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leo.yu.175 於 2011-2-22 10:26 編輯
中國內戰 1945 – 1949
麥克.林奇博士是一位美國歷史學者,他所寫的<<中國內戰 1945 – 1949>>,從一個中立者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共產黨會贏得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內戰,而國民黨會輸。他的解釋客觀而理性,既不同於中共歷史教科書中的偉光正的宣傳,也不同於反共分子的逢中必反,對於我們理解複雜的中國現代史,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參考。
第一章 : 共產黨為什麼會贏,國民黨為什麼會輸?
1. 軍事戰略的錯誤 – 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沒有及時收縮
考慮到國民黨1946年內戰開始時所擁有的巨大軍事優勢,與其說是毛澤東的勝利,不如更確切地說是蔣介石自己的失敗。儘管這場內戰的過程十分複雜,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起初,共產黨抵抗國民黨的進攻,在成功地阻止國民黨佔據東北以後,共產黨展開了一系列決定性的戰役。這引起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蔣介石是否因為遵循了錯誤的戰略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蔣介石過於急切地想將他的統治擴展到全中國。回過頭來看,他應該首先鞏固他在中國南方和中原地區的統治,那裡是他基本實力所在的地區,然後再尋找恰當的機會去建立他在中國北方的權威。因為過於高估自己,放棄了他在抗日戰爭中實行的不驕不躁的戰略,急於佔據東北,蔣介石最終喪失了他在內戰開始時在軍隊數量和戰爭資源上的巨大優勢。
在東北,蔣介石無力保障他派到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的物質供應。他忽略了他的軍事顧問們對佔據東北的保留意見,那些顧問們警告他,在東北這片土地上,國民黨部隊的供給線過於漫長,部隊容易遭到反擊。
蔣介石的缺乏戰略眼光還表現在他在1947年作出的重點進攻的決定。為了保住東北,在本應收縮和整訓自己的部隊的時候,他卻命令部隊去進攻。
蔣介石習慣於選拔那些效忠自己個人的軍官擔當軍事主官,而不是以軍官的軍事才能作為選拔標準。這樣選拔的軍事主官進行軍事指揮的能力讓人懷疑。
蔣介石的將軍們互相之間充滿敵意和猜忌,更嚴重的是,一些關鍵崗位上的軍官充當共產黨的間諜,將國軍的位置的調動情報泄露給共產黨。
蔣介石以令人稱道的誠實和敏銳,在戰爭的最後一年解釋了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他給出了四個主要原因:首先,軍事指揮人員缺乏戰術素養。蔣介石說,我們的軍官經常打糊塗賬,不研究敵軍的部署,不考慮地形,戰役預案粗糙,隨意下命令。第二,部隊不能有效貫徹長官的命令。部隊缺乏訓練,不能有效使用武器,偵查不力,在野戰中難以保持戰鬥隊形,士兵單兵戰鬥技術嚴重不足,有的根本不會戰鬥。第三,國民黨人道德上的滑坡,蔣介石說,無可否認,我們大多數的指揮官們信仰崩潰,道德墮落,高級幹部高高在上,缺乏革命精神,一味追求私利。最後,蔣介石指出,國民黨工作不認真,沒有成效,缺乏組織,紀律和宣傳,他承認,毛澤東和共產黨在這些方面勝出一籌。後來,在50年代的反思中,蔣介石強調,國民黨最大的弱點是關鍵時刻不團結,這個弱點因著蘇聯的干涉和美國的猶豫不決而加劇了。

萊蕪戰役后被俘的國民黨官兵
2. 國民黨政治上的腐敗
儘管這些軍事上的嚴厲批評表明蔣介石對國民黨的缺點和共產黨的優點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但在政治上他仍然完全確信國民黨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黨,他說:「我們的意識形態,思想和政治路線,絕對比共產黨更加正確,更加適合中國的需要。」(譯者按:可惜,國民黨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去實現自己的路線)這種無可動搖的信念,意味著他只接受毫不妥協的全面勝利,(譯者按:著者可能不明白,在中國,對權力本身的追求有時很難和對路線的追求區分開來,所謂追求毫不妥協的全面勝利,有時就是追求絕對的權力)要麼全勝,要麼全敗。有時作為權宜之計,蔣介石會表現出他願意和共產黨協商,但骨子裡他不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協方案。

