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拉伯亂局 美國也頭疼 (圖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2-24 2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2月24日  僑報網



  2月23日,警察與反政府示威者在葉門首都薩那街頭對峙,但雙方未發生衝突。新華社



  2月23日,在國務卿希拉里的陪同下,奧巴馬總統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就利比亞局勢發表講話。美聯社



  2月22日,大批埃及僑民通過陸路關口薩盧姆逃離利比亞回國。新華社



  2月23日,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被釋放的反政府人士到珍珠廣場參加反政府示威。新華社

  進入2011年以來,反政府抗議浪潮席捲北非和中東,許多穆斯林國家政局動蕩,影響波及全球。由於美國在該地區有巨大利益,而且一向不余遺力地兜售其價值觀,人們很自然會把那裡發生的所謂民主運動與美國聯繫在一起。大陸《參考消息》日前以「中東亂局隱現美國戰略『黑手』」為主題,集中編譯了美國、英國和俄國媒體的3篇文章,試圖從中找出答案。不過,從奧巴馬總統的最新表態看,美國對那裡的動亂似乎也很頭疼。

  2月23日,奧巴馬總統對發生在利比亞的暴力事件進行了譴責,稱之為「無法令人容忍且不可接受的」。他說,他將派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Rodham Clinton)前往日內瓦參加旨在終止這一暴力事件的國際性會談。

  據美聯社報道,奧巴馬說,他正在研究「一系列的選項」來向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Moammar Gadhafi)的政權施壓,希望他們停止對利比亞民眾的攻擊。暴力衝突事件已經在這一北非國家蔓延開來。奧巴馬說,這些選項中包括「行動」,即美國及其盟友對利比亞採取的制裁行動。

  奧巴馬在白宮的一個簡短的發言中說:「我們正在盡一切可能保護美國公民。」

  這是他在利比亞發生暴力事件幾天後第一次公開表態。他與希拉里在白宮就利比亞的局勢進行磋商之後共同現身記者會。

  奧巴馬說:「我們強烈譴責在利比亞使用暴力。那裡的苦難和流血事件是令人無法容忍的。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對和平示威者的威脅及向他們開槍的命令以及對利比亞人民做進一步的懲罰都是不可接受的。」

  他的講話發生在利比亞的鄰國埃及和突尼西亞發生暴動之後。利比亞長達1周的抗議
活動遭到了忠於卡扎菲的軍人更為殘暴的回應。

  奧巴馬在美國成功地開始從當地撤僑之後打破了對該地混亂局勢的公開的沉默。

  在早些時候,白宮發言人卡尼(Jay Carney)說,奧巴馬「強烈譴責」利比亞的流血事件。卡尼說,美國正在審查許多選項,其中包括制裁,以終止那裡的對抗。

  奧巴馬說,希拉里將在周一參加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大會,「她將與其它國家的對等官員就該地區的事件進行咨商,並聯合國際社會以統一的口徑與利比亞政府和人民對話」。

  奧巴馬還說,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Bill Burns)將到歐洲訪問,與盟國就北非的事態發展進行磋商。

  上周五,奧巴馬就利比亞的局勢發表了一篇書面聲明。這次是他第一次公開就此危機發表講話。

  奧巴馬說:「我們正在做一切可以做的事來保護美國公民。這是我的頭等大事。我們敦促在利比亞的美國人離開那裡。國務院正在協助那些需要支持的人。」

  他說,這不只是美國所關心的事情。整個世界都在關注那裡情況的發展。

  僑報編譯巴斯聞
  只許巴林鎮壓 不準伊朗維穩


  《紐約時報》2月16日一篇題為《美國在對待伊朗和巴林的騷亂時遵循兩種路線》的文章說,近來,兩個惹上麻煩的國家為避免出現讓埃及政府倒台的那種情況,都採取了鎮壓抗議者等做法。對於這兩國政府,奧巴馬政府的反應截然不同。

  對伊朗這個受到制裁卻依然發展使它與西方發生分歧的核計劃的國家,奧巴馬政府可以說是在鼓勵抗議者走上街頭。而對巴林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美國政府則敦促該國國王消除人民的不滿。在15日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這兩種態度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奧巴馬總統指責伊朗領導人虛偽,說他們起初鼓勵埃及的抗議活動,稱其為伊朗本國革命的繼續,接下來卻對以此為理由走上街頭的伊朗人實施鎮壓。他接著敦促抗議者鼓起「勇氣,從而表達自身對進一步的自由和更具代表性的政府的渴望」。但在談到包括巴林在內的其他政局動蕩的國家時,奧巴馬卻給這些國家的政府而不是抗議者提出了建議,解釋該地區的外交已經到了非常棘手的地步。

  奧巴馬針對伊朗的講話是他為鼓動街頭抗議活動而發表的最為激烈的言論。因為美國官員現在看到一個機會,即能夠藉此擴大伊朗社會的分歧,並讓毛拉們的日子更加不好過。美國政府一名高官近日堅稱:「這並非政權更迭策略。不過公平地講,這是在利用已經存在的裂痕。」

  不過,美國與該地區其他國家打交道更為複雜,特別是如果它們是戰略盟友的話,埃及就是這種情況。在巴林問題上也同樣複雜,這個島國是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的駐紮地。

