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家鄉看世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2 1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2月21日



  這是一份春節前就布置好的作業題:從家鄉看世界。借著回鄉的機會,好好打量那個我們曾經如此熟悉而今卻有些陌生的地方。
  這也是最難書寫的文字,近鄉情怯啊。對於大多數都來自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本報記者來說,家鄉的世界元素又往往充滿太多的「不可寫」。
  但這又是觀察中國的最好舞台,當中國GDP一路高歌猛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那些中國最基層地區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又與世界有著怎樣的聯繫?
  於是,帶著歸鄉的喜悅,還有沉甸甸的任務,本報十幾位記者匯入了春運大軍的滾滾人流。我們驚訝地發現,小小的iPad專賣店已經開到了秦嶺腳下,梁山好漢當年聚集的地方如今據說擁有了毀譽參半的「亞洲最大汽車交易基地」,而埃及的局勢也成了湘中山區農民的談資……
  呈現在您面前的,是其中的六篇回鄉記錄。這是中國與世界相連的最樸素的民間讀本,其中的矛盾與碰撞,沮喪與激情,茫然與希冀,更是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山東梁山:鳳竹的婚事

    坐在一旁默默聽他們聊天,話題十分索然而無味,我在心裡暗暗期盼他們能聊起鳳竹——堂大伯唯一的女兒,但是沒有

     這次回家,聽說堂大伯從縣裡回來過年,跟著父親去探望——初見時,他正坐在院子里曬太陽,一眼望去,竟然就是個老人了。

  坐在一旁默默聽他們聊天,話題十分索然而無味,我在心裡暗暗期盼他們能聊起鳳竹——堂大伯唯一的女兒。但是沒有。

  想必在堂大伯心裡,女兒鳳竹仍是不可觸碰的話題。這意味著,他們之間沒有達成和解。這也是堂大伯多年來的心病,他總是怕鄉親們問起鳳竹的事。

  而關於要不要講述鳳竹的故事,我亦曾猶豫不決。

  作為習慣以他者身份完成敘述的職業者,每一次試圖描述故鄉的嘗試,總是如此艱難。而幾乎是在提筆的那一刻,我發現,自己從未了解過這片沉睡在魯西南邊緣的土地——甚至說來可恥,我竟從未因自己是一個梁山人而真誠地、從心底湧起欣喜和自豪。所以,關於自己的故鄉,以及她和這個世界曾經以及正在發生的某種微妙的聯繫,我一度無話可說。

  幸好還有鳳竹的故事。她把我從失語的深淵中打撈上來,並以個人的傳奇幫助我完成對故鄉的再度認知。

  故事的開始總是明亮和歡樂的——堂大伯年紀輕輕躍出農門,成為縣裡最好中學的校長,鳳竹是他唯一的女兒,亦十分爭氣,先是不負堂大伯的厚望,遠赴首都北京讀書,成為當年梁山小縣城裡的佳話。後來大學畢業,就在眾鄉親為她將要吃上「國家飯」艷羨不已時,她選擇留洋,去日本。

  那是1995年的事。整個村子幾乎沸騰了一夏天,那個時候,無論是縣裡還是村裡,對於出國這件事依然抱有充分的好奇與談論的熱情。鳳竹出國了!多麼值得驕傲。

  那幾乎是堂大伯最為風光的時刻。他的人生在鄉親們踏平門檻的探望中達到巔峰,而我對鳳竹最深的印象便是來自彼時——逢年過節,村裡人排隊去縣城堂大伯家走親戚,鳳竹姐最怕見客,卻每每被堂大伯喝令出來倒茶拿瓜子,於是,我常見的便是一個長發瘦條兒的姑娘,垮著臉出來,膚色微黑,村子里的人常說:鳳竹不好看,忒黑。但當時我偎在父母身邊遠遠看著她,卻也有種奇異的美。

  那時候,堂大伯還是樂於說起女兒鳳竹的。對於女兒出國,他最初並不十分贊同,但鳳竹性格同樣倔強剛烈,況且留洋不是壞事,至於發現鳳竹想去的是日本,早已生米煮成熟飯,堂大伯也便無話可說。然而,他在眾人那裡,總是刻意迴避鳳竹去的是日本這一事實——彼時在農村,孩子們罵人的辭彙里,「日本鬼子」同樣是一個不容原諒的詞語。

  但是,第二年,一向甚少音信的鳳竹突然來信,令堂大伯十分恐慌。她在信里淡淡寫到,有個日本男同學在追求自己,但至於自己的意願,隻字未提。堂大伯十分緊張,連夜去信警戒女兒,不準與那日本男同學產生感情。不知是堂大伯的喝止起到了作用,還是鳳竹本就無此意願,總之這件事情沒再提起——準確地說,鳳竹再沒來信。

  直到三年後,畢業時分。鳳竹來了一通電話,再次令人們感到不可思議——鳳竹在電話里說,她已經與那個日本男同學結婚了。如果堂大伯想去日本看看,他們著手籌辦,如果不想,他會攜夫君回國。