李宗仁, 1949年1月1從蔣介石手中接任國民黨領導人,但蔣從來沒有讓他完全行使權力。蔣介石實際上的拒絕下台在1949年加劇了國民黨人的困惑和困難。
國民黨軍事上一系列的局限有助於解釋國民黨的失敗,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政治上的因素。蔣介石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是他的黨從來沒有去實踐黨的政治綱領。孫中山建立的國民黨在剛剛出現的時候,本質上是一個代表人民的民黨,可是他的繼承人蔣介石儘管繼續聲稱國民黨是一個代表廣大群眾的革命黨,現實反駁了他。儘管哪朝哪代的中國政府都不可能完全杜絕廣闊中國大地上地域性的飢荒,可是國民黨面對災難的無能為力卻進一步揭示了蔣介石所宣稱的國民黨致力於結束中國人民貧窮與飢餓的政治綱領的空洞無物。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已經不能稱之為民黨,它已經蛻變為一小撮政治和社會精英的黨,它主要的支持者是城市裡面的銀行家和商人,而他們一般來講,這些銀行家和商人蔑視或者藐視廣大農村貧窮的農民。(譯者按:現代中國農民在絕對貧窮程度上已經大有緩解,可是巨大的城鄉差別,新一代農民對自己利益的更高追求,都使得任何忽視農民利益的黨面臨危機)國民黨的經濟依賴於來自人數雖少卻有著不成比例的巨大影響力的階層的捐獻與稅收,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國民政府百分之九十的稅收來自上海,中國最大的國際港口和金融市場。
結果就是,國民黨政府依賴於那些名聲不好,唯利是圖的勢力,無可避免地獲得了裙帶和腐敗的名聲。既然國民黨做的和他們公開宣稱的立黨原則相反,(譯者按:想想現在的執政黨),國民黨的失敗就是罪有應得。1941年蔣介石出版了著名的《中國之命運》,號召中國人民壓制自己的私念,加入國民黨,力行道德復興的國民運動。(譯者按:想起了文革的狠斗私字一念間,何其相像啊)在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被忽略的大背景下談論道德復興,這個號召尤顯空洞。
3. 地方實力派的不合作
腐敗本身並不能直接帶來失敗,國民黨沒有能夠在地方精英人士中間培養自己的權力基礎嚴重削弱了國民黨的統治效率。腐敗但是有效率的政府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但是腐敗而無效率的政府不能。擺在歷屆中國領導人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在中國的遼闊疆土上如何實行與維持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通常中央權威人士會和地方實力人士做某種交易,中央權威人士給予地方實力人士處理地方事務的自由,換取地方實力人物對中央權威的正式承認。這種妥協對雙方都是適當的,直至其中一方沒有能力再與另一方討價還價為止。
蔣介石的使命是打破這種和地方實力派做交易的潛規則。他不同他們做做妥協,最終損害了地方精英們的利益,而這些精英們卻是他的統治所需要依賴的力量。1945年,蔣介石收復了日佔淪陷區后,他在沒有充分考慮地方權力結構的情況下試圖推行國民黨的統治。知識分子,商人,律師和金融從業者,他們在日佔時期也仍然是地方上的實際統治者,他們希望在國民黨恢復統治后可以繼續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可是蔣介石選擇了不顧地方上的實際情況,用自己的人取代他們進行統治,這是蔣介石犯的一個不能彌補的大錯誤。(譯者按:抗戰之後的劫收,確實讓國民黨人心喪盡)
蔣介石只剩下一種手段:強迫(譯者按:我不相信你,我也知道你不相信我,可是我強迫你假裝相信我)。國民黨沒有真誠的跟隨者,他試圖用特務統治來強迫人們支持國民黨。偶爾這會帶來沉默,但永遠不會帶來真正的支持。(譯者按:怕的是統治者自己也知道這點,但是等到火山爆發時,他們已經走了,蔣介石最終去了台灣,現在某些黨國要人的子女去了國外,預先都留下了後路,可是老百姓呢?他們到哪去?)這種失策無疑對毛澤東和共產黨有利。
4. 災難性的經濟政策
國民黨的經濟政策是災難性的。1937年以後蔣介石統治的12年間,蔣介石忙於剿共和抗日,絕大多數政府收入都用于軍費,根本沒有可能在國內經濟發展上投入太多的錢。
國民黨為了保持自己的償付能力被迫採用的金融政策讓人不快,除了實行嚴苛的個人和公司稅收政策,國民黨還多私人銀行和金融機構進行國有化。但是收入依然不足,政府還得依賴國外金融機構的貸款。如果國民黨政府沒有陷入恐怖的通貨膨脹,這種債務本來是可能被勉強接受的。
發行鈔票(百萬元) 物價指數(以1937年為100)
1942 35,100 6,620
1943 75,400 22,800
