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對話--第五部分

[複製鏈接]

69

主題

6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li50 發表於 2010-12-19 1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li50 於 2010-12-21 05:14 編輯

絕大多數社會學問題三言兩語即可作答。然而建立在謊言上的西方社會學卻往往長篇大論不知所云。如對「民主」一詞眾說紛紜互相抵牾的解釋就是一例。這就像畫鬼,從沒見過鬼,自然只能憑個人想象無中生有,所畫之物難免因人而異。更有甚者,畫鬼為夢中情人,因此百般粉飾以饋靈欲之飢。本文將指鬼畫鬼,有則畫有,無則畫無,決不裝神弄鬼張冠李戴。
......

162、        類民主國家不只美國一家。過飽和經濟是否在其他類民主國家發生過?
答:美國是最崇尚自由經濟的國家。但其他國家同樣有過這類問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於美國在越戰中消耗太大不得不使美元大幅貶值,於是八十年代日元開始持續升值。為了對付出口下降,日本採取了擴大開支刺激國內消費的措施,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降價求售,大量的利潤又重新返回國內的消費市場。就這樣太多的流動資金使股市和房市暴漲形成過飽和泡沫經濟。九十年代初,日本的鬼魂經濟突然崩潰造成利潤危機,引發或加重了亞洲的金融危機。為了保持日元的國際地位,更為了類民主制度下的選票和聲譽,日本不敢採取美國那樣持續的大手筆貨幣寬鬆政策,因此至今沒能從危機中恢復過來。
163、        中國目前的經濟背景與日本當時的情況十分相似。中國也在設法擴大內需也有較大的房地產泡沫。所幸的是國家控制著貸款銀行,不至於造成流通過剩和過飽和經濟。但中國還是要加強市場監控,防止外來熱錢造成的泡沫和市場飽和窒息國內的生產。
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柏林牆倒塌后,德國政府為了原東德的選票(西方學者的觀點),打開國庫用大幅度赤字政策向東德放貸,以期提高東德人民的消費水平促進德國的經濟發展。想不到事與願違,過飽和經濟反而減緩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164、        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當時的德國是被原東德拖了後腿。
答:但中國當時的經濟還不如東德卻並沒有被拖垮。西德可以利用東德相對廉價的勞力發展經濟再通過稅收政策改善分配的不平等,而不必千里迢迢跨洋過海把公司搬到中國來剝削中國的勞動力。但是為了爭奪選票,政客們只能為了眼前利益討好東德選民同時又不敢得罪西德的資產階級,於是只能犧牲國家的長遠利益。
165、        你是不是認為計劃經濟可以控制生產和消費貸款,防止過飽和經濟的產生?
答:是這樣。
166、        但中國建國后的計劃經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速度。
答:中國前幾個五年計劃的發展速度並不慢。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是計劃經濟本身,而是它的目的。你還記得中國的計劃經濟有個完整的說法叫作「自給自足的計劃經濟」嗎?
167、        記得。
答:可見中國那時的計劃經濟壓根就不是為了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只是為了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自給自足。後來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又有意限制經濟的發展速度,甚至把蘇聯發展計劃型市場經濟的平行市場政策說成是社會帝國主義政策。所以,影響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是自給自足的計劃經濟和限制經濟發展的政治願望。
168、        這樣的計劃經濟完全不同於改革開放后的計劃型市場經濟。