  據說當時堂大伯幾乎握不住電話,沉默半晌,只說了句,讓我想想。然後,他在床上躺了一星期。下床后,便決定,去日本——這種事,張揚不得,與其讓女兒帶個日本人回來被鄉親們在背後戳脊梁骨,不如自己一個人悄悄地辦了。事實上,後來聽父親講,那次堂大伯去日本,早已破釜沉舟:就是以死相逼,也要把鳳竹弄回國。

  半個月後,堂大伯自己一個人回來了——身後並未跟著鳳竹。然而其間在日本,他與鳳竹乃至鳳竹身後的那個日本家庭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從未說起,時間久了,也便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也便是從那時起,鳳竹的婚事,成為堂大伯的禁忌話題,也成為家鄉人人人皆知然而從未公開談論的秘密。我每每問起鳳竹的事,母親總在對話結束時說一句:不要跟外人講。

  當然不用我講,因為人人都知道。

  此後的幾年,便斷斷續續聽人們說起,鳳竹生了對龍鳳胎,還寄了照片,堂大伯並不將照片擺出來,而是藏在抽屜里。只在沒人的時候拿出來看看。我的父親見過那照片,說日本的水土養人,鳳竹白了也胖了,兩個孩子的眉眼都清秀,只是皮膚卻像鳳竹,有些黑。

  如果故事到此為止,倒也不失為正常的人間輕喜劇,而堂大伯和鳳竹之間,或許遲早會隨著血緣的牽引而和解。

  直到2003年,我高考結束,由父親帶著去堂大伯家裡謝師。不想就是那一天,竟然看到鳳竹。她是一個人回來的,沒有帶著孩子也沒有帶著丈夫,果然白了也胖了,看上去是個平平常常的年輕少婦。那天,堂大伯接待我們,鳳竹和她的母親便走進卧室關起門來,許久,也不見有人準備午飯,忽然聽見有微弱的嗚咽從門裡傳出來。堂大伯重重嘆一口氣。

  原來是鳳竹離婚了。

  就在堂大伯幾乎接受自己的女兒嫁了日本人這一事實的時候,鳳竹卻再次帶來另一個打擊。「我沒臉啊。」那天午飯,堂大伯喝多了酒反覆念叨這句話。他覺得自己無法向眾人交待——就像大多數山東男人,堂大伯愛自己的面子勝過關心鳳竹在這場婚姻中到底經歷了什麼。

  事實上,新的事件同樣令堂大伯陷入新的悖論——如果跟鄉親承認鳳竹離婚,便首先要承認鳳竹曾與日本人結婚這一事實,然而已經隱瞞了這樣久的事情,怎麼好開口推翻?最終,他決定再次選擇沉默。

  然而,沒有什麼能阻擋鳳竹的離婚再次成為話題。冬天的下午,人們聚在村頭的石磨旁,懶懶的陽光佐著這個百說不厭的話題——鳳竹早年如此出息,如今竟也是個二婚頭。人們唏噓著,驚異著外面的世界到底還有多少新花樣。

  此後,我便再未見過鳳竹。而關於她的信息,也便止於這場失敗的婚姻。她似乎再次出國了,但具體是哪個國家,也是版本不一。堂大伯依然堅持著他固執的沉默。

  2007年回家,母親突然問我,「還記得鳳竹嗎?」

  她再次結婚了,是個德國人。「你大伯不同意,說還不如是個日本人呢,起碼看上去跟中國人長得像……他也害怕外國人不牢靠,再離婚那就……」

  據說,為了再次阻止這場婚姻,堂大伯大鬧一場,差點掀了桌子。他的擔心當然有其道理,正如村裡人的議論,鳳竹要是再離婚,倒不覺得稀罕,稀罕的是,他們能安安穩穩過一輩子。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這一年,即使是在農村,離婚這種事也已是稀鬆平常的家長里短。

  而再後來,連時間似乎也魔幻一般地愈發匆匆。

    這些年裡,我的家鄉一再順理成章地發生著諸多離奇的故事——繼早年錯失借《水滸傳》營銷的良機后,小縣城轉投實體經濟,迅速打出亞洲最大的汽車集散地牌子,短短數年,掛車廠之多和二手車市場規模之大令人瞠目,與此同時,梁山人行騙手段之狠也每每令外地買主嚎啕大哭;將農民趕出原始村落以實現土地商業化的「萬人村」計劃漸漸逼近,人們一點一點失去手中的土地,卻也並不焦灼,拿到微薄的補償金,轉身走進遍地都是的掛車廠,總能混口飯吃;政府財政連年赤字,人均收入卻居高不下,究竟是藏富於民還是另有蹊蹺,誰也不會關心;昔日靠「下東北」蓋房子發家的「包工頭」們漸漸淪落,年輕的掛車廠主們則日漸發達,也有人將古董賣到了德國,並且休掉他守在農村的髮妻;唯一的中學愈加破敗,孩子們依然早早退學去打工,每年領回不一樣的戀人;關於婚姻,再沒有比錢更準確有效的衡量標準,而未婚先孕、一離再離亦見怪不怪——多年以後,就連我兒時的閨蜜,也在結婚前夜被曾交往過的黑幫男友以搶親的方式了結一場孽緣。據目擊者說,那晚真是月黑風高,全村的狗都在狂吠,一隊黑色轎車靜靜開進來,把天都照亮了,精壯小夥子們下了車,手中的尖刀寒光閃閃,我那等待成為別人新娘的閨蜜,就這樣被人扛進車裡,連外套都沒來得及穿,也未來得及發出一聲叫喊。

