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1年,中國已在轉變的路上

[複製鏈接]

1608

主題

4015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訪問

民主制度的愛好者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顏昌海 鳳凰播報
2011-01-31 19:10:30
瀏覽 10031 次 | 評論 52 條

台灣媒體報道,2011年1月29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芬,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元旦發生嚴重車禍,經過醫院多日搶救,雖然曾經有過好轉,仍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於新光醫院,享壽72歲。孫穗芬過世時,家人都陪伴在身邊。

據悉,2011年1月1日上午7時許,孫穗芬在台北市建國高架橋往桃園方向的匝道口發生2輛轎車對撞事件,緊急送往新光醫院急救。院方表示,她在8時15分到院時已無生命跡象,經急救、輸血1萬2千CC后才恢復血壓心跳,並在胸腔裝了3根支架,經過8個小時的搶救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孫穗芬雖然頭部、胸腔和腹部器官多重嚴重創傷和大量出血,不過,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昏迷指數曾一度由3分進步到9分,但是因腎功能受到影響,於2日開始24小時洗腎,然而卻在3日上午又傳出昏迷指數倒退,有輕微敗血症,且瞳孔對光的反應減弱。新光醫療群擔心孫穗芬腸道壞死,於是進行腹部探查,切除部分小腸、大腸,術后穩定,對於醫師要她轉頭、眨眼等都有反應,顯示腦部已有改善,除了可以接受醫師口頭指令,也可透過臉上表情,與兒子等溝通。

孫穗芬住院期間,有25年不見的姐姐孫穗芳在1月13日還搭機來台,並於15日下午帶著鮮花前往醫院探視,卡片寫著「祝穗芬妹妹早日康復」。

孫穗芬是孫中山長子孫科與藍妮的女兒之女,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57年與飛行員孫康威結婚並育有三子。1986年見多識廣、精明幹練的孫穗芬成為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商務領事,後來又調任上海。孫穗芬是個樂觀、堅強又開朗的女性,她不以身為近代中國革命之父的後代自傲,亦不以身上流有孫家血統而自喜。她成長后都是靠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打天下,可說是女中英豪。她先前應友人之邀來台,在2010年12月28日參觀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並接受媒體訪問,不料卻在準備搭機離台前發生意外。孫穗芬曾經說過,自己常常被說長得像祖父,由於祖父在自己出生前就過世,她也沒見過孫中山本人,不過祖父一直是自己心目中一個很尊敬的長輩。

今年為孫中山先生手建的中華民國百年大慶,其孫女孫穗芬女士不幸於日前因車禍逝世, 除令人替偉人唏噓外,亦讓人關心孫中山先生其他後人目前的下落與生活狀況。

其實孫氏後人枝葉繁茂,如今多在海外過著低調的生活,她們遠離政治,但都以孫中山為榮,有些還致力於傳播孫中山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內人士表示,孫科有2個兒子和4個女兒;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都已過世,女兒分別是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和孫穗芬,目前家族成員分居國外各地。據悉,孫中山先生一生有過三次婚姻,留下獨子孫科和二女孫延、孫婉,均為原配夫人盧慕貞所生。長女孫延英年早逝,並無子嗣;小女孫婉先後育有4位子女;相比之下,長子孫科這一支最為枝繁葉茂,總共誕下兩子四女,長子孫治平、次子孫治強和4個女兒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和孫穗芬。

孫中山後代在政治舞台上並不活躍。第二代中,只有長子孫科在父親的光環下曾在國民政府擔任要職,晚年曾在台灣出任「總統府資政」、「考試院長」。孫科的兩個兒子孫治平曾出任國民黨中評委及台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孫治強則僅擔任「中央信託局」秘書及台北故宮博物院顧問。2001年、2005年,孫治強、孫治平先後在美病逝。到了第四代,孫治平之子孫國雄2005年曾受邀出任陳水扁的「國策顧問」。孫穗英、孫穗華姊妹以及孫家第五代人均長期定居加州。孫穗英與夫婿林達文居住在灣區,而孫穗華與夫婿張家恭居住在聖地亞哥市。祖籍雲南的張家恭經營房地產開發十分成功,成就為主流社會與華人社區公認。

