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維基解密」為什麼不能「言論自由」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0-12-6 2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5萬份號稱機密的美國外交文件被曝光,而「泄密者」——網站「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被控涉嫌強姦和性騷擾遭到全球通緝,這是本周各國媒體都不會放過的熱門消息。毫無疑問,類似橋段,原本只會出現在好萊塢大片里。

不過,以揭開事實真相自詡的「維基解密」是在解密還是在泄密?是「壞蛋」還是在「打壞蛋」?背後有沒有藏著不能說的秘密?到目前為止還是誰也說不清。但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隨著接連曝光美國阿戰、伊戰和外交機密文件,「維基解密」已在全球聲名鵲起,而且還將隨著它與美國政府的口水戰以及「將披露美國金融界內幕」的承諾繼續火下去。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維基解密」本身越來越比那些它解密的所謂機密更引人注意,當然也更撲朔迷離。

從表面看,美國政府對阿桑奇已失去了耐心,用阿桑奇的話說,美國政府不惜徹底放下言論自由的溫情面紗,借他國之手用強姦罪抹黑他、通緝他。而用美國官員們的話說,「泄密者」把美國人及合作夥伴的性命置於危險境地、威脅到了國家安全,和恐怖分子無異。但事實上,從已有的情況看,「維基解密」從沒有為我們提供過什麼真正令人意外的信息,稱這些解密行動為「五角大樓文件事件2.0版」或「外交界9·11事件」實屬「過譽」。從某種程度上說,「維基解密」只是為許多眾所周知的結論提供了一些細節和證據,而且這些證據並不難尋。比如想知道美軍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也許去一個當地人的家裡就夠了,因為在這個家庭里很可能就有孤兒、寡婦和失去孩子的母親。

惟一令人尷尬的是被解密者的態度問題。儘管幾天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忙於滅火,到處跟盟友賠罪,希望對方領袖不要在意諸如「愚蠢」之類的惡評,繼續與美國間互信的關係,但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的一番話卻讓美國的「外交禮儀」、「盟國互信」再次破碎一地。蓋茨說,「外國政府願意跟美國打交道不是因為喜歡我們、信任我們、認為我們能夠保密,有些國家的政府跟我們打交道是因為害怕我們,有些是因為尊重我們,最多的情況是因為需要我們」——這份老大式的傲慢與直白,恐怕比那些解密文件更讓一干盟友下不來台。

對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來說,「維基解密」為什麼不能「言論自由」,甚至還要興師動眾全球通緝?這或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所做的一些事情很見不得人,不敢公開,不敢透明,所以不能「自由」,不能「解密」。雖然阿桑奇目前只不過曝光了幾摞來自美軍低級情報人員、涉及敏感領域但瑣碎邊緣的流水日誌,但已經足以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和國際交往中的醜惡心態和行為的關注。一家游擊隊式的神秘網站成為解密明星,恰恰證明還有太多真相被蒙蔽。甚至現在還有人懷疑,也許「維基解密」本身就是美國的陰謀工具,因為它雖然出了美國一些丑,但大部分內容特別是對他國的抨擊內容,卻高度符合美國的利益。這種猜測目前無從證實,但假如有一天「維基解密」真能自由言論,就怕原因多半是選擇了和某些勢力唱雙簧戲——拋出美國的雞毛蒜皮,同時給他國大挖輿論陷阱。

這個世界不需要世界警察,同樣也不需要「神秘而無所不知的上帝」。國際舞台上總是不缺真真假假的好戲,戲很熱鬧,但看戲要擦亮眼睛。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