  一切都如此不可思議地發生著,好像生活本該如此,還有誰在乎鳳竹的婚事呢?至於她嫁的是日本人、德國人、還是中國人,是離婚了還是又結婚了,人們漸漸不再好奇,也不再議論——更何況,這些年早已都是公開的秘密。人們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村頭的石磨上,整日蹲踞的漸漸只是無所事事的老頭們。而年輕人都很忙,忙著賺錢、戀愛,忙著完成自己的婚事,完成自己的命運。甚至連婦女們也漸漸有用起來,隨建築工地上抹水泥的丈夫奔赴城市,謀一份刷盤子洗碗的工作,她們的日子,不再是納鞋底嘮嗑的消磨。

  這一切,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支撐著「讀書無用論」的捲土重來、退休后的堂大伯,過著恐怕連他自己都無從想像的清閑生活,年底登門尋親送禮的鄉親越來越少——孩子上學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況且他已經退休。

  所以,堂大伯終於回到老家過年。他坐在自己的小院落里,享受故鄉給他的安寧,而院落之外,這片土地正在上演的活生生的悲喜與荒謬,似乎也與他並無關係。遠在德國的鳳竹會想像到這一畫面嗎?對於自己的婚事曾在這個小鄉村裡所一再引發的震蕩,她恐怕同樣不甚了解吧。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2 12:49 | 只看該作者


陝西漢中:「蘋果」與大熊貓

     在漢中萬達國際影城樓下,一家「蘋果」專賣店今年剛剛開張

   回家理髮,連剪帶燙,在店小妹的說服下,選了一款據說含護髮成分的發劑,花掉300元大洋。「300元?好貴呀。」發小小郭心疼地說,但她又看看我:「不過對你來講,在家燙總比在北京燙便宜吧。」

  小郭在家鄉一處事業單位工作,300元差不多是她半個月的工資,還好還有1000出頭的津貼保障。想當初工作閑暇時,小郭曾租了一間小店面專賣女生飾品。不想兩三年後,她的小店便虧本轉讓。如今,小郭不准我再提她的「傷心事」,只用一句話帶過:「這個小地方,沒多少購買力啊。」

  但轉念一想,小郭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漢中那些不打折的名品服飾,還能「傲然挺立」著。「說來也怪,我的一些同事和周圍朋友就願意拿一兩個月的工資去買一件名牌兒,人家就是捨得花。」

  不管是真捨得還是假捨得,漢中人愛美和追趕潮流所帶來的商機卻是不爭的事實。在2009年進駐漢中的萬達國際影城樓下,一家「蘋果」專賣店今年剛剛開張。

  店面並不大,約30平米。與北京萬達影城裡的「蘋果」體驗店相比,產品自然不夠豐富。服務員告訴我,春節期間,專賣店對外營業沒幾天,但iPad(平板電腦)賣得很火。

  不過大年初四、初五,我兩度駐足「蘋果」店外,發現店內顧客寥寥無幾,這與100米開外的肯德基形成了鮮明對比。

  「並不是有錢人很多,買iPad的人是拿來送禮的,社會風氣不好。」猜疑歸猜疑,小郭也沒親眼見到有人拿iPad送禮。在成都工作的表妹和在深圳工作的同學老許,只能客觀地把此歸結為漢中人「追求更高」。他們說,自從西漢高速(西安至漢中高速公路)2007年建成后,生活在這座被秦嶺、大巴山環繞的陝南小城的人們眼界更開闊了,出去做生意的想法更多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

  這似乎應了一句老話:要想富,先修路。在春節一次團拜會上,漢中的一位領導表示,漢中真正的大發展是在「十三五」。因為根據「十二五」規劃,漢中將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突破。特別在交通上,十天高速(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寶漢高速(寶雞至漢中高速公路)、漢中機場等的全面改造和建設,將使漢中建成連接西北、西南、華中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

  也許直到那時,豎在秦嶺山坡上的「陝西小江南」名片會傳播得更遠一些。

  「守住這片青山綠水,就是守住了漢中。」該領導這樣總結道。

  在漢中市的發展規劃中,有三個詞連在一起概括了這裡的基本目標:經濟強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

  不少漢中本地人即便自己從未去過當地的朱䴉、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但也會對外來旅遊者津津樂道。朱䴉、大熊貓,這是我在兒時就知道的身為漢中人引以為傲的城市名片,如今在城市對外交往的平台上,它們首當其衝被賦予了重任。

  2007年、2008年,朱䴉從漢中洋縣朱䴉飼養中心被東渡到日本、韓國,隨後,朱䴉黑米酒等農產品遠銷海內外;

  2009年,漢中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有科學記載以來世界上發現的第五隻棕色大熊貓。隨後,前來探訪和科考的國外遊客、學者更加絡繹不絕。