答:中國改革開放后的計劃型市場經濟的成功不是一個孤例。蘇聯建國時的實力和工業水平還不如後來復國的歐洲小國波蘭,以致在波蘭發動的波蘇戰爭中割地認輸。由於斯大林推行的是具有市場競爭的計劃經濟,僅隔短短的十幾年就在二次大戰中打敗了比波蘭強很多的歐洲強國德國的入侵,收復了所有被波蘭割去的失地。二戰後,蘇聯的經濟又超過了發達的歐洲國家。僅用了半個世紀得時間,就使一個半農奴制的農業國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169、        在當時蘇聯和幾個東歐小國有限的市場上,這樣的發展速度是在周期性經濟危機中往返掙扎的自由市場經濟根本做不到的。
答:其實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尤其是產業、商業和銀行聯合起來的大型托拉斯和康採恩就是一個個計劃經濟體。眾所周知,德國是歐洲國家中資本主義發展較晚的。由於實行了保護關稅政策,德國資本家能夠有效控制國內市場,比當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英國更早形成各種壟斷企業。德國經濟由此獲得迅速發展並在二十世紀初超過了英國。
170、        美國也是利用壟斷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十九世紀末就超過了英國,與後來的德國一道代替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答:許多人不知道美國是最早(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后)就開始對私人企業進行政府調控的國家,還把一些私人企業收歸國有,開創了所謂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這種零星的國有化過程還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的德國。緊接著這之後,美國和德國都在經濟上先後超過了當時世界經濟最發達的英國。
171、        難怪好萊塢有部電影吹噓說俄國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投奔蘇聯的一個美國社會主義者煽動起來的。
答:可以這麼說,大英帝國靠高度組織的國家武裝力量征服了世界,佔據了比本土大111倍的殖民地,但卻敗在完全的自由經濟的手中。建立在分散獨立的經濟細胞上的散權政治是與高度有序的殖民帝國不相對應的。而後起的美國和德國靠計劃型市場經濟包括壟斷經濟打敗了英國。著名的凱恩斯經濟理論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經驗中產生出來的。
172、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撒切爾首相大刀闊斧地對國營企業進行再私有化贏得了西方自由主義者的一片掌聲。但從那以後,英國政府的赤字飛速上升,即使不斷削減福利政策也無濟於事。也是一個三十年後的今天,不少人甚至擔心往昔的日不落帝國會因債務過重而破產。
答:正因為這些壟斷企業在競爭中有著巨大的優勢,西方國家為了保護整個產業的平衡發展,不得不立法限制壟斷企業在國內的規模。但美國反對的是壟斷全國的獨家企業,不反對彼此共存的壟斷企業。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的壟斷程度不斷提高。而在國際競爭中,西方國家甚至鼓勵壟斷企業對國際市場的壟斷。在今天全球化的經濟過程中,美國不再對開展國際業務的壟斷企業,如微軟和谷歌等,加以限制,從而使反壟斷法名存實亡。
173、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西方國家實際上明白計劃型市場經濟的威力。也正因為害怕它的威力,才極力貶低其他國家計劃經濟的作用。
答:我們可以把一個社會看成是一個廣義的熱力學系統,把獨立的經濟實體當成其中的一個分子。自由主義者說:讓分子們自由行動和發展吧,這樣可以使它們長得快些;大個的分子能產生更有力的衝擊力和壓力。計劃主義者說:讓分子們朝著一個方向運動才能產生更大的壓力。誰更對呢?
174、        都對都不對。單個的大分子是有更大的動量和動能,但在各向同性的運動中相互碰撞消耗掉許多,系統的總動量沒有增加而機械動能卻耗散成熱能;根據熱力學第二定理,耗散的熱能在孤立系統中不能自動轉變為動能;只是它們作用於邊界的壓力會增大,因為這壓力是與質量成正比。如果作定向運動,可以在系統內部和邊界上延運動方向產生巨大的動量或壓力;但其他方向上的壓力會減小。
答:可見最好是把保障個體成長的自由與有限定向運動結合起來,既保證個體的發展和各個方向上的壓力,同時又能集中必要的力量攻克階段性的重點堡壘。這方面,以前的美國就是一個榜樣:國家控制下的自由經濟加上強大的有序力量,如龐大的輸出資本、全球性的軍事實力和先進的科技資源,這一切成就了美國二戰以來的霸權地位。
