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簡化字使用越來越廣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2-10 1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大陸用簡化字,港澳台地區用繁體字。這是歷史形成的狀況。大陸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繁體字隨著港澳台地區的書刊和其他商品一下子涌了進來。沿海的一些城市,一時間繁體字鋪天蓋地,代替了簡化字。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簡化字不但「收復」了失地,而且大舉「進軍」港澳台地區,顯示了簡化字的優越性。

  台灣《聯合報》2006年3月24日刊登《繁簡之爭,國力就是實力》一文。文章說:「使用繁體字的3000萬人口要對抗使用簡體字的13億人口,確實有困難。」「繁體字原本通行世界各國,但很多國家都已見風轉舵。例如紐西蘭近年即將高中會考的中文試卷,由過去提供繁體和簡體兩種中文字,改為只提供簡體字;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教育廳早先制訂的中文課程綱要,已希望教師先教簡體字,適當時機再教繁體字。同樣是使用繁體字的香港,近年接受簡體字的速度更快,不僅各大企業網站同步架設簡體版,販售簡體字的書店是愈開愈大、愈開愈多。各國華人社區,隨著大陸移民人數漸多,簡體字的招牌也愈來愈多。這樣的趨勢足以說明,簡體字空間愈來愈大。」

  澳門《新華澳報》2008年1月16日發表了題為《簡體字風行台灣》的文章。文章說:「在台灣,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常常被認為是涉及意識形態、事關毀滅還是保存中華文化的大是大非問題,不僅簡體字不能用,連文字橫排都是禁忌。正因如此,某些台灣學者把方塊字看作是老祖宗給後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必須好好守護。當他們看到大陸的簡化字『兒』、『廠』、『廣』等破壞了方正字形的美感時,便越發覺得『簡化中國文字是一種罪過』。」「但是隨著政治的解禁、社會的變遷以及兩岸的交融,這種偏激的看法越來越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因為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認識簡體字,並且從簡體字裡面獲得越來越多的資訊、知識和機會。隨著對簡體字了解的增多,很多台灣民眾發現,大陸用簡化字確實簡潔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像『塵』、『滅』這類簡化字造得很高明,甚至連反對使用簡體字的人也不自覺地模仿起來。」

  而在海外,簡化字的推行適應了全球華人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海外漢語教學最早使用繁體字和注音符號,後來有些學校開始使用簡化字和漢語拼音。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的使用越來越多。在美國,漢語學校和大學的漢語課絕大多數使用簡化字。紐約市政府發布的中文公告,過去用繁體字,現在一律用簡化字。2005年5月22日的《紐約時報》刊登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文章,標題首次使用簡化字。在加拿大,原來教廣東話、台山話和繁體字的學校,也開設了普通話課、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班。台灣《聯合報》2008年3月5日報道說:「美國近十年來興起學中文的熱潮,華盛頓特區不少公立中小學都已把中文增列為外語選修課程之一,教學上大致雖維持繁體和簡體中文並用,但簡體字逐漸成為中文教學主流,已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趨勢。」

  在當代,簡化字已經成為漢字中的主體,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1985年7月1日創刊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以海外讀者為對象的,開始時用的是繁體字,1992年7月1日改為簡化字。該報在1992年6月17日發表的《敬告讀者》一文里說:「海外版自創刊以來,一直使用繁體字。考慮到簡化漢字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們在使用繁體字的同時,開闢了『名人名言』繁簡對照,『中國古詩文選讀』繁簡對照欄目,以使海外華人、華僑逐步了解和熟悉簡化字,為使用簡化字做好過渡工作。經過7年努力,使用簡化字的條件基本成熟,同時越來越看到簡化字已成為世界絕大多數華人所接受的事實,因此,本報編輯部決定自下月起使用簡化字。」


摘自作者:蘇培成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沙發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2-13 04: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2-13 06:42 編輯

                                簡捷方便效率高 簡體字風行台灣
                                              (摘錄整理)

簡化字「滲透」台灣,與老兵來大陸探親、台商來大陸投資,以及近年大陸以優惠措施大量進口台灣水果有密切關係。兩岸經貿往來的頻繁及大陸文化界人士不斷訪問台灣,使得台灣人對簡化字的畏懼情緒有所淡化,也使得台當局嚴禁銷售大陸簡體字書籍的規定有名無實。簡體字進入台灣家庭並為許多人所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新竹市長林政在市務會議中提出,讓中學生利用社團時間學習簡體字。陳水扁自己使用的某一文件也有十多個簡體字。二零零六年九月下旬,台當局為舉辦「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特別允許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一行三百二十八人赴台。這是兩岸文化交流史上規模最大的簡體字書展,有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等近二百家出版社參展、四十七萬冊簡體字書展出和銷售。

