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網際網路自由」是「政治神話」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3-6 1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6 00:33:41  


近年來在部分獨聯體國家爆發的抗爭運動中都有網路的影子。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上海文匯報刊載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的文章《美國「網際網路自由」是「政治神話」》,全文如下:

  引言
  
  全球網際網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猛,極大改變了人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套用已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話來說,「誰掌握了信息,誰就統治著世界」。與此同時,「網路治理」問題也日益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研究世界主要大國之一的俄羅斯如何看待網路自由與網路安全問題,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國際政治中網際網路作用的理解,並為中國的網際網路治理政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贏取民意—— 網際網路是「戰略武器」

  作為冷戰時期歐美西方陣營的最大對手、並在獨聯體範圍內一系列「顔色革命」中飽受打擊的俄羅斯,對網際網路問題有著敏銳而直觀的認識。正如俄媒體所指出的,網際網路在梅德韋傑夫治下的俄羅斯已被納入國家深層戰略領域。

  年輕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酷愛網際網路,曾在訪美期間開通推特。正如俄《生意人報》的評論指出的,「梅德韋傑夫非常善於運用網路,在網路世界贏得民意,並且在網路中積聚政治基礎」。他在今年1月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鄭重其事地表示,「我每天早上都會上網,瀏覽關於俄羅斯、俄政府和我本人的評論。我可以告訴你們,我馬上就清醒了,立即睡意全無。」

  早在2009年4月8日,梅德韋傑夫在與俄最大黨「統一俄羅斯」領導人會面時曾專門提及網際網路的問題。在梅德韋傑夫看來,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一項戰略資源,必須認真對待:其一,網際網路首先是一種「戰略武器」。這種力量既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相較於其他傳統技術而言,網際網路的優勢正變得日益突出。儘管目前尚可利用傳統技術從政,如果任何政治力量不懂如何與網際網路友好相處,等待它的必然是政治生命的流逝。因此必須要學會利用它。其二,網際網路是重要的經濟資源。金融危機爆發前,網路公司的市值動輒就達數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儘管在金融風暴的打擊下有所下降,但網路經濟本身作為新興的經濟行為模式仍值得關注。其三,網際網路事關俄國家安全。網際網路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很高,俄一方面歡迎外國投資者參與搜索引擎或大型的社會網路等領域的投資,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梅德韋傑夫也警告俄官員「不要認為我的話過於保守」,應對這些外資予以跟蹤研究,因為這同時是國家安全問題。

  內外有別——自由與安全並重

  俄羅斯在推動網路自由方面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俄政府對待網民批評的重視和相對友善的態度並非偶然。2006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曾與全球網民進行對話。梅德韋傑夫經常在博客和推特上與網民就各種問題展開交流,其中不乏尖銳難題。2010年森林火災期間,俄羅斯特維爾州一名居民在博客上抱怨當地消防部門缺人缺器材,結果普京總理親自回覆了博主。事實上這些互動提高了俄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效率。

  為應對西方對俄羅斯言論自由,包括網際網路自由問題方面的抨擊,俄羅斯採取了內外有別的方式。一方面,俄強調維護網際網路的自由,尊重憲法賦予個人和公民在獲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同時,俄當局還將這種「網際網路自由」視為推進「創新經濟」的重要力量源泉,成為俄與西方主要大國構建「現代化同盟」關係的重要內容和象徵符號。另一方面,俄強調網路的監管在任何國家和任何社會都必然存在。在事關俄國家安全方面,俄也不遺餘力地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在俄當局看來,「自由」還是「安全」從來都不是一個單項選擇題,兩者並不矛盾。不同的是在國際舞台上俄更多呼籲「自由」,這有利於塑造開放的國家形象;而在國內政治領域,則更多強調「安全」。作為一枚硬幣的兩面,俄儘管力求同時兼顧,但若網際網路自由危及俄國家安全,俄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安全優先。這是俄一貫的戰略思維。

  梅德韋傑夫對於網際網路的政治功能,尤其是其對「國家安全」的破壞性作用的認識絕非偶然。獨聯體曾經的「顔色革命」中,各國反對派對於網路資源的利用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近年來在部分獨聯體國家爆發的抗爭運動中都有網路的影子。2009年摩爾多瓦的一次大規模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宣稱,藉助於SMS和博客系統,他們在一個小時之內就組織到數以千計的示威群眾,從而給摩當局造成不小困擾。在此背景下,俄羅斯當局高度重視網路安全的控制問題。俄信息技術及通訊部部長伊戈爾.謝戈列夫2009年接受《公報》專訪時曾指出,對網際網路實施蘇聯式的「書報檢查」制度從技術上來講有難度,俄不會推行。與此同時,謝戈列夫強調,對網際網路產業實施民族保護仍是必需的,俄希望避免本國一些技術上先進的網路公司被外國信息企業吞並。

