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們為什麼要移民西方?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顏昌海 鳳凰播報
2011-02-15 21:59:32
瀏覽 5626 次 | 評論 22 條

網上,一位移民加拿大的中國人大談其為什麼要移民。

文章說,他去過一趟德國旅遊,記得走在繁華的鬧市,觀看慕尼黑狂歡節,覺得西方人生活真有意思,因為看到許多新鮮東西,真是不錯,遙想要是在國外生活,生活將會像狂歡節中一個小丑身上的衣服一樣充滿各種彩色。他移民加拿大之前,遭到規勸:現在出國留學不吃香,海龜許多找不到工作;國內經濟發展得快,日子會過得更舒服。但他還是出來了。在開往多倫多的飛機上,他還不清楚加拿大是一個什麼概念,為什麼要出國。只是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喜歡到處遊盪的人,不斷變化的生活,使他的人生輕飄飄,似乎像是一根飄浮在風中的羽毛,風吹向哪就去哪,像《阿甘正傳》片頭與片尾那樣,得失又有何所謂。

但無所謂歸無所謂,剛剛落地之時,還是會認真地想一想。過來人卻告誡他:加拿大就這樣啦,你是不可能混進這邊的社會的,我們當初也嘗試過,後來知道不行。所以最多就是混個國籍,差不多就要回國去混。

為回答這個問題,他用了半年時間,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給自己這等大陸新技術移民畫像:一開始,我是新移民我怕誰,我到哪裡都拍照;然後,語言不行,進語言學校,交了一班中國朋友;然後去打打工,或者進學校讀書,以求能找到專業工作。好不容易混到一份稍為滿意的工作,悶是悶了點,但為了下一代,日子就這麼過了。語言障礙對於許多人來說最要命,它就好像一道牆。不過還好,儘管講得支離破碎,還是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之需。要想和那白人多講幾句,就是把牙根磨得噌噌作響,也擠不出幾個字來。還是中國朋友好,能夠很好地進行語言及情感的溝通。

把不同的文化放在一起,就會自動溶合嗎?把不同膚色的人放在同一個學校的班級,就能成為同學朋友嗎?不會的。文化是很難溶合的,加拿大所謂的二百種語言的多元文化,看來其實只有一種,白人文化,即主流文化,其他少數族群的文化異同,就用來被同化。中國人帶來的文化,除了吃的文化外,其他方面都是用來被同化。所以,新移民的文化弱勢是非常明顯的,不產生被邊緣化的感覺幾乎是不可能的。所謂邊緣化,自然存在一條邊界劃分出不同的族群。當意識到這條界線的存在的時候,人們就會自然地活在一個小小的中國人圈子中,工作學習之餘聚在一起,享受著彼此的認同。當把認同感放在這些朋友身上的時候,就不在乎白人怎麼去評價自己了,因為那與自己們無關。大陸移民就封閉在從國內帶來的價值觀中,在加拿大建立了個小小的中國。所以,在唐人街,福建老鄉仍然是把垃圾往大街里掃,理直氣壯。雖然也知道在別的許多地方,地面都乾淨得可以隨處坐下來而不怕弄髒褲子。

至此答案已經很明顯了:來到自由的國度,大陸移民的世界反而縮小成為一群人而已,雖然可以感受到媒體通暢的信息轟炸,但他們往往把這些信息用一個篩子進行過濾,只有與這個小群體有關的才得以通過,進入自己的神經,這點可憐的信息加上朋友之間的咸雜八封,構成了他們的精神生活的全部。雖然他們看到了許多國內生活的人看不到的東西,但就像住在富人家裡的保姆,雖然也同住在豪宅里,但一切的奢華都與她無關。

在國內,人們講生活圈子。在加拿大,圈子似乎更加明顯,韓國人有韓國人的圈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希臘有希臘的,也都與中國人一樣活在自己圍居的藩籬內。往大的方面講,法國人有法國人的圈子,只不過他們圈子太大;但本質上他們也是把自己圍起來。在國內生活,圈子還有個外延,但在加拿大沒有。中國移民雖然在數量上也以百萬計,但彼此很難走到一塊;譬如說當過人蛇的農民與碩士留學生,但不會成為一個圈子。