從二零零三年起,民進黨公開聲明部分大陸書籍可以「入境」,台灣銷售簡體字的書店驟然增多。儘管台當局對大陸書籍審查嚴格,以防宣揚統一的書籍流入台灣,但在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台灣書攤有不少大陸領導人的演講集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裡面講到「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未被刪去。

僅二零零五年,大陸出版的簡體字圖書在台灣的銷售額約六千八百萬新台幣,比二零零三年多出五倍。簡體字書之所以受歡迎,一方面它是「最實惠的一種商品」,即內容厚實,價廉物美;另一方面,將大陸書籍轉成繁體字版本不僅浪費人力財力,而且講究速度的讀者也不能在第一時間讀到。故到大陸旅遊的台灣作家,常常不問價錢拚命購買,不怕沿途深受書籍之累,也不怕台灣海關扣留或沒收,像大陸文藝研究專家姜穆三次探親都一路買書,前後一百多公斤的書搬回錦屏再搬到貴陽,然後帶著視同寶貝的簡體字版本的書籍飛經北京、香港,再運回台灣。

台灣新聞局的數據顯示,2003年進口銷售簡體書的申請冊數為13萬9538,到了2008年,申請冊數已增加到191萬2700,足足增加13倍。

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更為頻繁而緊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文的國際市場也不斷擴大。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民眾要很好的了解大陸的法規、市場經濟狀況,要來大陸發展、就業、求職等,最首要的就是認識、書寫簡體字。目前,台灣民眾除了學習英文、日文,很多人也在學習簡體字。他們認為,簡繁兩種字體系出同源,不難學,重點是要擺脫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束縛。現在大陸市場越來越紅火,在經濟和文化強勢的推動下,台灣大學生學習簡體字的熱情越來越高。

簡體字「滲透」台灣已成不可阻擋之勢,為遏止這股風潮尤其是防止大陸書所宣揚的中國統一觀念在台灣擴散,台當局乾脆利用本無政治性的文字大做「文化台獨」文章。據島內媒體二零零七年七月報道,「一年一度的教科書出版熱季來臨,台灣教育部門最近向各教科書出版社提供一份涉及五千用詞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報告,要書商依此全面更改。根據這份報告,『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水平、日據、中日(甲午)戰爭、兩岸、台灣地區』等詞,都被列為『不當』用詞,而所謂合適的用詞就是刪掉『國父』二字只剩『孫中山』字眼,其它相應改成『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水平、日治、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台灣)』等詞」。

依據這份「指引」,台灣教科書中凡有「大陸」兩字的全要改成「中國」,「台灣地區」必須改成「台灣」,「海峽兩岸」要改成「兩國」。台灣的家長和教師面對教科書的這種「去中國化」,均表示強烈不滿。「全台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痛斥台灣政治緊崩,族群對立嚴重,如果又急著將教科書的「大陸」用詞改為「中國」兩字,情勢會更惡化。還有的教授認為,這種利用審查機制干預教科書編輯自由的做法,使人彷彿又回到「戒嚴時代」。有的遊行示威者則高舉「教育戒嚴,民主倒退」的標語牌表示抗議。部分民進黨「立委」也不贊成「去中國化」的用語,認為「只會徒增困擾,浪費社會資源」。

但是,台當局搞「文化台獨」既難以徹底切斷海峽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臍帶,也無法阻撓台灣民眾對簡體字的青睞。簡體字風行台灣,有很多因素促成。就美學觀點來看,雖然繁體字比簡體字美觀,但書寫起來確實繁雜、困難,在計算器處理文件時也較為繁瑣,刪繁就簡符合人們的讀寫習慣。更重要的是,簡體字所傳遞的信息和知識質量以及影響力已經今昔非比,隨著大陸政治、經濟、國際實力的上升,以及中文在國際社會的普及,推崇簡體字在華人世界已經形成潮流。正如台灣媒體認為,台當局不能只注意簡繁字體的消長,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字體市場消長所反映的兩岸大勢的變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