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海學生全球測試考第1引歐美關注 國內遭質疑

[複製鏈接]

5522

主題

1萬

帖子

601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紆朱曳紫 發表於 2010-12-20 23: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海學生全球測試考第1引歐美關注 國內遭質疑

  3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日前公布。首次參加PISA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全部三項評價中,均排首位。

  這一結果立即引起國內外教育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歐美多家媒體驚呼「意外」,並追蹤分析上海及亞洲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比本國學生在測評中的表現,美國聯邦教育部部長阿爾尼·鄧肯表示,這是一個「警醒」。

  而在國內,卻引來諸多爭議。有評論說,這「不能遮蔽中國教育的落後」。

    上海學生三項測試第一

  2009年4月,根據OECD的技術標準要求,上海152所學校的5115名學生,代表全市各類中學約10萬名15歲在校生參加測試,參與率和覆蓋率分別達到97.8%和98.6%。

  測試結果顯示,在全球約47萬名接受測試的15歲學生中,上海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分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韓國學生17分;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得分為600分和575分,分別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上海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良好。精熟度最高的「6級」中,上海佔2.4%,僅低於新加坡的2.6%,「5級」佔17%,具有明顯優勢。學生在訪問和檢索、整合和解釋、反思和評價三個認知方面的表現較好,反映了上海課程內容比較均衡。此外,上海有92%的學生每天進行趣味性閱讀,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指數為0.57,顯著高於OECD平均值。

  在這份成績單上,閱讀素養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中國上海、韓國、芬蘭、中國香港、新加坡,數學素養前五位為中國上海、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華台北,科學素養前五位為中國上海、芬蘭、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除了芬蘭之外,亞洲國家和地區可謂獨佔鰲頭。

    不能代表全國水準

  「這只是一個全球教育研究項目,測試結果並不具備可比性。」面對「優異的成績」,PISA中國上海項目組負責人張民選出乎意料地冷靜。

  他解釋,除了中國上海和港澳台是以地區為單位參加之外,其他地方多以國家名義參與測試,抽樣的學生覆蓋面更廣,差異更大。而上海的測試結果,也遠不能代表地區差異巨大的中國教育發展的整體水準。

  據介紹,上海完全遵循了經合組織統一的二次分層抽樣辦法,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有重點與非重點,有公辦校、民辦校,有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有市區校和郊區校,樣本名額完全按照在校生總人數比例分配。項目組將樣本學校名單上報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組,由各國研究者採用等距抽樣法共同確定測試學生名單。試卷則由世界範圍內的300個科學家進行最終評估。

  「學校對哪些學生接受測試、測試什麼內容都一無所知,無從準備。」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說,測試全球同步進行,共兩小時。該校有182名學生被抽中參加,共有10多套編排方式各不相同的測試卷。雖然坐在一間教室里,也不可能抄襲、複製,應該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水平。

  「測試前,我們都先簽了保密協議,不能說的。現在過去一年半,具體題目記不清了。出題和我們的考試完全不同,沒什麼知識範圍,題目很有趣,考試像玩兒,大家出來時都是笑嘻嘻的。」一位參加過測試的學生回憶說。

   中國教育積累自信

  OECD秘書長安格爾·古里亞在此次項目報告中說:「中國上海在此次測評的各項中都以明顯優勢領先,這表明了在多元社會背景中,憑藉中等經濟資源也可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教育成就。」

  12月7日OECD正式公布結果之後,包括紐約時報、美國公共電台等在內的多家歐美媒體紛紛提出採訪要求,將打量、探究的目光對準了上海學生和學校。一位美國記者甚至將其意義與當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提並論,並認為,相對於過分散漫自由、校際差異巨大的美國教育,中國學校注重課堂紀律和課程安排、教師責任心、學生付出更長學習時間和更多努力等做法,自有可取之處。

   考了第一名的上海,究竟有什麼「成功」經驗?

  張民選將其歸納為四點:其一,得益於中國社會重視學習的文化傳統,百姓對子女教育抱有很高期望,相信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好的結果。其二,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一直保持著開放態度,不斷學習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現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當代教育界有哪些知名專家、新理念,我們甚至比他們本國人知道得更多」。其三,花大力氣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上海先後進行了薄弱學校改造、中小學標準化建設、中心區與郊區結對、名校託管弱校等工程,使得薄弱學校教育質量迅速提高。這次測試結果,上海不同學校學生的成績分佈差異遠遠小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其四,上海學校有完備的教師在職培訓措施,有獨特的教研室、年級組等教學研討體系,提倡教師經驗分享。而在歐美國家,教學更多是教師的個人行為。

   測試影響教改決策

  比起「第一」的成績,張民選更看重PISA考試的評價理念和技術,稱之為「借用國際的眼光給我們的教育做體檢」。他透露說,從2006年參加這一項目起,不少理念已被吸收進上海教育發展的「十二五」規劃。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張民生表示,「PISA結果證明了上海的課改卓有成效。我們應當客觀、理智、全面地看待測試結果,審視我們的教育,以便改進工作。」

  PISA調查結果,也折射出上海學生學業負擔偏重、缺乏自我調控學習策略等「軟肋」。比如,與國內「閱讀」考試不同,PISA的閱讀材料非常豐富,有私人信件、小說、傳記,也有政府文件、公告,報紙招工廣告等。上海學生在閱讀圖表、表格、清單等非連續文本上相對薄弱。在學習策略運用中,雖然都接近或高於OECD平均值,但自我調控策略卻為負值。這表明,上海學生的大部分閱讀材料由老師直接提供,而非自己搜集而來。此外,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上海學生每周校內上課時間位於第十四位,校外上課時間為第九位,學生課業負擔偏重。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PISA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反映的仍舊是知識教育的結果,而這恰是中國學生的強項。這一成績,不應遮蔽我們在個性培育、人格教育、創造力教育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事實。

  張民選表示,調查結果對基礎教育改革有頗多啟示。在政府方面,除了繼續推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外,還應努力改進基礎教育質量檢測體系;學校方面,應關注和培養學生對概括、自我調控等高級學習策略的掌握與運用,並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學生及家長則應當在趣味性閱讀當中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並運用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能力等。

  據透露,2012年,上海學生還將參加PISA數學項目測試,2015年將參加PISA科學項目測試。

   關於PISA(鏈接)

  □PISA項目是目前全球最權威的學習素養測試之一,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起,主要對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進行評價研究,考查義務教育末期學生是否掌握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從2000年開始,每3年一次。全球有6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上海於2006年提出申請,並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正式參加PISA的地區。

  □PISA測試題目由所有參與國家和地區專家共同出題,剔除那些因經濟、文化、宗教等差異難有共同理解、與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能力的測試目的相關度低、以及翻譯成各種語言后存在歧義的題目后,所形成的國際共同文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2: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