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看孔子學說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3-15 16: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3-15 16:59 編輯

我看孔子學說

諶必民

聽說外國建立了孔子學院,感到很驚奇,到網上一查,果真如此: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截至2009年8月,已在世界八十三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68所孔子學院和71個孔子課堂。這個孔夫子,其思想言行統治了中國幾千年,如今我們要走向世界,竟把他給推出去了,現在我想談談對孔子學說的一點看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市),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是我們中國人的思想經典,國人推重孔子主要的是看重他所提倡的忠孝仁義和他所主張的禮吧?

孔子的忠 。忠就是敬就是盡心為主子的意思。《論語?為政》有這樣的對話: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魯哀公時擔任正卿最有權勢的季康子問「怎樣才能使民眾尊敬,忠誠,並讓他們加倍努力工作」,孔子說:「你對他們莊重,他們就會尊敬你,你讓他們尊老愛幼,他們就自然忠於你。你提拔能人教導能力差的人,他們就會互相勸勉,加倍努力了。」又,《論語?八佾》定公問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當時魯君定公因臣下失禮而憂患就問孔子國君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國君,道理如何?孔子回答說:至尊的國君役使卑微的臣子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卑微的臣子對於至尊的國君要盡忠心。孔子的意思是統治者為了要得到臣子的忠就要以禮役使臣子,要處處做出表率莊重嚴謹遵守道德規範。雖然國君必須以禮待臣子,但以禮待臣子是為了要臣子對國君忠,著眼點落腳點是要人們忠於國君,後來有人將孔子的忠發展成:「為人臣不忠,當死;言而不當,亦當死。」 (《韓非子?初見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三綱」),就是要全國人民對皇帝絕對的無條件的忠即愚忠,於是中國自炎漢以降,惟知「忠君」可尚,漫長的封建社會,天下人被這「忠」字壓的喘不過氣來。

孔子的孝。孝在孔子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在《論語》中,一般是孝悌相聯。「孝」,指尊敬孝順父母;「悌」,指尊敬兄長。《論語?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就對他說:「孟懿子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是無違。」樊遲又問:「那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父母在世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禮安葬,以禮祭奠」。這個「無違」,後來發展成「順」,而後是「孝順」。所以「孝順」就是以禮待父母。孔子又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親在世時,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過世后,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改父親所傳的道,可以稱為孝。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論語?學而》)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可見孔子講孝是為禮,是為了防止人們犯上作亂,全國都講孝社會就穩定了。然而這孝實在是對人的理性的否定,長者的個性,被強製成為其下每個人必須遵守的法令,講孝就是要聽長輩的話,即使他死了三年也不能改,這就使社會沒有了變化。

孔子的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由於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孔子學說被稱為「仁」學。然而中國統治者對老百姓好象並不講仁愛,如後漢曹操《蒿里行》:「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孔子學說講仁愛,但戰爭打起來,就沒人管它了,軍隊見人就殺,以至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內連雞鳴的聲音都聽不見了,慘絕人寰。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都是人口急劇減少,有一個「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說法,就是因為戰爭,湖南湖北的人被殺光了,政府便從江西移民至此;後來又因為戰爭,四川的人被殺光了,政府又從湖南湖北移民過去。我們安化縣原居民為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後來這些人不分男女老少嬰兒孕婦全被殺了,現在的安化人都是明朝從江西移民過來的漢人。唐?杜甫寫於安史之亂爆發前夕天寶十四年冬天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由京城長安赴奉先探親路途看到當時的社會一方面是富貴人家的奢侈享樂,酒肉飄香,一方面是窮人啼飢號寒,拋屍荒野。唐?柳宗元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sì)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作者感嘆說: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統治階級本來就知道孔子說過苛政比老虎兇猛,但他們根本就不顧人民的死活,橫徵暴斂。而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張養浩則總結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王朝興起,受苦受難的是黎民百姓;國家滅亡,受苦受難的還是黎民百姓。孔子的仁愛哪裡有呢?

