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訪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 他幫美國人了解亞洲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4 0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1-23)   聯合早報
  
去年,在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為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慶祝八十華誕出版的《君子與學者——王賡武》一書的序言中,
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指王賡武教授生在一個不尋常的時代,經歷了慘痛的戰爭和政治動亂,也迎來殖民地主義的完結、中國的崛起,

以及世界由西方主導到亞洲正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過渡期,並形容王教授是「知識橋樑的築建者」。

無獨有偶,處在世界另一端的傅高義教授本人,去年同樣也度過80歲生日。

這位曾經在1970年代末出版風靡一時的專著《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的社會學學者,

從哈佛大學畢業,在做博士后研究時,原本只是以愛爾蘭、義大利和美國家庭為訪問對象,研究失常家庭孩子的精神狀況。

結果,他的導師認為他太過偏狹,鼓勵他踏出美國國土。

1958年,他帶著妻子和仍在襁褓中的兒子到日本做研究。1960年他回到美國后,在耶魯大學待了幾年,再回到哈佛,開始學習漢語和歷史,之後對廣東進行深入的研究。

1972年,他接替費正清(John Fairbank),成為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第二任所長。此後,他游刃於美、中、日三國的歷史與現實當中,

在他的80年裡,同樣也成了世界另一端的知識橋樑築建者。

本報助理總編輯李慧玲去年底在哈佛大學所在的劍橋,與他進行了專訪。
美國東岸去年底第一場暴雪算是來得晚的了,過了聖誕節才開始下。下雪前的一天和剛從中國回到劍橋不久的傅高義教授通電郵,確定兩天後拜訪他之約。他回復說他到時等我過去,風雪不改。

  兩天後滿街盡雪之外,下午還颳起強風。我步行20分鐘,依照他的指示找到他的住處。他招待我入屋在偏廳一張長桌前坐下。我在日本茶和中國茶之間做了選擇,他煮開了水,沏了一壺。知道我從新加坡來,我們先用英語交談,到後來開始做訪問,他知道我是華文報的記者,又用華語接受訪問。

  自2000年退休以來,傅高義教授在準備寫一本關於鄧小平的書,做有關的田野調查,收集和閱讀大量的資料。他表明自己的目標「是讓美國人多了解亞洲的情況」。他說,就像當年寫《日本第一》是為了讓美國人了解基本的亞洲情況一樣,寫鄧小平的讀者對象也是美國人。中國現在在國際上舉足輕重,而中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與鄧小平發揮的作用有關,因為1978至1992年是中國改變的關鍵時期,他希望通過寫鄧小平,讓美國人了解他,也了解中國。

  「美國人對人物有興趣,否則如果太抽象,普通的老百姓也不會想看……雖然我是用學術的標準來寫,但我的寫法不是為了學者而作,是為了普通的知識分子。」

  他指出,1979年《時代》周刊選擇鄧小平為當年的風雲人物,一些人認為鄧小平所推行的雖然沒有資本主義之名,卻有資本主義之實。對此,他認為那是一種誤解,「他利用市場,學習西方的做法和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不一樣的。」

鄧小平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傅高義說,周恩來早提過「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並不是鄧小平一個人的想法,「應該承認華國鋒也想搞改革開放」,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的時間段里,鄧小平所做到的卻是別人所做不到的。這是因為他有機會,本身也具備條件。他的條件包括1937至1949年領軍的經驗。同時,他跟毛澤東比較起來對外經驗也豐富得多,不僅在法國待了5年、蘇聯待了1年,親身了解外國的情況,1950年代他仍有接觸。到了1973年從江西回到北京,在周恩來生病期間,毛澤東讓他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人的工作。掌握外國情況之外,他在1956至1966年擔任總書記,領導一切工作,非常了解中國的工作。

  「四個現代化」指的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傅高義總結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採取的對外關係,很重要的是圍繞著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路,因此他提出要韜光養晦,「因為中國需要比較和平的環境」。

  在傅高義看來,不論是同日本或同美國的關係,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他說,鄧小平在1973年恢復工作后,接見的日本人最多,包括不同政黨的代表團等,加上有廖承志的幫助,他非常了解日本的情況,也認為日本會給中國四個現代化很大的幫助。
  傅高義像講故事一樣敘述歷史,並且著重細節。他說,1978年鄧小平訪日非常成功,看了很多企業,包括參觀日產汽車廠、看鐵礦廠等。他著眼大事,也不忽略與人的關係,比如在中國官員幹部為領導人面對自由世界的媒體而擔心時,鄧小平在日本召開記者招待會,坦率自然地回復給日本記者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在酒店看到有新人結婚,主動去祝賀,並且與新人合影,使中國領導人看起來極具親和力。

  「日本人覺得他是可以接觸的,之後很多日本公司對中國提供了很多幫助。」

中日都有「不夠」

  從眼前回望當時密切友好的中日關係,傅高義說,他在日本時批評日本,儘管他們的課本基本承認二戰的情況,但是「談得不夠深入」。而中國方面,他則認為,現在中國對1980年代日本怎麼幫助中國「說得不夠」。因為實際上日本在1980年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為中國提供不少援助。

