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師昌緒:從「古路壩」走出的戰略科學家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1-17 2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01-17

[提要]  2004年10月29日漢中古路壩西北工業大學舊址紀念碑揭幕儀式,師昌緒與原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葉金福,校長姜澄宇及原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傅恆志院士、清華大學李恆德院士(西工大校友)等合影  古路壩――一個異常陌生的地名。



2010年12月16日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小築、校長姜澄宇看望師昌緒先生





  2004年10月29日漢中古路壩西北工業大學舊址紀念碑揭幕儀式,師昌緒與原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葉金福,校長姜澄宇及原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傅恆志院士、清華大學李恆德院士(西工大校友)等合影

  古路壩――一個異常陌生的地名。

  古路壩――一個如雷貫耳的地名。

  說她陌生,是因為你可能根本就沒聽說過,甚至不知道她是地名還是人名。

  說她如雷貫耳,是因為她在一大批中國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巨匠心中,如聖地般神聖。

  古路壩位於陝西省城固縣城南12公里董家營鄉古路壩村。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城固古路壩和成都華西壩、重慶沙坪壩並稱全國著名的中國文化「三大壩」,在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1938年7月27日,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聯合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最初的校址就設在陝西漢中城固縣的古路壩。

  抗戰八年,老西工畢業了1300多名本科生,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領域的巨匠,誕生了15位「兩院」院士,如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師昌緒院士、原清華大學校長高景德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史紹熙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院士等,他們為我國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科技事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古路壩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發源地之一。

  回首往昔,一位科學巨匠正從古路壩走來――

  65年前,戰火中他刻苦求學,立志走科學救國之路,成為全校5名「林森獎學金」獲得者之一,品學兼優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前身國立西北工學院。

  55年前,留美學子歸國受阻,他積極參與中國留美學生回國運動,曾先後致信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新中國總理周恩來,經多方斡旋最終中國留美學生如願回國,他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因在中外金屬材料研究領域功勛卓著、德高望重,他深受學術界和社會各界敬仰;年屆九旬,因在科學技術發展中建樹卓越做出傑出貢獻,2011年1月14日,他榮獲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就是西北工業大學校友、中國材料學界泰斗、「兩院」資深院士師昌緒。

  西北工業大學原校長傅恆志院士告訴筆者,「師老榮膺國家科技最高獎既是名至實歸,也是眾望所歸。他是一位戰略科學家,深具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和全局觀念,始終從世界科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和國內實際出發,科學決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同時不放過關鍵的細節和問題,特別注重解決重大現實難題,所以他總能既起引領作用,又起指導作用。他是西北工業大學的驕傲,也是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師昌緒一直懷有深厚的母校情結。穿越大半個世紀的如煙歲月,回首漫漫來路,耄耋之年的師老,依舊念念不忘「古路壩」(國立西北工學院的誕生地),不顧高齡回母校參加西北工業大學65周年和70周年校慶。校慶期間,為「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書寫碑名,且親赴陝西漢中古路壩參加「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建成儀式。追憶當年艱苦卓絕的求學生涯,師老真情流露,母校的記憶清晰如昨,深情的話語泊泊而流。

  古路壩:新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源地之一

  古路壩,這個漢中腹地的小山村,史稱「天漢」,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數度輝煌,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秦末楚漢相爭,漢王劉邦在此,舉雄才,出奇兵,建帝業,其王朝以「漢」冠名。三國時期,被稱為中華民族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在漢中屯兵八年,七出岐山,北伐曹魏;這裡還養育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72年前,因時代風雲際會成為國立西北工學院的誕生地。

  抗戰烽火締結四校姻緣。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全面入侵。「教育乃民族復興之基本。」而高等工程教育更是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神聖使命。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華北及沿海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1938年7月27日,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聯合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最初的校址就設在陝西漢中城固縣的古路壩。

  「四校合併保存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力量,西北工學院是當時國內工科學科齊全、人數最多的高等學府,設有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管理等9個系,成為抗戰時期中國高等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師昌緒對母校校史如數家珍,「國立西北工學院的辦學宗旨就是站在民族復興之大局,堅持工程教育的戰略地位不動搖,為國家培養急需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乃至精英工程人才、科學家型的工程師、工業界的領軍人物。」