實際上孔子提倡仁意圖是「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人人能夠戰勝自我的私慾,天下就回歸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這意思就是一切以禮為標準,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要人們循規蹈矩。

上文孔子談仁,一曰「愛仁」,一曰「克己復禮為仁」,好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兩個含義,看《論語?顏淵》,開篇是「克己復禮為仁」,是顏淵問孔子,孔子有一段解釋,而後是仲弓、司馬牛等問仁及別的問題,後來才是樊遲問仁,孔子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可見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禮,而這仁又是愛,所以這兩個解釋聯繫起來是一個連等式,即克己復禮是仁是愛人,孔子的愛人就是要復禮。

孔子的「義」。孔子的「義」是要人們遵循禮。《左傳》(成公二年)載孔子說:「禮以行義。」 《論語?學而》載,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親,亦可宗也。」《禮記?中庸》解釋說:「義者,宜也」,是要符合於禮;復,實踐諾言,「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諾言如果符合於義,那麼所說的話就能夠兌現。「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是指恭敬、謹慎的態度符合於禮,就不致(「遠」,使之遠離,避免)遭受恥辱。 「因不失親,亦可宗也。」這句話是說:(由於)依靠的都是關係親近的人,(這個人)也就可靠了。孔穎達疏:「義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禮,上下乃得其宜。」意指人們的思想行為要遵循和符合「禮」的標準。也就是說,人們要按宗法等級制度中所處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義」;反之就是越禮、非分,就是不義。孔子的「禮以行義」就是講禮是人們行為的依據,符合禮的行為方為義,他的 「義」就是指做事要遵循「禮」,強調人的行為舉止要遵循禮的規範。

孔子的禮。「禮」,《說文》的解釋是:「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禮原來是祭祀崇拜神的活動,希望以此求得神的保佑。後來這種祭祀活動逐漸形成一定的儀式和規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統治階級便把這種「禮」從祭祀儀式和規則演變擴展為一整套系統化的社會規範,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禮記?曲禮》記載:「道德仁義,非禮不定;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祈禱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正因為「禮」的這種權威性和廣泛性,它被視為「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 孔子十分重視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論語?憲問》),「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春秋時期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自按照應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規範,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孔子的治國方針,後來漢儒董仲舒藉此觀念,提出「三綱五常」(董仲舒《春秋繁露》),促使武帝獨尊儒術,並成為沿續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規範。

君君臣臣的等級秩序在孔子看來是絕對必要的,他說了一句令統治者興奮使被統治者死心的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意思是主子之所以為主子是因為他智,下人之所以為下人是因為你愚,這是不能改變的,言外之意是要下面的人對統治者俯首帖耳,安分守己做順民,不要想入非非。這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刻骨銘心。

對於非禮的行為孔子是不能容許的,如他說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季氏,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貴族,也稱季孫氏。當時,魯國季、孟、叔(季孫、孟孫、叔孫)三家,世代為卿,權重勢大;尤其是季氏,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裡,甚至自比天子。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憤怒地說: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孔子講禮是要重修周禮:「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監:通「鑒」,借鑒,鬱郁:文彩豐富的樣子,文:完美。:「周禮是借鑒於夏禮和殷禮,並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多麼豐富完備啊?我遵從周禮。」「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即「我實在太衰老了,已經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孔子最敬仰周公。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他所講的禮就是要恢復周禮。而且把一切的道德言行都用禮的標準來規範和衡量,看《論語?鄉黨》所載孔子容色言語衣食住行一舉一動都是符合禮的正人君子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意思是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看孔子在公門的舉動實在是個機器人,但他這種做法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原來瞧不起儒生「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他「以布衣持三尺劍取天下」(《史記?高祖本紀》)做了皇帝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說,他手下那些殺狗編席、販夫走卒出身的布衣將相們,吵吵嚷嚷罵罵咧咧大呼小叫,亂鬨哄不象樣子,「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很生氣也很無奈,於是有位儒生叔孫通對他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他便依禮制定了上下尊卑分明的朝廷儀式,經劉邦批准后予以實施。果然大效:「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無敢喧嘩失禮者。」劉邦通過這一整套禮法,得到了眾臣膜拜,享受到了尊貴和威風,高興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他封叔孫通官職為太常,賜五百金。劉邦從此對儒生刮目相看提拔重用,封了一大批官,叔孫通甚至做了太子老師。 為了表達對儒家的敬意,這個「儒冠撒尿」的劉邦還親自祭奠孔子:「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史記?孔子世家》),開創了帝王祭孔的先例!所以後世中國官場就建立起了一大套繁瑣複雜而又要求極嚴的禮節儀式,清代皇帝溥儀在太和殿登基時,其父親見他支撐不住文武百官沒完沒了的三跪九叩之禮了,便安慰說:「快完了」(溥儀《我的前半生》)。

