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現象太不正常!別是經濟大蕭條的恐怖前兆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0-11-23 2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天 涯 社 區    2010-11-22


  中國的物價在高漲,怨聲載道,突然卻令人發現,人間冷暖如此不同,美國的一些物價甚至低於中國,非常有違常理。

  有些人對高漲的中國物價不滿,美國物價多低,是不是可以讚賞美國,可以看成美國的經濟比中國好,比中國的健全穩定?

  如果真是是這樣,還不是太大的壞事,美國本來就是世界最富裕的和生產消費居世界之最的超級大國,在美國能用一美元買到更多的東西,好像比用一美元換成6。6個人民幣能在中國買的東西更多,天堂啊,天堂,美國。萬一人民幣再大幅升值,中國物價還沒降下來之前,美國現在表現的物價不就將是更低和更便宜了。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繁榮昌盛崛起,吹牛吹了老半天,仍有這樣那樣毛病,可以理解。比起周小川演講說的,對美國的極端放鬆貨幣政策QE2的可以理解,中國物價上漲是不是更值得理解的事情,還有待調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美國的低物價,有時未必真的是好事。資本家不怕通脹,最怕的是低物價和大蕭條。在這個世界上,欠債的最愛的是通脹,最怕的是物價下跌的通萎,以及嚴重的通萎惡化成為大蕭條。必須指出,在物價下跌的過程中,債務負擔的償還將是越來越大,要壓死債務人和美國這樣的大債務國。

  諾獎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擔心美國經濟掉進大蕭條的黑洞,那將是萬劫不復生,所以他不斷批評奧巴馬的刺激政策還不夠刺激,膽子還可以再大一點,可以閉起眼球從直升機上撒鈔票。他竟然因此批評起中國和德國和美國共和黨串通起來搞陰謀似的,好像形成了邪惡的製造蕭條的軸心,因為他們中德加共和黨都是反對聯儲局的QE2。

  天地良心,什麼時候美國共和黨和外國勾結起來了,美國人是紛紛開始語無倫次了。

  事情也的確是可怕,美國經濟如果終於發生大蕭條,是比通貨膨脹和泡沫破裂將更致美國於死命的事情,也將對世紀經濟造成毀滅性的衝擊,嚴重程度將超過餘波未了的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美國的大蕭條將從另外一個方向爆發,摧毀美國,然後再重創世界經濟。

  美國物價下跌或者物價很低,如果不是由於生產力很高和生產過剩,而是消費不足引起的,是由於負債已經太大,負債已經到頂,信用卡被凍結,多便宜也沒錢買越來越便宜的東西了,那就麻煩。美國資本家寧可看到中國大小暴發戶拚命饑渴瘋狂搶購商品的現象,那樣工廠才能繼續開工,就業才會增加。否則物價下跌,工廠虧本關門,失業更嚴重,失業嚴重則消費力更萎縮,消費力萎縮則工廠越要虧本關門,工廠越關門則失業要更嚴重,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旦啟動起來,美國不完蛋才怪。

  當然美國社會還是會有很多美國富人有消費能力的,可以抵消通萎造成的惡性循環的危險。但是因為大家對物價發展有了將繼續下跌的通萎預測,和通脹預期的方向剛好相反,因此富人也持幣不購,希望等一等能買到更便宜的東西,果然給等到了,既然等到了,又想再等一等,等啊等,也會把自由市場消費自由的美國經濟推進大蕭條的黑洞里。

  QE2,QE3,QE4,直到QE/N 等等政策手段能解決美國當前的經濟問題嗎?未必。美國大官想得太簡單,要解決美國的腐朽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必須首先在美國國內剷除不適合現代社會大生產規律的僵硬私有制,其次在國際上學習希臘和愛爾蘭那樣的傳統的債務重組和勒緊腰帶的痛苦調整政策,取得國際上的支持配合,才是上策。

  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妄想通過QE2,QE3,QE4,直到QE/N 等等極端放鬆刺激經濟的手段,例如聯儲局不但給美國本身的銀行提供無限流動資金,並且也毅然打破禁區,通過大筆購買長期美國國債,等於給美國政府無限度貸款,等於給自己和全世界製造更大泡沫的轉移危機,那隻能暫時苟延一下心跳,實際上是,套一句老話,加速美國自己的滅亡而已。

清靜無為
沙發
wazhh 發表於 2010-11-23 23:22 | 只看該作者
有再次探底的可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