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慘被滅十族的明朝大儒方孝孺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12-30 1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為了紀念柔石,曾將他與同鄉台州的寧海方孝孺相提並論,說他有點台州式的硬氣,還有點迂。
  
  時至今日,方孝孺仍是人們感嘆的話題。一個曾經輔佐帝王,被世人稱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的一代才士,卻慘遭滅十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棣如此震怒以至於非要滅他十族呢?
  
  空前絕後:成祖朱棣滅方孝孺十族
  
  建文帝在位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學識品德為四海稱頌。他為文縱橫豪放,能與東坡(蘇軾)、龍川(陳亮)相比。據說每撰一文,海內爭相傳誦。
  
  燕王朱棣起兵時,他的謀士姚廣孝曾對朱棣說:「臣有所託。」朱棣問:「何為?」姚廣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頷首答應。
  
  朱棣佔領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託過,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
  
  對於方孝孺的文名,朱棣也很敬重。幾天後,朱棣準備即位時,便想請方孝孺為他擬登基詔書,同時也希望利用方孝孺的名氣為天下士人樹立一個歸順的榜樣,所以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方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遭到方孝孺的一頓痛斥。
  
  無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但是方孝孺穿著一身斬衰(古代喪服按生者和死者關係,分為五等,斬衰最重),一進來就大哭不已。朱棣即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的喪服,換上朝服。
  
  朱棣強壓怒火,親自勸解方孝孺,破例為他設座,並起身勸慰道:「先生不要難過了!朕本來是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在哪裡?」朱棣說:「他自焚死了。」方孝孺再問道:「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當皇帝?」朱棣說:「國家要依賴年長的君主來治理。」方孝孺進一步逼問道:「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道:「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多操勞。」遂暗示左右,強行將筆塞給方孝孺,命道:「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過筆,奮筆疾書「燕賊篡位」四個字,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發怒道:「你難道不顧你的九族嗎?」方孝孺憤然回答道:「便十族奈何!」罵叱聲越來越大。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然痛罵不絕。朱棣厲聲道:「豈能讓你如此痛快地死,當滅你十族!」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回心轉意。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淫威。當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時,方孝孺看著因受自己牽累而將就戮的弟弟,不覺淚如雨下。
  
  方孝友從容吟詩一首,寬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磔死,遇難時年僅四十八歲。明代歷史地理學家王士性曾評價道:「自古節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清代學者齊周華也認為:「靖難受禍慘烈者,亦莫若孝孺。無論知與不知,無不義而悲之。」老南京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孺頸血所濺而成,雨後看血跡石,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猶有血腥味!
  
  方孝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上吊自殺,兩個女兒年未及笄,一起投秦淮河自盡,受他牽連被殺的有873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
  
  歷來株連也不過是滅三族,誅九族已經很恐怖,燕王還要滅十族,其野蠻、殘暴由此可見。以至於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
  
  千古一遇:建文帝知遇方孝孺
  
  故事自然得從頭說起。方孝孺(1357~1402),生於浙江台州寧海,父親方克勤任寧海縣學訓導(即縣學校的老師)。方孝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善作詩作文,人奇其才,被稱為「小韓子」。洪武四年(1371年),方克勤出任山東濟寧知府,於是方孝孺隨父北上濟寧。
  
  方孝孺拜著名學者宋濂為師,宋濂為明代開國元勛,是江南第一大儒,以「仁政」為理 想,主張恢復古代的禮樂,以德治國,反對嗜殺。當時宋濂門下,學子如雲,如胡翰、蘇伯衡等,皆為學界名流,但與方孝孺相比,則相形見絀,都自愧不如。宋濂也非常器重孝孺,曾把他比作「百鳥中之孤鳳」。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起,方克勤雖一向清廉守法,蜚聲政績,也牽連被誅。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起,宋濂也受牽連而不能倖免。父親、老師均慘遭變故,對方孝孺產生極大影響,使他逐漸形成一套以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為核心的政治主張。
  
  洪武十五年(1382年),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26歲的方孝孺來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見。明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於他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太祖並未起用他,只是對皇太子說,「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於是厚禮相待,遣返歸鄉。
  
  對於方孝孺而言,身懷曠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實在是件憾事。此後十年,他只得隱居在家,把心血都放在著書立說上,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他雖然生活清苦,貧病交加,甚至連日斷炊,仍然奮筆不輟。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經人再次推薦,朱元璋才讓他擔任陝西漢中府學教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懷抱「明王道、致太平」志向的方孝孺,終於在年輕皇帝朱允炆那裡尋找到了實現理想的機遇。
  
  前面我們說過,建文帝崇尚儒家仁政之說,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
  
  當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飽讀詩書的才子都受到重用。建文帝的治國措施與方孝孺的仁政主張相投合,方孝孺更是受到建文帝的青睞,先任翰林侍講,后遷文學博士,日侍建文帝左右。
  