春秋時時期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本來只是當時諸子百家之一,自後來漢武帝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中國思想界就是孔子學說的一統天下了。看孔子學說,講忠,就是強調維護禮制,要忠於國君,而國君對臣子講禮其目的是為了要人民對他盡忠,此學說後來發展為不問是非曲折「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講孝,是要人民按照禮的要求對待父母,目的是為使人做順民,不造反;講仁,是要克己復禮;講義,是要人們守禮。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所謂禮,就是分別尊卑,君君臣臣,嚴格等級,各安其位,不可僭越,實質是要尊敬上級和長者,就是對帝王忠誠,對上層權力忠誠,對封建次序忠誠。而那套繁瑣的禮節儀式是宣揚在上者的威嚴,讓人心裡畏懼,要磨掉在下者的非分之想。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主子的後代也是主子奴才的後代也是奴才,主子的後代只有三歲也是皇帝蠢得像豬也是主子,七老八十的臣子再有本事也只能做他的奴才,必須為主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出師表》)。孫悟空最有本事但他就是奴才,唐僧最無能但他就是主子,孫悟空只能聽最無用的唐僧的話,主子肚子餓了,徒弟須不辭辛勞去為他化緣,主子遇難,奴才得冒萬死去解救。所以孔子的禮就是要人們遵守宗法等級制度中所處的地位和名分言行,等級極其森嚴,這就扼殺了人才悶殺了有本事的人,晉?左思詩《詠史》悲憤地說:「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詩歌反映了出身寒微的士人百尺大樹 「澗底松」 被僅有一寸粗的世家大族子弟「山上苗」遮蓋的現象,鞭撻了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這種腐朽的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形式)所形成的極不合理現象。唐?白居易《澗底松》詩說:「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也是對上尊下卑的等級制度的否定。這種嚴格區別尊卑貴賤等級的制度只能使國家在其思想和禮儀的禁錮下僵化腐朽。

重禮是為了忠於國君,忠於主子,忠於上層權力,所以孔子學說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當一個朝代興起后,它為了維護其統治,就搬出孔子學說來,使社會一成不變,新的統治者好安安穩穩過日子,可是由於他們只圖自己享受而不顧人民死活,大肆收括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而老百姓實在受不了統治者的剝削壓迫時就舉行起義將其推翻;另一方面,每一個朝代都有一些有本事的人或野心家,他們不滿意無才居高位的現狀,總要做美夢,所以就要搬弄是非,挑起社會矛盾,讓皇帝坐不穩,好奪他的江山,當皇帝的統治很牢固的時候,下面就愚忠,當反抗皇帝的時機成熟了臣子就露出了猙獰面目,篡權者上台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又抬出孔子來,於是歷史進入新一輪循環。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幾千年改朝換代頻繁的原因。

孔子講禮是推崇周禮,這是復古,不符合歷史向前發展的規律,統治階級及老百姓實際上沒依從,經常的改朝換代便是明證,孔子要求的是上尊下卑,為達此目的,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規定,禮節煩瑣、把人變得象機器,一切都固定不變,依照他的去做整個社會便是一潭死水。

孔子是中國文人的祖宗,後來的讀書人因熟讀理解儒家經典而走上士途,沒走上士途的書生因讀的是他的書,也就被稱為儒生。那麼是否凡讀書人就應該把這個孔子當成老祖宗,應該感謝這位孔夫子呢?我看也不見得,讀書主要還是要看經濟基礎,孔子雖然提倡「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但文化人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增加的,解放前幾千年中國文化一直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絕大多數人沒有文化,只有到了解放后,大多數人才有了文化,到了改革開放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文化就普及了,但這並不是孔夫子的影響,因為以前我們對他是淡化的,只有後來開展批林批孔運動,大家才作為批判對象來學了一些孔子的言論。所以,我們的文化普及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沒有關係,作為過去沒有文化而現在有了文化的新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實在用不著感謝這位文化祖宗。其實文化普及是世界潮流,西方發達國家早就文化普及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