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半數科技成果淪為「展品」 產業化嚴重偏低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0 0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01月19日 04:06     

【僑報網訊】中國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數量近年持續快速增長,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仍然嚴重偏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北京 、陝西、江蘇等地調研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和領域 , 應用型科研尚未完全遵循市場導向,產學研用結合存在「拉郎配」現象,新產品產業化服務體系也很薄弱。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和市場開發三大環節尚存運轉瓶頸,使大量科技成果成為「展品」,科研價值難以形成生產力。

半數科技成果成「展品」

在記者調查中,大部分專家反映,中國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大約有一半是不可轉化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本來為了應用的技術成果,但因為在科研立項的時候就「脫離了實際」,成果鑒定之後,只能束之高閣成為「展品」。

經過改革探索,高校、科研院所原先相對獨立、封閉的科研體制已經有所改善;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推廣逐步打通;科研活動的社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科技投入和成果產出的主體逐漸多元化。近年來,中國科技經費投入以每年20%左右的比例增長,年投入額達到4600多億元,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萬多項。然而,不容迴避的是,目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的局面依然沒有明顯改觀。

在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發言時指出,目前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周治平說:「中國一些應用技術研究的首要目標是國內一流、世界領先,而不注重實用價值,立項開始就決定了只能是『展品』。比如,32納米的晶元處理器製造技術,英特爾已經推出,中國科研部門也準備投入研究。然而,根據目前的立項要求,就算我們研究出來尖端的32納米技術,與之配套的光刻、薄膜沉積、化學拋光、離子注入等生產工藝也根本不具備,技術變為成果十分渺茫。」

西安交大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席保鋒說,目前中國許多科研活動的開展以申報項目、開展研究、報獎、鑒定為主,科技成果的數量主要表現為:成果鑒定、各級獲獎、專利,而不是以最終形成產品、商品來認定和評價,難以促使科研活動更好地聯繫實際。這種評價體系重視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忽略了「市場價值」。

「夾生」技術難消化

產學研用相結合,是應用技術研究突破中試環節,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記者調查發現,因為企業與科研機構,特別是高校的價值體系不同,一些產學研合作「重形式、輕內容」,產生了許多難以消化的「夾生」技術,這是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另一原因。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然而長期以來,科研人員的技術,從實驗室成果變成產品,往往需要大量投入,進行一系列市場化導向的研發,企業並不一定很看好。北京依科曼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杜進平說:「比如科研機構研究出一種生物農藥配方,理論上很好,但其生產成本、使用便捷程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企業就會看不上。」

據科技部提供的數據,中國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所佔比重在逐年提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5%以上的項目都有企業參與;863計劃課題依託單位中,企業佔30%;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中,企業牽頭的超過50%。一些研究者認為,儘管目前許多科研項目有企業參與,卻未能完全改變科研立項的「學術思維」。

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市場總監張建寧說,目前很多科研項目的確立,形式上經過了市場調研,徵集了相關企業的建議,也可能有企業參與項目,但並沒有完全改變科研立項的學術思維。從科研項目最初的指南到後期的評審,還是專家在主導,難以真正體現「市場意識」。

一些科研人員舉例說,關於感測網的技術,全世界的研究都在「鑽牛角尖」,產業界普遍認為這項技術不可轉化應用,但中國一些機構還在大力投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此外,中國投入大量資金開展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研究項目」,已做了5年,在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於通信企業這幾年忙於3G技術的開發應用,這個項目近期才進入試商用階段,項目的效益有所延遲。

走向市場需助力

據科技部提供的數據,2007年至2009年,中國應用技術成果未應用或停用的原因,主要是資金問題,各年度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其次是技術問題、市場問題、政策問題、管理問題,市場問題所佔比例保持在10%左右。從產品到商品,是應用科技成果價值的最終體現,一些成果沒有邁過這道「檻」,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又一原因。

北京依科曼生物技術公司董事長杜進平說:「目前很多風險投資『不擔風險』是造成許多科技成果止步市場的重要原因。我們企業2008年創立之初,找了四五家風險投資機構,也沒拿到錢,如果不是當時找了兩個自然人合作,我的公司早就消失了,更談不上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北京格林曼光電科技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節能LED燈飾的小型企業,公司總裁張華說:「對節能產品而言,推廣應有利於社會發展,但往往生產成本高,消費者接受程度低,市場推廣難度大,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失敗的風險就很高。」張華告訴記者,她前幾年在珠海創業時,當地一家企業開發生產的中央空調儘管質量不錯,但多年進不了政府採購目錄,「這樣就很不利於技術創新、技術轉化。」

新的技術產品走向市場,既是研發的目標,也是持續創新的動力,卻往往受到制約。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說,在市場應用中改進和提高,是技術進步的基本規律。對於企業來說,在應用中持續改進是一個累積性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技術能力成長的過程,但我們的政策導向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目前,中國政府採購市場中,轎車、電梯、計算機、通信設備,印表機、軟體等大宗採購,基本上為外國企業所壟斷,有些大型工程設備優先採購國外產品,有些地方政府採購外國企業軟體的比例高達90%以上,形成了對中國自主創新產品的市場壁壘。

(編輯:趙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0 16: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