  據《明通鑒》記載,建文帝讀書每有疑問,便立即召方孝孺為他講解;臨朝奏事時,遇到需商議的地方,也命方孝孺前來批答;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書,也由方孝孺擔任總裁。當時朝廷的詔書、往來的檄文大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對方孝孺,可謂言聽計從,非常倚重,君臣關係十分契合。方孝孺對這種「知遇」之恩十分欣喜,「風軟彤庭尚薄寒,御爐香繞玉闌干。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在建文帝身上,寄託著方孝孺的政治理想——提倡仁政,反對暴政。
  
  在方孝孺的輔佐下,建文帝大力著手改革,史稱「建文新政」。他們崇尚禮教,銳意文治;廢除嚴刑峻法,大赦疑獄。同時又採取重農桑,興學校,賑濟災民,蠲荒田租等與民休養生息的措施,使國家呈現一派祥和的景象。時人讚歎,建文時,法網疏闊,道不拾遺,士風朴茂,尚義者多。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在詔行寬政的同時,銳意復古,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種對實現政治理想的渴望與對知遇之恩的感戴,使方孝孺無論從情感還是理念上都把建文帝視為千古一遇的聖主,並將自己的命運與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就此一點而言,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他是絕不可能降於成祖朱棣的。
  
  「瓜蔓抄」:覆巢之下無完卵
  
  在靖難之變中,方孝孺與朱棣是勢不兩立的。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為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識破,并力勸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屢屢未能得逞。方孝孺還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朱棣奪取帝位后,方孝孺不肯起草登基詔,受新仇舊恨夾擊的朱棣終於沒能壓住怒火,方孝孺遂慘遭滅「十族」。朱棣如此殘酷的報復,也說明兩人積怨之深。
  
  況且方孝孺所代表的絕非他一個人的志向,他代表的是大多數江南士人的理想。在江南士人眼裡,「削藩」與「靖難」之爭,絕不僅僅是朱姓內部的皇位之爭,而是仁政與暴政之爭。
  
  「仁政」理想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群體意識,江南又是當時最大的文人淵藪,名儒輩出。在洪武政治下,他們所遭受的打擊,比之其他地區的士人更為酷烈。當時的著名詩人高啟、張羽、楊基諸人均被迫害致死,甚至連開國功臣劉基也最終鬱郁而死,正如解縉在為太祖所上封事中所說:「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這是一個政治穩定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政治氣氛異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生活在這一時代的士人,他們所擁有的只能是惴惴不安的畏禍避害心理,而不可能有扭轉乾坤的守道抗勢壯志。
  
  只有當洪武時代結束而朱允炆登基后,士人們似乎才迎來了轉機。從改元「建文」的新年號里,他們不難發現這位建文皇帝想要改變洪武時的恐怖主義政治的決心。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是江南地區士人支持建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幼飽受儒學熏陶的年輕皇帝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似乎意味著一個仁治時代的到來。
  
  然而,朱棣的起兵並取得最後勝利,無情地粉碎了這種理想,方孝孺不顧「滅十族」的慘況,毅然選擇赴難,他的殉難,是對建文帝「知遇之恩」的報答,體現著「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氣節,更是對破滅的理想的殉節。建文「秀才朝廷」中的其他士人,如齊泰、黃觀、陳迪等,也與方孝孺一同赴難,誓死不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方氏與一時死難之江南士大夫,都並非「慷慨於一時」,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而前赴後繼的。
  
  方孝孺在南京政權的影響極大,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如果方孝孺肯歸順朱棣,那麼其他官員自然也就會臣服。然而方孝孺始終忠於前帝,那麼他的門生派系也就不可信任。朱棣滅方孝孺「十族」,把方孝孺的學生都牽連進來,實際上是要徹底清除那些深受方孝孺思想影響的人。恰如學者方東嶺指出,方孝孺之死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方孝孺為江南地區士大夫的一個典型。方孝孺的死不能被視為一種個人行為,它是明前期士人儒家政治理想曇花一現后破滅的標誌。
  
  與此同時,其他的建文餘黨也遭到了血腥鎮壓。事實上,朱棣入南京后立即揭榜(懸賞捉拿)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建文帝臣子數十人。出逃在外的齊泰、黃子澄均被捕獲,全家被誅。齊泰本已脫險,他因擔心引人注目,將所騎的白馬染成黑馬,馬奔跑出汗,黑墨漸漸脫去,反倒被人起疑拿住。
  
  這些忠於建文帝的人,其妻女都被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方孝孺女兒流發教坊。鐵鉉之妻楊氏被送往教坊司,隨後即亡故了,后教坊司按聖旨吩咐,將其屍體抬出門喂狗。鐵鉉的兩個女兒被發往教坊司為娼妓,數日不受辱,鐵鉉的學生高賢寧與朱棣的親信錦衣衛紀綱有交情,托他說情。朱棣總算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鐵鉉的兩個女兒,兩女後來都嫁給高賢寧為妻。
  
  朱棣對建文帝的親信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的一場又一場大屠殺,被人稱為「瓜蔓抄」。其殘酷的程度不下於乃父朱元璋懲處胡惟庸、藍玉黨案。
  
