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六大財團左右日本內政外交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0-12-3 1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2010-12-01



在對華歷史問題、領土問題上,日本財團意見領袖的態度趨於保守


  怎麼變得如此強硬?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以來,很多民眾對於民主黨的對華政策,一直存有這樣的疑惑。

    在看似強硬的背後,有著日本國內外多極力量的支持。而日本國內的財團勢力,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影響日本內政外交的重要一極。

「芙蓉」變「尖閣」:資源開發的偵察兵

    日本的財團,不同於日本戰前的大財閥。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其壟斷地位受到嚴重衝擊。而日本很多著名的研究機構都有財團背景,如PHP研究所、三井信息綜合研究所等。

    這些財團下屬的智囊結構不僅向政府、商界提供政策研究成果,財團的部分業務、人事配置本身,也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曾經在三井財團下屬的三井物產有限公司工作過12年之久,《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的作者白益民告訴《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的時候,日本開始加強對東海地區的開發,而推動決策和實施開發的主要就是隸屬於富士財團的丸紅株式會社。」

    芙蓉石油開發株式會社是富士財團的丸紅株式會社的下屬企業。2004年,具備政府背景的日本石油資源開發株式會社收購了「芙蓉石油開發株式會社」49.94%的股份,並將公司更名為「尖閣石油開發株式會社」,財、政兩界聯手「開發」東海油氣田。單從「尖閣」這二字的命名本身就可看出其中暗含的政治傾向。

    就在「芙蓉」變身「尖閣」之後,釣魚島和東海附近,變得更不太平。

    2004年,日本先扣押了登上釣魚島的7位中國保釣人士,后又派出調查船逼近中國「春曉」油汽田,進行為期3個月的所謂「勘探調查」。今年,日方非法扣押我船長一事,可謂日方的又一步試探。

    「從技術和經驗上講,中國的海洋油氣田開發早於日本。因為以前日本屬於進口資源的貿易型國家,海洋油氣開發主要掌握在歐美國家的企業手中。隨著海洋資源的戰略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各國開始日益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採。」白益民認為,與日本的經濟力量延伸交相呼應的,正是這些年日本對中國維護海洋利益意志的不斷試探。而日本國內財團下屬的企業,則充當了偵察兵和橋頭堡的作用。

六大財團:半官方的「財界總理」

    丸紅株式會社的上級主體日本富士財團成立於1966年,前身是安田財閥。

    在日本,與富士財團處於同一數量級的還有三井財團、住友財團、三菱財團、三和財團、第一勸銀財團。這六大財團被稱為日本經濟的六大主體性支柱,同時也是日本最大的經濟團體——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簡稱經團連)的六大支柱。

    經團連是2002年5月由原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和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合併成立的綜合性經濟團體。現有會員1647家,內設數個具有智囊屬性的機構,如21世紀政策研究所、海外事業活動關聯協議會、國際協力研究機構等。

    這些智囊機構對日本政府的決策尤其是經濟決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由於經團連佔有社會經濟與信息資源的絕對優勢,日本政府的很多情報、決策都依賴於這些智囊機構。經團連表面上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的組織,但實際上起到了行使部分國家職能的作用,其會長在日本民間有『財界總理』之稱。」白益民說。

    一位日本政府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自民黨時期,某大企業的研究所派了10多名研究員長期進駐黨本部,參與政策的研討和制定。小泉政權以後,經團連會長都進入到內閣的政策立案核心,與執政中樞保持著密切關係。菅直人政權上台後,很多財界人士也都與政策專職人員進行著熱線聯絡。

軍工企業:防衛省的座上賓

    「日本外相前原誠司的『政治盟友』——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上台就是奧田碩出面支持的,而小泉下台後也是豐田出錢給小泉成立的研究所(日本國際公共政策研究所),而這個研究所就是服務於日本政府決策的。」白益民向記者披露道。

    奧田碩是經團連上屆會長,也是豐田公司的前任社長。白益民指出,豐田公司背後的實際經營者從一開始就是三井財團。這家財團下屬的石川島播磨重工,其前身就是吳海軍工廠的一部分。二戰期間,吳海軍工廠是製作航空母艦的名廠。巧合的是,日本在2009年生產的「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也是在石川島播磨工廠下水的。「這些企業表面上是民用企業,實際上做的多是軍工。」

    誠然,和戰時靠軍工武器發財的財閥不同,當今的財團已經能在和平年代靠資本運營等賺得金缽滿盈。但隨著日本保守勢力氣焰的不斷上升,有些財團自身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右傾化。以三菱重工業公司等軍工企業所組成的「國防族」,就是一支能量巨大、影響深遠的右翼陣營。海灣戰爭后,「國防族」以敦促日本向海外派兵為突破口,加緊調整防衛戰略,加速向軍事大國目標邁進。為此,它們與日本軍方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公司老闆成為日本防務省和自衛隊的常客;它們還以「公司董事」或「公司顧問」的名義,網羅了一大批自衛隊退役的高級將領。