孫科的三女兒孫穗芳是孫科與嚴藹娟所生。1963孫穗芳嫁給香港富豪之子王守基。雖然沒有見過祖父,但孫穗芳對孫中山充滿了崇敬之情。為了讓世人更多地了解孫中山,她不辭辛勞地在世界各地演講1,000多場,用近十年撰寫《我的祖父孫中山先生》一書。可以說是現在孫中山後人中,對孫中山思想研究和了解最透徹的。日前,孫穗芳在捐贈國父銅像給台灣一所大學的揭幕典禮儀式上,強調三民主義是我們大家的「寶」,學校也要加強並恢復三民主義考試,並批評大陸造假稱國父講「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她祖父根本沒說過這八個字。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孫穗芳捐贈國父銅像給台灣私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1月17日上午她參加了捐贈儀式。她在銅像揭幕典禮上發言,指出三民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台灣實行三民主義,人民生活改善,應繼續走這條正確的路,學校也要加強並恢復三民主義考試;她還批評大陸造假指國父講「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她祖父根本沒說過這八個字。孫穗芳指出,國父或許有「容共」傾向,但沒有聯俄聯共的具體文字和政策,大陸的說法根本是造假的。孫穗芳說,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也是「中華民國一百年」,她的著作國父紀念集網路版1月18日上網。孫中山從未主張聯俄容共補助工農,任何文獻中都沒有紀錄,這是大陸製造虛假的謊言。1923年開始,孫中山為了獲得蘇聯支持武器以及藉蘇聯模式改革國民黨,曾任用蘇聯人當顧問;孫中山為了團結國內政黨力量,以及蘇聯要求,曾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聯俄容共」使共產黨員藉由滲入國民黨日益壯大勢力,後來共產黨以國民黨員名義把持國民黨中央,俄國顧問亦刻意削弱當時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的軍事力量。1927年月蔣介石開始清黨,清除國民黨內及軍隊中的共產黨員。

孫穗芳現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她患有嚴重風濕,現她將宣傳孫中山思想的重任傳給了兒子王祖耀,希望孫中山思想能傳承下去。

孫中山的兄長孫眉早年赴檀香山經商有成,為支持孫中山革命捐盡家財,1915年即逝世,其兩名孫子孫滿、孫干,與孫中山一家極其親密。

大多數孫中山後人都在國外過著平民生活,並遠離政治,尤其在大陸。多年來,後人中沒有人回中國大陸定居。孫中山的孫媳婦、孫治強之妻林倫可曾介紹說,「雖是偉人後代,我們沒想到要特殊化,平時都很低調,在國外的鄰居也全知道我們是孫中山的後人。大家過著平凡的日子,該上班的上班,該生活的生活。 」

對於孫中山,其後人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他們都以孫中山為榮。孫穗芬說:「我這一生,感到最慶幸的還是有這麼一位祖父。但他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全中國人民。我希望祖父的精神可以激勵今天的年輕人,不要放棄任何的目標。」

人們在關心孫中山後人的同時,恐怕最關心的還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春節的腳步已逼近,在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說房價,就是大米、食油、蔬菜、汽油的價格就足以讓我們對接下來的日子充滿不安。回望歷史,改變了王朝體制的辛亥革命即將整整百年,這塊土地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依然生活在與百年前驚人相似的歷史困境中。

著名學者傅國涌指出,在一百年的歷史尺度之下,這塊土地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少百年前那種民族危機的壓力消失了,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的自我防衛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整個世界政治生態的變遷,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想佔有或瓜分中國的版圖,有的只是想瓜分這個巨大的市場,「拼經濟」不僅是東亞的現實,也是世界目前的處境。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正處在一個百年未遇的最有利時機,甚至是一百五十年來、更長的時間尺度以來最有利的時機。

相對而言,此時的外部環境空前的安全,就連相鄰的百年宿敵日、俄兩國都不再覬覦中國現有領土,只能找歷史舊賬。從經濟發展上說,雖然1927年中國財富總量就達到了世界第三,僅次於英美國,不過,那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化起步不久,工業化程度較低,雖然產生了許多重要的企業,尤其是紡織、麵粉等輕工業領域,在與外國企業的市場競爭中也站住了腳。相比之下,這30年工商業的發展及帶來的變化,尤其在物質生活層面來看,恐怕超過了以往百年發展的速度.儘管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等沉重代價,但不得不承認,中國已逐漸擺脫長期的農業社會狀態,開始進入工商業和信息社會。這是百年前參與辛亥那一輪社會變革的先輩們想像不到的。

1902年,梁啟超在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只是設想過未來60年後的政治制度變化,立憲黨與革命黨的競爭,總統選舉與議會選舉等等,對於物質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這位農業文明孕育出來的一代驕子還缺乏想像力。

但中國的巨大缺失也正是在這裡。梁啟超、宋教仁這些曾為自己的國家設計了不同藍圖、方案的先賢們,他們試圖為這個在王朝循環中打轉了幾千年的古老國家找到全新的制度,讓他們的同胞和後裔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幸福、也更富足,一句話,更像個人樣。所以他們的努力,主要圍繞著如何保障每個人國民活得更好這個角度出發。個體的權利、自由始終是他們改良、革命的出發點,他們的立足點放在民權上面,民族共同體的集體命運是從屬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個體尊嚴之下的。無論是梁啟超、嚴復等人長期努力引入的人類共同價值,還是宋教仁等人在制度安排方面的具體嘗試,都可以看到這個軌跡。可惜,他們的理想都流產了。