175、        這也許就是美國最終打敗蘇聯的原因。
答:美蘇之間只是打了個平手。蘇聯改變了體制丟掉了一些加盟共和國。但美國沒有從中獲得多大好處。今天的俄國依然沒有對西方開放市場,也依然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對手。這與之前的蘇聯沒有什麼兩樣。之所以說是平手,因為美國如果沒有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可以在歷次經濟危機中利用貶值來轉嫁危機,我相信美國會在蘇聯崩潰之前垮掉。而美元的國際地位是在冷戰前建立起來的。至於將來美俄之爭鹿死誰手還沒有蓋棺論定。
176、        許多人認為蘇聯堅持計劃經濟政策而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及時改弦易轍造成了蘇聯的失敗。
答:很難下這個結論。蘇聯轉型時並沒有美國那樣的債務也沒有美國目前的經濟危機。沒有人能夠證明那時的蘇聯非轉型不可。戈爾巴喬夫後來認為當時蘇聯只需壓縮軍費就可解決經濟問題。
177、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蘇聯轉型?
答:經濟困難和企圖以政治投機擺脫困境的願望。
178、        蘇聯的計劃經濟為何導致了經濟困難?
答:蘇聯實行的計劃經濟不同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計劃經濟而帶有市場性質。因此同樣受制於商品經濟中有限市場和無限生產之間的矛盾。在西方世界的圍堵下,蘇聯的市場僅限於本國和東歐一些小國。而蘇聯的計劃經濟又比較僵硬,限制加盟共和國和盟友國家自主發展本國的經濟而寧可長期對其實行經濟補助。我問你:如果美國和西歐國家只有這麼小的市場會怎樣?
179、        幾年內就會完蛋。
答:誠則斯言。不是衰退,不是崩潰,也不是轉型,而是完蛋,無論它們的制度有多「民主」,就像實行類民主之後的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樣。越戰失敗后瀕臨崩潰的美國不惜一切成功開闢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國挽救了整個西方世界,並最終拖垮了蘇聯。蘇聯私有化之後經濟大踏步後退,二十年後的今天都沒有當時那樣繼續補貼加盟共和國和東歐盟國的能力。而法國和英國分別在二十世紀六十和八十年代放棄國家計劃后的結果同樣乏善可陳。
180、        有時縱向比較比橫向比較更能說明問題,因為有許多條件更加接近。但西方學者偏偏喜歡橫向比較,較少進行縱向比較。他們把蘇聯的計劃經濟與發達國家的自由救濟比,還把中國的民主設想與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比,而不是與條件更相似的第三世界國家比,更不是與它們各自的歷史比。
答:在橫向比較中有更多的選擇,更容易用個例來「證明」他們的觀點。這些選擇性個例(可以是幾個)就像計算機模式中的可控參量,可以根據所要的結果和市場口味來更換調整,保證自己的書能夠擠進暢銷榜。正如推行西式民主失敗的例子並不比成功的少,用什麼個例全看作者的用意。絕大多數西方作者是為利益而寫。他們關心的是政府的研究經費和暢銷的條件,而不是事實本身。他們的學術自由不過是欺騙的自由。
181、        這樣看來在市場規模不足的情況下,計劃經濟比自由經濟更有效。
答:自由經濟的黃金時代是市場充足的時代,因為那時經濟個體的自由擴散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可以用數學證明:當個體運動速度(廣義溫度)給定時,所有個體向四周擴散比朝一個方向突破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體積更大。但是當個體集合被剛性邊界包圍時,情況完全不同了。個體的自由擴散無力穿過剛性邊界,只能靠大量個體的定向運動產生更大的衝量或壓力(與正交方向單位截面上定向運動的個體數量成正比)來衝破邊界。因此壟斷經濟是市場受限的必然產物,也是解決有限市場困境的唯一出路。希特勒德國就是一個極端環境下的極端事例。在其他強國鐵桶般的圍困下,自由擴散的自由經濟毫無用武之地。希特勒只能靠極權下的極端壟斷攻其一點突破重圍。因此希特勒和二戰的罪惡不能只算在希特勒一人頭上。 西方國家也知道這些,只是不願承認罷了。所以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實行圍堵的政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