1944 189,500 75,500
1945 1,031,900 249,100
1946 3,726,100 627,000
1947 33,188,500 10,340,000
1948 374,726,200 287,700,000

1948年上海民眾搶兌黃金。當時常見這種民眾聚集在銀行門前用紙幣搶兌銀元和黃金的恐慌情景。當政府宣布這種兌換將被禁止時候,這種恐慌加劇了。
歇斯底里的通貨膨脹毀滅了國民黨中國,國統區變成了金融投機家的樂園。法幣,英鎊和美元的混合使用使得食品價格在不同城市間有300%的差別(譯者按:不知道這個數據著者從那得來的)。1948年以後,隨著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政府瘋狂地試圖恢復金融次序。在一次穩定幣值的嘗試中,法幣的價值被和黃金綁定。國民黨政府用武力強迫人民將他們手中的黃金,銀元和寶石兌換成政府發行的紙幣,逮捕和公開羞辱貨幣投機分子。但一個靠和騙子與投機者作交易來維持的政權幾乎不可能通過打擊騙子和投機者來維持自己的政權。新發行的紙幣價值高台跳水,貨幣制度徹底崩潰了。
在很多領域貨幣已經停止使用,易貨交易成為常態,中國又回到了原始的社會形態。到1949年,金融崩潰帶來了只有在軍閥和日本人統治下才會有的社會次序崩潰,各種暴行橫行,者對聲稱為人民帶來自由的國民黨政權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毛澤東曾經形容共產黨的勝利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共產黨成功搶佔東北,1947~1948打敗國民黨的重點進攻,1948~1949解放軍的大反攻。
共產黨當權以後的說法是毛澤東遵循了一條仔細擬定的戰略計劃,不依賴蘇聯的支持,克服了美帝國主義的干涉,用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堅持獨立自主的鬥爭。他深知只有人民才是力量的源泉,他喚起了民眾進行了一場反抗國民黨的聖戰。在解放區進行的土改展現了共產黨的組織力和對農民的慷慨,這使得農民彙集到共產黨的旗幟下,組成了龐大的人民解放軍,最終將蔣介石驅逐出了大陸。
上面的說法有事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編造。毛澤東的天才不在於他的長期戰略規劃,而在於他把握機會的能力。內戰開始時他的戰略目標是保住和鞏固解放區,他完全沒有預見到三年以後他會成為中國大陸的主人,是蔣介石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失敗使之成為可能。共產黨也有著十分嚴重的許可權,這在後文將會有展述。如果國民黨充分利用這些缺陷,內戰的結果也許會不一樣。共產黨的土改在農村帶來了某種公平和正義,但共產黨的首要目的是建立一種有利於加強共產黨對農村的政治和社會控制的機制。相對於共產黨宣傳的是廣大翻身解放農民的支持使得共產黨贏得了內戰,引人注意的事實是很少有農民對共產黨政權真誠和持久的支持。恐懼才是農民加入共產黨軍隊的潛在原因,而不是所宣傳的獻身熱情。但是蔣介石的政權是農民的鎮壓者,他無法將這種恐懼轉變成自己的優勢。
毛澤東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在1945年以後在共產黨內掌握了的巨大政治權力,在內戰中他可以憑藉自己的最後決定權貫徹自己的意志。現在的歷史學家們說毛澤東的軍事天才是共產黨的勝利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共產黨的軍隊從1945年的農村游擊隊轉換成1949年可以進行現代戰爭的正規軍隊。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毛澤東以他的意志力推動了1948~1949年冬天的三大戰役。毛的同事們懷疑這些戰役能否勝利,但是毛克服了這些懷疑,推動解放軍進行了這些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役並取得了勝利,這充分證明了毛澤東的領導能力和對自己判斷的堅強信心。
毛澤東在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非凡的政治形象,在1949年以後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塑造了中國。但不要忘記,他對中國的控制是他在戰場上勝利的產物。他的政治理念十分重要,但如果他沒有贏得這場內戰,他的政治理念就會變得無足輕重。意識形態只有化為卓有成效的行動才能最終贏得戰爭,而毛澤東做到了。

解放軍進入上海前逃離的上海民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