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中教育:下一代的競力?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1-29 2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1月29日   僑報



  在廣州一家早教益智玩具櫃檯前,一名中國幼童正在體驗益智玩具。  資料圖片

  1月26日,奧巴馬總統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四次提及中國,對照中印等迅速發展,認為美國面臨競爭危機,理由是「一些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已經開始儘早著手對孩子進行教育,更注重數學和科學,並延長教育時間」。奧巴馬提醒美國公眾思考「如何與中國等國家競爭」,恰恰也是美國主流媒體近來頗為關注的熱辣話題。

  儒家思想衍生中國學校體系最偉大力量

  杭州錢江在線近日援引美國資深專欄作家尼古拉斯·D·克里斯托弗發表在《紐約時報》上、題為《中國打贏校園戰爭?》的文章說,克氏認為對美國的戰略挑戰並非來自所謂中國隱形戰機之類的東西,而是中國公眾改進教育體系的決心,以及向外部世界學習的激情。

  文章指出,克里斯托弗之所以就這個話題做文章,是緣於上月揭曉的一項有關全球65個國家的學生學業表現研究報告:在所有科目中都處在最拔尖位置的是上海,居第二至第五位的還有3個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香港、新加坡和韓國,唯一的非儒教國家是芬蘭;而美國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表現居第15位,在科學方面居第23位,在數學方面則居第31位。

  與眾多西方學者的觀點相類似,克里斯托弗也認為教育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區域之所以被置於最優先序位的選擇,是和這些地區自古至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分不開的。儒學思想對教育的重視已深深地浸潤於中華文化,由此才衍生了中國學校體系的最偉大力量。

  中國農村學校取得進步是不爭事實

  文章稱,克里斯托弗堪稱是「中國通」,他曾在中國和亞洲地區生活過二十多年,他的妻子就是華裔,幾個孩子還曾在日本學校就讀。在他的文章中,他意識到在全球排行第一的上海並不能完全代表全中國,因為上海擁有中國最好的學校。但中國數量眾多、條件惡劣的農村學校也已取得引人注目的進步,這同樣是個不爭的事實。

  他舉例說,自己妻子的故鄉是在中國南方一個非常貧窮的小村莊,但讓他目瞪口呆的是,比起他的就讀於紐約最好公立學校的孩子們,這裡的農家子們的數學水平要高出好幾個等級,由此也證明了中國的數學教育達到了一個多麼高的水平。

  中國家長崇尚美式教育 克氏不全認同

  文章指出,讓克里斯托弗感到詫異的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學校體系很不滿意。每當他試圖與中國人就他們的學校體系進行交流,聽到的抱怨總是遠遠多於讚揚。

  克里斯托弗說,很多中國人嚴厲地責備其教育體系「扼殺」了下一代的獨立思考與創造力,他們羨慕培育自立精神的美國學校體系,希望全盤學習而不是局部師法。他的一個廣東朋友就直言,他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國去學習,理由是本地學校是「創造力的殺手。」另外一個朋友則把兒子送到一所國際學校就讀,目的是逃避所謂的「封閉式培訓項目」。

  文章指出,作為一個旁觀者,克里斯托弗流露了一個美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清醒認識,一方面他認為中國人對自身學校體系的批判是完全合理的,另一方面也不因美國正好不存在中國式的學校缺陷而沾沾自喜,而是深深地欽佩中國人要讓教育體系變得更好的信念。

  文章引用克氏的觀點指出,中國學校體系的現有缺陷都可通過改良獲得再造,並沒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中國人對教育和培養人才的熱忱是永遠值得尊重的。誠如教育家威廉·巴特勒·耶特斯所言,「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炬」。

  中國應同樣關注教育競爭

  北京《中國日報》近日刊文指出,奧巴馬國情咨文中,高度強調了在美國贏得未來的過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勢必也要留意這一點。

  奧巴馬指出,美國有大學文憑的年輕人的比例已經落到第九位了,並強調現在美國在數學和科學教育方面的質量已經落後於很多國家。與此同時,美國媒體繼續圍繞著蔡美兒講她是如何嚴管教育孩子的那本《嚴母戰歌》一書辯論,熱鬧異常。現在的爭論已經不僅僅涉及媽媽們是不是該完全用那種強制性的戒律去教育孩子,這已經涉及到有關美國將來還能不能做世界的領袖。

  文章認為,中國也該開始討論中國如何在這場教育孩子的競爭中成為勝者了。「我們不是為了去比拼,而是我們也需要讓我們的孩子們做好競爭的準備,登上世界舞台。」

  文章指出,在教育領域上,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9年義務教育制度保證了99%的學齡兒童都受到教育。儘管中國已經經歷和看到了不尋常的進步,既然奧巴馬把教育孩子的競爭公開化,中國也應該有同樣的關切。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聽到了很多讚揚聲。比如說中國的青年工人受到了最好的培訓。最近的英國《金融時報》上有文章指出,在哥倫比亞大學一次關於世界經濟的辯論中,哥大的中國留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他們的積極參與辯論的行動與一些猶猶豫豫不做聲的日本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文章同時指出,這個現象也和20多年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所發現的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當時在一個關於中美在藝術教育方式比較的課題研究中,加德納教授在中國旁聽了100多次藝術和美術課。他說:「沒有一個學生提問,中國孩子必須能重複教給他們的東西。」加德納教授通過觀察提出了中國傳統死記硬背的教育行不行的問題。而今天,這一切是不是已經開始改變?

  克氏提醒美國亦啟示中國

  文章認為,雖然克里斯托弗對中國的教育現狀和儒家文化實際影響多有溢美之詞,但對中國學校體系的分析還是比較中肯的,特別是他最看重的中國人積極向學的熱烈情懷,恰恰是中國人自己也常常忽視了的。雖然克氏之文並無「捧殺」中國教育的意思,但中國人也不必因此而真的飄飄然忘乎所以。事實上,他寫這篇文章主要用意在於激起美國公眾的憂患意識,從而為「不能讓下一代美國人輸在教育上」之類的討論平添幾分熱度。

  美國雖然是近六十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球最富足國家之列,其實一直不乏危機感。特別是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開始瀰漫著更大的焦慮,擔心美國會從第一流國家的行列里掉隊。這也是為什麼辯才無礙的奧巴馬總統屢屢在演說中借「中國、印度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是美國的好幾倍」之類的話題,去喚起美國人更加重視教育的原因。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克里斯托弗的結論,即美國註定不會成為一個儒教國家,但在不放棄其教育體系內在創造力和獨立思維的前提下,美國照樣可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這雖然是克氏寫給美國民眾的話,但對於正走在教育改革漫漫長路上的中國來說,何嘗不是一個極好的參照與啟示。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