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宋衙門種菜抗高物價

[複製鏈接]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1-3-16 04: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宋時 衙門種菜抗高物價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3月15日 02:45   僑報

2010年末,有媒體報道海南瓊海市民在街道綠化帶上「墾荒」種菜,豆角、地瓜、綠葉蔬菜一應俱全。一打聽,說是菜價漲得猛,只好自力更生種些菜吃。看來,有些事不只是過眼雲煙那麼簡單。

在北宋後期,如果有人去衙門(舊時稱官署為衙門)裡辦事兒,就會發現不少政府機構坐落在一片綠色之中。走近看看,牆角屋後,階旁門邊,也都是綠油油的。乍一看以為宋代官老爺意識超前,綠化搞得有聲有色,其實不然。衙門內外的綠地並不是草皮,而是一畦一畦的蔬菜。

衙門種菜規模太大皇帝下詔禁止販賣

北宋後期時衙門種菜的規模,可以說要多大有多大。公元1064年,英宗皇帝甚至為這事兒大發雷霆。衙門是什麼地方 每一寸土地都是有編製有身份的,是國家權威的代表,神聖不可侵犯,怎麼能自輕自賤地混跡於農田。

英宗明確要求:「今後諸處官員廨宇不得種植蔬菜出賣。」換成白話,就是責令全體國家官員、大小政府機構一律不得種菜,更不許賣菜。

隨後,英宗又搞了個政策緩衝,在嚴令上留了一個後門,即在禁止種植、出賣之後,又補了一句「只許供家食用」。也就是說,不讓賣,只讓吃。據說是考慮到官員們的情緒和生活實際。

從這道禁令不難揣測出兩點信息,第一,衙門種菜在全國遍地開花,十分普遍;第二,衙門種菜的主要目的是公開出售。

政府發行當十錢奪民利二十年物價上漲近倍

在宋徽宗(公元1082~1135年)之前,北宋曾在部分地區發行當十錢。所謂當十錢,就是政府強令這種錢和普通錢按一比十的比例兌換。蔡京任宰相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當十錢。他的兒子蔡縧說,鑄造當十錢,重三錢,費用三錢,國家還可得四成之利。

當十錢確實解決了政府財政上的一時之急。可是這四成之利是來自百姓。一枚當十錢摺合十枚平錢,政府很合算,但百姓原來所使用的平錢卻相對大為貶值。

大致在公元1096年前後,一鬥米的價格浮動在60文左右,一般來說豐年50多文,災年則會漲到90多文。到了20年後的公元1116年,在河北滄州,米價每鬥就達到了120文。

糧食之外,再看絹的價格。20年前每匹1300文,此後達到了2200文左右,價格翻了將近一倍。此情此景之下,每一個家庭主婦在逛菜市場的時候都開始掰著指頭精打細算,每一個男人在賭博的時候都想著一定要贏多掙幾個零花,因為無論做工的務農的都發現掙的銀子不夠花。

毋庸置疑,令人心慌的通貨膨脹就在眼前。

胡汲深州開墾菜園一年收入200萬錢

要說種菜成績,比較突出的要數深州通判胡汲。

公元1097年,胡汲到深州做官,在他的動員帶領下,竟然開墾出1600多畦(50畝為一畦)的菜園子。

史載「廨有菜圃千六百餘畦」,每年賣菜可以實現營收200餘萬文錢,如果摺合成白花花的大米,足有1.6萬餘鬥。

再換一種計演演算法,當時一頭活豬市價大概1400文錢,胡汲開墾的這塊菜園子一年就能長出1400來頭肥壯的肉豬。

實惠帶來幹勁,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滾一身泥巴、種一塊綠地成了集體愛好。

每年春耕,地方大小官員不必穿著汗衫兒到田間地頭給老百姓示範,鋤鏟耙鎬,衙門裏一應俱全。斷案子、批公文的間歇就可以澆澆田,鬆鬆土,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腰包。

在宋朝,「書中自有顔如玉」也許只是一種美好的說法,「地裡有菜貴似金」那絶對是美好的生活真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