除了語言是新移民的一堵牆外,其實會發現還有一道無形的牆,這就是文化差異。舉個例子,香港人自小就是雙語教育,來加拿大語言問題不大,但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而大陸過來這邊讀小學的娃娃,雖然語言一開始也不大會講,卻能和其他小孩一起玩得開心。文化差異從淺層次來說,就是英文所謂的cultureshock。一個例子就是:有一次,他的白人老師要到中國去出差,臨出去前想找他幫他補習點日常用語,他說會付給我錢,他馬上就說「不用不用」,後來他就不敢找他了。更深一點,就是共同話題了。特別是工作學習之外的共同話題,不容易找。再往深處,就是情感交流;必需到了這個地步,才有可能說與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人交上朋友。不少新移民一兩年內都還處於cultureshock階段。

但這些所講的都是針對成年人的,中學生因為年齡不同情況完全不同。

在英語學習方面,有一個非常重要卻沒引起人們注意的方面,即acculturation( 「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就是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個白人,並且像白人那樣思考和行為。理由是:語言只是文化系統中的一環而已,如果能夠理解語言所賴以存在的文化系統的其他環節,當然會幫助掌握語言了。國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只要生活在一個講英語的環境,英語就會突飛猛進。其實不然。關鍵在於,能夠生活在一個說英語的環境還不夠,還要能夠做到「文化認同」。要做到文化認同,就是要能做到突破圈子的藩蘺,與主流文化的人多打交道。圈子中的人,就是陷入了惡性循環:語言不太好,於是少了創造「文化認同」的機會。

中學生少了文化藩蘺,這是他們語言學得快的一個原因。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還要出國移民?!各人有各自的出國理由。想來坐移民監或是留學渡金的,想來紮根或者半紮根的,為了子女,為了轉移資產的,等等。最多的年青人還是抱著「明天會更好」的期望出來的,滿懷抱負。

文章說,到國外去看看,這種原始衝動是不少人都有的。但想看什麼?不是為了看城市建築有多宏偉,不是為了吃漢堡,不是對比這裡的月亮是否更圓。是為了看看西方的文化。西方社會的發達,絕不僅僅是GDP,而更多的是文化。發達的文化能夠開啟眼界,開拓思維,能夠讓人變得更聰明。21世紀的中國經濟上來了,文化卻如一些知識分子所說的,是絕望、悲的。不少人說:在國外,素質最低的就是中國人,最壞的就是中國人,自己人害自己人。這其實就是落後的文化的一個表現。有些時候,功利心真是不應該放得太重。

他當時出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國內的潛規則沒意思,想去一個自由的國度。但出來了,就自由了嗎?其實沒有,以前覺得像個手腳被人綁緊的拳手,現在鬆綁了,可以自由揮拳了,卻沒人跟我打。也就是說,心理想得到的東西,還是沒得到滿足。例如把一個不會英語的大學教授拎到多倫多街頭,他是享有了自由平等的一切權利,但有誰會把他當一回事?他會覺得這裡寂寞的生活比國內爽嗎?!這裡面的問題就在於自己的屬性與宿命。但還是選擇留下,選擇改變自己的屬性而留下來。忘記年齡,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初入學的好學學生。要改變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宿命,因為在國內,他沒有能力能夠足夠左右自己命運。他要為自己而活,要活得像自己。

另一篇文章說,一個投資移民的家庭有一家四口,倆大人,帶兩個孩子,投資移民到加拿大后,沒有工資收入,只靠存款生活。但每年加拿大政府要付給這樣的家庭光補貼就是 8000多加元。兩個孩子的牛奶金每年按低收入家庭的標準就是6632加元,GST退稅一家4口近1000元,還有每年根據付政府的地稅多少也有相應的退稅。如果住100萬的房子,繳的地稅可退800-900加元。這樣加拿大每年給這些富豪的退稅就是8千多加元。另外,還有小孩從小學讀到高中都是義務教育,以及免費的公費醫療。但這些富人,並沒有給加拿大創造財富也並沒有為加拿大繳稅。因為加拿大隻對收益徵稅,但並不對資本徵稅,所以有錢的大陸移民並沒有為加拿大作什麼貢獻。