  陝西漢中古路壩與成都華西壩、重慶沙坪壩,是抗戰時期中國著名的文化教育三壩。「這三壩,人稱『天堂、人間、地獄』――華西壩(華西大學所在地)是天堂,沙坪壩(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所在地)是人間,古路壩算是地獄,因為成都當時的供應比較好,重慶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所在地,惟獨古路壩是一個小鄉村,非常艱苦,西北工學院就在天主教堂佔了一個角。」師昌緒所說的教堂是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大教堂屹立山頭,西北工學院借教堂的房舍,辦學長達8年之久。「可以說,古路壩是。」

  古路燈火:堅定科學救國的信念

  國立西北工學院彙集了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如李書田、賴璉、潘承孝、張伯聲、劉錫英、張清漣、張國藩、金寶禎、任殿元、劉德潤、周宗蓮、張漢文、魏壽昆等,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為國家培養急需人才。

  「西北工學院教學管理之嚴格和學風之盛,是出了名的。學校對考試和學籍有嚴格規定,1/3學分不及格的留級,1/2學分不及格的退學,無一例外。有的系一門主課(如數學)不及格就得留級。考試作弊一旦被抓立即開除。考試都用密封考卷,一次有一個學生作弊,校長當場將考卷撕毀,責令學生退出考場。這個人就是潘承孝。」潘承孝是中國內燃機之父,其嚴謹的教學態度為今天的西北工業大學良好的教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潘承孝當校長時期,西北工學院成為抗戰後方西北地區實力雄厚、工科專業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所高等學府,它主張理工結合,強調基礎理論的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校風之嚴格令學生不敢稍有懈怠。這正是西北工業大學「三實一新」(基礎紮實、作風樸實、工作踏實、開拓創新)校風的由來,也是西工大對老西工優良辦學傳統上的繼承與弘揚。「西工大當前的作風,延續的是過去艱苦奮鬥的作風、務實的作風。」師昌緒說。

  當時就讀西北工學院的大多是抗日流亡學生。師昌緒來自河北省徐水縣一個大家庭(五世同堂)。這位國立第一中學的高才生,翻秦嶺,過潼關,千里跋涉,風餐露宿,重重輾轉,1941年考入西北工學院。「因為當時受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主張實業救國,主要是開礦、鍊鋼,所以考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

  「我們這代人愛國情結根深蒂固,我的所有力量都來源於愛國,愛國是一種永不衰減的動力。」師昌緒深有感觸地說,「我的青少年時代,恰逢北方軍閥混戰,閻馮倒蔣,直奉戰爭,後來又有北伐戰爭,保定成為必爭之地。在保定北面30里的大營村――我的家鄉,深受其害。『七七事變』后,日寇全面入侵,因為不願意當亡國奴,歷經千辛萬苦流亡到後方,那時我就想:中國必須要強盛起來!――使中國強大、強盛,成了一輩子的理想。」

  西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原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在開學典禮上鼓舞學生說,在抗戰期間,最高學府的學生如何救國?不一定非拿槍杆子到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力量也一樣是救國。「經受西北工學院四年『公誠勇毅』校訓的熏陶,愛國構成我的第一人格,並默默立志走科學救國之路。」

  發憤苦讀,志在報國。依靠政府發給的菲薄「貸金」維持生活。身著補丁服,腳穿爛草鞋,吃的是紅稻米稠粥,住的是十幾個人一間的干打壘宿舍,出門就是山。教堂鐘聲響起,卻聽誦經之聲隱去讀書之聲驟起。「到了節假日,除了爬爬山,更多是在教室里學習。記得當年我和幾個同學發起組織了一個『金風讀書會』,主要從事學術活動。西北工學院四年,在治學上我得到了嚴格的訓練。」師昌緒回憶說,「我與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高景德住一個宿舍,可是我們很少在宿舍見面,因為他經常半夜才從教室歸來,而我則兩三點起床,一直在教室學習到吃早飯,儘管同吃、同住、同在一個教室上課,我倆一起聊天的機會卻極少。我倆都獲得了『林森獎學金』。」

