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裔虎媽掀起教育大辯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2-1 0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1月31日



去年12月,蔡美兒(左二)與丈夫和兩個女兒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家中。網路圖  



  《時代》周刊封面《虎媽的真實故事》。網路圖

  虎媽十大家規
  ●不準在外面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在學校里賣弄琴藝
  ●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
  ●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準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準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和小提琴
  ●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Lynn Chua)近日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Battle Hymnof the Tiger Mother)的書。該書介紹了被稱為「虎媽」的蔡美兒如何以中國傳統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要求她們每科成績都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她的教育方法引起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教育方法優劣的大辯論。

  1月8日,《華爾街日報》以《為什麼中國媽媽更棒》為題刊登耶魯大學法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新書《虎媽戰歌》的節選,立刻引發了對東西方育兒方式的熱烈討論。

  書摘一開始就列出蔡美兒對女兒的10項要求,還講述了她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以求得突破等經歷。作者用「中國媽媽」指代不同於西方觀念的育兒方式,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書摘很快就引來多條讀者評論,並且在網路上被廣泛轉載,引發了關於東西方育兒方式的大討論。有讀者評論說,蔡美兒的做法是虐待兒童,進而延伸到亞洲人沒有創造力就是這種育兒方式的後果,但也有不少家長說,西方人應當借鑒這種嚴格的管教方式,並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媽」。很多亞裔父母擔心,這篇書摘會加深西方社會對亞裔學生和家庭的誤解。

  蔡美兒還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該雜誌以《虎媽的真實故事》為題的文章說,蔡美兒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讓全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她所說的「失敗者」?文章甚至把東西方教育方式的比較上升到美中經濟發展比較的高度,稱美國經濟糟糕得出奇,經濟增長2.6%,失業率高達9%;而中國卻有10%的經濟增長,每年還有2500多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經濟是這樣,教育也如此。

  不過,很多讀過《虎媽戰歌》的讀者指出,《華爾街日報》的書摘斷章取義,雖然蔡美兒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但書中很多觀點都有借鑒意義。

  蔡美兒和很多讀者都說,書摘讓人感覺《虎媽戰歌》是一本「育兒手冊」,但該書其實是一位母親的心路歷程、一部回憶錄和一種帶自嘲的反思。書中高潮部分並不是母親看到女兒鋼琴技巧進步的成就感,而是一次和小女兒的激烈爭吵。那次讓她認識到自己的管教過於嚴厲,於是她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蔡美兒接受《舊金山紀事報》採訪時說,東方式家教方式的局限在於容易限制孩子的選擇,不適應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她後悔沒有重視女兒的個性需求,也後悔自己有時過於嚴厲,但她還是不認同西方理想化的選擇和自由,始終堅信家長才更了解什麼對孩子才是好的,「如果讓10歲的孩子去選擇,他/她會永遠選電腦遊戲」。

  虎媽反擊:我的教育觀被誤解了

  大家對我的書(《虎媽戰歌》)有很多誤解,因此我希望藉此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一些背景。

  我的書所針對的讀者群是美國人,因此很多亞洲讀者也許無法理解這本書中每一個幽默之處,因為要想明白這些幽默,首先要了解美國的文化環境。作為華裔,並嫁給一位具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這本書描寫了作為一個家長,我如何與來自美國社會和美國教育體制的壓力進行鬥爭時所面臨的衝突。與你在媒體看到的內容相反,也與令人誤解的標題「為什麼中國母親更加優秀」相反(這個標題不是我選的而且事先也不知道),這是一本描述我是如何開始相信一種「混合」的教育觀念——將源於東西方文化的精華結合起來的回憶錄。

  我想要澄清的是:我沒有說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國母親」。我沒有說所有的中國父母像我這樣養育孩子。這本書是關於我如何按照當年我的中國移民父母撫養我的傳統方式去撫養我的兩個女兒。

  這本書的主題之一是關乎「選擇」的鬥爭。當我的孩子還不到10歲,我相信,本著「個人自由」的名義,越典型的「美式」 教育觀念給孩子選擇越多。從理論上講,這聽起來很不錯。然而,在實踐中,這卻意味著給年紀很小的孩子們自主選擇吃什麼、選擇彈多久鋼琴、選擇看多久電視的自由。我反對這樣的教育觀念,因為我相信,孩子在一定的年齡之前,因為歲數太小還不能做出明智、成熟的選擇。

