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z)儒家思想與尚武精神 II 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

[複製鏈接]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4 1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I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中具有豐富的尚武文化精神,這一點是不難想象亦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儒家思想是繼承上古和三代文明而產生的,而上古和三代的文明特質則主要體現為尚武傳統,因而雖然儒家思想偏重接受其禮樂文化精神,卻不能不在某種程度和某種意義上對尚武精神予以認同。
??1、儒家人格修養學說中的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的本質在個人性格上表現為勇武剛健的陽剛精神,而這正是儒家人格修養所要求的。《禮記﹒儒行》云:「儒有……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剛毅有如此者。」這種具有強烈的春秋「武士道」精神的全新「儒行」,以致魯哀公都為之汗顏,表示「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46]。儒家原典中的這種令人振奮的剛健精神,可謂俯拾皆是。《詩經﹒邶風﹒簡兮》描寫周代宮廷「萬舞」(分武舞和文舞兩大部分)的宏大威武場面曰:「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又《鄭風﹒叔于田》描述青年獵人云:「不如叔也,洵美且武。」《鄭風﹒羔裘》也云:「羔裘豹飾,孔武有力。」《鄭風﹒大叔于田》還描寫了一位勇敢善射、與老虎赤手相搏的青年獵人形象,可見儒家對雄武剛健精神的崇尚。而《易傳﹒乾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早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剛健精神的最佳詮釋。正如錢穆先生所云:「據《論語》與《周易》,儒家論人事皆尚剛,不尚柔。」[47]又《尚書﹒皋陶謨》載,禹問皋陶「何謂九德」,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厚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尚書 ﹒洪範》又有「三德」之說:「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又雲,「強弗友剛克」,「沉潛剛克」,即是說對於隱伏於下的勢力可用武力或憑剛強而克之。皋陶所謂「九德」中,「栗」、「立」、「亂」、「毅」等均有「堅、剛」之意,尤其是「簡」、「剛」、「強」三種品格為勇者所必具,故鄭玄謂此「三者相類,即《洪範》所云『剛克』也」[58]。
??孔子關於人格修養還有著名的「三達德」之說。《禮記﹒中庸》云:「知、仁、勇者,天下之達德也。」《論語﹒子罕》和《憲問》兩篇中都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已成公論。而「勇」正是孔子仁學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孔子說:「仁者必有勇。」[49]又云:「見義不為,無勇也。」[50]即在孔子看來,一個柔弱的懦夫是絕不可能成為「仁者」的,儒家所提倡的是那種剛毅勇健、擔負的起天下重任的人格。故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庸》也有云:「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論語﹒子路》又說:「剛、毅、木訥,近仁。」由這種剛毅精神而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51]謂在冰雪嚴寒的惡劣環境中,才能真正顯示出勇者意志的崇高。這種精神力量發展到極致,便有了「殺身成仁」的大節大勇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武士精神」。這種精神的宣誓一直回蕩在華夏兩千年的歷史長廊中:《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不可奪也。」《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實可堪稱前無古人之大氣魄,難怪胡適將孔子所言的君子稱為「見危致命的武士道君子」,並進一步說:「我頗疑心孔子受了那幾百年來封建(指西周分封建制—筆者)社會中的武士風氣的影響,所以他把那柔懦的儒和殺身成仁的武士合併在一起,造成了一種新的『儒行』。」[52]孔子的這種「殺身成仁」精神後來直接為孟子繼承,並提出了異曲同工的「捨生取義」說。
??孟子在人格修養方面還提出了其獨特的「養氣」說。據《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講述了戰國兩位著名武士北宮黝和孟施捨的「養勇」方法后,提出了自己的「浩然之氣」說,指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種「至大至剛」的陽剛之氣,正體現了尚武精神的「尚力」本質。有的論者聯繫前文,認為孟子的這種「浩然之氣」,就是「勇氣」的「氣」,「士氣」的「氣」,「它和武士的勇氣、士氣的性質相同」[53]。其實,它比武士之氣更為崇高,更為雄健,因它與「志」相聯。故孟子又說:「夫志,氣之帥也。」一個充滿「浩然之氣」的「大志」之人,即具備了孟子所謂的「大丈夫」人格。毛澤東將孟子的「浩然之氣」和「大丈夫」人格稱之為「豪傑精神」,並深深推崇之,云:「吾之意與孟子所論浩然之氣及大丈夫兩章之意,大略相同。」[54]可以說,至孟子時,尚武精神作為儒家人格修養精神的重要內容,被發揮到了極致。
??2、儒家思想中的軍事尚武精神
??軍事尚武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孔子在《論語﹒述而》中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裡的「藝」即指禮、樂、書、數、射、御六種技能,其中「射」和「御」都是當時社會中最重要的軍事技能。《尚書》作為儒家原典「五經」之一,其相當一部分內容即為誅討逆命的征伐之事,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55],尚武精神在《尚書》中被推崇備至。《尚書﹒甘誓》云:「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要求戰士們不畏強敵,勇往直前。《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勉勵軍士:「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泰誓下》又有云:「爾眾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都是號召士兵們,以勇猛威武的軍容和果敢堅毅的精神,勇往前進,以成就自己君王的功業。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但對軍事和武備很重視,而且本身也很熟悉軍事。《論語﹒顏淵》記孔子云:「足食、足兵、民之信也。」另外,《左傳﹒定公十年》與《史記﹒孔子世家》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與夾谷,「孔子攝相事」,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因而「請具左右司馬」。從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張外交等文事應以武力作為後盾,可見它對軍事武備的重視。