員多能異地同級復出,則可發現問責制經過官場智慧的閃轉騰挪,已形成事實上的系統性造假。
在這種「系統性問責造假」的體制下,沒有官員會真正為失職而承擔責任,因此,包括中國假冒偽劣的黑心產品問題,就根本無法解決。有網民戲謔:三鹿奶粉害了那麼多兒童,最後抓了幾個養奶牛的!央視大火燒掉十幾億,最後抓了幾個運煙火的!上海膠州路大火燒死50多人,最後抓了幾個農民電焊工!
中國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顯然與中國人普遍淪喪的道德水平密不可分。在發動過政治上的「文化大革命」的當局,又發起了1990年代迄今的經濟上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當年「打倒一切,保全自己」的信條一樣,如今,「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又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人生準則。從政治上的「假大空」,到經濟上的「假大空」,數十年過去了,可憐歷經災難的中國人,並沒有多少本質上的改變。中國造假的問題,已經成為人類公害,到了全世界不能容忍的地步了。
誰來為信任危機買單?國民正面臨著嚴峻考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