  這種觀念我一直堅持到我的小女兒13歲,當她開始叛逆的時候。我意識到,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隨著他們更加成熟,父母應該越來越多地聽從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同時應該逐漸給每個孩子更多自由。當然,美國主流教育方式的問題,在我看來,就是家長在孩子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允許他們自主選擇。我相信美國家長們或許能從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到積極的東西——尤其是在孩子的人格形成期。

  另一方面,很多生活在亞洲(中國大陸、台灣或者香港)的中國父母沒有在美國社會的環境中撫養孩子,在美國,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文化壓力非常大。事實上,存在於大部分東亞地區的文化壓力剛好相反:給孩子選擇的自由非常少。對於亞洲甚至在美國的中國家長們來說,我可能更願意強調給我們的孩子更多而不是更少「選擇」的重要性。

  在這本書中,我想強調的另外一個主題,是關於「死記硬背與嚴格管教」與 「培養創造力」之間的教育爭論。再重複一遍,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夠在美國教育體系的背景下理解我的幽默。在我看來,目前很多美國學校重視「創造力」,排斥 「死記硬背、嚴酷訓練、反覆練習」。尤其是在數學領域,我認為這樣的方法有嚴重的局限性。

  在我看來,美國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教育爭論對「死記硬背、嚴格管教、反覆練習」的看法,好像這種觀念與「培養創造力」 的觀念無法調和。他們認為二者只能存一,而非共存。對我而言,這兩種觀念並不排斥。它們應該能夠以一種理想的平衡狀態相互融合。類似於,鑒於中國今天的教育實踐強調更多「死記硬背、嚴格管教、反覆練習」而排斥「創造力」的程度,我個人更支持增加對「創造力」的重視程度,以達到理想的平衡。

  考慮到我的猶太裔丈夫在家庭教育中一直以來強調「創造、自由」,我覺得通過強調一種重視「死記硬背、嚴酷訓練、反覆練習」的更為傳統的亞洲觀念,從而實現一種平衡是重要的。當然,在並沒有受到這種西方影響的亞洲家庭,也許我更傾向於對培養孩子「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的需要給予更多重視。

  這本書只是關於我們自己做父母的經驗,最終找出理想的平衡之道——將東西方最好地結合在一起。非常感謝!

  中式嚴格教育可培養孩子堅持不懈品質

  蔡美兒嚴格管教女兒的故事引發了不同育兒理念的大辯論。她為何採取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她如何在嚴厲管教孩子的同時保護和培養她們的創造力?關於這些問題,蔡美兒對媒體談了她的想法。

  問:「虎媽」這個稱呼是誰給你的?為什麼這麼叫你?

  蔡:我對女兒要求嚴格,她們有時受不了,背著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傑德覺得我過於苛責,認為我的要求太高太強硬,讓家裡太緊張,不自由。他們不滿或開玩笑時,就喊我「虎媽」或「伏地魔」。

  問:你怎麼看這個稱呼?

  蔡:我喜歡這個稱呼。

  問:你的育兒經驗引發了關於教育方式的討論,一些人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比較好,你怎麼看?

  蔡:媒體有些報道斷章取義,讓大家誤讀了我的教育觀。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華裔媽媽,用我所受的中國式教育管教了兩個孩子,並記錄了這個育兒經歷,僅此而已。書中所使用的一些詞語,看上去有些嚴厲,其實我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的過程。

  問:你怎麼教育你的女兒?

  蔡:我給兩個女兒制定了10條清規戒律。在學習上,我不准她們任何一門成績低於「A」。我的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我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我在一旁掐著秒錶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后,索菲婭次次穩拿第一。小女兒露露有次沒做考試加分題,我告訴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應做加分題,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分數將優秀和平庸區別開來。從此,露露再也沒放棄過加分題。

  問:有人反對你的這種教育方式嗎?

  蔡:在美國社會,按照中國人的方式教孩子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衝突,這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

  問:你丈夫同意你這麼做么?

  蔡:我在家裡並不佔優勢,我丈夫傑德是一個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簽協議讓他不要干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那就請配合我。

  問:這種教育的效果怎樣?

  蔡:兩個女兒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索菲婭18個月就認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開始彈鋼琴,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露露練小提琴,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稱她們是「音樂神童」。成年後,露露改打網球,裁判評價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決不罷休的小姑娘」。

  問:有人對你不讓女兒參加同伴聚會不理解,難道不應該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嗎?

  蔡:不參加玩伴聚會,是因為時間很寶貴,會耽誤練琴時間。有一次,索菲婭一直央求說她想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我心一軟就答應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沒心練琴了。一盤問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聽一位同學談論對性的神秘嘗試。我後悔讓孩子接觸這類糟粕聚會。我認為,沒必要讓孩子犯了錯誤再學習。

  問:孩子們不聽怎麼辦?