  因夜晚自習,古路壩各處可見煤油燈燈光閃爍,通宵達旦徹夜不息,遂形成「古路燈火」一景。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每年都要組織全國高校四年級學生專業考試,每種專業全國只取一名。1945年的考試,西北工學院一次就摘取數項冠軍,這其中就包括師昌緒和高景德,當時轟動西北,在全國也引起不小的反響。「抗戰期間,老西工是考取官費留學(庚款留學)人數最多的高等學府,因此更是轟動全國。」

  矢志報國,源於對偉大祖國的深厚感情。百折不撓,源於對民族自強的堅定信念。「爭取回國就如同一場戰爭。」赴美國留學深造,學成回國效力。談起師昌緒當年想方設法衝破阻撓爭取回國的一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先生曾撰文評述說:「如果說在美國科學技術最高學府的科研成果使師昌緒在中外技術史上嶄露頭角,他當年對美國政府欺凌中國人所作的鬥爭,更表現了師昌緒的錚錚鐵骨。」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師昌緒謝絕了麻省理工學院導師科恩的真誠挽留:「在美國我無關緊要,但我的祖國需要我!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即便文革時期受到打擊,精神與肉體遭遇雙重摺磨,師昌緒赤子情懷依然初衷不改,跌宕中不泯科學報國信念。「中華民族的振興是唯一目標,個人的恩恩怨怨只是一個插曲。」

  在長達大半個世紀的科學人生中,師昌緒將愛國之志化為報國之行,以一位戰略科學家的報國之行兌現了「把一切獻給祖國」的諾言。想當年,周恩來總理的重要指示從中南海傳到中關村:「要把我國的航空工業迅速搞上去!」 在祖國遭到嚴峻挑戰的時刻,師昌緒挺身而出,毅然擔起千鈞重託,志在振我軍威、揚我國威。這是怎樣的膽識和氣魄,又是怎樣的赤子情懷啊!戰勝種種艱難曲折,衝破重重險阻障礙,1966年,我國第一代鑄造渦輪空心葉片通過試車,宣告研製成功,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研製出渦輪空心葉片的國家。我國採用渦輪空心葉片打造「戰鷹之心」,1967年,殲-7戰鬥機呼嘯沖向藍天!那一刻的激動無以言表,參加科研試製的人員歡呼雀躍擁抱握手,師昌緒卻在歡欣中感到沉重。他仰望蒼穹,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淚水忍不住唰唰地滾落下來。從1955年回國的那天起,他就期盼祖國能插上科學的翅膀騰飛。「插上這個翅膀是何等艱難那!」

  作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師昌緒曾多次主持和領導攻關會戰,斬關奪隘運籌帷幄,為我國航空發動機材料的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勛。作為科技戰略的決策人,他高瞻遠矚,提出要加強應用科學研究「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不能迅速應用到祖國四化建設上去,就是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祖國要插上科學的翅膀高飛,科學家就要把這個翅膀擎起來,迅速裝上去!」他力促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中國工程院的成立,是中國應用科學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及至耄耋之年,他仍然時刻關心國家建設、密切關注科技發展,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的科技事業。他像一尊英雄的雕像,始終以高舉雙臂擎起一副神奇翅膀的姿態,充滿著力,凝結著愛,閃耀著美……

  公誠勇毅:愛國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響

  八年的古路壩歲月,練就了西北工學院師生剛毅堅卓的品格,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書寫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抗戰八年,老西工1300多名本科生畢業,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領域的巨匠,誕生了15位「兩院」院士,如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師昌緒院士、原清華大學校長高景德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史紹熙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恆德院士等,他們為我國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科技事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報效祖國、獻身國防,是西北工學院師生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抗戰八年,西北工學院學生搶著上前線。抗戰八年,老西工的師生們走在褒斜道上,生活在黃沙邊緣,篳路藍縷,發奮圖強,改變著西北的精神寂寞。「古路燈火」雖已成為歷史,但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卻在一代代西工大人身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西北工業大學是戰火中成立的著名高校,它也是承載和見證新中國強國夢想的高等學府,自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負著科技強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崇高使命。西工大脈源三支,強強融合,群英薈萃,名師雲集。學校始終秉承西北工學院「奮發圖強、科學救國」的抗戰精神,原華東航空學院(由交大、中大和浙大的航空工程系組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艱苦創業、獻身航空」的西遷精神,以及哈軍工(其航空工程系整建制併入西工大)「祖國的需要就是第一使命」的當代軍人精神;學校始終將自身的發展與民族的騰飛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國防科技界每一個驚心動魄的重大舉措,每一次舉國歡騰的重大突破,無不見到西工大人勇武矯健的身影。