宋教仁1913年春天遭到暗殺,梁啟超在經歷許多的政治挫敗之後,1917年黯然離開權力舞台,轉向學術文化。百年中國有很多不同的歷史線索,在往後的時間洪流中,有的線索被展開了,有的來不及展開或沒有機會展開。人們看到的往往是那些被展開的線索。整個民族依然深陷於「成王敗寇」的古代觀念中,不論是非,只認成敗。

辛亥革命,是一場有節制的有限革命,目標是有限的,主要是換制度,可以稱之為政治革命。幾個不同傾向的政治派系(袁世凱代表的北洋派、張謇和梁啟超等代表的立憲派、孫中山和章太炎等代表的革命派)都沒有絕對優勢,最後只能達成政治妥協,所以,民國是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在這個歷史環節當中,我們還不能忽略最高決策者隆裕太后的作用,她在位不過三年、真正干政不過幾個月,但她對歷史的貢獻要遠大於掌權47年的慈禧太后,正是她,清朝才接受了和平退位的安排,儘管是被動的、無奈的,但能走出這一步的統治者還是值得肯定的。中國由帝國順利進入民國,這當中就有她的一念之間的選擇,這是極為重要的一步,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無論孫中山有多少缺點,他提出的「三民主義」富有概括性。不要把民族主義狹隘地解釋為排滿的大漢族主義,民國創立之初就在提倡五族共和,以五色旗為國旗,將滿、蒙、藏、回這幾個主要的民族都涵蓋進來了,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成為世界4強、聯合國的創始國,這一步可以說已完成。民生主義在台灣早就解決了,在大陸最近的30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改革開放迄今最大的成果就是在民生層面,當然也伴隨著大面積的、深入骨髓的腐敗。今天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民權主義,宋教仁、梁啟超他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民權主義,袁世凱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跌倒,回到了帝制的老路上,孫中山也未能在這個問題上獲得進展,反而有許多值得深思的教訓,包括「黨在國上」、建立黨軍。

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最大啟示,就是在這方面的成功突破。

反觀辛亥以來百年的成敗得失,歷史給予我們最大的遺產,就是在這一輪重新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轉型過程中,避免走彎路,盡量少付一些沉重的社會代價,以堅定的方式,抵達民權主義的彼岸,建立起一個新的制度,一個能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權利、讓每個中國人都活得有尊嚴的制度。這是百年來這個民族最大的一個題目,也是百年沒有做完的考卷。

能交給後人、交給世界、交給歷史怎樣的一份答卷,不僅取決於掌握著權力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支配權的那些人,也不僅取決於各個領域有影響的那些人,同樣取決於無權無勢、無可奈何地被日常生活壓彎了腰的普通人,因為正是數億這樣的人構成了這個國家的基本土壤,他們的態度、心理、願望、要求、聲音和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未來的走向,決定這個民族的命運。普通人是可有無的,每個人都是在場者,每個人都不可忽略。

2011年,距離辛亥革命一百年,百年前的問題沒有離開我們,我們仍陷在百年前的困境中難以自拔,在民族主義、民生主義之後,民權主義是我們最緊迫的也幾乎是最主要的目標。這一年,也許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因為強制拆遷、征地、司法不公、勞資糾紛等問題引發的官民矛盾、勞資矛盾將繼續以更劇烈的方式演變,全國各個角落的個案、群體事件將會層不不窮,權力與權利的衝突與日俱增,官場腐敗一如既往,上層權爭暗鬥會繼續發酵,行政和司法權力對公民的蔑視和侵害也不會收斂,普通公民對權力的不信任感會持續加深,權力公信力的雪崩過程不會停下來。與此同時,掌握了財富的特權階層從官員家屬到暴發戶移民海外的進程會大大加快,普通公民與掌握權錢的特殊階層之間的矛盾在這一年不僅不會得到緩解,而且會加深,社會的鴻溝將越來越寬,許多矛盾的積累已像山一樣壓在這個民族的頭上,整個民族除了少數特殊利益集團之外,幾乎都在等待改變,中國需要改變,這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呼聲。

2011年,中國已在轉變的路上,在轉變的過程當中,只不過萬眾矚目、期待的一夜突變還沒有到來而已。今天,人們需要擔心的不是變還是不變,變是確定的,中國早已處在變的過程中,需要擔心的只是變的方向不要偏離歷史的正確軌道,往民權主義的方向變。

說到底,民權主義的內容也很簡單,無非是限制權力,保護權利。這一步的實現當然不可能天上掉下來,除了靠每一個中國人,別無其他依靠。
民主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民主制度中,過自由、平等、有尊嚴的生活,這不僅是中國人的夢想,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