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景教經典的兩種詮釋路向:以《序聽迷詩所經》為例
姚治華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最能體現「徘徊於神學與經學之間」這一主題的可能是對景教經典的詮釋了。近年來,早期中國基督教研究中最重要的現象莫過於帕瑪(Martin Palmer)的《耶穌經》(The Jesus Sutras)一書及其效應。[5]帕瑪對這組古奧難解的景教經典近乎隨意的翻譯和解釋,固然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這一冷僻的領域,可也引起這一領域嚴肅學者的不安。
帕瑪在大膽解釋發揮的同時,還強化了之前許多學者對景教所作的評價和批評,即太過本土化。這反映在其著作的副標題:「重新發現道教基督教的遺失古卷」(Rediscovering the Lost Scrolls of Taoist Christianity),以及散見全書各處對景教經典與中國傳統經學關係的強調。我承認景教經典中,尤其是翻譯術語的選擇,有許多搬用道教或佛教概念,亦即所謂「格義」的傾向。可這在多大程度上是本土化努力的結果,還是傳教之初不得以借用這些術語─而術語背後仍可窺見「純正」的基督教教義和學說--還有待討論。
與強調本土化的、語境的(contextual)詮釋路向相對,我對景教經典的詮釋採取了另一種路向,或稱為「文本的」(textual)路向。藉此我們可以把這組經典放到基督教─尤其是古代東方敘利亞教會─經典的體系中,這樣就可以發現它們對於研究古代敘利亞教會經典及教義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我將以對《序聽迷詩所經》(以下簡稱《序經》)一部分的研究來闡述這一進路可以帶出的成果。我所研究的《序經》的這一部分見於《大正藏》及CBETA, T54, no. 2142, p. 1287, c1-p. 1288, a28,即始於「眾生背面作惡,遂背天尊,天尊見眾生如此憐愍……」,直至結尾。這也是景教經典中唯一相當於福音書的文字,而我的主要結論是它是根據當時東方敘利亞教會所流行的混合福音書(Diatessaron)而集成。
首先,我引述彼得遜(William L. Peterson)所著Tatian's Diatessaron所給出的判定混合福音書的四個標準:[6]
1主要的是文本的細節:通常增加代詞或形容詞,也有以專名代替代詞,如「耶穌」代替「他」;
2有些差異是為神學目的而簡注或重組文本。這些通常配合特定的釋經傳統,並且鼓勵引用希伯來聖經來解釋福音書段落;
3有些差異反映了塔提安(Tatian)時代特定的禮拜實踐,或他自己特別的禁戒派(Encratite)觀念;
4其它差異似乎只是比我們現有經典的手稿更古老的文本。
把這些標準運用到《序經》中,我們首先會發現,就第四點而言,我們的文本中正好有彼得遜所用的例證,即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時死者的復活(《馬太福音》27:52);就第三點而言,《序經》有不吃肉、不喝酒等禁戒,還強調聖母馬利亞無世間丈夫;就第二點而言,《序經》在耶穌出生時有光和新星,彼拉多在審訊耶穌時洗手,以及很強的律法傾向,和對大衛譜系的態度;就第一點而言,《序經》較少有文本細節的證據,相反,我們注意到其獨特的混合風格,引用各種不同福音書傳統的資源,以及試圖填補耶穌生平的空缺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耶穌死時眾死者的復活,彼得遜從東西方混合福音書的片斷中找到十二例,九例來自東方:兩例是亞美利亞語,兩例是希臘語,五例是敘利亞語。其餘幾例則分別來自西方的威尼斯混合福音、Pepysian混合福音和《救世主》(Heliand)。以下是出自亞美利亞語的一例:「及至日暗,神廟的布幔被毀,護衛被擾亂,墓門大開,死者復活。」(Petersen, p.404)關於這一段,《序經》的描述如下:「及到日西,四方闇黑,地戰山崩,世間所有墓門並開,所有死人並悉得活。」而我們所熟悉的《馬太福音》27:51-53的描述則如下:「忽然殿里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盤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里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比較這幾段文字,前兩段─尤其是《序經》一段─在教義上顯得較為粗糙。所有死者的復活,明顯較一些聖者的復活可能性小,因而依照彼得遜的第四條標準,《序經》此段應是一個古老的版本。
在禁戒方面,我們知道禁戒派被認為是一個基督教異端,他們摒棄婚姻,實行禁慾,不飲各種酒類,以及堅持素食。這些在《序經》中都有反映,如說:「天尊使涼風伺童女邊,無男夫懷任。」談到施洗約翰時,說他「聖在於硤中居住,生生已來不吃酒肉,唯食生菜及蜜,蜜於地上。」敘述耶穌的傳教生涯時,以批評的口吻談到那些非信仰者:「不信天尊教者,及不潔凈貪利之人,今世並不放卻嗜酒受肉。」
最後,反映《序經》猶太基督教的傾向的引文如下:「迷師訶所在世間居見明果在於天地,辛星居知在於天上,星大如車輪」,以及「大王毘羅都思,索水洗手。」不過,《序經》也像《約翰福音》一樣有很強的諾斯替教派(Gnosticism)的痕迹,如何理解它與猶太基督教傾向間的張力,是很耐人尋味的。
[5]Martin Palmer, The Jesus Sutras (NY: Wellspring/Ballantine, 2001).
[6]William L. Peterson , Tatian's Diatessaron (Leiden: E. J. Brill, 1994), p. 4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