  在走向世界的思路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是漢中人牢牢把握住的機遇。雖然人們過馬路時,隨口吐痰依然是沒有改掉的陋習,但提起世界某某地方出現極端天氣的消息,漢中人覺得離自己彷彿很遠,也知道得意地炫耀一下當地氣候的濕潤溫和。

  「正在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引水,但水源是咱們漢中的。」在北京水務部門工作漢中老鄉自豪地對我說。

  但青山綠水和城市化發展之間的平衡還在探索中。如今,漢中市區已有8000元一平米的住宅樓銷售,而未來三五年間,有預測稱漢中房價有望大部分上漲到8000元一平米。誘人的數字下,位於漢台區郊邊農地的種田者越來越少,索性圍地自建小樓。

  以「富裕」兩字為目標,人人都不想落後。而根據漢中2010年的統計數據,地方財政收入預計達18.6億元、增長2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6元,同比均增長18%。

  顯然,在提高人民整體收入水平方面,漢中的發展既有更多的空間,又要走更長的路。

  「等再過一年吧,其他高速修得差不多了,你不一定要在西安轉車回北京。可能回家買票也會更方便。」結束假期時,我爸邊送我邊說。

  幾步開外,賣飲料的兩位大媽閑聊。「現在排骨都漲到一斤26元了。」「好貴啊,比大城市都貴。」

  漢中想依託交通布局進一步建成區域物流中心,不知那時會不會有小郭想要的折扣和主婦們想要的低價肉?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3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2 12:52 | 只看該作者

湖北朴樹:朴樹村的進口罐頭

    「三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對韓國人言聽計從」——從離開家鄉進入東莞工廠的那一刻起,陳驪便被灌輸著這樣的意識

   回家過年的陳驪,強烈要求家裡安網線,因為他要看韓國的娛樂新聞和搞笑視頻。

  1000多元的包年上網費,雖然令媽媽非常心疼,但還是安上了。陳驪喜歡給妹妹介紹韓國的娛樂明星,還時不時秀兩句蹩腳的韓語。他想去國外,哪裡都行,可也「不想去日韓,最好是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生活很愜意的北歐國家」。

  這個29歲的武漢郊區朴樹村人,顯然對外面的世界有著自己的期待。他目前供職於東莞市長安鎮某專門為韓國最大電子廠商「三星」生產手機外殼的台資公司,擔任品質工程師。這份工作是他因工傷返家休息半年後,在東莞人才市場耗了一個月才找到的。

    「那一個月每逢周六周日就去人才市場,心情的焦急是所有找過工作的人都能體會的。」陳驪略帶羞澀地說。相比第一份工作——在無錫工廠流水線上做普通員工的辛苦,坐在電腦前處理文件已經輕鬆很多了。

  陳驪現在的工作環境基本上是封閉的。他每周上班五天,八小時制,中間一個半小時午休,年假5天。「但我們實行的是責任制,無論多晚,一個電話來你都要隨叫隨到。」所以宿舍就在公司旁邊,按照不同級別,住宿條件不同。員工八人一間,儲乾和初級工程師四人一間,中級工程師兩人間,科級幹部和領導單人間。

    「領導都不做事,混事,有功就是他們的,出事都是下面人的責任。」他抱怨道。

  除了少數需要男性的崗位和領導層,工廠普通員工多為女性,90后居多,她們的工作時間比工程師們要長,下班也就是逛逛街或回宿舍。他見得最多的是朝鮮族,「大都來自東北,公司喜歡聘用他們,因為看得懂設計圖紙上的韓文。」

  「三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對韓國人言聽計從」——幾乎從進入工廠的那一刻起,陳驪便被灌輸著這樣的意識,但和大多數工人一樣,他有自己的判斷:「韓國人非常變態,為了提高效率,讓員工站著工作;韓國方面只提供設計圖紙,圖紙上一旦有問題,我們只能靠自己去修正。」作為原料品質工程師的他說,自己處理的第一批原料來自韓國,但後來為了節約成本和就近處理,來料都本地化了。

  公司有一個網吧、一家超市和一家卡拉OK,他從來沒去過,每天下班后就回到宿舍,也無非上網、睡覺。

  東莞長安鎮的構成也像他的生活那樣單調,「除了廠就是廠,這裡到東莞市中心需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到鎮中心半個小時。」他不常外出,偶爾周末購置日用生活用品,基本就在鎮中心解決,在他眼裡,長安鎮中心的繁華程度「絕對不亞於武漢市中心」。

  像大多數清貧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樣,陳驪的每一步路都完全靠自己,再加上性格過於內向,他的人生節奏和積累也要比別人慢一些。環看四周,同齡人都結婚生子了,29歲的他還是單身。他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在東莞安家還是回到家鄉武漢蔡甸,他笑稱:「我對人生不做計劃,我的計劃只是什麼時候才能賺到人生的第一個50萬或100萬。」

  聊天時,陳驪的媽媽走過來,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要把心裡的障礙打開。」我連忙問:「您覺得他心裡的障礙是什麼?」「自卑,內向。」他聽到后,又是長嘆一聲。「你找對象的要求很高嗎?」「我的要求很高嗎?我都不知道自己有要求。」反問中他頗有些自嘲和無奈。