後來在會盟中,齊國企圖「以兵劫魯侯」,而孔子大義凜然退齊師,以致齊景公「懼而動,歸而大恐」。梁啟超贊曰:「非大勇熟能與於斯?……孔子之所以提倡尚武精神至矣!」[56]《論語﹒衛靈公》記:「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左傳﹒哀公十一年》也有類似記載。這似乎說孔子不習軍事,其實不然。孔子只是反對不義之戰,之所以「明日遂行」,亦是此因。《論語﹒憲問》中,孔子認為「衛靈公無道」卻「不喪(敗亡)」,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因為有「王孫賈治軍旅」。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正是因為衛靈公「無道」,所以孔子才對衛靈公說不習「軍旅之事」,同時也可見孔子並不忽視或低估軍事的作用。孔子提倡保衛國家等正義之戰,所謂「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57]。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58]這都說明儒家仁學體系從一開始就接納和包含了暴力。不僅如此,孔子還具有很高的軍事素養。《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有為季康子帥軍與齊國作戰,大獲全勝。季氏問冉有曰:「子之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以致季康子聞此言后,而「欲召之」。這說明孔子是精於戰爭和用兵之道的。《論語﹒子路》中記孔子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又云:「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李澤厚先生評此說,認為「這兩章都是講練兵習武之必要,……孔夫子並非書獃子,只講修身、文化之類,大不同後世腐儒」[59]。孔子認為,只要武力用於為民取福,即值得提倡和讚揚。基於此,孔子對於齊桓公和管仲以武力稱霸的評價也是肯定大於否定。《論語﹒憲問》中記,孔子評「齊桓公正而不譎」,評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又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對齊桓公,特別是管仲的武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孟子與孔子一樣,也反對不義之戰和純粹以功利為目標的戰爭,但他絕不是一個「非戰主義者」或「非暴力主義者」。孟子主張為施行仁政而採用戰爭工具,他把這種正義的軍隊稱為「仁義之師」或「仁者之師」。為此,他還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軍事尚武思想的命題,如「仁者無敵」[60],「以至仁伐至不仁」[61],「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62]等等。孟子的軍事尚武思想還表現出強烈的「民本位」傾向,如其主張「誅其君而吊其民」[6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64]等等。在這種「民本位」思想的主導下,孟子提出了具有一定民主意識的「君主易位」思想,《孟子﹒萬章下》有云:「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由此,又直接生成了儒家思想中的暴力革命思想。儒家暴力革命論來源於《尚書》中的「伐無道」思想:所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65],所以有「成湯革夏」[66];所謂「商罪貫盈,天命誅之」[67],因而有武王「弋殷命」[79]。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誅一夫」觀點。《孟子﹒梁惠王下》云:「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種對無道之君可以暴力誅之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世的起義和革命。「誅亂除暴」,「解民倒懸」在古代戰爭史上具有神奇般的號召力,直至在晚近的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創建中,都曾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如學者所云:「革命論是儒家的傳統論說,出於三代,顯於漢代,漢代之後不彰,直到晚清又成為顯論。」[69]而其革命論的本質即以暴力為主要特徵,具有強烈的尚武精神,因為其革命的「基本含義就是改朝換代,以武力推翻前朝,包括了對舊皇族的戮」[70]。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荀子思想區別於孔孟二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剛性」。梁啟雄先生說:「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71]實際上,荀子不僅「兼尚霸道」,而且還「不廢法治」[72],具有很強的重法思想。尤其是荀子發展了孔孟的軍事尚武思想,使儒家軍事尚武精神體系漸臻完善。《荀子》中有專門《議兵》篇論述軍事問題,此外,《王制》、《富國》、《強國》等篇也有涉及。
??荀子尚武思想總的特徵是「以暴制暴」,主張以武力除惡揚善,衛弱禁暴。《荀子﹒儒效》篇云:「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調一天下,制強暴,則非大儒也。」由此可見「以暴制暴」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另外,《王制》篇有雲,「存亡繼絕,衛弱禁暴」方是「知霸道者也」;又雲「折願禁悍,而刑罰不過,……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富國》篇又從反面論之,曰:「不威不強不足以禁暴勝悍也。」《議兵》篇論及戰爭作用時,云:「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明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具有的「以暴制暴」的軍事尚武精神。實際上,這種「以暴制暴「的尚武思想,正是孔子繼承上古血族復仇精神而形成的「以惡制惡」思想的發展,《論語﹒里仁》有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又云:「惡不仁者,其為仁矣。」即然也。
??荀子認為,堯、舜之所以能「一天下」,就在於有「兵者勁之」的後盾[73]。所以荀子說:「奪然後義,殺然後仁。」[74]實際上主張仁義應以武力作為後盾。基於這種認識,荀子提出了重軍備、愛軍士的思想。在《議兵》篇中,他明確提出了武器裝備好的國家強,反之則弱;「重用兵者強」,反之則弱的觀點。在《王制》篇中,他建議國君,對於別國所打擊的「材枝股肱,健勇爪牙之士」,要「將來致之,並閱之,砥礪之於朝廷」。長此以往,別國就會衰敗,而本國卻「安以其國為是者霸」。荀子非常重視軍事和戰爭的效用,因而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思想和具體的戰爭原則。在宏觀戰略方面,荀子提出了諸如國家設防原則、積極防禦戰略、國防外交思想等戰略原則,他甚至被認為是最早提出「勢均」戰略思想的軍事家[75];在具體戰術方面,荀子提出了戰爭中的「六術」(即六項戰術)、「五權」(即五種應當權衡的情況)和「三至」(即三項最高原則),並認為「慎行此六術、五權、三至,而處之以恭敬無壙,夫是之謂天下之將,則通於神明矣」[76]。
??由此可見,軍事尚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一思想濫觴於孔子,經孟子發展,至荀子而集其大成。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