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seasonsyan 於 2011-3-11 11:28 編輯
歷史本不應編寫的,但不知為何網路上常見到許多部分真,大部分卻是假的煽情文章. 關於六十七年代, 廣東人到香港的逃亡潮, 不少當事人已拿了身份證, 在香港生兒育女, 成為香港人.... 在他們口中, 過去偷渡的歷史只是人生其中一段經歷.
以下文章, 給真正想要了解歷史的朋友看.
以下內容來源: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231661&page=1
1950年起,中國內地居民前往香港必須持有有效的通行證,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邊境全面實現了管制,由於內地的生活水平低於香港,以及歷次政治運動的影響,造成了內地,尤其是廣東的民眾多次掀起逃港潮。
第一次逃港潮是在1957年6月底到9月底,時值全國上下正在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的運動,第二次是1961年到1962年的困難時期。1961年開始,廣東寶安縣也就是今天的深圳,開始放寬邊境管理,與香港發展小額的貿易,提高農民的收入,以此來遏制逃港潮,農民一個月可以去香港五次,每次可以帶回五塊錢的東西,一次可以帶回5斤重的物品回來。
1962年經歷了困難時期的饑民們聽說「英女王誕辰,香港邊境開放三天」的謠言,再加上逃港成功者很快就會給家裡寄錢來,全國各地大批的人就流入深圳,從各地擁到寶安邊境外流的,一般都有四五千人,最多的一天到達了8000多人,總共有1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湧入了深圳,6萬多人偷渡出境。局部地方甚至出現了強行沖關的現象,寶安與珠三角地區,除了老弱病殘,幾乎整個村莊的人都跑了。民諺雲,枯藤繞老樹,白髮唱黃雞,青壯逃港去,禾稻無人收。第三次逃港潮是發生在1972年文革期間,1972年開始大規模的逃港潮是由廣州的知青為主體的,一些知識分子和知名人士也加入到了偷渡的行列。例如著名的音樂家,中央音樂學院的馬思聰因為飽受凌辱,在1966年底乘船逃離內地,偷渡到了香港,然後秘密轉道赴美國。
上山下鄉的親身經歷,對苦難和拼搏的切身體會,成為不少逃港者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在他們到了香港以後加以運用,不少人在香港立足之後,從社會最底層做起,艱苦奮鬥,不僅慢慢的融入到了主流社會,而且出現了很多「財富神話」。有人曾統計,在排名前100名的香港富豪中,有40多名,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內地移民過去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非法移民。在香港社會的精英,無論是工商,文化還是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都有為數眾多當年從廣東偷渡到香港的知青,而他們也都是改革開放后,首先進入廣東投資辦廠和從事貿易,引進先進技術的先行者。
--
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