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承認在中東有兩副面孔

[複製鏈接]

3

主題

6

帖子

3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埃及動蕩引發的中東亂局蔓延的速度之快讓世界驚訝,美國的面孔變幻頻率被嘲笑為「唯一能與動物界的變色龍比美」。對於各國同樣打著「民主」旗號的街頭示威,美國從一開始就表示要與伊朗反對派「站在一起」,而直至埃及穆巴拉克下台前,奧巴馬政府仍一直稱其為「可靠盟友」。即使對同樣的國家,美國前後的面孔也不一樣:美國從一開始力挺穆巴拉克,到呼籲埃及「穩定過渡」,最後「明示」穆巴拉克必須立即下台。美國面孔的迅速變幻讓中東最鐵的盟友也寒心,沙特王室開始擔心「美國再也不能發揮堅強後盾的作用」。對中東這一輪街頭浪潮,美國打出了「支持民主」的旗號,不過,這句話在世界普遍受到質疑。一位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無論是打「盟友牌」,還是「民主牌」,其面孔背後只有美國外交界長期流傳的一句話:「誰控制了中東和它的石油,誰就擁有世界」。


  美國兩面手法讓盟友「寒心」


  20世紀4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評價一名親美的小國獨裁者時曾說過:「即便他是個狗娘養的,那也是美國的狗娘養的。」從二戰前後美國開始進入中東起,美國外交界一直將這句話奉為圭臬。美國為了維繫中東油源的控制權,不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扶植肯聽話的人主宰中東國家政壇,不管他們如何對待美國高舉的「人權」、「民主」原則,華盛頓總是充耳不聞。可是當這些盟友變成「明日黃花」的時候,美國的絕情又是那樣堅決與迅速。對美國外交政策很有影響的參議員格雷厄姆日前稱,他完全贊同奧巴馬政府的「雙重面孔」,「我們應該制定這樣的政策:敦促老朋友做得更好,讓宿敵進行政權更迭。」他還說:「我喜歡看到利比亞出現政權更迭,我喜歡看到伊朗出現政權更迭。」


  「白宮的表態一直在和埃及局勢的變化賽跑。」美國《華盛頓郵報》曾這樣形容美國在埃及亂局中的表現。從埃及發生大規模街頭騷亂開始,「埃及最大援助者」美國政府首先力挺穆巴拉克,副總統拜登公開稱其為「可靠盟友」;隨著局勢進展,美國呼籲埃及「穩定過渡」,直到9月份總統選舉;到埃及騷亂後期,當美國評估穆巴拉克已控制不住局面了,埃及已無「回頭路」,奧巴馬才公開表態:穆巴拉克應下台,而且是立即下台。對於美國在埃及局勢中的多副面孔,《華盛頓郵報》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埃及和中東騷亂確實給美國出了大難題,更重要的是,美國沒來得及在埃及的反對派中找到「理想的代理人」,所以白宮誰也不想放棄。


  美國政府在緊要關頭拋棄穆巴拉克,使鄰近國家領導人心裡發涼。隨著突尼西亞和埃及的反政府示威浪潮蔓延到葉門、巴林等國,中東最核心的產油國以及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沙特也受到威脅。韓國《朝鮮日報》21日稱,沙特和美國有一種「超越蜜月的特殊關係」:沙特是美國長久以來的盟友,是美國在阿拉伯地區對抗伊朗和反恐的最重要夥伴;沙特是擁有世界最大石油儲量的國家,美國從沙特進口10%以上原油;沙特還是美國軍工產業的主要客戶,從1951年到2006年,美國向沙特出售的武器超過800億美元,遠遠超過同期向以色列出售的536億美元。


  沙特的「民主水平」一直被西方認為處於世界最後幾位。在英國《經濟學家》進行的評估中,沙特在167個國家中列第160位。有西方分析人士稱,因為美國和沙特的特殊利害關係,迄今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向沙特提出民主化要求。不過,美國在中東多國民主化騷亂的立場搖擺不定,讓沙特越發不安。《紐約時報》19 日稱,隨著埃及民主化示威及穆巴拉克下台,尤其是美國的態度搖擺不定,沙特王室開始擔心「美國再也不能發揮堅強後盾的作用」。




  美國在中東介入有多深


  西班牙《先鋒報》20日稱,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作為戰勝方參與中東地區利益的瓜分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外交政策出發點就是要獲取石油。為了保證利益,美國政府在中東地區多個國家參與了政權的更迭及戰爭,其中包括1953年策劃推翻民選出來的伊朗總理摩薩台,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 「9·11」以後的伊拉克戰爭等。該評論語帶諷刺地說,「現如今美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一如既往,要始終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但美國政府表示希望在埃及發生的一切能夠在伊朗重現,那麼美國第五艦隊的所在地巴林和美國最重要盟國沙特呢?」


  對美國來說,直到二戰前,中東一直是個遙遠的地方,1939年美國才向沙特派遣了公使,那是他們第一次向中東派遣公使銜外交官。儘管進駐中東的歷史不長,可美國很快就充分意識到中東的戰略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在全球曾有一個「啞鈴戰略」,中東是啞鈴的把手,這是因為中東有石油,而且是歐亞之間溝通的渠道。如果控制住中東,那麼無論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還是崛起的中國帶領的東亞都要聽美國的。


  為了控制中東,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方面把觸角伸到中東各地。到二戰前,中東的7大石油公司中的5個都是美國公司:即埃克森公司的前身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紐約標準石油公司;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的前身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得到了在沙特開發油田特許權的德士古石油公司和海灣石油公司。


