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低級文史錯誤及涉嫌剽竊:金文明評余秋雨《笛聲何處》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7-6 2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曾寫過一篇《不是盜版,勝似盜版》的文章,主要是批評古吳軒出版社極其粗疏的工作作風,匆匆忙忙地拋出一本排校差錯嚴重超標的劣質圖書《笛聲何處》(余秋雨著,2004年6月出版)。其差錯率之高,竟然達到萬分之七以上。這在「文革」以來30多年出版的學術類圖書中,簡直可以算破天荒。現在這一篇就來談談在這本書中,余秋雨先生自己所犯的一些近乎荒唐的文史差錯以及涉嫌剽竊等問題。

  東漢的隱士怎麼成了明代的劇作家?

  這是一個稍稍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出的低級差錯。

  在《笛聲何處》下篇「魏梁改革」一章中,余先生寫到明代傳奇《浣紗記》的作者梁辰魚時,特地為他配了一幅畫像。畫框外左下角注了三個字,說明圖中的人物就是「梁辰魚」。然而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圖的右上角卻又明明白白印著「漢高士梁公鴻」。莫非余先生認為「梁公鴻」就是「梁辰魚」?但一查史料,梁辰魚字伯龍,號少白,根本沒有用「公鴻」作名和字、號的記載。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說他「虯髯虎顴」,而畫中人既不是「虎顴」,頷下也沒有「虯髯」,似乎對不起來。最無法解決的矛盾是,梁辰魚是明代的劇作家,而畫中人的身份卻是「漢高士」。明和漢兩個朝代隔著一千多年,怎麼能混為一談呢?還有,畫中所題四言詩的第一句又稱「梁公鴻」為「梁公」,說明「公」是敬稱,其人名叫「梁鴻」。《後漢書
震驚的70碼。

5

主題

65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2
沙發
museeangel 發表於 2004-9-3 23:34 | 只看該作者
是呀,現在偶也不看余秋雨的書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1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