  陳驪在湖北上的大學,同學大部分留在湖北,有一部分去了南方,後來,連同學聚會也慢慢少了,基本通過電話和網路聯繫,如果逢某同學結婚或生子或節假日,幾個在東莞的同學會聚聚。不富裕的他常常借錢給朋友,但他也說自己沒有好朋友。他坦承自己是同學中混得最差的,長嘆一聲后,說:「我並不難過,有什麼難過的,難過就能改變嗎?自己慢慢努力唄!」

  他說自己跟世界的聯繫還行,關心和了解國際新聞,能說出最新的時事新聞。他跟世界的聯絡途徑是網路,現在他幾乎每天上網看新聞、看股市、看綜藝節目。去年4月,陳驪開戶炒股,也許,在他看來,實現人生中的50萬或者100萬,這可能是比較快捷的途徑。

  這次回家過年,陳驪買了很多韓國進口食物和果汁,被媽媽斥責亂花錢,「一小盒沙丁魚罐頭就幾十塊錢,我可以買上幾條新鮮的魚。」媽媽嚷嚷著。

  而陳驪說,自己至今都沒做什麼引以為豪的事情,甚至連克服性格缺陷的勇氣都沒有。「對,我就像縮在殼裡的烏龜。」不過,他也在暗暗地努力,例如進入這家公司后努力學習韓語。他說大學學的東西對現在的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現在會的東西都是自己一點一點積累的。他對目前的工作並不滿意,因為「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他打算好好學習英語,以後多用英語聊QQ,找一個使用英語的歐美企業。「歐美企業既正規又守法,福利待遇也好,管理沒那麼嚴苛,比較人性化。」他說。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2 12:57 | 只看該作者


婁底的兩張面孔。


湖南婁底:老謝的疑問

    埃及發生革命了?是什麼原因?美國把航母開到黃海來了,中國為何還要花這麼多錢買美國那麼多東西?

  朋友的賓士車在坑坑窪窪的公路上不快不慢地行駛,儘管車的性能好,但坐在裡面還是感到顛簸得厲害。朋友對此習以為常。他說,等高速公路修好后就好走了。車內放著Lady Gaga的歌曲,或許是音響效果太好,勁爆的鼓點似乎直接落在耳膜上一般,令人有種莫名的衝動。

  車頭豎立的賓士標誌像是準星一樣,在沿途不同的景物上跳躍,時而指向遠處泛黃的山頭,時而是路邊披著厚厚灰塵的民居,時而是遠處走來的幾個時髦青年。

  這裡是被譽為湘中明珠的婁底市,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這座城市距離北京約1700公里,距離長沙150公里。這裡曾經走出過蜚聲海內外的名人,比如清朝重臣曾國藩、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以及辛亥革命的先驅人士陳天華等等。在谷歌地球上細細察看這片土地的城市和農村,有廠房,有高樓,有山有水,尤其是那梯田富有流動感的線條,絕對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然而,這只是歷史與時空鏡頭下的家鄉。如果置身其中,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或漫步長滿雜草的鄉間小道,多年出門在外的我,總會感到幾分惆悵和失落。惆悵的,是童年時的青山綠水難覓蹤影,泥土的芬芳被工廠刺鼻的煙塵取代。失落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跟發達地區的差距,更是以往淳樸民風的不再,以及陋習的復活。

  因為地處內地,經濟發展滯后,這裡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夢想早已與沿海大城市相捆綁,多數人南下去了廣州、深圳,或許成了富士康等工廠中的一員。還有一些,更是遠走海外,以勞務派遣的方式輸送到非洲、中東,或者一些偏僻島國上,從事建築工作。

  留守家裡的老人興奮地跟我說,自己的兒子很有出息,被公司派到外國工作去了,聽說一個月能賺上萬塊錢。老人往往說不清楚兒子前往國家的名字。不過,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出國了。

  四十齣頭的老謝,常年在建築工地上干零活。每年春節,不論工地離家有多遠,他都會趕回來,不僅是為了一家團聚,更是為了把兩個孩子下一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交到妻子手上。

  老謝熱衷上網和玩手機。閑暇時,他總是在手機上掛著QQ,信息的「滴滴」聲不斷。他說,工友通過QQ互相拜年,互通外出務工的信息。他也經常告誡自己正上高中的兒子,「上網可以,但不能玩電腦遊戲,要在網上找有用的信息。」他家屋頂上裝了一口「大鍋」,花了一千多塊錢,能收到國內外上百個電視台。他知道上面不允許私自安裝「大鍋」,但還是裝了,「山高皇帝遠的,政府管不了這麼多。」

  春節里,天氣冷,沒有什麼事情做,只能呆在家裡看電視,「總比出去打牌賭博好。」他比較喜歡看國外的電視節目,儘管聽不懂,但還是能揣摩出個大概意思。他說,電視里放的雖然只是片段,但是能感覺到發達國家比我們要好,不僅人的生活水平高一些,而且「經常看到他們遊行示威,但也沒看到政府對他們怎麼樣,政府好像還怕老百姓似的。」