中國有錢人,很少在加拿大投資,大多數都是把老婆孩子放在這邊,自己在國內賺錢。孩子在這裡享受免費的西方教育,太太在這裡呼吸新鮮的空氣。所以中國的投資移民一個個都是人精,算計得很到位,沒有利益的驅使,他們是不會去做的。只是加拿大政府當了冤大頭,以為大力引進投資移民會增加加拿大的就業,可事實上引來的有些卻是麻煩。

有些投資移民把雙方的父母都移民過來了,這樣更加加重了政府的負擔。一個從不向政府繳稅的家庭,除了每年要回大筆的退稅外,加拿大還要負擔8個人的免費醫療,兩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的免費教育。所以,當看到新聞上不停地宣稱,中國人為加拿大帶來多少財富時,感覺過於誇大其詞,同時也為加拿大這樣一個憨厚的國家打抱不平,同時也想為加拿大的中產階級吶喊一聲。真正為加拿大創造財富的是這些默默無聞的中產階級和那些拼死拼活幹活的普通老百姓。

但反過來,富人移民也有難言之隱。非常多的投資移民舉家來到加拿大,買了房、買了車,安頓好孩子讀書之後,就有相當於一部分人開始做起了海鷗,過起了兩地分居的日子。這種現象在溫哥華見怪不怪。其實,他們也知道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但是,投資移民在國外生活也有很明顯的一些問題:第一,大部分投資移民在國內有很好的生意,因為移民而關掉生意會有很大的損失。而同時,加拿大儘管大力吸引投資移民,但是把錢交給他們之後,並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投資的項目能夠交給投資移民來操作。這樣,很多投資移民到加拿大以後難以像國內那樣有穩定的生意可做。第二,如果自己從頭開始做生意,則面臨著語言、文化、人脈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加拿大人口不多,購買力有限,對於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外族人來講,成功的難度非常大。而一些小生意,餐館、小超市、咖啡廳等,對於一些真正的富人還看不上眼。而且目前這類項目非常多的香港人在經營,大陸人優勢不多。第三,有些投資移民到來之後嘗試投資做點小生意,但因為語言受限,基本都適合中國人之間做生意。結果中國人之間的人騙人問題和國內一樣,最後生意不佳,以後也就沒有興趣再作了。第四,對於投資移民來講,絕大多數年齡偏大、語言不好,所以要想找到專業的工作非常困難。對於事業有成的男同胞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其內心煎熬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這些問題,都是中國大陸有學歷、有地位、有財富的移民的苦惱。如果放在一般中國老百姓面前,都不是一回事。人們早就對浙江、福建一帶移民西方的偷渡者有很多了解,他們是寧死也要冒險脫離中國大陸,投奔自由西方。甚至不少有學歷但地位和財富不夠的老百姓,也是一樣,寧願在西方國家當「黑民」。2010年底至今,澳大利亞就流傳著這樣一個中國「黑民」故事。

位於悉尼北部的松麗屬於「北岸富人區」。走入此「富人區」的松麗購物中心,能看到正對著Woolworths超市的明亮、潔凈 「松麗海鮮店」。不會有人將這樣一個寬敞、氣派的店面與「黑民」兩個字聯繫起來。但不幸的是,這種看似不會存在的聯繫卻實實在在發生了。此家海鮮店的華人老闆高Gary和白Carey兩位,正是流落澳洲的中國「黑民」。

13年前,1997年12月6日,當時在中國遼陽一家化纖廠做技工的Gary和中學教師Carey,隨一個由當地外經委組織的商業考察團,持一個月的商務簽證來到了澳洲。很快,他們便愛上了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澳大利亞,並決定留在這裡,不回去了。

接下來的路跟很多人一樣:以某個宗教組織的名義申請難民,希望能得到永久居留。但6個月之後,他們的申請被移民局拒絕了。按法律程序,他們如果不向難民複議庭申請複議,就必須回去了。他們選擇了「不理它」,就這麼「黑」了下來,從此走上了漫漫「黑民」路。