  蔡: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她們抵制學習、練琴這類枯燥的事。我和露露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那時她才3歲。我要求她練琴,結果她連打帶踹,又哭又鬧,我忍無可忍將她拖到門外。也許是為了表示反抗,索菲婭還偷著將鋼琴咬得到處是牙印。當她們不好好練琴時,我會威脅她們不準吃飯,要燒掉其所有的絨毛玩具,罵她們是「垃圾」。

  問:你會退讓么?

  蔡:要視情況來定。有一次我們到俄羅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館內,我讓露露嘗一粒魚子醬,她不同意。面對我的堅持,她發瘋似地說我令人恐怖,要她做這一切實際上是為了我自己!她討厭小提琴,憎恨這個家,並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發誓說如果我不放過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我最終想清楚,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她,讓她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次,比如說,我同意露露辭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改打自己喜歡的網球。

  問:你為何對女兒如此嚴格?

  蔡:我想有兩點。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國式教育。我認為,這種嚴厲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二是我害怕兩個女兒走下坡路。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終於實現了「美國夢」,會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巨大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對優秀,但他們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嚴厲了。第三代移民生活很舒適,有一群成績B+的朋友,認為個人權利受憲法保護,不願付出辛苦,就會走下坡路。我父母是中國人,先是移民菲律賓,1960年代又舉家移民美國。我是移民第二代,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問:你小時候父母如何教育你?

  蔡:我父母對我很嚴格。8年級時我歷史考了第二名,頒獎儀式結束后,父親說「千萬不要再讓我像這樣丟臉了」。在家裡說中國話時不小心夾雜了一個英語單詞,就要被狠狠打手板。我當時也經常抱怨,我的事為什麼他們老做主。這事在我申請讀大學時得到了解決。父母堅持讓我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說離家近,可以住家裡。我想擺脫「虎籠」,於是就瞞著父親,偽造了他的簽字悄悄申請了哈佛大學並被錄取。父親為此折騰了整整一宿,一邊因我違抗父命大發雷霆,一邊又為我考取哈佛而驕傲。

  問:現在回頭看,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

  蔡:回頭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終也會理解我。

  問:嚴苛的教育會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蔡:我們還有其它快樂時光。練完琴后,我們有很多快樂的話題,會趴在床上讀書,會一起做有創意的中國菜。我丈夫會帶領一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游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我們一家到過倫敦、巴黎、羅馬等幾十個國家和城市。當然,根據「家規」,我會提前預約好琴房,以免孩子們生疏了琴藝。

  問:你覺得中西方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蔡: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對孩子的學習沒有過多要求。中國媽媽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會為孩子報很多課外班,督促其超過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讓孩子自由,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關注吃喝玩樂、看影碟電視、不勤奮上進、遇到問題退縮等種種問題。中式教育方式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孩子強化意志力,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你的觀點是什麼?

  蔡:我認為,我這種在外人眼中有些嚴苛的教育,實質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選擇權」。孩子年幼時,不了解社會,也不可能有明智、成熟的選擇,需要家長為其做出正確的「選擇」,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督促孩子去實現這個「選擇」。隨著孩子逐漸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創造力確實很寶貴,但沒有嚴苛教育培養出來的基本學術能力、堅持不懈的性格基礎,也不會有脫穎而出的創造力。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鑽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現實中,雙方都把這個關係擺成了「要麼/或」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既/和」的關係,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沙發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2-2 13:15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女人大概精神異常,她的孩子們好可憐!如果她不是那麼瘋,孩子們很可能會有更好的成就。

隨便一個例子,逼孩子們學音樂,孩子們卻並未在音樂上搞出什麼像樣名堂。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沒說是獨奏,也沒說是正廳,偏廳,看來是鋼琴老師租了一個廳,讓學生們開發布會過過癮。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是了,老媽是學校教授,小孩組的樂團安排一下有什麼困難?有人稱她們是「音樂神童」?怎麼不去音樂學院?耶魯離曼哈頓不是很遠,交通方便,音樂神童可以去 Julliard 啊?那裡的學生很多是從外州,甚至外國,每個周末去上課的。唯一的合理解釋是她的孩子沒考上。不但考不上 Julliard, 連 MSN, Mannes 通通沾不上邊,還「音樂神童」?好像美國滿街都是音樂神童似的!

她這樣的家長見過很多,一個比一個瘋狂,孩子們都被害慘了。出名的故事可以說出一大籮筐,這個傢伙算是臉皮最厚的之一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5: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