  美國還通過在中東大量軍事援助來進行滲入。這些「援助」又通過購買美式武器裝備流回到美國腰包。據統計,近幾十年來,中東各國軍費開支總額高達6000億美元,中東武器交易額是世界軍火交易的2/3,是世界最大的武器銷售市場,其中絕大多數購買的是美式裝備。



  「兩面下注是帝國慣用手法」


  要控制中東,保持地區均勢的兩面政策成為美國最直接的選擇。曾有西方媒體稱,「兩面下注是帝國慣用手法」,美國在中東也不例外。一方面,為了在懷有敵意的中東地區扶植一個可以信任的盟國,美國全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重建以色列,以達到威懾中東各國。美國多次支持以色列或自己直接使用武力在中東發動戰爭。另一方面,為了遏制地區大國勢力的崛起和瓦解阿拉伯世界內部團結、聯合控制石油價格等措施,以盟友關係拉攏一些中東國家執政者,使其成為附庸。


  從選舉制度來說,伊朗一直是中東民主化程度較高的國家。1951年,伊朗民主選舉出總理摩薩台,但摩薩台的石油國有化政策觸怒了美國,中情局通過煽動製造動亂,於1953年將巴列維扶上王位。此後,美國將伊朗看作維持中東霸權兩個錨(另一根是以色列)之一,向伊大賣先進武器,培訓忠於國王的軍隊和秘密警察。面對國王的特務用與法西斯無異的手段摧殘一切敢於反對王權的反對派成員時,美國歷任總統約翰遜、尼克松和福特卻依然吹捧巴列維是「中東為數不多的開明君主」。當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將巴列維趕下台後,美國也如棄敝屣一般拋棄了巴列維,當時巴列維一家連在美國定居的申請都被駁回,原因是美國害怕此舉會傷及伊朗革命學生手裡的美國外交人質。


  失去伊朗,令美國在中東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為了圍堵輸出革命的伊朗,美國轉而慫恿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於1980年入侵伊朗。當時伊朗《德黑蘭時報》曾刊登一張漫畫,畫面中掛著子彈帶的美國自由女神右手不再托舉自由憲章,而是一隻長著薩達姆腦袋的老鷹,漫畫的標題是「邪惡軸心」。但不聽話的薩達姆在侵略伊朗不得手后,把矛頭轉向美國庇護下的科威特,企圖成為海灣石油資源的新主宰,反而成了美國眼中的「邪惡軸心國」,美國最後把「老朋友」薩達姆送上絞刑架。




  「民主化」能消除「反美主義」?


  對於自己的中東政策,美國一直宣稱是為了中東各國本身利益。在對伊朗的外交歷史中,美國一直認為,當二戰後伊朗面臨蘇聯威脅之際,是自己幫助波斯人贏得國家的獨立;此後20年,美國自認為用援助幫助伊朗「現代化」的化身。因此,當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並高舉反美旗號時,普通美國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令美國人難以理解的是,「9·11」恐怖襲擊發生后,恐怖分子中竟然有15個來自其最大盟友沙特。在美國精英看來,「唯有民主化才能消除中東『反美恐怖主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多次推銷其中東民主化邏輯,認為推進中東民主不僅可以傳播美國價值觀,而且中東地區將不會再產生反美的恐怖主義,可以提升美國的安全。英國《金融時報》21日稱,「在歷史上,西方維持自己在中東利益的通貨是賄賂和大棒,他們可以對獨裁者進行收買或脅迫。隨著中東地區民眾的覺醒,西方需要新的貨幣,對人民必須要用民主勸說的方式」。


  不過,美國在中東的各種實際利益讓美國不可能「全心全意推動這種民主化」。美國對中東各國「民主化騷亂」「有選擇性干預或淡忘」態度,引起世界許多質疑。瑞士《巴塞爾日報》以「美國不希望完全的民主」為題指出,美國對中東的民主並沒有真正的興趣,美國對於中東「民主化」只是出於自身的利益,保護在該地區的利益繼續下去。德國《青年世界周刊》稱,奧巴馬試圖既不失去各種老盟友,又不疏遠年輕的民主運動,這種兩面手法讓美國成為「令人懷疑的夥伴」。


  美國對不同國家「民主」採取不同態度,連美國媒體也不得不承認。《紐約時報》19日稱,「正如區別對待伊朗和埃及一樣,奧巴馬政府對於受到圍攻的利比亞、巴林政府的態度確實是不一樣的」。對於各國代表在聯合國內的質問,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賴斯只得尷尬地表示:「每一個國家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種情況都將由這些國家的人民決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委婉地寫道,美國發現自己在巴林面臨困難的局面,這是由於美國在巴林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利益,美國第五艦隊就駐在巴林,巴林還對赴阿富汗作戰的美國飛機提供基地和過境服務。


  西班牙《人類新聞》網站題為「美國『新中東』政策或將遭受有史以來最大外交失敗」的評論稱,從埃及到葉門再到巴林,美國政府都曾經為了自己的利益與這些國家的執政者進行緊密合作。與此同時,美國在伊朗卻毫不含糊地支持當地反對派推翻政府。文章稱,「美國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對其宣稱的自由的背叛。而美國政府在中東的雙重面孔只會增加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仇恨、增加世界各地爆發恐怖襲擊的可能性」。


  對美國推動「民主」,許多阿拉伯媒體認為,「民主」本身已經成為美國推動的「民主化」的最大受害者。埃及《國際政治》稱,「我們不會拒絕讓我們的社會實現民主化。但不幸的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和歷史因素使得我們的人民不得不懷疑美國在我們的社會推行民主的居心。

26

主題

84

帖子

1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7
沙發
六月六日 發表於 2011-3-6 16:13 | 只看該作者
美國的雙重標準由來已久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3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3-7 11:31 | 只看該作者
難得美國自己坦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