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z)儒家思想與大一統

[複製鏈接]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4 1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xcowboy 於 2011-2-24 13:23 編輯

     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兩次在長春講學,主講內容都是《春秋公羊傳》中公羊學派的大一統思想。1989年,他將這些講稿集成《大一統與儒家思想》,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書中楊先生肯定何休為中國2000年來《公羊傳》第一解人,其功在董仲舒之上。他肯定大一統學說對於維護中國之一統以及民族間的團結與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要一統,已經是中華民族的共識,而這種思想的形成與《公羊傳》的鼓吹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大一統思想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思想主張,《公羊傳》作了集中論述,其他儒家經典也有很精彩的論述。  


    儒家經典對天下一家和大一統都是很重視的。在《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左傳》昭公七年也有「封略之地,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這與《詩經》所說言近義同。《論語》中,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爭」(《衛靈公》),有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學而》),子夏主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都是天下一體的觀念。而根據《孟子》一書的說法,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也是為國家的統一大業,《滕文公》下說:春秋之世,「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說明《春秋》中確實蘊涵著「大一統」的理念。  


    《禮記·禮運》集中論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指出「故聖人耐(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請,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孔穎達疏說:「孔子說:聖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為一家,能以中國,共為一人者。」《禮記·禮運》為天下一家所繪出的藍圖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謂大同。  


    《荀子》也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統」的思想。《王制》說:「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集其勞,無幽閑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非十二子》說:「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儒效》說:「大儒者,善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因此,大儒「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調一天下、制強暴,則非大儒也。」「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王霸》歌頌湯、武之時「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的局面。批評春秋時五霸「非以本正教」、「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是「知一政於管仲」的結果。該篇認為人主之職,能「一天下」,就可以「名配堯、禹」。因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就順應了民心。《君道》也歌頌「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的昇平之世,而且歌頌「四海之內不待令而一」是「至平之世」。在《強國》中,荀子對齊相田文說:「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願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成相》認為「天下為一海內賓」。這些都是「四海一家」和「大一統」的主張。  


    劉師培在《群經大義相通論·公羊荀子相通考》中肯定《荀子》一書多公羊之大義。從上述引證的荀子原文來看,「一天下」確實與《公羊傳》中的「大一統」思想相合。《公羊傳》僖公四年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桓公元年說:「王者以天下為家。」《公羊傳》隱公元年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裡正式提出了「大一統」,但沒有進一步的說明。西漢董仲舒對此作了發揮和說明:「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漢書·董仲舒傳》)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對「王正月」解釋說:「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應變,故坐科以奉天地,故謂之王正月也。」(《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漢書·王吉傳》也說:「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而東漢何休對此進行了解釋:「《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卿位;以諸侯之卿位,正境內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經過董仲舒和何休之解釋,「大一統」成為中國歷代皇帝和儒家政治家的治國理念,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所孜孜追求的目標。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