  西北工業大學至今傳承著西北工學院 「公誠勇毅」校訓。「公」,即公為天下、報效祖國;「誠」,即誠實守信、襟懷坦蕩;「勇」,即勇猛精進、敢為人先;「毅」,即毅然果決、堅忍不拔。「公誠」是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勇毅」則體現了探求真理的拼搏獻身精神。「公誠勇毅」是責任、使命與奉獻的高度凝聚,更是愛國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響升華。「公誠勇毅」也早已升格為西工大人的神聖情懷。

  歷久彌新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艱辛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更堅強,就是因為有愛國主義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西工大人正是代代高揚著這面光輝的旗幟!

  「我1945年夏畢業於國立西北工學院,轉眼間65年過去了,但當年在西北工學院艱苦奮鬥、求學報國的經歷仍歷歷在目。西北工學院的文化浸潤,讓我學會了如何做人,那就是海納百川,貴在誠信;讓我學會了如何做事,那就是認真負責,貴在堅持;讓我學會了如何做學問,那就是實事求是,貴在探索。」

  成就巨大,榮譽如海。憶崢嶸歲月,看夕陽嫣紅。人生有限、求索無限,師老雖年屆九旬,還在發奮工作,每周4天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接待來訪、看資料、寫文章、作報告,依然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奔波勞頓於塞北江南、邊陲海濱。據他的「效率手冊」記載:2010年在京接待來訪一二百人次,在京開會四五十次,出差十餘次,北到哈爾濱,南至廣州,還做了3次特邀報告。這就是自稱「一個閑不住的老人」90歲科學家的生活。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師昌緒所選擇的既是一個科學家的最高職責,也是炎黃子孫的最高使命。他是科學的旗幟、民族的脊樑,也是西北工業大學校友的典範。他是西工大「公誠勇毅」校訓的傑出踐行者。

  師昌緒,惟圖國強、不圖己榮,其愛國情懷感天動地;謀在前瞻、行在創新,其戰略智慧深邃高遠;求真務實、探索不止,其科學家人格啟迪未來。

  愛國精神與科學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公誠勇毅,工大無疆!


來源:《中國青年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0

主題

11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沙發
亮槍 發表於 2011-1-18 03:12 | 只看該作者
我非常贊同19樓的觀點,師昌緒就是一個官場知識份子,具體的工作他根本就不搭邊,早在80年代末期老師頭就步步高升了,從瀋陽干到北京部級幹部,你說這樣的人怎麼能搞科研呢?高溫合金根本就不是他搞的,要說他搞壓力加工還差不多,但後來當了高官,這諸多的殊榮帽子就得他帶上了。文革時他也就是金屬所得2級研究員,這樣的研究員在國內很多,我就納悶,當初美國怎麼會不放行他呢,他在美國有什麼建樹呢,他是錢學森級的嗎?是李勛級的嗎?是葛庭遂級的嗎?這些可都是在國外有相當建樹的大科學家呀。都是總理請回來的。師怎麼能和這些人比呢?那些人活著,他根本就纏不上邊,他也就是命長壽,在金屬所搞的都是裙帶關係,當了老太爺,垂簾聽政。這樣的人怎麼能紮實的搞技術和學問呢。看來中國的事情水分太大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7
3
亮槍 發表於 2011-1-18 03:12 | 只看該作者
扯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1-18 17:39 | 只看該作者
不知樓上怎麼認為他是「高官」,有職稱和職務的人為什麼就不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請看《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師昌緒簡歷》一文。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