  傅高義指出,鄧小平也覺得雙邊關係不應該只停留在經濟與政治的層面,應該多交流文化,因此當時中國大量的引進了日本電影、電視節目、日本小說等。但1990年代以來,中日關係開始疏離,甚至交惡。

  傅高義說:「我個人認為如果鄧小平現在還在,他還是要跟別的國家維持和諧的關係,為了中國的利益,他會認為(有爭議的)小島是小事情。鄧小平總是考慮廣泛的國家利益。」

  同美國的關係也一樣是看重實現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傅高義指出,1978年當美國卡特總統的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Frank Press)到北京和鄧小平會談,鄧小平提出送5000名留學生到美國的要求,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不顧當時美國時間正是凌晨三點鐘,即刻打電話向正在睡覺的卡特總統請示。

  傅高義說,「雖然1980年代那些留學生回來后,民主自由的要求在中國不能實現,但鄧小平還是希望繼續派學生到美國,就算是六四以後,這也沒有停止。」

認為中國當代領導人不會背離鄧小平韜光養晦政策
  對於目前的中美關係,傅高義教授從長期結構性的改變進行分析,他將過去的中國比喻為一個公司,跟外國本來沒有關係,因此只有一個部門——也就是外交部專門處理對外關係,但隨著公司與外國的接觸越來越多,全面跟外國有關係,本來非常了解外國的部門已經控制不了公司的事。當中國國內不同的機構,包括研究中心都越來越強大時,大家都有自己的管道,也有自己的意見。

  他認為,在金融危機過後,一些中國人確實認為美國已經式微,因此有這樣的心態:「很多事情我本來想做的,但因為美國而不能做,但現在美國不像過去那麼可怕了,所以最近一兩年又想做了」。

  傅高義以此來解釋過去一年來中國在國際上被看作更強勢、獨斷,認為這有「特殊背景」。

  不過,他不認為中國這一代的領導人會背離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政策。

  他說:「但問題是他們能不能管住軍人?鄧小平比較能夠控制軍隊,但胡錦濤一代的權威已經不如鄧小平。他們要韜光養晦,但估計不會那麼順利。」

  訪問之後走出他鄰近費正清中心的房子,已經是傍晚時分,天已經黑了。回到冰天雪地之中,他方才敘述的,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了。

「李資政很了解鄧小平」

鄧小平1978年11月訪問新加坡時,除了和時任總理的內閣資政李光耀討論國際形勢外,也到裕廊鎮和建屋發展局參觀,聽取彙報。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深圳談話時,他說希望廣東在20年內趕上亞洲四小龍,並特別點出「新加坡的社會秩序算是好的」,「我們應當借鑒他們的經驗,而且要比他們管得更好」。 此後許多中國官員被派到新加坡培訓。

  李資政後來多次公開談到鄧小平那次訪問新加坡的影響。他當時也告訴鄧小平,沒什麼新加坡做得到的事情中國做不到,或者做得更好。而去年,在新中建交20周年之際,新加坡河畔豎起鄧小平的紀念碑。

 對於新中兩國的這段淵源,傅高義說,他寫鄧小平的書里會有一章寫到這個方面。他說:「李光耀想突出新加坡的作用很大。我基本上也同意他的看法,我覺得他很了解鄧小平。外國的領導人能了解鄧小平的,李光耀算是很特殊。他們見過幾次面,很談得來。說到新加坡對中國的影響,1920年鄧小平到法國途中到過新加坡,1978年再去,在這58年裡面,中國的改變多麼大,新加坡的改變多麼大,而鄧小平只說了一句話,說很可惜,如果他只有上海的話,也可以作出改變,可惜國家這麼大,不能改變這麼快。所以,他的確是佩服新加坡的改變的,(除了新加坡的)秩序,我估計他也考慮法律的事情。新加坡的法律比中國大陸要好得多,還有反腐敗,他肯定也考慮了。但估計他當時最關注的是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
  至於李資政向鄧小平提出中止馬共電台的要求,鄧小平當時回復,他需要時間考慮。傅高義分析鄧小平為什麼不能馬上進行的原因:「我覺得他不僅是考慮國內的反對意見,估計他是怕蘇聯會利用東南亞一些想搞革命的人,所以要做一些準備。」

  傅高義說:「在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就是1956年以後,中共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執政黨,不是搞革命的黨。我想國內有這個改變,對外在東南亞的政策也隨著同樣的改變。本來想輸出革命,但後來中共是跟這些國家的政府建立關係,而不是跟搞革命的人建立關係。」

  在談到李資政在海峽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時,傅高義說:「鄧小平通過李光耀跟蔣經國的聯繫,是他最後對台灣的希望。」

  根據李資政的回憶錄,鄧小平也曾要求資政見到蔣經國時,傳達他個人對「蔣先生」的問候,不過蔣經國在聽到口信后沒有做出任何答覆。

  傅高義分析時說:「我認為1978年鄧小平把和美國關係正規化,他估計幾年之內可以解決台灣問題,因為要是美國軍隊退了以後,台灣與美國沒有條約,台灣只有一個做法,就是和中國統一。鄧小平可能以為可以這麼做,但是1979年出來了台灣關係法,妨礙了他的工作,所以他很生氣,後來蔣經國去世,他擔心情況太亂,而且也明白,台灣人不一定想跟大陸合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