  殺戮真相:嚴法酷刑難掩內心虛弱
  
  成祖朱棣對建文舊臣的殺戮前後長達十餘年,在晚年時法禁猶嚴,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后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成祖實行這種近於瘋狂的嚴法酷刑,一方面與其個性有關,但更為本質的原因則是內心的虛弱。他發動靖難之役,說到底是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繼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這一點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夠用屠刀堵住人們的非議之口,並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方孝孺的死無疑是轟轟烈烈的,《明史》稱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然而遺憾的是,他面對的並不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而是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壯舉減少了許多悲壯的色彩,因而被人稱為過於「迂直」。
  
  明代人王廷相就認為他的死不能與文天祥相提並論,認為他實為「忠之過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殺身之禍,這種「輕重失宜」的舉措,「聖人豈為之」!至清人吳敬梓作《儒林外史》時,還說方孝孺「迂而無當」。方孝孺雖大義凜然,但又顯得過於「迂直」,從而帶有某種歷史的尷尬。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沙發
湖濱 發表於 2010-12-31 05: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湖濱 於 2010-12-31 05:13 編輯

方孝孺害君、誤國、禍民,百無一用,死不足惜。可恨的是此人為一已私名競置「十族」於不顧,真該天打五雷轟。更可悲的是竟然有人會歌頌方孝孺這種無德無能的蠢貨,難道中國長點腦子的人都死絕了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9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3
conke 發表於 2010-12-31 09:38 | 只看該作者
湖濱 發表於 2010-12-31 05:13
方孝孺害君、誤國、禍民,百無一用,死不足惜。可恨的是此人為一已私名競置「十族」於不顧,真該天打五雷轟 ...

方孝孺害君? 方害了那個君?這位方孝孺是因為死忠於建文帝朱允炆而被奪權的成祖朱棣殺死吧?在奪權的血腥中,是不是封建皇帝們自己不講一點點君君臣臣和三綱五常的封建儒家禮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593

帖子

730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309
4
笑臉書生 發表於 2010-12-31 09:57 | 只看該作者
長相思考,感嘆極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5
snsnjsn 發表於 2011-1-2 1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湖濱 2樓 的帖子

方孝孺有點過於迂腐,但你是不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6
buweizhai 發表於 2011-1-2 18:51 | 只看該作者
明朝的大臣們很有一股為了青史留名不論是非曲折的……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7
湖濱 發表於 2011-1-3 11:21 | 只看該作者
conke 發表於 2010-12-31 09:38
方孝孺害君? 方害了那個君?這位方孝孺是因為死忠於建文帝朱允炆而被奪權的成祖朱棣殺死吧?在奪權的血腥 ...

方為建文帝的寵臣,沒為建文帝的平叛起任何積極作用,反而使建文帝死無所蹤,不是害君之臣是什麼?既然無能力做賢臣,他在朱棣面前逞什麼能?朱棣叛亂成功後方孝孺如果還有點休恥感的話,他就應該站出來幫助朱棣穩定南京大局,避免更多的殺戮。但這蠢貨竟然去毫無意義地去刺激朱棣更大範圍地殺戮,這廝不僅愚蠢,而且毫無人性,難道還不該譴責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15

帖子

4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2
8
wendaxia 發表於 2011-1-5 2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藍藍的天 1樓 的帖子

成王敗寇,結果不論,方先生的氣節確實讓人欽佩。
看時下中國,祖先留下的血性早就沒了,只會跟著成功者「讓子彈飛一會兒」...
為這個民族感到悲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19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9
湖濱 發表於 2011-1-6 0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湖濱 於 2011-1-6 03:13 編輯
wendaxia 發表於 2011-1-5 23:40
回復 藍藍的天 1樓 的帖子

成王敗寇,結果不論,方先生的氣節確實讓人欽佩。


氣節?他的氣節應該顯示在平叛之前!血性?他的血性應該顯示在平叛之時!他應該學的是魏徵,而不是如文天祥那樣的蠢貨!方孝孺死有餘辜,只是可憐了那些被這蠢貨害死的萬千無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1

主題

185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1
10
中南西北 發表於 2011-1-8 12:11 | 只看該作者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孰是孰非,皆為後人所用。歷史本無對錯,方孝孺為中國歷史濃墨重彩劃了那麼一筆已被千古傳頌,對錯又有何妨?明成祖弘揚中國文化和對外交往彪炳萬代,但同時歷史也記住了方孝孺。歷史是面鏡子,讓後世的朱棣方孝孺們都在這面鏡子中看到了自己。僅此而已。
雲飛
來自黃鶴白雲的地方
暢遊大鵬騰空的海灣
~~~~~~~~~~~
有才者未必都是君子 有德者則必不同於小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11
gpan1975 發表於 2011-1-8 13:03 | 只看該作者
同意湖濱的看法。

方孝孺的行為只能算一種迂腐。要講忠誠和氣節,美國內戰期間南方的李斯特將軍倒是一個典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8: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