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z)儒家思想與尚武精神 III 傳統尚武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複製鏈接]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4 1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II傳統尚武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具有豐富的尚武文化精神,然而另一方面,傳統尚武精神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茲分而論述之。
??1、傳統軍事尚武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以仁德為本,因而主張慎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云:「子之所慎:齊(齋)、戰、疾。」另外,儒家原典《尚書》中也有大量的慎戰思想。《尚書﹒說命中》云:「惟甲胄起戎。」蔡沈解釋之:「甲胄,所以衛身也,輕動則有起戎之憂。」又《尚書﹒大誥》中有云:「允動鰥寡,哀哉!」意即勞師動眾,擾動鰥寡,實可哀哉!基於此,所以《尚書﹒武成》又有云:「一戎衣,天下大定。」即主張一次用兵而徹底安定天下。不管這種願望的可行性如何,但確實反映了儒家對武力和用兵之事的審慎態度。而這種慎戰思想也是先秦兵家暴力戰爭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軍事尚武傳統中「自古知兵非好戰」的真理。《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馬法》第一篇即為《仁本篇》,其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吳子﹒圖國》開篇也云:「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社稷。」《孫臏兵法﹒見威王》也明確指出:「素信者倡,窮兵者亡。」先秦兵家幾乎都主張慎戰,反對窮兵黷武。在此慎戰觀的支配下,孫子提出了代表東方兵學最高境界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思想。《孫子﹒謀攻》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儒家講究「兵不血刃」,而孫子將「攻城之法」置為下下之策,真乃不謀而合。
??儒家具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尤以孟子為著。而兵家在提倡尚武精神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重民、愛民思想。其實,慎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種傾向,之所以慎戰正是由於戰爭有勞民傷民的惡果。孫子認識到戰爭的這種禍害,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戰爭原則。[77]第一、「兵貴勝,不貴久」。因為戰爭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所以,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必須速戰速決。第二、「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孫子的戰爭論是建立在正義論基礎之上的,他認為,為了減輕本國國民的負擔,可以取資於無道的敵國。第三、「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主張將所繳敵方戰備和俘虜為我所用,以減輕物資供應壓力,增強本方實力。孫子在此提出「卒善而養之」的優待俘虜觀點,與儒家民本思想一樣,都反映了一定的人本主義意識。除《孫子》之外,先秦其它許多兵家著作中也都具有豐富的重民、愛民思想。《尉繚子﹒戰威》篇指出,治軍治民「必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然後律其身」。《三略﹒上》也有云:「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人;以弱勝強者,民也。」《司馬法﹒仁本》云:「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又云:「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其民也;冬夏不與師,所以兼愛民也。」幾乎是孔子「役民以時」思想的翻版。民本思想在戰爭中的表現即為人心向背問題,所謂「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78],這正是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觀點的反映。
??兵家還提出了許多重「文德」、重「仁義」的命題,而幾乎都是儒家仁德觀的內容。《吳子﹒圖國》開篇即云:「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尉繚子﹒兵令上》也云:「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都主張文武兼治。《吳子﹒圖國》中又云:「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貴者,患必及之。是故,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不僅治國如此,就是治軍,也同樣要「教之以禮,勵之以義」。吳起還認為作為一個戰將必須具有仁德且文武兼備,如其雲「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布敵決疑」,如此方可「謂之良將」[79]。《三略》也有云:「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強調仁德的作用。其又有云:「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80]《六韜》中謂戰將有所謂「六守」,即「仁、義、忠、信、勇、謀」[81],幾乎與孔孟的「三達德」、「五常德」相類。
??兵家提倡軍事尚武精神,但建立在戰爭正義論的基礎之上。而兵家的正義戰爭論正是孔子「以惡制惡」和荀子「以暴制暴」的思想的發展。《吳子﹒國圖篇》中把軍隊分為五類,即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而其中「義兵」即指「禁暴救亂」之兵。《尉繚子﹒兵教上》亦有「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之雲。《司馬法﹒仁本》論及戰爭作用也明確云:「以戰去戰,雖戰可也。」都主張戰爭和武力是實行仁道及和平的工具。
