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樋口一葉:第一位印在日元上的女性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1-2-19 0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樋口一葉一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年譜中,我們看到如下記述:

  1872年生於東京,父親在市政府工作,小時生活還可以。5歲入學,11歲小學畢業後退學。1886年14歲時,作為中島歌子的和歌私塾的一名弟子,學習和歌、書道以及古典文學。15歲時大哥去世,17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她開始獨立支撐家庭,先後做過洗衣、縫補等諸多雜工。18歲時她想成為小說家,后經人介紹,成為《朝日新聞》報記者。21歲時她開了一家雜貨店,又由於經營不善而關張。之後她專心於小說創作,顯露出過人的才華。但她僅寫了一年多小說,就於1896年死於肺結核,時年24歲。

  樋口一葉的一生就是這樣短暫而緊湊,但似乎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幼年的無憂、少年的艱辛以及青年的決斷,她將各種經歷都嘗盡了、看透了,並從中提煉出最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許,這就是天才區別於常人的地方。

  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是樋口一葉創作生涯的巔峰期,後世文學評論者稱之為「一葉的奇迹十四月」。在短短時間內,一葉寫出了《大年夜》、《濁流》、《青梅竹馬》、《岔路》和《十三夜》等一系列珠璣之作,頓時轟動文壇。

  《青梅竹馬》是樋口一葉的代表作,故事以妓女15歲的妹妹登美利情竇初開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生活在妓館和貧民區的一群下層人民的生活。在這部作品里她將自己開雜貨店時期的一系列體驗付諸筆端,極盡細膩的語言,將青春期男女的感傷哀愁揮灑得淋漓盡致,而小說中的那一段段風俗畫的市井描寫更是成為日本文學中唯美和憂傷的經典篇章。

  「從觀賞夜櫻的熱鬧春天開始,經過掛燈籠悼念玉菊的季節,一直到演仁和賀戲的初秋,單在這條街上,十分鐘工夫就要走過七十五輛洋車。不知不覺地打發走第二次演仁和賀戲的季節之後,紅蜻蜓就在地里飛舞,花街水溝的旁邊又傳來了鵪鶉的叫聲。從這時候起,早晚就吹來瑟瑟的秋風,懷爐碳也代替了上清店的蚊香。石橋附近田村商號磨粉的聲音,都彷彿帶著一縷縷哀愁。在花街拐角,海老妓樓的大時鐘的響聲,也緩緩地傳來了凄涼的調子。日暮里發出長年不熄的火光,人們一想到那是燒骨的煙,就會感到無限凄涼;走過堤壩旁的小徑時,館子后樓傳來哀怨的三弦聲,使人不禁停住腳步,抬頭傾聽,原來是仲之街的藝妓在施展她的妙技,唱著:蒙你垂憐,同衾枕——這樣很平常的歌曲,也不知為什麼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哀。有個妓女出身的女人說,從這個季節開始,到妓館來的客人,就不像那些拈花惹草的浪子,而是一往情深的誠實人了。」

  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是日本作家最鍾情也最為擅長的,從夏目漱石的《旅宿》到川端康成《雪國》中對於窗上飛蛾的描寫,都是日本文學中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樋口一葉這段敘述中還包含了更為豐富的信息量。她由聽覺、視覺、感官、經驗以及聯想等諸多方面入手,用不動聲色的口吻將生與死對立起來,從而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春天的櫻花開放代表著生、追念享名一時的名妓玉菊象徵著對逝去的唏噓;從熱鬧的花街妓館望到了火葬場終年不斷燒骨的煙,一近一遠道出了生命無可挽回的必然結局。作者筆下的一切景物都彷彿曇花一現,櫻花、蜻蜓、車流、幽怨的歌者和易逝的紅顏,只有妓樓上巨大的時鐘象徵了永恆不變的死亡。花街上的面孔永遠需要年輕的,而年華的流逝則成為每個人心中最深切地悲哀。

  從敘述技法來說,一葉不愧是近代寫實主義的大家,比她稍早一些的二葉亭四迷常被稱作日本寫實主義先驅,但二葉亭四迷的小說結構還不及樋口那樣成熟。日本傳統小說往往是由若干相對獨立的片斷組成,是一種結構鬆散、離聚自由的聯合體。樋口一葉的小說對這方面進行了極大改進,她的敘述很少遊離於主題之外,即使是風俗畫的描寫也往往屬於「環境意象」,直接服務於主題。在敘述節奏上,小說高潮迭起。前半部分的高潮出現在廟會打架之後美登利忽然不去上學了,追著這條線索作者不緊不慢的寫出了美登利和信如之前的幾次冤怨,在美登利看來這就是造成廟會衝突的原因。後半部的高潮發生在接近結尾的部分,信如在雨中走過美登利所居妓院外邊時木屐的趾襟兒恰巧斷了,此時傘也不巧被風吹走。美登利看到了曾經的「仇家」,卻一聲不響地躲在門后,心裡撲通撲通亂跳。最後她一聲不響的從門裡丟出一條紅友禪的布條,信如卻連個頭也沒有回,於是姑娘的心從糾結變成了幽怨,心裡不禁一陣難過,眼淚已經掛在眼角。

  在我看來,對於敘事節奏的把握是決定一個小說家是否成熟的標誌。傳統意義上的小說總是以故事發展為主線,節奏往往取決於事件本身緊張或舒緩。而現代小說的敘述大多直指內心,情節設置也更加主觀,敘述對象由縱向平鋪變為橫向深入,作者的個人感受對於推動情節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很多現代作家摒棄了無用的描寫、議論說教,他們認為小說的本身只有兩個字——敘述:主觀的敘述以及客觀的敘述。樋口一葉小說的成功之處也在於此,她高超的、不動聲色的敘述擺脫了許多女作家特有的無病呻吟、目光短淺、缺乏內涵的通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簡潔有力的生命感悟,這也是她的文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另:2004年11月,日本起用新版紙幣,其中5000日元面額紙幣正面用的便是樋口一葉的肖像,這是女性形象首次出現在日元正面。一方面這是對她在日本文學史上地位的一種肯定。另一方面,對於窮苦一生的樋口一葉來說,這也不能不算是一種諷刺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