  發這樣的感慨跟他的上訪經歷有關。他曾經多次到北京上訪,舉報村支書霸佔村裡的煤礦違規生產。但是每次都被人給「押送」回來,還進過一次看守所,被關押了十來天。理由是當地政府認定他非法上訪。他對此不屑一顧。「如果問題解決不了,我還得去北京上訪。」

  聽說我是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他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埃及發生革命了?是什麼原因,聽說是因為政府腐敗?」「美國把航母開到黃海來了,中國為何還要花這麼多錢買美國那麼多東西?」

  源自家鄉的漣水河,是湘江中游的重要支流,當地因此得名「漣源」,漣源是婁底市下屬的縣級市,也是省級貧困市。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十多所大中學校搬遷至這裡的藍田鎮,一時成為了當時南方的文化教育中心。據說,錢鍾書的《圍城》就是他在此執教時以藍田鎮為背景創作的。

  解放前,漣水河是一條重要的運輸通道。我的祖父曾是一位紡織手工業者,那時在藍田鎮開了一間遠近聞名的小紡織廠。記得祖父曾說,當時織好的布匹多是通過漣水河運到湘江,再入長江運到武漢、上海等大城市。我小的時候也曾經觀看過漣水河上舉行的龍舟比賽。不過,現在的漣水河早已成了垃圾河,河道堵滯得厲害。今年中央的一號文件是著重水利設施建設,家鄉人聽后十分興奮,因為他們期盼漣水河能恢復以往的活力。

  而一位交通局的負責人告訴我,家鄉的交通在未來三年內會發生大變化,二連浩特至廣州高速、婁新高速、長韶婁高速、滬昆高鐵等項目將陸續建成。屆時,將與長株湘潭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八小時可以到達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你們從北京回來坐高鐵也會更便捷了。」

江西九江:那些匆匆的年輕人

    在外界瘋傳世界工廠「用工荒」的今天,我所眼見的家鄉青年仍執著地打包行囊,似乎從未想過有其他選擇

   過完大年初三,我的堂哥權就要離開家,回到他原來打工的城市。

  我去送他,他3歲的兒子震震跟在後面哭。小鵬回頭望了望震震,然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他要趕車。權的父親沖著他遠去的背影罵了一句:你這個當爸的就像在家掛了個號,一年到頭也就是打個轉。牢騷之後,老爺子去哄小孩了。

  我的家鄉在贛北農村,村子里幾千人中,有一千多人在外務工,其中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裡的年輕人大規模背井離鄉,雖然在外掙到錢回來蓋新房,但眼見著新房越來越多,年輕人卻越來越少。

  於是,兒時的夥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聚在一起。在家,除了聊天,就是一起打打麻將。農村確實沒有多少可供娛樂的方式,連一個籃球場也沒有。

  堂哥說,他就像村裡的過客一樣。

  他16歲初中剛畢業時便外出務工,用他的話說,在外工作的經歷幾句話就可以說完。他一直在東莞鞋廠打工,工廠換了幾個,但工作沒變,一直在流水線上。2006年,24歲的他和廠里一位女孩相識並結婚。

  2009年,隨著東莞鞋廠向內陸轉移,他也跟著轉移到江西,並在江西贛州的一家鞋廠繼續打工。由於有工作經驗,他升為組長,月薪達到2500元,包吃住,這在農村受到了族人們的肯定,而他為此付出了十多年時間。

  作為同鄉的老木則沒有這麼幸運。七年前老木進了東莞的一家眼鏡廠,做眼鏡的首道工序——切模。幾年來,他的工作一直不變,工資也不見上漲,「每天重複這樣的動作其實很枯燥。」老木比劃著,就是把一些塑膠放到機器里讓電鋸鋸,「我們廠每個人都做成了熟手,崗位不是經常調動。」

  去年,老木的級別從一級普工升到二級,但工資仍徘徊在2000元左右。家裡不甚寬裕的他希望複製權那樣的結婚路徑,「從外面帶個女孩子回家」,但一直未能如願。

  臨行前,老木的家人希望他呆在農村,因為去年村裡種植的棉花籽棉價格最高時衝到了六元每斤,一畝棉花田平均畝產500斤左右,一年種十畝地可以有三萬元的收入,不過老木認為這與外面打工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農村的收入沒有刨除生產資料、勞動力等成本,「明年棉價如何很難說,再說在外已經呆習慣了。」

  「等這些年輕人離開,村裡又剩下我們這些老頭老太了,冷冷清清的。」村裡的婦女老人在聊天時不時發出這樣的感嘆,但他們並沒有透出什麼悲傷。

  但有人為此感到難過。我的中學教師黃斌回憶說,當年學生退學時往往會把桌子和書一齊搬走,「看著教室里的桌子一張張減少,我的心情忐忑不安。」黃老師說,何況現在他的一些學生就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讀好書,外面的世界並不如想像中精彩。

  已經為人母的娟子正在為自己當年的選擇感到後悔。和多數農村女生一樣,娟子在初中畢業選擇到沿海打工,她先去了廣東、再去福建,24歲的時候遇到一個外省的男孩,於是結婚生子,把家又安到了縣城。