??2、民間俠義尚武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不僅軍事尚武精神中富有豐富的儒家文化因子,而且民間俠義尚武精神也被儒家倫理和人文精神所深深浸染。
??儒家思想的重「禮」崇「德」,及其程度,乃眾所周知,茲不贅述。而這種重「禮」崇「德」思想也為民間俠義尚武精神所深深推重。中國武術界素有「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之說,所謂「缺德者不或與之學,喪禮者不或教之武」,武德早已成為中國武術的靈魂與內核。這種「武德重於武藝」的觀念,在武林中,可謂根深蒂固。在此意識下,產生了許多關於武術的「傳規」。明代內家拳有「五不傳」,太極拳打穴法有「八不傳」,而對所謂「心術不正」、「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的「禁傳」,是其共同的內容;只有「忠孝知恩者、心氣平和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氣」,才能傳之。而這些「傳規」幾乎都是儒家倫理道德觀的主要內容。另外,「少林七十二藝」也強調,武術技擊「尚德不尚力」,即推尚道德,而非嗜衷武力。不僅如此,中國武術在儒家思想的熏染下,還形成了「尚禮」的傳統。其在習練與格鬥中形成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禮節,如「三指禮」、「四指禮」、「五指禮」、 「舉手禮」、「一字禮」、「見山禮」等等。可以說,中國武術的各大派系儘管武術理念和練功方法各異,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都十分注重「武德」和「仁術」。
??就像傳統軍事尚武精神受儒家「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的暴力正義論影響一樣,民間俠義尚武精神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特徵。據說,「武」由「止」和「戈」組成,意即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這種說法似乎說明,中國武術自誕生起,即具有這種「以暴制暴」的正義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論述的儒家思想與尚武精神的相融性;相反,這種「不謀而合」、「天然而具」的文化共相,卻正好說明了這種相融性。實際上,這正是尚武精神與儒家思想「同胞而生」的結果,在具備這種天然共性后,他們在「後天」環境中又互相給對方以影響,以致更加加深了二者的相融性。由這種「以暴制暴」的暴力正義論衍生出的,正是懲奸鋤惡的武林俠義精神。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82] 而中國武俠素有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制強制暴精神,從而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仗劍的「民間神」,從《史記﹒遊俠列傳》看,中國武俠從誕生起即具備這種精神。中國民間武術家有所謂「三懼三不懼」之說:「三懼」,即「懼老、幼、婦」;「三不懼」,即指對有大氣力、大功夫和大勢力的「強梁之徒」,要毫不手軟,痛下快手。在這裡,武藝僅是有效實現義舉的手段,「義」先而「勇」后,頗類孔子的「仁勇」觀。
??儒家人格修養學說的文化因子也深深滲透於民間俠義尚武精神之中。中國武林俠節觀的兩個重要方面,即「崇節義」和「重尊嚴」,而儒家「士可殺不可辱」的節義觀和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也同樣反映了這種武林俠節觀。又《禮記﹒大學》首章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中,「止於至善」已成為傳統文化重要精神特質之一。孔子主張「克己復禮」,還提出「老要戒斗而少戒縱慾」的觀點。而中國武術的修鍊,也同樣講究克制與完善。少林有「十戒」,永春白鶴拳有「五戒」、「四善」,而「戒縱慾」及「戒好鬥」是其「戒約」的共同內容;[83] 「四善」即「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完全是儒家人格修養學說即《大學》所云「誠心、正意、修身」的內容。近代著名武師霍元甲,1909年創辦精武體育會時也明確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宗旨,被武林譽為「精武精神」,可見儒家人格修養學說在民間尚武精神中的影響。
??《論語﹒八佾》記,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在這裡說「君子無所爭」,但又強調必爭於射箭。即儒家思想主張與世無爭,但必要時又非爭不可,所以就有了「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君子」之爭。頗有趣味的是,中國武術又有另一種說法,即「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84]。尚武精神的本質即尚力尚爭,而由於武德的制約又要「不與人爭」,於是也出現了先禮后爭的「君子」之爭。頗為微妙的是,二者在此一層面找到了相融的「調和劑」。除了這種「爭和」觀外,儒家的平均思想和人際關係理想模式也對民間俠義尚武精神,特別是民間秘密結社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民間秘密結社是武俠最為集中的地方,而二者的組合機制主要有兩個方面,即以平均思想為核心的「共同精神支柱」和組織上的「類親屬結構」[85]。《論語﹒季氏》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平均主義思想對於廣大下層民眾具有難以想象的巨大號召力,無數次的起義革命和結社暴動,幾乎都由一句「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86]的簡單口號所激之而起。而這種「共同的精神支柱」,亦遂成為聯結仗劍起義的武俠與民間秘密結社的紐帶。其組織上的「類親屬結構」則是以儒家思想的人際關係理想模式為主要內容。《易經﹒復卦》有云:「朋來無咎,反覆其道。」《論語﹒顏淵》云:「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也有「千里之外皆為兄弟」的類似之雲。而這種「四海之內皆為兄弟」的人際關係理想模式正是「類親屬結構「的主要內容。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民間俠義尚武精神中的深遠影響。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