  儘管2008年春生效的俄有關戰略產業的法律明確規定,提供接入網際網路服務的企業不計入戰略企業名單,但顯然存在著非正式的國家調控。2008年秋,俄羅斯國家反壟斷局禁止了俄第二大在線廣告公司「別貢」出售給美國「谷歌」的交易。此項兼並業務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普京對此深表不滿。有消息稱,俄信息技術及通訊部正在制定正式的監控體系,可能在新制定的「安全範疇」基礎上將網路產業納入戰略企業名單。

  全面立法——嚴防網際網路有害信息

  俄將網際網路監管分為個人、企業和國家三個層級。個人生活層面上,俄尤為重視兒童安全使用網路資源的監管,對這一爭議較少領域的投入和介紹也相對較多。俄強調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觸到可能傷害其幼小心靈的網際網路信息,如暴力、情色、毒品等。這不是俄羅斯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在信息化時代需要應對的「新威脅和新挑戰」。很多網路軟體由此誕生,如「少兒網衛」系統能讓家長自動過濾一些有害網站。在企業層級上,俄強調要防止同行企業因不當競爭行為或個別網際網路企業因提供不準確或錯誤信息損及客戶本應享受到的服務質量;俄還高度重視個人賬戶等關鍵金融信息的網路安全問題。

  至於國家層面上的監控則頗有爭議,俄非常注意使用法律手段。規範這類活動的主要法律包括2000年6月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國家信息安全構想》、《俄羅斯聯邦因特網發展和利用國家政策法》、《信息權法》、《個人信息法》、《國際信息交易法》等20餘部法律。俄還制定和公布了《俄羅斯網路立法構想》等綱領性文件。

  這些法律法令要求保障向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通報有關俄國家政策的可靠信息、有關俄羅斯及國際上重大社會事件的官方立場,保障公民獲取公開的國家信息資源;要求建立具有可預防破壞、銷毀和歪曲信息,甚至改變信息化、通信設備和系統功能的特殊系統和手段。在國內政策領域,俄當局強調必須建立抵禦國內外包括信息服務市場和大眾媒體在內的壟斷信息基礎設施的系統;進行積極的反擊宣傳,消除因散布俄羅斯國內政策的虛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響。在精神生活領域,俄主張研製有效的組織法律機制,以利於大眾信息媒體和公民訪問有關聯邦權力機構和社會機構活動的公開信息,保障大眾信息媒體真實報道有意義的社會事件;禁止在大眾電子信息設備中宣傳有關暴力、兇殺和反社會行為的節目。

  俄特別強調,保護自由並兼顧國家安全在網際網路時代已成為全球性難題,因為網路既可以為「揚善」服務,也可為「縱惡」所驅使。最明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利用網際網路招募志願者,進行遠程培訓和操控完成恐怖襲擊。因此,俄尤其重視對「三股勢力」的網路防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法院曾以發現部分含極端主義傾向的材料為由短時期禁止了YouTube、Internet Archive以及另外三種網路資源。俄印古什共和國法院曾短暫禁止過一個名叫LiveJournal的網站,原因同樣是其中包含了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話語和思想。

  實名登記——抵制西方「顛覆活動」

  中東北非局勢的演變使得部分西方政治力量對藉助「網際網路自由」推動政權更迭抱有新的期盼。西方政客和媒體愈發熱衷於將網際網路與網路社會美化成抵抗運動的工具。而克裡姆林宮除了研究阿拉伯形勢變化對俄羅斯的利弊影響外,更關心這是否會波及俄國內政局。俄當局傾向於認為西方可能會利用「推特」和「臉譜」等網際網路工具來影響政局變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梅德韋傑夫最近在視察北高加索重鎮弗拉迪卡夫卡茲時警告說,「讓我們面對事實,他們已經為我們準備了同樣一幕,現在他們將努力實現之。」這足以反映出俄對來自網際網路的安全威脅十分重視。

