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何在「禮儀之邦」行善很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31 2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12-31 11:28:51 來源: 參考啊 強國論壇

《參考消息》日前編髮新加坡《海峽時報》12月28日文章,題為《在中國行善很難》,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可能自詡為「禮儀之邦」,但在中國行善真是很難。

  中國人在傳統上更傾向於幫助熟人而非陌生人,而這些眾所周知的事件使中國人更加堅守他們的習慣。

  已故作家柏楊在其著作《醜陋的中國人》中提到,美國人往往會問陌生人說:「我能幫你嗎?」中國人則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並認為這麼做的人是好管閑事者或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中國人並不比其他人吝嗇。每當中國媒體報道有人需要幫助時,很多人都會提供支援。網民們也會自發地為遭到肺癌折磨的礦工或貧困的孩子籌錢和捐獻衣服。

  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是中國慈善事業的一個分水嶺。地震之後出現了大量的捐助行為和志願者,這甚至讓中國人自己感到吃驚。

  中國也沒有多少激勵機制以鼓勵中國人向慈善機構進行捐助。對向非政府機構的財政捐助要征很高的稅,只有向國家認可的慈善機構捐款才是免稅的。

  對希望提供幫助的外國人來說,有著很多限制。美國人凱茜·威爾遜和科特尼·麥克科爾根2007年開辦了一個非營利性的微型金融組織,為四川和內蒙古鄉村地區的窮人提供貸款。很多中國人表示願意向他們提供捐助,但他們無法接受,因為外國團體不能在中國籌集資金。

  儘管中國在迅速崛起,並在世界舞台上發出了更響亮的聲音,但在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鼓勵慈善行為——方面,中國還有很多不足。

  危險在於,更多中國人將會養成不願幫助家人以外的其他人而只顧自己的習慣。對珍視社會和諧的北京來說,這不是好兆頭,尤其在中國貧富差距加大、社會流動性下降的時候。一個國家的人如何對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與貧困的人,以及他們是否願意幫助陌生人,顯示了這個國家的胸懷和實力。

  為什麼在中國行善不易

  我們常常感慨於西方慈善事業的發達,其實,中國也有扶危濟困的傳統,只是這種傳統未能發展為現代意義上的平民慈善。究其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待:一是雖然經過了30年的快速經濟增長,但目前我們還處於財富積累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家還是百姓,來不及考慮將財富回饋社會;二是人們的慈善心被不方便的制度扼殺了。前者是制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客觀因素;後者則使得慈善僅僅停留在愛心層次而不能進化到事業層次。

  西方慈善事業的繁榮,有諸多環境因素不可或缺:例如,在文化傳統和理念上,既要重視市場和財富的價值,又要有相應的超功利信仰作為精神背景;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之保障;體制環境應給慈善事業提供良好待遇和合理的運行機制;來自社會輿論和民間文化價值的肯定、響應與支持等。中國慈善事業正缺乏上述因素,誠如社科院首部慈善發展藍皮書指出的,慈善機構尚處於初級階段,行政化色彩濃厚,遠沒有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沒有專門提供慈善服務的人和機構。

  以美國為例,其2007年善款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在於它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和鼓勵機制相匹配:比如高達55%的遺產稅,簡便快捷的登記註冊手續,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稅收減免等。另外,美國擁有相對比較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從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社會監督到內部運作都比較成熟。美國慈善組織的管理制度雖然受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保護,但非營利部門獨立於政府之外,這是一條基本原則。正是這一獨立性原則賦予慈善組織自由和權利,使得捐款的企業和個人可以放心地將錢交給這些組織,並且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機構能把他們的錢真正用於慈善事業上。

  反觀我們,不是把慈善當事業來做,僅僅是出於愛心,因此,上述有助於慈善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都很欠缺,例如,我們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力度一向不是很大,還不足以激勵富豪們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我國的公益和慈善事業也處在一種相對壟斷的狀態,慈善機構的獨立性有待加強。特別是在社會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個人與慈善組織和政府三者之間缺乏相互信任,第三方監管也缺乏公信力。

  除了在政策設置和環境打造上,我們對慈善的鼓勵、優惠及扶持不夠,缺乏與慈善事業相匹配的制度合作和法律保障外,在世俗價值心態、社會輿論和評價系統上也存在問題,對個人的慈善行為,缺乏積極的價值評價和輿論支持。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當一些企業家宣布要為某個慈善項目捐款時,我們總有些人習慣性地要去探究乃至懷疑他們捐款背後的動機問題。

  慈善不僅僅是富豪們的事,民眾也非僅僅充當慈善的受眾,實際上,他們更是慈善活動的主體和基礎力量。因為除了資金投入,更需大量的勞力支持和義工援助,需要更多的民間志願力量參與其中。慈善在美國實際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和民間傳統,一種高度普及的大眾文化。但在我們這兒顯然很欠缺。

  所以,要使得在中國行善容易,一方面需要財富更多地涌流,另一方面,在文化積習、信仰傳統,以及制度、法律、意識形態等體制要素上必須有一個大的改變,特別是要著力去解決以下制度問題:如何去提升我國本不發達的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服務水平,如何有效地利用稅收政策促進民間捐贈的發展,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不被浪費、挪用,甚至揮霍。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0-12-31 23:11 | 只看該作者
西方的慈善事業,目的還是斂財。中國人比較精明,不大相信慈善機構對善款的處理而已。你要讓一個中國人,親自把款項送到某個需要救濟的人手裡,他是願意的,但你要他通過某機構轉送,他對這個機構沒信心。
西方不同,大部分慈善機構都是教會開的,因為到教會的來的都是信徒,來就是練信心功的,當然首先會對教會有信心。雖然教會也是人開的,是人都會把善款米西了,但就像中國人去廟裡燒香,都知道那香錢被和尚尼姑米西了,但還是會去。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3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31 2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2樓 的帖子

讓被救助者自己設立一個賬號也許能解決該問題。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4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12-31 23:31 | 只看該作者
  所以,要使得在中國行善容易,一方面需要財富更多地涌流,另一方面,在文化積習、信仰傳統,以及制度、法律、意識形態等體制要素上必須有一個大的改變,特別是要著力去解決以下制度問題:如何去提升我國本不發達的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服務水平,如何有效地利用稅收政策促進民間捐贈的發展,以及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不被浪費、挪用,甚至揮霍。


加強對慈善機構的民間監督及透明度,應該是主要方法之一。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5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31 2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華盛頓人 4樓 的帖子

老百姓被貪官貪怕了,所以對慈善機構也變得不信任。完全贊同你的建議: "加強對慈善機構的民間監督及透明度,應該是主要方法之一。"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6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1-1 0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eihua99 3樓 的帖子

帳號是誰都可以設的,你怎麼知道他需要救助?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7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 0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6樓 的帖子

通過報紙,電視台對個人或集體的報道,並設立可監督賬號。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8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1-1 0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eihua99 7樓 的帖子

社會主義特色。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