  娟子也還會談起初中的理想,但她說生活沒有給她這樣的人實現理想的機會,因為她的理想在農村社會反而成了缺點。
  而那些原本對打工猶豫不決的人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呆在家裡是沒有出息的」,鄰里鄉親這樣的聊天刺激他們選擇外出務工。

  所以,即使在外界瘋傳世界工廠「用工荒」的今天,我所眼見的家鄉青年仍執著地打包行囊,似乎從未想過有其他選擇。

  但事實也是,農村好像再也回不去了。

  小林是村裡一位老實本份的青年,他就有這樣的感觸。在外打工近十年,先到福建,後到浙江。2008年遇到金融危機,他成了幾百萬返鄉農民工中的一員。回到家的小林突然發現在家如此不適應,「沒有網吧沒有商場只有麻將,重要的是同齡人都在外打工,沒個伴。」

  沒過多久,他又回到了福建,重新尋找工作。由於以前一直在工廠,他沒有學到什麼技術,後來和同鄉人在外做裝修房子的汽工。

  初中學歷的小林,每天為攬活奔波,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世界。他所獲得的信息是殘缺和不對稱的。他希望自己六歲的孩子好好念書,但有時,大學生就業難的消息讓他又萌生出「讀書無用論」的想法,他甚至對孩子說過,「讀書沒有用,送你到外面去打工。」但看到村裡有學生讀書找到了好工作,還開了小車回鄉時,他又叮囑自己的孩子念好書,這是唯一的出路。

  小林說,在外十多年,外面的世界與他仍隔著一堵高牆。他說自己並不關注什麼新聞,只是提到電視報道里說的「小龍蝦中毒事件」,龍蝦是他童年最常見的東西,這勾起了他對童年農村的許多回憶。他對我說,這樣的快樂是城市無法給予的,但現在也在農村漸漸遠去。

  不過,無論感到怎樣的不適應,小林、老木、還有權,他們都提到自己再過一些年還是要回家的,他們說:「現在在外面呆得很難受,有時會想家,現在懷舊,以後更會想念家鄉。」

  我的這些朋友們,這輩子他們知道自己不會成為城裡人,而落葉歸根,陌生的「家」至少還是比城裡好一些。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5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22 12: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11-2-22 13:02 編輯



天津濱海新區:三個女人的故事

    他們記不清從何時起,家鄉的名字變成了「濱海新區」,也說不清這個新名稱代表著什麼,只是生活卻在悄悄地改變

  辛卯年大年初一夜,站在位於24樓家中的陽台上,面對眼前的萬家燈火、滿城煙花,我竟突然有一種陌生感。離家多年,間或回鄉。來去匆匆間,竟與這個城市擦身而過一個時代。

  我啟動記憶搜索引擎,開始了故鄉遊歷。從母校到老房子,從公園到街心花園,努力地尋找,卻發現與記憶重合的地方是那麼少。我撥通了兒時好友的電話,那頭熟悉的鄉音傳來,方覺安心許多。看來,「人是物非」總要比「物是人非」好些。

  「走,帶你去開發區轉轉。」之前也來過幾次開發區,當時最繁華的是第一到第三大街,三條不長的小街,公司、住宅、酒店、醫院、學校、餐飲娛樂,倒也一應俱全,可是到了第四第五大街,就見不到多少住宅和辦公樓,只是稀落的幾間低矮廠房,天熱時連個背陰的地方都很難找。如今,從第一大街一直向北,直通到十五大街,連綿不斷的廠房、洋房和高檔別墅區在路兩邊崛起。開發區百強企業旗幟飄揚在高架橋上方,工廠大門前懸掛著各色國旗,一時間,恍若置身聯合國會議之地(事實上,200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就選擇了位於開發區第五大街的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1995年,濱海新區總體規劃編製完成,開發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已有33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投資總額超過150億美元。以摩托羅拉、雀巢、SEW、諾和諾德等跨國企業為代表,形成了電子通訊、食品、機械、生物醫藥四大支柱產業。這些企業為居住在濱海新區甚至外省市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成千上萬的普通勞動者服務於開發區,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

  外資企業需求量最大的崗位之一就是流水線操作工,也是技術含量最低的工種。馮萌(化名)就曾經是一個操作女工,只是這個女工身上多少有些傳奇色彩。

  拜訪馮萌,是在大年初八,那天早晨降下了2011年京津地區的第一場雪。馮萌的家位於塘沽老城區一個普通居民區中,開門的是她母親,一位六十齣頭的老人。一進門就聽到嬰兒的咿呀聲,尋聲而去,看到一位身穿紫紅色家居服的女人正抱著嬰兒站在窗前賞雪。見我進來,女人微笑地點點頭,順勢在孩子臉上親了一下,然後把孩子交給母親,招呼我到客廳坐。

  坐定,我仔細端詳了眼前的這個女人——高大、相貌平平、素顏、蓬鬆短髮、寬鬆的家居服、略顯臃腫的身材。如果不是隨後利落乾脆的措辭和親切熱情的語氣,很難想像她是一位外企白領、三八紅旗手、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