  為應對可能的網際網路「革命」,俄政府已經向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提交了關於為完善對大眾傳媒、電視和廣播領域法律監控,對俄羅斯聯邦部分法律進行修訂的法律草案。據《莫斯科時報》稱,俄聯邦安全局與內政部近年來已找到了最好的對策——實名登記每個網路用戶以辨識「極端主義者」並對其進行司法控告。俄當局對通過提議修正刑法使網路用戶文責自負,其目的不在於暗示「臉譜」等網路社交平台用戶是極端主義分子,而在於通過要求個人用戶簽訂一份包含自身護照信息的條約迫使他們負起責任,並且責任到人。

  與此同時,由巴甫洛夫斯基牽頭的政府智囊機構「有效政策基金會」幾年前即開始進行「博客學校」培訓項目。從該基金會提供的「天鵝絨革命:一個警告」等課程來看,其目的在於抵制西方的「顛覆活動」。俄還積極宣傳美國的「網際網路自由」只是一個「政治神話」。俄《消息報》不久前以「美國的言論自由?您在說笑話吧?」為題對包括網際網路自由在內的所謂美國言論自由予以揭露和批判。美國方面則針鋒相對地稱,俄有一個隸屬於克里姆林宮的不斷擴大的「網路軍團」,正通過親政府評論員或是國家注資的網站與博客來影響在線討論。

  種種跡象顯示,俄似乎對網路介入國內政治已經做出了預防性安排。「統一俄羅斯」黨成員阿列克謝.恰達耶夫今年2月在《獨立報》發表文章稱,「2011年國家杜馬選舉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基於網路的競選活動,這將與傳統大眾媒體競選的重要性相當甚至更大。」

  整體而言,俄羅斯當局將網際網路視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武器,認為俄一方面理應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對其加以適當的控制並保護網際網路免受「圖謀不軌者」的傷害。換言之,自由和安全是俄羅斯網路治理政策這塊硬幣的兩個互相不可替代的方面,既不能因安全而忘卻基本的自由,也不能因追求絕對的自由而放棄國家的安全訴求。俄羅斯在網際網路自由和安全之間追求微妙的平衡,進行了內外有別的分類管理政策。但最近在中東北非形勢的影響下,俄在允許一定程度的網路自由的前提下,似也開始對網際網路實施更大的控制。這是基於國家安全的核心訴求。

  「去美國化」——爭國際網際網路話語權

  當前國際網際網路治理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美國的主導地位。美國政府藉助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等專門機構獲得了對網際網路域名和網名的絕對控制地位。美國一家獨大的現狀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俄羅斯的不安。同樣是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慮,俄一直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網際網路終端服務的「去美國化」。

  俄認為,網路治理對於俄國家安全而言有以下特殊領域需要重點關註:第一,維護國家域名的主權及其控制。第二,俄羅斯和國際社會的其他成員一樣,都希望根服務器的穩定運行。第三,Internet協議標準的合理制定以及IP地址、域名的合理分配等。

  在俄看來,目前美仍維持著對網際網路終端的絕對控制是世界其他國家「信息不安全」的根本原因。根據ICANN的相關原則,任何國際網際網路服務的重大變更都需要得到美國國務院的同意。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有可能利用這一現狀為其外交利益服務。理論上,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清除敵對國家的信息終端,使其後綴從根服務器中被封住或刪除,從而讓這個國家在網際網路世界中消失。此外,美國對網際網路根系統的控制還可能阻斷他國或他人對歷史信息的獲得,從而在某些情況下對他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為獲得更多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權,俄要求本國外交部門根據《國家信息安全構想》等文件努力爭取深度融入國際信息社會並獲得相應的話語權。俄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對美施加壓力:一是在雙邊渠道與美談判,提出就限制網路武器簽訂國際軍控協議;二是聯合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要求美國交出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的權限。從2003年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開始,俄與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77國集團」均對此持贊成立場。
清靜無為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沙發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3-6 12:38 | 只看該作者
「網際網路+言論自由=戰略武器」,這就是美國的策略,與外太空非軍事化是同類的神話,美國與蘇聯簽訂這方面條約之後,美國就毫不忌諱,公然發展星戰武器,之後,一邊積極發展更多的太空軍備,一邊不斷指責其他國家發展太空武器,似乎條約只適用於美國以外的國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2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4
3
封常青 發表於 2011-3-6 21:06 | 只看該作者
難道在美國,在網路上就是百分百自由的嗎?難道美國人對網路就沒有管制嗎?可笑!美國自己一方面不斷加強對網路的管理,另一方面卻要求我們放開網路,這是哪門子道理?搞雙重標準也搞得太自以為是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