  巴林有兩名抗議者遇害。但奧巴馬並沒有提到巴林的暴力活動,而是劃清了埃及成功的起義和伊朗2009年鎮壓行動之間的區別。他說:「不同之處在於伊朗政府的反應,它的反應是射殺、毆打和逮捕民眾。」

  美國政府的一名高官也說,伊朗和巴林之間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國政府譴責任何地方發生的暴力活動。但他同時說,巴林國王哈馬德對有人遇害作出反應,要求展開調查,並承諾繼續推進政治改革進程。

  哈馬德在孤立伊朗方面一直是美國的堅定盟友。事實上,在維基揭秘網公布的文件中,美國外交官援引了他敦促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的原話。

  提供經濟援助 藉機西化阿拉伯世界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月2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經濟援助有助於民主在阿拉伯世界出現》的文章。文章說,阿拉伯國家的起義是個歷史性時刻,但個中危險在於,一連串的政治變動會像1848年歐洲大革命一樣引起極端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西方國家應該勇敢採取行動向阿拉伯改革者表明,他們冒的風險將迅速得到回報。這將發出團結一致的信號,而且成本並不高。

  西方國家應該效仿的是美國支持歐洲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劃。20世紀40年代後期的決策者知道,一個自由繁榮的歐洲意義重大。他們的繼任者需要了解阿拉伯世界存在的風險:那裡缺乏表達不同政治意見的出口,這種狀況刺激了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發展。許下援助承諾可能與美國國會——很可能還包括歐洲各國議會——的一些觀點相抵觸,但它毫無疑問將符合民主國家的利益。

  歐盟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本周將在布魯塞爾召開多邊會議,她的這種做法值得表揚,但此次會議一定不能變成清談會。即使在這個階段,各方還是可以作出具體承諾。

  本財政年度美國對中東援助將達到70億美元,其中不包括伊拉克重建費用。受援大戶是安保需求強烈的以色列和接受大約20億美元援助的埃及,其他主要受援國包括約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這筆資金與奧巴馬政府高達7870億美元的國內經濟刺激計劃等開支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向中東地區新興民主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多邊經濟援助將向它們表明,進行制度改革是有回報的。這筆資金並不包括軍事援助,而且歐洲國家應該貢獻一部分。一些軍事援助項目可能被支持企業界發展的項目所取代。但是,主要的改革將是幫助阿拉伯經濟融入全球市場。對阿拉伯國家來說,這一變化起到的作用將與在許多東南亞國家起到的作用如出一轍。

  這就要求改變西方援助的分配方式——這些援助過去經常與和平談判聯繫在一起。當然了,和平也事關重大,但將援助與經濟改革和民主制度發展聯繫起來會更好。

  這並不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強制推行西方發展模式,而是承認競爭壓力有助於創造財富。這就是改善阿拉伯人民境遇和維護西方民主國家安全的戰場所在。富有見地而又慷慨大方的介入措施可能被證明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灌輸獨裁民主 不惜他國流血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2月2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由——就是我們來的時候!》的文章。文章說,美國國務院以金錢潤滑的強大機器一刻也沒有停止在敵國和友國的破壞工作,美國對外政策的「民主獨裁」心理就是這樣。

  美國整個外交機構和整套實施外交政策的機器一刻不停地在美國外交官所到之處灌輸「美國思維」和「順從美國」的思想。「民主=我們」的公式意在向全世界指出,如果沒有美國,如果不以美國的利益、目標和需求為上,這位「穿著美國制服的女士」(指民主)就根本不會存在。

  最近幾周在阿拉伯國家發生的戲劇性事件再次表明,美國毫不理會諸如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的準則,它將一批「獨裁者」從昔日的朋友名單中刪除,以便安排「人民選出的」新獨裁者。

  顯然,只要有助於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美國國務院願意看到別人廣場上的人群和鮮血。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內部」巧妙發起的革命不失為一種理想工具。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美國秘密支持了埃及的異見者,他們3年前向華盛頓承諾在2011年組織「政權更替」運動。

  2008年4月6日,超過10萬名埃及網民決定通過「臉譜」社交網站支持大邁哈萊市的工人罷工,這場運動隨後發展為全國性罷工。這也成為「4月6日」青年運動成立的推動力。

  《每日電訊報》證實,「4月6日」運動得到了華盛頓的關注。2008年12月初,他們中的一些人受邀前往紐約與來自全球的青年領袖見面,一批高級專家也被召來「尋找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自由和公平,反對暴力、極端主義和壓迫的最佳手段」。這次會議提出,來自15國的17個青年組織「應當建立青年運動聯盟」。

  《每日電訊報》稱,這個聯盟已經建立起來。「臉譜」、谷歌、YouTube、M TV等美國公司以及為美國政府培養年輕接班人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直接參與了該聯盟的建立。

  在導致穆巴拉克總統下台的開羅騷亂中捕捉「4月6日」運動的身影本是一件有趣的事,遺憾的是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但可以認定,3年前正是該運動的領袖在紐約向美國國務院承諾要在2011年大選之前「推翻政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沙發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11-2-24 23:29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人是頭疼,你看看這油價,能不頭疼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9

主題

490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3
oldbz 發表於 2011-2-24 23:32 | 只看該作者
搬個板凳前排就座

等看沙特也茉莉花香時

米國人是哭還是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