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大選與對華政策

[複製鏈接]

864

主題

2331

帖子

161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靈犀 發表於 2004-9-6 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司馬達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代表大會開過之後,爭奪白宮寶座的選戰進入全面激烈爭奪的階段。經過往後兩個月的全力拚搏,11月2日的全國投票將決出最後勝負。

今年美國大選爭執的重點,是以反恐為主的安全問題,以就業、減稅與社會福利為主的經濟問題,以及教育、同性戀、墮胎等選民所關注的問題。對外政策也是圍繞著反恐、伊拉克戰爭、美國要單幹還是要爭取盟國合作的對外關係問題而展開的。

由於中美關係近年來基本上平穩,台灣問題還沒有引起美國全民的關切,中美關係並未構成今年美國大選的重大問題。

但是,民主、共和兩黨與布希和克里兩人的有關言論,已經表明雙方對華政策的區別。今後美國對華政策如何變動,取決於布希連任還是克里上台、他們的外交與國防班子與幕僚以及兩黨在國會的力量對比。

對台政策有較大差異

一、總的來說,布希與克里都認識到中國與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主張推行交往合作的政策。兩人都有防備中國強大起來挑戰美國戰略利益的考慮,但都力求避免對抗局面。但在總體上,民主黨的政策綱領強調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而共和黨綱領則從過去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倒退為「認同一個中國的觀點」,並且恢復了「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並非戰略合作夥伴」的提法,表示美國的亞洲政策不會以中國為中心。

二、在台灣問題上,民主黨綱領強調和平解決,沒有提及《與台灣關係法》。克里本人在這方面可能還未完全考慮成熟,因此不願過早亮出底牌。但他在今年初曾一度宣稱解決台海危機的辦法是台灣接受「一國兩制」。共和黨綱領則表示,美國的政策基於「大陸不得以武力對付台灣的原則」,如果北京違反這些原則去攻擊台灣,美國將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協防颱灣,口氣較前強硬。

有的美國學者認為,克里對中國會採取比較溫和的姿態,對台政策不會大變,雖然他將繼續對台軍售,但與布希所謂「儘力協防颱灣」的主張有所區別。

如果把雙方的對台政策加以比較,則民主黨的重點在於防止台海衝突以保持中美關係正常發展,共和黨則已經把對台政策作為遏制中國戰略的一環,凸顯出遏阻中國的政策意圖。

三、在貿易政策方面,由於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200多億美元,兩黨都要求中國使人民幣增值,以平衡中美貿易。但共和黨更多考慮到美國財團與企業的利益,對美國製造業向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不會加以制止;而對勞工、農業地帶、薪工人員選票更為倚重的民主黨,則有可能在這方面多做一點文章,甚至採取較為強硬的對策。

四、在總統的外交、國防與幕僚智囊班子方面,克里將要起用的人員,主要是卡特與柯林頓時期的老人馬,如前副國務卿霍爾布魯克、前國防部長佩里,參議院負責外交事務的拜登、前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比爾斯等,他們對中國的態度遠較布希手下的新保守主義者要好。

對華政策總是向現實低頭

若布希連任,即使走馬換將,讓激起天怒人怨的五角大樓首腦拉姆斯菲爾德與沃爾福威茨走人,但以副總統切尼為首的新保守主義派勢力仍將佔據軍政重要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對華政策現在似乎倒了個個兒。前者奉行的是尼遜(尼克松)、基辛格重視與中國發展戰略合作的政策,而後者則正在日益明顯地恢復冷戰思維,逐步地把中國當作主要戰略對手與遏制對象。

從以上情況來看,白宮易主可能對中國比較有利。因為克里將來的對華政策,基本上會遵循柯林頓時期的軌道,對中美關係求穩定而力戒衝突,為了保持中美台三邊關係的原有架構,而在台海危機發生時更加強調緩和的一面。

但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另一方面。如果共和黨敗選而退守在野,它會動用可觀的政治資源故伎重演,像過去猛攻柯林頓「三不政策」那樣攻擊克里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台海發生危機時對民主黨政府施加壓力,通過國會來迫使它對中國採取強硬手段,而最後又把嚴重的後果推給對手。

由於中美關係受到各種內外複雜因素的牽制,無論布希還是克里執政,美國對華政策都有可能出現變數。根據以往經驗,這種變數不僅指白宮易主后的政策上的變化,而且也包含著同一位總統同一個任期內從強硬轉為緩和,或從友好轉為敵意的周期性變化。

回顧以往,我們可以看到,里根在競選時揚言要跟台灣恢復官方關係,但上台之後明知行不通而有所轉變,因為需要中國對抗蘇聯的戰略合作而進一步發展了中美關係。老布希上台後立即出訪北京會見鄧小平準備大力加強中美關係,不料天安門事件使兩國關係大大倒退。柯林頓當政后因為人權問題而與北京鬧得很僵,但後來不但把貿易與人權脫鉤,而且提出了對台「三不政策」。小布希上台後對中國氣勢洶洶,但經過兩三年的磨合,鮑威爾宣稱中美關係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麽好過,儘管實際上還不到那樣的程度。

北京應該考慮全部因素

中國不可能左右美國的對華政策,但可以根據本身的利益,用恰當的策略來維護中美關係的穩定與發展。過去的經驗教訓說明,採取以下幾點對策是必要的:

一、對兩黨獲選人的競選言論應該密切注意,但要和他們執政之後的實際政策加以區別;

二、新任總統需要三至六個月的時間來籌組班子進行決策,在此期間需要保持觀望,不必對是非曲直急於作出判斷與表態;

三、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要聯繫兩黨權力鬥爭與互相扯皮的美國國內政治來看。例如1991年老布希批准對台軍售F-16戰機,共和黨控制下的國會考克斯報告出籠,都不是單純的反華行動,而具有相當濃厚的國內政治色彩。

四、中國有關部門對美政策要統一認識與步調,特別是對台使用武力的問題必須三思而行;

五、要防止突發事件轉化為中美關係的一場危機,在事態真相查明之前,對外表態要留有餘地。儘可能通過悄悄外交與危機處理機制來緩解矛盾,防止事態發展到對抗性的地步。

由於台灣局勢生變,台獨勢力得寸進尺,兩岸孕育著嚴重衝突的危機,無論誰進白宮,都面臨著2006年-2008年的一個大坎。制止台獨與維護中美關係,兩者幾乎不可兼得。布希與克里,胡錦濤與江澤民,如何能夠在沒有惡浪滔天的情況下跨越這個21世紀初的大坎,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