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政客對華玩弄「敏感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1-19 20: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     2011-01-19  


  新華網刊載新加坡旅華學者、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卓南生的文章說,菅直人政權上台後,有幾個令人注目的動作。首先,是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來了一個急轉彎,退回至自民黨的立場。接著,就從普天間基地轉移到了釣魚島問題,這意味著菅直人首相及其閣僚決心碰撞中日間最敏感的領土問題。

  觸碰敏感領土問題  

  針對釣魚島問題,當年鄧小平曾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建議,意思是要把這個問題緩一緩,讓更聰明的下一代去解決。而結果呢?更聰明的后一代並沒有出現,反而是在菅直人時代就向中國攤牌了。當然,背後既有美國的因素,也有民主黨為討好美國,藉此轉移日美矛盾,或者美國想借釣魚島事件進一步插手亞太局勢等原因。

  2010年9月7日,日本當局扣押了中國漁船及十餘名中國船員(包括船長)。在哪怕是被喻為中日關係低潮的小泉時代,如果中國漁船進入這一敏感海域,充其量是將之趕走。而這一次呢?菅直人是以日本國內法來拘留,宣稱這個地方百分之百就是日本的領海。對此,日本官民,包括在領土問題上一向十分激進的日本共產黨,都一致主張採取「毅然的態度」。

  菅政權接下來的另一個比較大的動作,就是官方正式否認東海存在領土紛爭。在1996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人稱之為「第二次敗戰」)時,日本官方也曾否定過「擱置爭議」的「共識」,但當時只是靜悄悄地在官方對官方的對話中提出而不大聲叫嚷。1978年鄧小平在東京記者會上提出「擱置爭議」的看法時,日本官員及民眾都在鼓掌,一般都理解為雙方達成了「共識」。

  日本官方現在否定「擱置爭議」的「共識」,意味著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互信」已告喪失。

  朝野一致對華強硬

  對於日本官方正式否認東海領土紛爭,中國官方予以強硬回應。也許北京強烈的反應讓菅直人有點出乎意料,於是匆然放還了船長。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只是放還船長對日本還是有利的,畢竟日本「已經用國內法拘留了中國漁船和漁民」,向國際宣示「領土的主權」,這是「進一步、退半步」的戰略。

  但即便是這樣「進一步、退半步」的戰略,日本國內的言論界仍表示強烈的不滿。

  對於放還船長的做法,民主黨的少壯派議員就指責當局態度軟弱,並將之喻為宛如「三國干涉還遼」的奇恥大辱事件。在1895年甲午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原本還規定清廷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當時由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不願看到日本獨享這些甜頭,便強烈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而代之以更多的賠款。對此,日本十分憤慨,認為是一個國恥,畢竟明明已經吃下的東西,還要再吐出來。在保守派的歷史教科書里,這是大日本帝國的「奇恥大辱」,高喊要「卧薪嘗膽」。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回日本抓了中國船長和被迫放還的事件,怎麼跟當年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拉上關係了呢?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日本國內的知識分子,包括比較開明的歷史學者,都對此保持沉默,沒有提出任何的異議。

  詢以如何解讀這現象,一名日本的大學教授解釋道:「這就是當前日本的政治空氣。」

  與此相反,要求採取強硬態度、主張「卧薪嘗膽」及對中國採取「遠交近攻」(遠交的對象當然就是美國)政策,已經成為民主黨某些強硬派公開揚言要推行的路線。

  至於日本當局已經決定將釣魚島列進教科書,日本朝野都在積極參與維護「國益」的輿論造勢,更不能不令人對中日的前景感到憂慮。

  當然,在這回中日的博弈中,也有美國的因素。最近,不少媒體及學者都在談論「美國回歸亞洲」這個話題,實際上戰後以來美國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亞洲。因此,與其說是「回歸亞洲」,倒不如說是美國要在亞洲進一步加強其力量,或者重新確定其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當然,這對美日關係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在鳩山政權上台時,日本當局試圖擺個「獨立自主」的外交姿態,也放風聲要在日美軍事同盟的框架下爭取略為對等的地位。但這一想法剛一露頭,就被白宮全面否定。為轉移雙方的矛盾,兩國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借口,就是「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

  日本想要擺脫美國的束縛,是戰後以來保守派的長遠目標。有些人也許有一個錯覺,以為日本只要「擺脫美國」就意味著走和平自主的路線,其實未必如此。翻開戰後的亞洲史,不難發現,戰敗后的日本對美國的基本態度是一方面緊隨其後,是個忠實的跟班;另一方面,又很不心甘情願,抱著「卧薪嘗膽」的心態。不少日本專家就指出,1945年是日本的第一次敗仗,當時日本吃了兩顆原子彈,之後對美國就服服帖帖,畢恭畢敬。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經濟泡沫鼎盛時期,意氣風發的日本有意要向美國說「不」,日本輿論界也相應配合,開展「要排名世界第一、還是安居世界老二」的大論爭。但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人終於承認再次打了敗仗,這次是金融戰爭的失利,被稱為第二次敗仗。1996年4月美日首腦對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再次確定了兩者主僕的關係,這可以說是日本第二次敗仗的產物。

  與吃了兩顆原子彈的第一次敗仗和金融戰爭失利的第二次敗仗相比較,日本民主黨政權2010年上半年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和白宮鬧點情緒后便升白旗全面投降,可以說只是小兒科了。

  在美國駐日的軍事基地問題上,對美國而言,最好的安排是日本人出錢讓美軍無限期地駐守下去;與此相反,日本則希望在美國的諒解下,逐步收回軍事基地,讓自衛隊早日取代美軍的地位。日美普天間基地的爭執正是兩者在這一問題上的博弈。而事實說明,民主黨不是旗開得勝,而是徹底地打了一場敗仗。

  釣魚島海域的撞船事件,正是民主黨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碰壁、美日兩國急於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力圖加強美日安保的背景下發生的。對美國而言,這事件同時也提供了它積極插手有關紛爭、「返回」亞洲鞏固其盟主地位的良機。

那麼,美國「回歸」亞洲之後,中日關係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是,日本大眾傳媒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毫不忌憚地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不僅是被公認為保守的《讀賣新聞》有這樣的報道傾向,即使是以自由派自我標榜的《朝日新聞》也相去不遠。去年12月27日的《朝日新聞》的頭版頭條加上內頁兩大版有關中國軍事問題的特輯,其目的無非是要渲染中國軍事力量之崛起,從而為日本擴軍及日美加強軍事同盟尋找理論依據。

  日韓急建「同盟」關係,一面加強美日軍事同盟,一面大肆渲染「中國威脅」的輿論,如此這般在日本國內有更大的市場。在今天「總保守化」的日本政壇,修改憲法已經不是問題了,接下來令人關注的就是核武裝的話題。在過去,這是一個敏感問題,誰提這個問題,誰就得下台,現在完全不同了。現在核問題已經可以名正言順地提到桌面上了。

  簡而言之,儘管今天的東北亞還處於「有驚無險」的階段,但隨著充滿火藥味言行的升級與加劇,及部分政客有意無意觸摸和玩弄過去被視為「避之為吉」的敏感牌,誰也不敢保證東北亞不會出現「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