  選了一個舒服的姿勢靠在沙發上,這位「家庭主婦」開始講述她的故事:初中畢業後放棄就讀重點高中的機會,19歲中專畢業,應聘一家法資電力公司的流水線操作工,一干就是5年,業餘時間完成了英語大專和本科的課程,並拿到大學英語四級證書。2000年因在公司派對上的英文演說引起了老闆注意,擢升為領班,並被派到匈牙利培訓。2004年,公司成立了「精益生產」項目小組,她被任命為負責人。在連續經手幾個項目后,2008年,32歲的馮萌被提升為主管,率領技術部門進行新生產線的國產化製造,屢次為公司創造佳績。

  馮萌說自己年輕時是個缺乏人生規劃的人。如果當初沒來外企,不知道現在會做什麼。她很感謝命運,感謝發現她潛質的兩任法國老闆。

  其實,這種從操作工到技術部門主管的經歷,在外企中也並不多見。馮萌作為項目負責人在法國出差時,她的法國同事聽說了她的經歷,都很驚訝。法國也有專門的技術學校,但那裡畢業的人再努力和卓越也就是在技術方面發展,不太可能進入管理層。

  馮萌可能並不是女工的典型代表,但是有她這樣實實在在的存在,無數年輕的工人們看到了機械操作外的可能,外國老闆們也真正認識了中國工人的另一面。

  原先荒蕪一片的灘塗如今建起成套的園區設施,而隨著各地精英和外國商家專家彙集於此,房地產市場也順勢蓬勃發展起來。
  盧晴是一家知名裝飾公司的設計師。如果說「干一行愛一行」是工作的最佳狀態,那「愛一行干一行」就是享受工作了。盧晴就是後者。春節相聚,互相問候后,她便津津樂道起剛剛接待的一個印度尼西亞客戶。為外國客戶設計房子,盧晴已不是第一次,可這個印尼客戶卻讓她吃了不少苦頭。

  客戶是被某央企聘請到開發區的印尼專家,盧晴受委託為其設計裝修位於開發區的一套150平米的房子。這個印尼人中文說得不錯,兩人初次溝通很順利,盧晴根據其要求,設計了一套東南亞風格的家居效果圖。可是之後的麻煩就越來越多。先是這個印尼人對類似接線板、電路板等中文名詞不理解。後來就經常出差見不到人。工期不能耽誤,盧晴就利用晚上時間,通過網路和他溝通。但這個印尼人只會說不會寫中文。兩人只能用英文書寫聊天。英文基礎一般的盧晴為了把每一個細節都溝通到位,就不停地翻查詞典,耐心解釋,經常到凌晨兩三點。除此,類似交水電費這樣的雜事,她也都為客戶代勞了。所幸最後終於一切順利完成,客戶也很滿意。

  經受了這一番折騰,盧晴覺得語言太重要了,決定過完年就報個外教班,學英語去。她說不管以後會不會再有外國客戶上門,不管外國人會不會說中文,她都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與老外溝通。

  外國超市、外國服裝品牌、老外執教的雙語幼兒園和中小學,在濱海新區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即便如此,能有機會和老外直接接觸的人還是少數。

  一份2008年底的數據顯示,濱海新區常住人口達202.88萬人,其中大多生活居住在老城區。但全球化的春風在這個海濱小城可是擋也擋不住的,不經意間,它就吹紅了你的臉頰。

  孫阿姨是我家的鄰居,舊房子拆遷,新居仍搬到一起,迄今比鄰十餘年。印象中孫阿姨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素顏、乾淨、利落,清晨會起大早去菜市場,晚上按時回家做飯,閑時也會做做針線,串串門子。循規蹈矩,節儉樸素。她的家也是,從客廳到卧室都是暗沉的褐色調,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品,找不到任何有情調的裝飾品,甚至鮮艷一點的色彩都很少。

  春節到孫阿姨家拜年,真是新年新氣象。家中不僅添了很多漂亮的小裝飾品,還有處處可見顏色艷麗的杯皿器具。問其緣由,才知原來阿姨最近在迷戀韓劇,坐在電腦前一看就是一天。原以為只有少男少女才迷戀的情節竟也還暗藏著中老年擁躉。阿姨滔滔不絕地講著韓劇中出現的韓國美食和美麗女孩們,幸福的樣子不遜於十八九歲的少女。阿姨說她經常照著裡面的食品,自製韓國美食,拌飯、大醬湯,也不知道味道正不正宗,好在家人都還喜歡,她就很開心。

  孫阿姨說,自己初看韓劇只是因為退休在家無聊,後來越看越入迷:「你看人家韓國家庭里,老人慈祥,子女孝順,小孩可愛。尤其那些女孩,漂亮溫柔,對老人有禮貌,還聰明能幹,知書達理的。要是我兒子能找個韓劇里那樣的媳婦,那我得多有福氣呀,呵呵。」

  看到阿姨的笑容,我心裡也覺得暖暖的。啟程返京,看著車窗外,冬雪還未消融,但陽光卻已暖暖地照耀著了。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