就這樣一直「黑」到2002年,Carey在Campsie打工時被移民局抓獲,在Villawood黑民營被關了十幾天,後來交了兩萬元保釋金由律師保出來。2005年,輪到Gary運氣不好,在大年三十那天被移民局抓到,在Villawood黑民營足足呆了三個月。據Carey講,本來因為他們黑的歷史比較長,律師都認為辦保釋很難了,擔保金也不菲,正當Carey試著找人時,移民局自己也「出了事」,因抓錯人而受到很大輿論壓力,所以在5月初突然找Gary談話說,你可以出去了,這樣也沒用擔保金,也沒有其他手續,就給他放出來了,並讓他到Parramatta移民局報到。幾天之後,Gary到移民局報道,並得到了有工作許可的過橋簽證A。又過了一段時間,移民局告知他們可以對自己的難民申請提出複議。

這樣他們又到了RRT;但再次被拒。這樣又到聯邦法庭,還是沒有批。到這時,他們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了,一個是到高等法庭,再一個就是申請移民部長干預。但採用後者的話,也就相當於放棄了到高法的權利。他們決定申請移民部長干預這條路。但2010年8月底,他們收到移民部長的信,讓提交體驗、經濟擔保等資料。他們很快準備齊全交上去,滿懷希望的等著,最後卻等來不予考慮的通知,讓他們覺的「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下」。

從理論上說,他們的路似乎已走到頭了。除了自願或被遣返回中國外,已不知還有什麼路可走。2011年2月8日,Carey按規定再次到移民局報到,又得到兩個星期的簽證。移民局要求他們去中國領館辦理旅行證件,然而Carey說,他們不敢。他們已拿到中領館辦理旅行證件的申請表,裡面要求填寫父母姓名等諸多信息。一般來說,申請難民,會被視為「國家敵人」,他們怕連累國內的親人。也許,在移民局眼裡,Gary和Carey的案例,只是「滄海一粟」,無甚特別,移民局必須按法律和政策辦事;但對Gary和Carey來說,這卻是「生死悠關」、「命懸一線」的事:13年了,他們沒有回過一次國,當年出國時留在國內才7歲的獨生女,今年已經21了,都沒有見過一面;13年了,Gary的父母也已相繼去世了,去世前都未能回去見最後一面,就為了能留在澳大利亞!……

法與理,理與情,在許多時候是很難統一到一起的。按法律,他們當然是錯了。可是,「這個國家的慈悲上哪兒去了?」,這是一名叫作阿提肯的記者在當地的英文報《每月大事》上發出的詰問。據Gary講,這位記者同時也管送報紙,因為總到他們店裡來送報紙,大家就認識了,聽說他們的事後很震驚,主動寫了這篇報道,呼籲當地居民給移民部寫信替他們求情。看到報道后,Horsby的市議員橋普拉第一個來了。據Carey說,她自己哭了,議員橋普拉也哭了。按橋普拉的邏輯,這事簡單的很:「不要看過去了,看現在!他們已經是社區的一員了,他們為社區服務、為澳洲經濟做貢獻,我們需要的是人道!人道!華人社區應該行動起來,幫助他們!」隨之,櫻桃小溪華人協會的會長葉Ken和副會長劉朱瑞貞也來了。據他們講,Gary和Carey的確是犯了錯誤。但他們已經付出代價了,而移民局也有責任,因為他們沒有給予華人社區足夠的資訊和教育,以致於許多有語言和文化障礙的華人不知道應怎樣更好的處理各種事情。

目前,他們的案子正處於十分關鍵的時期:移民局讓他們去辦理回國旅行證,用意十分明顯;而象市議員橋普拉這樣的熱心人士,則仍在想辦法為他們奔走呼籲。情與理,法律與人道,誰會佔上風?目前誰也不知。採訪中,最讓記者震撼和動容的,卻是Gary一句平淡道來的話:「13年了,我們不後悔。」

這句話,中國的當權者也應該震撼和動容。「13年了,我們不後悔」,為了什麼?!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沙發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1-2-16 02:06 | 只看該作者
這個話題已經很沒意思了,被討論爛了,而且已有結論;樓至是不是也來點與時俱進?掉到自己的思維模式里出不來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3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2-16 0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fred_yu_job 2樓 的帖子

反省的不錯,再接再厲,你回到正常的思維狀態是大有希望的。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4: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