「商人幕府」直接介入決策

    「日本的首相換得很頻,但是日本的官僚體系卻很固定。而日本的官僚集團與日本財團存在著共同利益。」白益民說。

    日本財界領袖級人物永野重雄曾對「財界人」下過一個定義:「自己不能搞政治就派代理人去搞,有這種力量的就是財界人。」正如永野所言,財界成為了事實上主導日本社會經濟的「商人幕府」。

    前首相佐藤榮作在當選自民黨總裁前,各財團首腦們表達了大力支持:「在此激烈動蕩的時期,首相如沒有統帥力量是很不好的。佐藤先生有著實際成績,這一點可以放心。」這話傳到政界后,領會這個意圖的自民黨副總裁川島正次郎立即著手調整黨內意見,迅速鞏固佐藤的地位。與此相比,1955年鳩山政權的倒台,則是由於時任經團連會長的石坂等財界主流的極力反對。

    除扶持「代理人」之外,財界的實力派人物還往往親自上陣。日本「產業問題研究會」在上世紀70年代的24名成員,無一例外都進入政府決策機構或諮詢機構中任職,一改「遠距離操縱」的方式,轉為直接上陣操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敏感問題背後的財團陰影

    對內維護大企業、大財團的利益,是財界團體的基本任務之一。而在對外問題上,各財團普遍具有實務主義特點,如積極開展對美、對華業務,佔領國際市場。「但是,很多大企業的老闆,比如曾任麻生水泥廠廠長的前首相麻生太郎都比較喜歡讀犀利言論,也會或多或少地持一些反中國的論調,在感情上都反對『大國主義的中國』、反對『一黨獨裁的中國』。歷史問題上,和很多日本百姓一樣,財團的精英、意見領袖等也趨於保守。」日本原自民黨大佬的私人秘書梁田貴之告訴記者。

    台灣問題上,財團曾經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95年,以三井、三菱為代表的大財團勾結政界的親台派人士,成立了「早日促成李登輝訪日協會」,頻繁向政府施壓,力主李登輝訪日。與此同時,「日華關係議員懇談會」、「日中議員友好聯盟」也競相策應,聯名支持李登輝訪日的國會議員就有100多人,小泉純一郎當時也公開支持。最終導致時任首相森喜朗決定允許李登輝訪日。據日刊披露,這些日本國會議員曾相繼訪台,他們的活動或由日本大財團直接策劃,或由大財團提供資助。

    歷史教科書篡改問題上,一些財團也在形成一股暗流。

    成立於1997 年的日本極右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 就是日本某大財團的得力「代理人」。近些年來,「編纂會」出版了上百萬冊否定和篡改歷史的各類圖書,每年在日本700多個地方組織舉行各種集會和報告會,年均活動經費至少需要4億日元,這些經費90%是靠財團提供。

    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多次染指中國釣魚島的右翼勢力——「日本青年社」也得到了財團的暗中支持。據日本媒體披露,一些大公司和財團為「日本青年社」登島活動提供了大量經費,而且還以巨額獎勵的形式鼓勵社員登島。

民主黨政策向財界傾斜

    「政官商鐵三角」這一說法已經是本問題研究者中的廣泛共識。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一些跨國財團也開始引起專家們的關注。「在影響日本內政外交方面,另外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那些有著日本國外財團背景的日本右翼政治家和右翼文人。這些國外財團與日本國內一些財團結合形成了具有超級跨國財團屬性的勢力,在日本的內政外交決策背後若隱若現。」社科院日本所政策研究室學者王屏說。

    在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並非所有大的企業、財團都對政治傾囊獻金、獻媚。有些財團即使向政府提供財政資金,也制定了「與政治划道界線」的不成文規定。但是整體來看,眾多財團正在加強與民主黨的關係,這正是曾經被它們所忽略的。

    而民主黨政權的對華政策中,也越來越多地滲入了財團的影響。「近期,為了挽回下跌不止的支持率,民主黨政府在法人稅下調、加入TPP等政策上向財界靠近。有些政策的財界傾斜甚至較自民黨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後,在國防政策制定等方面可能也會由於執政能力的不足,而更加向財界、官僚和右派勢力傾斜。」日本一位政治學家分析道。

    可以肯定的是,中日在領土、資源等各個領域的摩擦還會時有發生。看清日本政府對華政策背後的勢力支持,也許有助於國人更加冷靜地看待中日關係的分與合、虛與實。

日本財團演變

    日本在二戰前的財團被稱為「財閥」,是明治維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發展成的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控股公司。其中最有實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稱日本的「四大財閥」。

    二戰後,美國為了自身經濟利益,以反壟斷為名,對舊財閥實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財閥組織,但保留其銀行組織的存在。從1951年開始,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又逐步採取了扶持壟斷資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財閥組織重新組合。

    在新的政策環境下,舊財閥的金融機構重新聚集了原來的下屬企業,以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演變成日本的新財團。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勸銀、三和等六大財團最為龐大,並構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財團型企業集團。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沙發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3 19:59 | 只看該作者
所有西方國家,日本,韓國等都一樣,政府有財團操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wazhh 發表於 2010-12-3 21:03 | 只看該作者
正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